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方法:文章以揚州市四所高職院校隨機抽取的大一至大三的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的方式了解其體育活動量與心理健康的概況。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關注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通過對高職院校學生體育活動量與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二者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為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豐富體育與心理學相關方面的研究。研究結論:(1)體育活動量與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別和年級上具有較大差別,男生體育活動量和心理健康水平優于女生,大一優于大二、大二優于大三。(2)中小體育活動量對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效果更佳,更有利于高職院校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活動量;心理健康
一、引言
近些年,社會競爭逐漸加大,生活節奏明顯加快,快速增長的經濟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導致人們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巨大的威脅。
對于高職院校大學生來說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室友關系、戀愛問題、升學問題等都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對于大學生來說,參與體育鍛煉是增強體質和身心健康的最積極、有效的手段之一;陳章源指出體育鍛煉具有提升認知能力、改善身體素質等諸多功能,是維系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1]。王剛指出高等學校要充分利用體育來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為維護與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開辟新的有效途徑[2]。
因此,本文主要從高職院校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活動量作為切入點,分析不同體育鍛煉活動量的學生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情況,對高職院校有關體育活動的開展和學生如何緩解自身的心理壓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二、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高職院校學生體育活動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為研究對象。
(二)調查對象
以揚州市四所高職院校的學生為調查對象,按年級、性別盡量做到平均發放,此次共預計發放問卷800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回收問卷752份,回收率94%,其中A校142,B校180份,C校217,D校213份。
(三)研究方法
1.工具測量法
量表采用梁清德修訂的《體育活動等級量表》與鄭日昌,鄧麗芳編制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經測試后兩份量表信度分別為0.945、0.981,均符合要求。
2.統計分析法
利用spss對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的體育活動量和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以性別、年級為變量,分析高職學生體育活動量與心理健康的差異;斯皮爾曼相關分析得出不同體育活動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
三、研究結果
(一)高職院校學生體育活動量及心理健康現狀
根據表1結果顯示:高職院校學生體育活動量均分為29.34±15.30,屬于中等體育活動量;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均分為130.23±5.87,心理健康均分較低,根據《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中提到:心理健康得分在90-180分之間為正常,由此判斷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總體均分水平較為良好。

(二)高職學生體育活動量與心理健康在性別上的差異
根據表2結果顯示:男生體育活動量明顯優于女生,P<0.05,兩者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男生心理健康平均水平優于女生,P<0.05,兩者之間具備顯著性差異。

(三)高職學生體育活動量與心理健康在年級上的差異
根據表3結果顯示:體育活動量方面,呈遞減趨勢,大一優于大二,大二優于大三,不同年級學生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心理健康方面,呈遞增趨勢,大一優于大二,大二優于大三,不同年級學生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

(四)體育活動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分析
根據表4結果顯示:中小體育活動量與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顯著相關性;高體育活動量與心理健康水平不具有顯著相關性;總體來說,體育活動量與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具有顯著相關性。

四、討論
(一)高職院校學生體育活動量及心理健康狀況
調查中的學生體育活動量與心理健康水平總體情況良好;心理健康方面:當代大學生整體生活環境較好,生活條件有所提高,課余活動較為豐富,因此心理健康總體水平較為良好。體育活動量方面:據調查四所學校均要求學生參加晨跑及其他體育活動,與學生期末成績掛鉤;同時學校文娛體育類社團較多,經常性開展相應活動,學生課余時間使用體育館的頻率較高。
(二)不同變量情況下高職院校學生體育活動量與心理健康的差異性分析
1.性別方面:
(1)男生體育活動量高于女生
男生相較于女生先天身體素質較好,課余生活更加傾向于籃球、足球、羽毛球等體育運動,性格上也更加崇尚自身力量的展現;女生則認為部分體育運動容易曬黑皮膚、流汗、既臟又累,因此產生懶惰心理,不愿參加體育運動。
(2)男生心理健康水平優于女生
進入大學后,男生經常性參加體育活動,認識到更多的朋友,人際交往能力不斷提升;同時,運動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釋放自身的不悅,大多數男生會把運動當作自身恢復心情的調節劑,使得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較高;女生在遇到心理問題和矛盾時,往往合理的發泄途徑較少,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據調查四所學校心理健康中心后了解到,每年出現心理問題的女生往往偏多,女生對待事情相比較于男生更加敏感,往往想的更多,容易影響到自身。
2.年級方面
(1)大一學生體育活動量優于大二學生
大二學生體育活動量優于大三學生;大一學生進入大學后對任何事物都保持著新鮮感,大多數活動都會參與到其中,運動會時更是以大一學生為主力軍;大二學生在經過一年的校園生活后,逐漸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同時也失去了對事物的新鮮感,逐漸走向成熟,會更加注重自身專業課的學習;大三學生則是外出實習學生較多,部分留校學生忙于就業,因此無暇參加體育活動。
(2)大一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優于大二學生
大二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優于大三學生;大一新生進入大學后仍沉浸在美好的大學生活中,相比較于高中的緊張感,大學輕松愉快的氛圍更讓同學們放松;在管理方面,大學相比較于高中也更加放松,學生作業較少,節假日期間,均可外出游玩。大二學生即將面臨實習,并且專業課逐漸加重,為自己的未來開始擔憂,產生負面情緒,但由于還未真正開始工作,因此會產生放松和緊張相互糾結的狀態。大三學生實習過程中已逐步感受到工作的壓力,相比較大一的輕松生活,難免會懷念校園產生失落感,因此會有一定心理壓力。
(三)高職院校學生體育活動量與心理健康的回歸分析研究結果表明:
1.中小體育活動量與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顯著相關性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會激發全身機能的運動活性,由內而外產生出一種興奮狀態,容易形成歡快積極的情緒,養好鍛煉習慣,能以活潑好動的心情一掃低落的不良情緒。運動比賽過程中,雙方對壘、曲折多變、運氣與失誤、順利與艱難、突破與逆轉以及輸贏得失,都需要自己正確去面對,需要有好的心理控制能力,及時調整好心情去積極處理,只有這樣才能養成績積極的心態。
2.高體育活動量與心理健康水平不具有顯著相關性
學生進行中小體育活動量有利于陶冶情操,學生進行較高體育活動量時,本身身體素質無法承擔較高的活動量,反而會導致學生身心更加疲憊,不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五、結論
體育活動量與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別和年級上具有較大差別,男生體育活動量和心理健康水平優于女生,大一優于大二、大二優于大三。
中小體育活動量對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效果更佳,更有利于高職院校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陳章源,於鵬.體育鍛煉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同伴關系的中介效應[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2):165-171.
[2]王剛.體育活動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國臨床康復,2006,(24):140-142.
[3]梁德清.高校學生應激水平及其與體育鍛煉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48(01):5-6.
[4]蔣碧艷,祝蓓里..上海市大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及其與體育鍛煉的關系[J].心理科學,1997,20(04)235-238.
[5]丁思遠肖蓉張照大學生體育運動與生命意義感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6,37(03):445-448.
[6]陳曙,王京瓊.體育參與對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干預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09):93-100.
[7]季瀏,身體鍛煉心理學的研究現狀和未來方向[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7,12(03):7-11.
[8]肖蓉,王齊秀子,鄭澤珊.大學生體育活動與抑郁的關系:性別差異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7,36(09):812-816.
[9]蔣碧艷,祝蓓里.上海市大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及其與體育鍛煉的關系[J].心理科學,1997,20(03)235-238.
[10]宋子良.不同頻度的體育活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關系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07):948-950.
[11]曹勛.高校體育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6,18(09):106-108.
[12]馬麗,劉曉磊,阿不來提,等團體心理輔導及體育鍛煉對維吾爾族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17,38(03):455-457.
[13]張梅.體育鍛煉對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及人際關系的影響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6,30(05):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