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近年來北京市農產品供應方式的新變化,探討了北京市農產品供應中批發市場、農產品超市、網購、農產品物流、農產品質量以及政府對市場的調控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傳統農產品供應體系升級改造、發展農產品的網購和物流配送、加強管理體系建設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北京市;農產品;供應
一、北京市農產品供應的傳統方式
北京市是特大型農產品消費城市,其農產品供應方式是自20世紀末隨著城市化進程逐步形成的。北京市傳統的農產品供應方式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以農產品超市為主零售渠道,融合了地頭交易、產地和銷地批發、農超對接、個人販售、企業產銷、網絡銷售、協議供應、國家調配、期貨交易、農產品超市和社區菜市場零售、農產品配送等多種方式。
農產品的地頭交易是指農戶直接向經銷商出售農產品,這種交易發生在農產品產地,它是農產品供應過程的起點。產地和銷地批發是北京市農產品供應的主要方式,其基本過程是經銷商從農戶收購農產品,然后農產品在產地批發市場聚集,再在銷地批發市場進行批發分銷。農超對接是指農產品不經由批發市場而直接進入零售端的方式,通常是農業專業合作社與農產品生鮮超市之間的對接。個人販售是農戶將自己生產的農產品不經過任何中間渠道而直接銷售給消費者的方式,這種方式目前還存在于遠郊區縣的農貿市場。企業產銷方式是由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通過自己的渠道向消費者銷售產品的銷售方式,這類農產品主要是畜產品、乳品和加工農產品。網絡銷售是農產品供求雙方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并通過網絡平臺達成交易的方式。協議供應屬于政府行為,合作雙方是北京市和外埠省區政府,協議規定了定向供應的品種、數量和價格范圍。國家對糧食、食用油、生肉、主要蔬菜建立有經常性儲備,并以銷故納新的方式收購新產農產品和銷售陳儲農產品。農產品期貨是在生產季節之前訂立供銷協議,到期進行農產品交割,這是一種典型的訂單農業形式。北京市農產品零售端主要包括農產品超市、社區菜市場和農產品配送。超市是農產品零售端的主要銷售方式,這種方式采用開放式貨架,顧客自由選擇并統一結賬。社區菜市場是設在居民社區的小型售賣點,通常通過買賣雙方的討價還價來完成交易。傳統農產品配送的進貨來源是批發市場或農產品生產基地,配送公司集中進貨,然后按訂單向團體或個人送貨。
北京市傳統農產品供應方式的演變經歷了農貿市場退出、批發市場體系建立、批發市場搬遷重塑、零售終端體系建設等階段。北京市傳統農產品供應方式是北京市社會經濟和城市發展的結果,總體方向是供應渠道拓展與融合、供應方式現代化。
二、北京市農產品供應方式的新變化
近年來,北京市社會經濟和城市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其主要特征是大規模城市建設進入尾聲,初級產業外遷調整基本完成,城市的政治、科技、文化中心特色更為顯著。這些發展帶動了北京市農產品供應方式的變化,而新冠疫情又加速了這種變化。
1.信息產業和網購平臺的發展
從根本上講,北京市農產品供應方式變化的起源是信息產業和網購平臺的發展,這種發展不局限于北京市,而是遍及全國和世界范圍。
多年以來,我國一直是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2023年我國全年網上零售額達到15.4萬億元,較前一年增長了11%。人們的日常生活更加依賴網絡購物,天貓、京東、拼多多、淘寶、抖音電商、快手電商、唯品會等取得了巨大成功,一些頂級購物網站的月瀏覽量已經超過1億次。2023年,我國農村地區的網絡零售額達到2.5萬億元,其中農產品的網絡零售額有5900億元。新冠疫情期間,實體店受到管控,這給了網絡購物一個絕佳的發展機會。網購平臺作為一種新型經營渠道,它的發展促使人們改變了消費方式,也催生了新的市場形態。
2.快遞配送和餐飲外賣的爆炸式增長
網絡購物直接推動了快遞配送業的發展。我國快遞配送業目前居世界領先地位,2023年,我國快遞業務總量達到1320.7億件,比上一年增長19.4%;快遞業收入達到12074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4.3%。2023年,北京市快遞配送總量超過10億件,快遞配送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北京市傳統農產品配送主要是蔬菜、果品,而經由網絡購物進行快遞配送的農產品則主要是加工農產品、包裝農產品。
餐飲外賣的快速發展也與快遞配送相關聯。2023年,北京市餐飲行業的外賣訂單總量較前一年增長超過25%,而堂食訂單總量較前一年下降了20%。餐飲外賣正在改變居民的農產品消費方式,同時也是帶動近年北京市餐飲業發展的主要動力。
3.小型農產品專營店的快速發展
北京市近年涌現了大量小型化的農產品專營店,其中開辦最多的是蔬菜店、果品店、綜合便利店。2023年,北京市擁有超過10萬家能夠銷售蔬菜等農產品的零售網點,其中達到生活性服務業標準的門店超過1萬家,便利店或社區超市達到每百萬人329家。農產品專營店不同于傳統的社區菜市場,它按照市場需求分布于大街小巷。果品和蔬菜在傳統上是混合經營的,兩者的運銷渠道和銷售方式高度重合,而現在大量果品店和蔬菜店相互分離,專業化經營的特點日益突出。小型農產品專營店的快速發展擺脫了北京市農產品零售終端對農產品超市的過度依賴,其分布適應城市建設和居民社區分散分布的要求,企業專業化則提高了經營效益。
4.居民在外就餐的比重大大增加
與21世紀初相比,北京市居民在外就餐更為普遍,這使得農產品消費方式出現顯著變化。2023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成年人大約有1500萬人,其中接近600萬人經常在外就餐。同年,北京市的餐飲供應單位超過10萬家,平均每天接待顧客在60人以上。北京市目前餐飲業收入超過1300億元,每人單次消費在20~40元。從這種消費總量可以看出,北京市農產品很大一部分是經由餐飲業消費的。與居家消費方式不同,餐飲業消費的農產品一般不依賴零售市場,而是直接來自批發市場或農產品配送企業;餐飲業采購集中、消費集中,其農產品供應的數量穩定、時間均衡。
三、當前北京市農產品供應方式的基本構架
當前北京市農產品供應方式的基本構架是在傳統農產品供應方式和近年來農產品供應方式新變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大致可以劃分為五個部分。
1.農產品批發市場
北京市傳統農產品供應渠道沒有消失,其中農產品批發市場依然是北京市農產品供應的基礎。北京市農產品批發市場由新發地一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環京二級農產品批發市場構成。北京市農產品批發市場從功能上屬于銷地批發市場,它們是外埠農產品進京的門戶,外埠農產品在此進行批發分銷。北京市農產品批發市場也是農產品倉儲、物流和經銷企業的聚集地,同時起到信息發布、價格形成、質量檢驗和政府監控市場的作用。北京市批發市場與京內農產品零售終端相聯系,是零售渠道的起點。
2.網購平臺
網購平臺是新型農產品供應方式的核心,包括大型綜合購物網站、各種規模的專業購物網站,以及各種商業企業所屬的銷售網站。這些網站能夠展示產品、推廣促銷、完成訂單和客戶服務,已經具備了線下實體店的多種功能。入駐網購平臺的商戶分布于全國各地,包括農戶、農業合作社、農產品批發商、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經銷網店。網購平臺上的農產品覆蓋了大部分農產品類別和多種農產品品牌,其中銷售較多的是加工農產品、包裝農產品、糧油、快速食品、餐飲外賣等,但蔬菜、水產品等鮮活農產品較少。
3.零售實體店
北京市農產品零售終端由傳統渠道和新型專營店融合而成,包括鮮活農產品超市、社區菜市場、流動農產品銷售點和各種農產品專營店。鮮活農產品超市分布于商業中心和居民聚集區,經銷多種農產品,是居民生活的基本保障。社區菜市場是居民小區的配套建設,經銷品種少。流動農產品銷售點由批發市場、農產品配送企業經營,是由政府倡導的一種便民措施。農產品專營店是經銷農產品和其他食品的店面,包括水果店、干果店、肉食店、便利店等。北京市農產品零售終端以實體店形式存在,其進貨渠道包括批發市場、農產品加工企業、網購或直接采購。
4.快遞配送企業
快遞配送原本是網購銷售的物流延伸,但目前也成為一個重要的商業組成部分。需要進行快遞配送的商品除來自購物平臺上的網店、外埠農產品生產和經銷企業外,也來自本地餐飲企業、線下銷售實體店和批發市場??爝f配送的主要功能是物流配送,同時快遞配送企業也具有客戶服務、分銷渠道管理和控制區域市場的作用。一般快遞配送公司所配送的農產品與其他種類的商品是混合的,但一些專業農產品配送公司仍然存在。專業農產品配送公司依托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合作社、農產品加工企業,擁有專業運輸車輛,配送能力更強。
5.餐飲單位
北京市餐飲占農產品供應的比重越來越大,是農產品供應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餐飲單位是農產品消費的主體,包括社會餐飲服務企業、單位食堂。餐飲是一種團體型消費,它與居民對農產品消費的方式有很大差異。餐飲單位通常從批發市場大批量采購農產品材料,由自己或專業企業進行運輸;雖然需要將食品銷售給顧客,但餐飲加工就已經完成了農產品消費過程。外賣是近年興起的一種餐飲方式,這種方式大大擴展了餐飲單位的服務范圍,占據了一塊原本屬于人們居家進行的農產品消費。
四、當前北京市農產品供應方式存在的問題
北京市農產品供應方式是在不斷適應技術變革、城市建設和居民消費需要中發展的,目前其基本構架還不穩定,存在一些影響較大的問題。
1.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地位被降低
隨著新型農產品供應方式的出現,批發市場的地位已經被降低。批發市場原本是農產品的集散中心,是進京農產品的唯一門戶;但網購和快遞配送催生了多條農產品進京渠道,并促進了農產品直銷,這使得批發市場再也無法壟斷市場。原本批發市場起著信息匯聚和價格形成的作用,但現在網上信息和價格直接影響著終端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搬遷重置后遠離城市,而新冠疫情使人們更少去批發市場。過去農業部門著力以批發市場為起點來擴展零售渠道,但目前這一勢頭已經被網購和快遞配送所遏制。
2.農產品超市經營更加困難
農產品超市歸屬北京市商業部門管理,其中大型商業企業經營農產品具有一定公益性質。農產品超市占用場地較大,而經營農產品的利潤較低。網購和快遞配送的成本一般低于實體店,這對農產品超市的沖擊更為明顯。農產品超市在經營水產品、冷鮮肉、蔬菜等需要保鮮的農產品方面仍然具有優勢,但在經營包裝農產品、非保鮮農產品方面已經處于劣勢。農產品超市通常建在商業中心,離居民小區較遠,大量小型農產品專營店的出現更是分割了農產品超市的市場。
3.農產品質量問題較為嚴重
新型農產品供應方式深受網購和快遞配送的影響,而網購和快遞配送的質量保障較為困難。在網購中,消費者無法接觸實物,通常只能依據網上信息做出決策,這很容易造成網上信息與實物不符。經銷商位于全國各地,他們容易弄虛作假,減輕自己對產品質量承擔的責任。貨物經過長途運輸后容易受損變質,而農產品又是對質量要求苛刻的商品。消費者收到商品后才能發現質量問題,這時很難對遠方的經銷商追究責任。我國目前的快遞配送質量檢驗水平仍然較低,相關法律法規也不健全。
4.給城市造成多方面混亂
快遞配送行業處于無序發展的階段,在城市許多方面造成了混亂??爝f配送車輛無處不去、亂停亂放,對城市交通造成干擾。北京市一直著力轉移低端產業,減少低端務工人員,而快遞配送行業吸納了大量低端務工人員。多數快遞配送公司沒有固定、規范的貨物存放地點,而是將存貨地點設在街頭路邊或小區空地。快遞配送貨物亂堆亂放、易損易壞,影響市容整潔,以往城市管理的很多措施對快遞配送行業并不奏效。
5.政府對市場的控制受到削弱
傳統農產品供應體系由北京市農業部門和商業部門分口管理,市場能夠平穩、有序和受控地運作。當新型農產品供應體系出現后,網購和快遞配送處于批發市場和零售終端渠道之外,農業部門和商業部門都無法管理。農產品價格原本是政府控制市場的重要領域,但網購和快遞配送屬于直銷方式,政府部門難以直接干預其價格。產業政策是政府控制市場的另一重要領域,但網購和快遞配送深受信息和物流的影響,相關配套管理措施還沒有跟上。農產品供應涉及社會民生,政府無法完全控制市場則會大大削弱農產品供應的安全保障。
五、北京市農產品供應方式的改進建議
北京市農產品供應方式是不斷發展演進的,在目前條件下促使傳統方式轉變和健全新型供應方式是一種必然選擇。
1.認清農產品供應方式轉變的必然性
北京市農產品供應方式轉變是信息技術進步的結果,而新冠疫情對其起到了加速作用。新型農產品供應方式將信息平臺、物流配送、實體場店三者結合起來,使餐飲消費與家居生活消費并舉發展。新型農產品供應方式有利于居民多種生活消費需要,有助于提高農產品供應效率,適應了城市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這種方式不同于原本以批發市場為核心,以農產品超市為零售終端,農業部門和商業部門分治管理的體系。因此,人們應認清這種體系上的差異,以便在組織、法規政策等多方面跟上北京市農產品供應方式的發展。
2.對傳統農產品供應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傳統農產品供應方式以批發市場和農產品超市為主線,采用攤位對手交易、實體場店經營、專業車輛配送的方式。在新型農產品供應方式下,消費者越來越多地將線上購物作為第一選擇。盡管入駐批發市場、農產品超市的商家在線上銷售會減少對實體場店的依賴,但缺少線上渠道會使批發市場、農產品超市自身受到威脅。因此,傳統批發市場和農產品超市應盡快完成網購渠道,做到線上、線下相結合。批發市場和農產品超市可以建立自己的電商平臺,打通與大型電商平臺的聯系,發揮實體場店的展示商品和作為物流節點的優勢。
3.加強網購平臺的建設與管理
新型農產品供應方式的關鍵是將網購平臺、物流配送、實體場店三者有機結合。網購平臺具有展示產品、完成交易的功能,可以取代實體場店的大部分面對面交易。目前北京市農產品供應的網購平臺處于早期發展階段,需要進一步加強建設和管理。應增加網購平臺數量,盡可能地將更多農產品納入其中,并防止少數大型網購平臺的新壟斷。信息技術發展迅速,農產品供應的虛擬市場將很快出現。要對網購平臺進行管理,規范網購交易行為,創建線上優質品牌,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保護消費者權益。
4.加強農產品專業物流配送體系的建設
物流配送是新型農產品供應方式中建設與管理的另一個重點,它涉及快遞配送和專業配送兩個領域。蔬菜、水果、畜產品、禽蛋、水產品等農產品是鮮活產品,保質保鮮要求很高,運銷過程中自然損耗很大;農產品體積大、貨值低,小批量運銷的成本較高。電動小貨車、電動摩托車更適用于小、快、輕的商品,對于農產品的運載能力已經達到極限。因此發展農產品專業物流配送體系是必然出路,重點解決車輛運載、農產品保鮮和農產品貨物存儲等問題。
5.加強管理體系建設
北京市新型農產品供應方式出現不久,與之配套的管理體系還不健全?,F行管理體制是與傳統農產品供應方式相對應的,它包括農業部門和商業部門,但沒有與網購和快遞配送對應的部門,因此需要對機構進行調整,以建立相關的管理部門。在配套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方面,亟須政府制定新型農產品供應方式下的產業規劃、產業政策,以及涉及人員管理、車輛管理、企業規范、業務規范等的具體措施。另外,農產品質量檢驗點、農產品貨物堆放場所等硬件設施也需要加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