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即將在成都舉行的2024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參展企業超1600家,展覽規模達18萬平方米,海內外專業觀眾報名踴躍,多項數據創新高。
主辦方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羅杰表示,作為體育產業的一個“風向標”,中國體博會相關方參展意愿強烈、供需兩熱的狀況,展現出體育產業的蓬勃活力,也反映了企業對體育市場的預期和信心。

一年多以來,大賽連臺、路跑“搖號”......體育產業全面“動”起來,并涌現出“村超”、“村BA”、“爾濱”冰雪熱、“新三板”等諸多新亮點。羅杰表示,體育相關話題頻頻“破圈”成為社會熱點,凸顯了體育的溢出效應和輻射作用,其多元價值功能正日益受到重視。業內專家認為,體育的“破圈”,體現在越來越深入老百姓的生活,也越來越走向經濟社會的中心。
為幸福感“買單” 體育成生活必需品
本屆體博會參展企業數量等數據刷新歷屆紀錄,其中健身展區增長最為明顯,參展企業共849家,達歷屆最高,面積超9萬平方米。
羅杰表示,雖然健身業一度受到健身房“跑路”等負面新聞打擊,但本屆體博會的情況反映出,健身市場的實際需求仍在迅速增長。特別是疫情之后,“健康第一”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對健康的重視和追求正轉化為行動和消費;進入新發展階段,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愿意為生活的高質量和幸福感“買單”。
這同樣反映在戶外運動產業的火爆上。
去年底,國家發改委、國家體育總局等部門出臺《促進戶外運動設施建設與服務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推動戶外運動產業總規模達到3萬億元。中國戶外運動發展迎來春天:冰雪、路跑、越野、露營等呈現爆發式增長;“90后”、女性、親子家庭成為消費主力軍。

關注到這些新趨勢,2024中國體博會也在相應展區特別設立了“戶外休閑新勢力,小眾潮流運動生活方式崛起”、“拓業態,促消費,培育新體育新生活方式”等主題板塊。
不少專家認為,從“功能性消費”到“悅己性消費”,體育與老百姓健康和幸福生活息息相關,正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在不久前的全國體育產業工作會議上,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周進強表示:“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對體育產業提出了新要求,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體現了體育產業的新擔當,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賦予了體育產業新的使命。”
“體育就是一塊磚”多元價值功能彰顯
以“村超”、“村BA”為引領的鄉村體育爆紅出圈,以“爾濱”為代表的冰雪熱席卷全國......文體旅商融合發展,體育的多元價值功能在過去一年得到充分體現,也日益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視。
上海市副市長解冬說:“體育加速與科技融合,線上賽事、智能裝備、數字流媒體等為體育產業發展創造了新的空間,催生了體育科技融合發展的新業態。體育休閑呈現多樣性,體育和吃、住、購、游、娛等業態加速融合,逐步釋放出強勁的經濟溢出效應。”
本屆中國體博會特設的政府體育事業專區共有16家政府部門和單項運動協會參展。為助推“體育+”融合發展,搭建跨區域合作橋梁,組委會進行了細致規劃,希望共同打造集展示、交流、資源共享和招商引資于一體的行業服務窗口。屆時這一展區還將有2024北京體育產業招商推介會、湖北體育招商引資推介會等六場地方體育產業推介會。

“地方政府對體育多元價值功能的重視,無疑將進一步提振相關從業者信心,也勢必給予體育產業更大的發展空間。”羅杰認為,“體育就是一塊磚”,具有強大的融合功能和溢出效應,可以嵌入到社會各層面。
橫向的產業融合之外,對不同人群的嵌入也值得重視。羅杰舉例說,上海等地將相關體育項目作為養老社區配套內容的做法,值得借鑒學習。他表示,不少“有錢有閑”的退休人群是重要消費群體,以風生水起的廣場舞活動為例,無論請教練、購買服裝或去各地交流比賽,消費意愿和市場是客觀存在的,可以成為一項優質產業,而從政府端而言,體育活動也是應對老齡化挑戰、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有益抓手。
體博會也特別針對女性、老人和青少年等消費潛力群體,打造了面向“她經濟”、“一老一小”的場景化健身服務展示。
成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 職業體育潛力待挖掘
盡管體育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但今年的體育產業工作會議也指出,對標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5萬億元和2035年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發展目標,體育產業發展還存在諸多短板,結構有待優化,并提出要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從體育賽事、體育制造業兩端發力,促進健身休閑消費。
“新質生產力”也將成為此次體博會的一大關鍵詞。羅杰介紹,一批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引領的體育企業將攜更多數字化、智能化的黑科技和新產品亮相。

他同時表示,體育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賽事尤其是職業賽事的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競賽表演業拉動鏈條長,賽事本身將同時帶動旅游、餐飲、交通和住宿等各方面消費。“從西方體育產業強國的產業結構來看,以職業體育為代表的競賽表演業比重應超過體育制造業。”
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體育賽事被列為需要積極培育的新消費增長點之一。目前,“跟著賽事去旅游”全國青少年體育賽事、“戶外運動 活力山水”行動計劃等均取得良好效果。

三月舉行的無錫馬拉松備受跑友好評。據統計,該賽事沿途共吸引觀眾38.5萬名,產生的各方經濟效益合計近3億元,較去年提升45.5%。
而職業體育賽事周期長,球迷群體大,比賽年年有、周周有,更能發揮其頭部效應。一年多來,中超、CBA等球市火爆,上座率頻創新高。羅杰說,前兩周周末,他還收到北京交通廣播“中超+半馬,本周末出行需注意”的新聞推送,“這展示了競賽表演業的活力,國內職業賽事還有很大潛力可挖”。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