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的教育體系不斷完善,教師的教學目標也從傳統知識運用向能力素養協同發展轉型。群文閱讀作為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手段,有著十分顯著的教育特點。針對農村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筆者從群文閱讀這個角度出發,談談具體的優化策略。
在農村小學高年級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重構教學內容是教學工作開展的關鍵,也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
以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語文園地《鳥鳴澗》一詩為例,教師可以將它和《竹里館》《鹿柴》組合起來,開展群文閱讀教學。這三首詩的共同點在于它們的作者都是王維,且都屬于山水詩,都運用了以動襯靜的寫作方法,呈現出一種恬淡祥和的特點。結合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將群文主題設為“以動襯靜,以景襯情”,讓學生對山水詩有更系統的認知,能夠更全面地了解詩人王維的創作手法。在對教學方法和教學環節的重構上,教師也要遵循群文閱讀的基本原則,通過詩詞串聯、示范講解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他們的學習體驗,簡化學習流程,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
在農村小學高年級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自主閱讀意識的培養對學生情感、認知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習慣與能力,引導他們深入理解古詩詞的感情與意境,提升文學修養。
首先,教師可以從古詩詞的主題、情感、意象等角度出發,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比如,詩歌描寫的主題是什么?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詩歌中的意象是什么?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深入思考古詩詞的思想內涵與藝術特征,與作者產生感情共鳴。其次,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交流,促進他們的思維發散,提高學習效果。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互動,分享彼此對古詩詞情感、思想的理解。同時,教師也要重視學生的閱讀感受與個性發展。由于所處的學習環境等原因,每個學生對古詩詞的認識與領悟都不一樣。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認知的多樣性,讓他們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情感。
項目化學習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內容,增強學習積極性與自信心,提升閱讀能力。在農村小學高年級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古詩詞,增強他們的文本分析能力。
以《鳥鳴澗》一詩為例,根據群文主題與教學目標,教師可以設計如下項目化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逐步領悟文本的深層含義。1.詩中描寫的景物有哪些?2.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3.詩中的“鳥鳴”和“澗”表達了怎樣的意境?4.詩詞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些修辭手法對表達情感有何作用?5.詩歌體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6.詩歌的寫作背景是什么?
教師設計上述項目化學習任務,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關注詩歌中的意象,層層挖掘詩歌中蘊含的情感,進而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涵,提高學習效率。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讓他們圍繞這些問題進行交流和探討,促進對詩歌的理解。此外,針對本詩的項目化學習任務,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朗誦賞析,讓他們充分感受詩歌中的自然美和意境美。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分析、掌握詩歌的節奏和韻律。在學生對詩歌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提出項目化學習任務,比如,讓學生選擇《鳥鳴澗》中的一兩句詩,用繪畫的方式表達詩句的意思。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更深入地體會到王維山水詩的特色和創作手法,從而更全面地了解詩人的作品風格。最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展示自己的繪畫作品,互相評價和交流。通過展示作品和互相交流,學生可以進一步拓寬自己的思維和視野,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詩歌的內涵。
在農村小學高年級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注重古今對照是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教學中,教師將古詩詞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發現美”的意識,拓寬學生的視野,還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古詩詞蘊含的文化。
以《鳥鳴澗》《竹里館》《鹿柴》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現實生活,思考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對自然的敬畏和熱愛之情,對我們今天的環境保護有何啟示。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時事,思考這些作品在當今社會的價值。此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對比分析《鳥鳴澗》《竹里館》《鹿柴》與現代詩中的景物描寫,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
綜上所述,古詩群文閱讀教學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對其進行情感熏陶,培養其審美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深入解讀農村學生的情感認知特點,優化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