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核心組成部分,旨在引導當代大學生深刻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音樂表演專業劇目課程教學中,既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完善,又要通過課程教學深挖中國紅色歌劇唱段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育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彰顯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根本宗旨。[1]通過對紅色經典歌劇的編排和演出,深刻挖掘劇目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可以促使大學生深入了解其在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實際作用,對課程改革進行有效的推進,為藝術實踐課程中紅色歌劇的排演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契機,增強了藝術實踐的成果。
[關鍵詞] 紅色歌劇;思政課程;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9-0038-03
一、高校思政教育的內涵
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體現在對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上。通過理論學習、實踐活動等多方位手段,將深化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培養學生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公民意識等重要素養。這一使命不僅體現在知識傳遞上,更強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思考和行為。
高校思政課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課程的設置及人才培養的要求,學生將接觸到豐富的思想政治理論,了解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形成全面的知識體系。通過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生能夠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國家的繁榮穩定做出積極貢獻。
高校音樂表演專業通過紅色歌劇中對正義、奉獻、集體主義等價值觀的塑造,實現這些價值觀在新時代的傳承,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藝術領域的傳播提供實質性支持。此外,高校音樂表演專業紅色歌劇排演中思政元素的應用實踐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批判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使其掌握專業知識,同時具備塑造正確思想的能力。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在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二、紅色歌劇劇目中思政元素的體現
經典的紅色歌劇作為一種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藝術形式,植根于中國豐富的革命歷史。其歷史與背景承載了一系列社會主義建設的宏偉理念,呼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求。通過追溯紅色歌劇的發展歷程,使大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其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它作為一種文藝形式在社會主義時期的崇高使命。
在劇目課程中,師生應該選擇經典的紅色歌劇作品進行編排和演出。在經歷了中國歌劇創作的幾個階段后,以紅色愛國教育和文化傳承為主旨的劇目涌現在高校及各地劇院,紅色歌劇相繼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創作階段。隨著大學生思政教育政策的提出,高校課堂中的思政教育日漸受到重視。根據教學的要求和順應課程思政課程教學的需要,依托課程改革和教學創新,紅色歌劇排演中的思政元素得以充分體現。紅色歌劇在表達思政元素方面具有獨特的藝術手法。教師通過深入剖析歌劇作品,使學生能夠發現其中蘊含著的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理解。
在課程教學中,提選幾部經典紅色歌劇中的思政元素進行探討和研究。1945年創作的《白毛女》通過女主角喜兒的遭遇,刻畫出了舊社會把貧苦人民逼成了活生生的“鬼”的慘狀,反映出了舊中國村落里勞動人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呈現出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意志,使喜兒以及與喜兒有著相同命運的千千萬萬勞動人民得以解放。[2]1964年根據《紅巖》改編的歌劇《江姐》,通過江姐面對敵人時展現出的共產黨人的鋼鐵意志,為革命英勇獻身的革命事跡,歌頌了江姐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價值追求,以及對黨的無限忠誠。1991年創作的歌劇《黨的女兒》講述了1935年在江西山區杜鵑嶺的白色恐怖下,女共產黨員田玉梅與叛徒斗智斗勇、頑強戰斗,最后懷著革命理想慷慨就義的故事。革命黨員不朽的革命精神,化作漫山遍野的杜鵑。作者用杜鵑花的盛開,比喻陷于苦難深淵的中國人民看到了希望與光明。
當然,歌劇情節和角色的塑造,都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公正、平等、團結等思政元素的高度關注。這些元素通過音樂和表演的結合,直觀地影響觀眾,使大學生在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對社會主義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2016年創作的歌劇《長征》通過故事情景設定再現了紅軍在長征路上的艱苦過程,通過萬千紅軍戰士與群眾的視角,串聯出長征路上的重要事件,情景再現了兩萬五千里的英勇事跡,歌頌了中國工農紅軍為信仰而奮斗的崇高理想信念,以此緬懷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3]《長征》中有許多大型的場景設計,如整個劇目共9幕,合唱隊員有一百多人,還有大量的群眾演員,場景設定中呈現了紅軍從瑞金出發,歷經湘江戰役、遵義會議,奪取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會師會寧等重要歷史事件,展現了紅軍將士們堅韌頑強、不被任何困難嚇倒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2018年創作的歌劇《沂蒙山》以發生在山東大青山保衛戰的革命歷史為創作背景,講述海棠、林生、夏荷、孫九龍等人物角色在國家危亡與個人命運的緊密相連中,軍民一心、犧牲小我、團結抗戰的故事。[4]
紅色歌劇的思政元素設計不僅停留在故事情節的安排上,而且體現在劇本、音樂和舞美等多個層面。劇本中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對社會問題的揭示,都是通過對思政元素的巧妙設計而實現的。2018年創作的歌劇《香玉號》,它的創作靈感來源于中國地方戲劇,是以中國戲曲為主,涵蓋中國民族歌劇、中國民間音樂、中國民間舞蹈以及來自中國民族藝術形式的戲劇樣式。整個舞美設計,主要是以中國傳統的戲曲舞臺為背景呈現的。接下來以劇中三處舞美設計為例,分析舞美在劇作環節起到的作用。第一,舞臺中心的微型戲臺,為整個劇目的舞美設計增添了一種獨有的藝術品味。通過設計舞臺上的微型舞臺,營造了一種舞臺至上、戲比天大的藝術情懷。第二,劇中陳憲章在第三幕演唱《愛人曲》時,通過舞臺道具的巧妙轉換,把舞臺空間一分為二,一邊是客觀存在的房間布局,一邊是陳憲章的內心世界,展現出導演在“二度創作”時道具的巧妙應用。第三,在陳憲章演唱《愛人曲》時,通過面光到追光的切換,既實現了演員由外部環境到內心環境的轉換,又在人物角色塑造上起到了促進的作用。在上文提到的《白毛女》中,音樂旋律的塑造以及舞臺燈光造型的設計,都可以讓觀眾直觀感受到喜兒的人物形象;《木蘭詩篇》中花木蘭的人物形象及優美動聽的音樂旋律,展現了木蘭替父從軍、英勇殺敵的英雄氣魄;還有《沂蒙山》中海棠犧牲自己的氣概;《野火春風斗古城》中楊曉東的男子氣魄及愛國情懷;《江姐》中江姐等一批共產黨人屹立在嶺上的紅梅形象;《長征》劇中中大場面的設定,都可以通過和諧的旋律、精致的舞臺設計,使觀眾在欣賞藝術的同時,更直觀地感悟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思政教育課中紅色歌劇的排演實踐
排演紅色歌劇作為高校思政課程的一種實踐形式,其理論依據植根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理念。通過深入探討紅色歌劇作品中的思政元素,以及這些元素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產生的影響,教師能夠構建起理論體系,為紅色歌劇在高校思政課程中的應用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
在紅色歌劇排演的步驟上,演員要想塑造好一個角色,首先需要對劇本進行通讀,了解劇本的一度創作,在此基礎上做好劇本的案頭工作,具體要求就是掌握劇目的創作背景、時代環境,劇中人物的生活環境,規定情境等,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其次,掌握劇本的人物關系,在規定情境下,對不同人物之間的特定關系進行解讀,建立劇中人物的關系網,體會劇中的假定關系,并通過一定的舞臺表演技巧外化成形體動作、語言動作,變成有理論支撐的舞臺表演;最后,對特定人物不同角度的刻畫,更加要求演員具備充足的生活體驗,并且能夠巧妙地結合劇中角色,完成初步的舞臺創作,同時結合舞美、服裝、道具、化妝等技術將人物形象呈現在舞臺上。
以排演原創紅色民族歌劇《香玉號》為例,該劇中的主要人物有常香玉、陳憲章等,劇中以愛國藝人常香玉為國家捐助“戰斗機”為故事主線,以常香玉與陳憲章的愛情線、常香玉與香玉劇社成員的感情線為輔線,講述了28歲的豫劇演員常香玉得知中國志愿軍抗美援朝時沒有自己的戰斗機,戰斗很被動的事情,與丈夫和劇社成員眾志成城,響應國家號召,通過義演籌款15.27億元(舊幣),成功捐助一架名為“香玉劇社號”戰斗機的故事。
當教師分發完劇本,學生很容易只停留在通讀文本的表面,或者通過自己的主觀判斷,代入強烈的個人情感,導致戲劇表演與劇作家的理想表達出現強烈的偏差。為了避免演員與戲劇作品本身表達方向的偏差,教師就要要求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理解作品的能力,以及嫻熟的“表演技巧”進行劇本分析和人物性格塑造。換句話說,演員只有對規定情境理解感受正確、深刻,才能創造出自然又生動的角色。
引導學生通讀劇本,是因為劇本是戲劇藝術創作的文本基礎。教師在引導學生通讀劇本時,要顧及文本中的文字轉化成舞臺演員的肢體語言,刻畫出生動的人物形象。劇作家精心創作的文本和導演的舞臺設計,再加上起到點睛作用的舞美環節,更能促使演員在角色塑造上的投入,只有這樣才能塑造出更多、更好、更高質量的戲劇人物形象。曾有人這樣概述:“為規范表演而有文學底本,為突出表演節奏、強化表演效果而有音樂舞蹈,為顯示表演背景而有了舞臺美術、燈光等。換言之,正是以表演為中心而有機地綜合了其他多種藝術因素。”
下面以《常香玉》第二幕中陳憲章這一角色為例進行說明。第二幕第一場從愛國藝人常香玉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萌發通過義演為祖國捐“戰斗機”的想法講起。首先,陳憲章在知道常香玉的想法后,曾耐心地與妻子溝通,試圖勸阻她放棄這個想法。[5]其次,香玉劇社的其他成員知道常香玉的想法后,也紛紛站出來阻止常香玉的“臆想”,這種緊張的氛圍最終換來了一場強烈的舞臺沖突。最后,陳憲章在常香玉與整個劇社成員意見相悖的情況下,及時扮演了“說和”的角色,緩解了眾人的“矛盾”。對該片段中陳憲章這一角色的戲劇行動進行分析,他經歷了從初期對常香玉捐“戰斗機”的勸解,到最后的“妥協”和支持;從因常香玉與眾人的爭吵時產生的急躁心理到處理事件發展的機智應對等一系列的內部心理變化和外部行動變化。這些行動變化都需要演員內部和外部的表演技巧作為支撐。
四、排演紅色歌劇劇目的應用研究
學生參與紅色歌劇排演不僅是一種實踐,更是一種體驗。學生通過積極參與紅色歌劇排演,能夠深入體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達與傳承。這一過程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紅色歌劇的興趣,更能使其通過親身參與,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為了更好地推動紅色歌劇在高校思政課程中的應用,需要學校、文藝團隊與理論學者的緊密合作。學校可以提供場地、經費支持,文藝團隊負責專業的藝術指導,理論學者則能為排演提供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社會語境。這種資源整合的模式有助于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形成一支強大而有深度的團隊,提升紅色歌劇排演的質量與深度。
在紅色歌劇排演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新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參與度。引入互動性強的教學手段,如討論會、座談會,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進來。同時,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如虛擬演練、在線討論,使學生能夠更靈活地參與到紅色歌劇的排演中,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最后,本研究將關注紅色歌劇在高校思政課中的社會影響和可持續發展。通過觀察排演活動對校園文化的塑造和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教師能夠評估紅色歌劇在高校思政課中的實際價值,并探討其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紅色歌劇作為一種具有獨特價值觀的文藝形式,通過研究紅色歌劇的演繹,可以促使師生深入了解其在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實際作用。通過歌劇中對正義、奉獻、集體主義等價值觀的塑造,實現這些價值觀在新時代的傳承,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藝術領域的傳播提供實質性支持。
結" "論
通過劇目排練課對紅色歌劇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既可以給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帶來積極影響,還可以對未來研究的方向引發思考。通過不斷排演紅色歌劇,積極總結教學經驗,我們可以進一步細化和拓展紅色歌劇中的思政元素,全面深入地探討紅色歌劇排演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研究,不斷發現新的問題,繼續完善課程思政教學的改革措施,完善學科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 蘇丹.中國民族歌劇唱段在高校聲樂教學課程思政中的運用研究[J].當代音樂,2022(12):59-61.
[2] 楊小林.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從《白毛女》到《木蘭詩篇》[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03):114-116.
[3] 李宏澤.歌劇《長征》中“彭政委”藝術形象塑造研究[D].聊城大學,2022.
[4] 許子琦.民族歌劇《沂蒙山》選段《蒼天把眼睜一睜》的藝術特征與處理[J].大眾文藝,2019(20):155-156.
[5] 宋浩.淺析民族音樂劇《常香玉》中陳憲章的人物角色塑造[J].戲劇之家,2019(26):38.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