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對培養小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信息時代,互聯網不僅為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提出了新的挑戰。鑒于此,學校在對小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要有互聯網思維,結合信息技術創新教育方式,確保能進一步加強對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增強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
關鍵詞:信息化;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創新路徑
愛國主義教育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而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培育愛國主義情感的重要對象。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需發揮引領作用,借助有效的教育方式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使學生能成為新時代所需的優秀人才。特別是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師應探索出全新的愛國主義教育路徑,適應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發展需求,進一步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一、信息化與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耦合優勢
(一)突破時空界限,互聯互通
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能夠打破傳統教育中的“時空”限制,讓個體間、個體與資源間實現緊密連接,極大地擴展了教學空間,拉近了師生的關系。在此種教育模式下,使教師不在局限于傳統的以教師、以課堂、以教材為中心,而是構建了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新型教學模式,如混合式、個性化、游戲化等。在信息技術的助力下,通過互聯網的連接,讓線上教學與線下學習得以有效融合,利用計算機、智能手機等設備,即可開展混合式教學,如SPOC翻轉課堂信息化教學,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使愛國主義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如表1)。
(二)資源實現開放,共建共享
信息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以吸收優質資源為主,釋放教師與教材中的愛國主義知識的掌控權,轉變教師主導者角色,使其成為引導者,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這種方式能讓學生以平等姿態接受愛國主義知識和資源,改變以往封閉的教育形態,讓學生能打破愛國主義教育的局限性。例如,學生能主動利用互聯網,搜索網絡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知識與資源,學會獲取、使用及創造資源。而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不僅能為學生搭建全新的愛國主義教育空間,還能革新教師的教育理念,讓愛國主義教育創新性實現輻射碰撞。通過資源共享,能讓歷史的愛國主義教育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一一體現出來,使學生在主動參與教育中,學習愛國主義教育。
(三)以學生為主體,自主靈活
新時代,提倡愛國主義教育應以學生為主體,要著重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確保能體現其所具有的核心。利用“互聯網+”教育的理念,對已有的愛國主義教育模式進行重塑,優化教育的內外部環境,突顯出教育生態,增強教學的實操性。同時,也能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實時掌控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個性化的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數據支持,實現因材施教模式[1]。同時,也使得教學場所與學習時間更加靈活,更能突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其接受良好的愛國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現階段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對愛國主義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
現階段發展中,還有部分學校并未認識到愛國主義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仍將重點放在提升學生學習成績上。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只將重點放在主要學科知識講解上,忽略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如,語文、道德與法治、班會課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僅采取形式化的方式向學生進行表面化的教育,實際上并未落實愛國主義教育。而學生在教育中也不能理解、不能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的含義,造成學生難以形成良好的愛國情感。
(二)愛國主義的教育內容比較簡單
愛國主義教育開展中,教師教學中僅局限于教材內容講解,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單一,如,學生不能理解“為什么要愛國”“需要為國家做什么”等。因此,學生難以形成愛國之情,也并未關注國家的前途與命運,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起到一定的阻礙,無法促進其全面發展。
(三)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途徑較單一
在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學校主要采取理論課堂為主,校內開展系列的愛國主題教育等,如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國旗下的講話、主題班會課等。然而在單一的愛國主義教育途徑下,并不能真實的反映出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情況,學生學習到的愛國主義教育過于形式化、只停留在表面,并未深入心理,產生愛國主義情感。加之現階段的愛國主義教育只局限于校園中,沒有與社會、家庭等良好結合,無法在校外形成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教育效果堪憂。
三、信息化背景下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創新路徑的實踐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術,開展“中國夢”主題班會
由于小學生處于一個和平發展的時代中,生活條件較為良好,并未受過挫折,對于愛國主義教育并沒有直觀地感受,難以理解為什么要“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奮斗”。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中國在經濟、科技和教育等領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地提高。正因如此,絕大多數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無法深刻體會中國發展面臨的不易與難題[2]。在這樣的背景下,想要讓愛國主義教育深入人心,需改變學生的認知。召開“中國夢”主題班會是一個良好的選擇。例如,在班會課上,通過真實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了解到我國一些貧困地區的現狀,這些地區的人們生活條件十分艱苦,需要全國人民的幫助與支持。同時,邀請一些貧困地區學生分享經歷和感受,讓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這些地區的生活條件。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在網絡中搜集一些貧困地區的真實圖片、視頻等,在課堂中以多媒體展示出來,讓學生深刻感受到這些地區的貧困和落后,使學生能對該地區的同胞產生同理心,形成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念頭,為其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奠定基礎。
(二)構建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平臺,豐富教學形式
互聯網的普及,讓網絡空間成為國民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之一。學校對小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也需要與時俱進,構建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平臺,以便豐富教學形式。例如,學校可以建立愛國主義教育陣地,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發布一些有關愛國主義新聞與宣傳英雄事跡。與此同時,學校還要利用抖音、嗶哩嗶哩等視頻傳播平臺,制作與發布愛國主義的視頻內容,確保能讓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為學生傳遞更多具有正能量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最后,創新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積極鼓勵小學生參與到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創新中,如,借助直播功能,大力推廣一些有著濃厚校園特色的內容,使學生能主動參與、熱情互動,讓愛國主義教育在互聯網的廣闊天地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例如,組織小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走進革命博物館和紀念館,參與愛國主義故事和歌曲評比等社會實踐活動中。這些活動不僅能擺脫傳統課堂的束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感。通過此種形式,能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深化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意識。
(三)利用文史結合模式,舉辦專題講座
若想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并汲取古人的智慧,學習中國歷史則是必不可少。文化是歷史的沉淀,而歷史則是文化的載體。通過學習歷史,讓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起源,知曉每個朝代的興衰以及文化傳承的脈絡,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并進一步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樣地,要掌握中國近現代文化的精髓,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了解近現代歷史。因為近現代歷史見證了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在這個時期,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不斷交織和碰撞,由此孕育出許多新思想、新文化。這些新的思想、新的文化構成了近現代文化的精髓[4]。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段歷史,教師可以整理相關資料,為學生舉辦一場生動的愛國主義講座。采用PPT或視頻方式,將中華民族的屈辱史、中國共產黨救國救民艱苦歷程通過視聽的方式呈現出來。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直觀地體驗到先烈的艱苦努力,深入理解現在生活的價值,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操,從而使愛國主義教育更具實際成效。
(四)紅色教育融入課堂教學,發展愛國精神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多樣化的交互平臺不斷涌現,不僅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為知識的迅速傳播與共享提供了良好條件。尤其是學生群體,對互聯網與社交軟件較為熱衷。在此基礎上,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結合此特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將紅色教育與互聯網良好結合,將其作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強有力途徑。具體而言,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充分利用在線網絡教學軟件,借助其中的海量的資源與龐大的數據庫平臺,將其作為學生學習與交流的樂園,為學生形成良好的愛國主義精神奠基。例如,教師借助“學習強國”等平臺,搜集和整合紅色教育相關題材,將其內容通過學生交流群分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深入思考,并鼓勵學生撰寫學習感受。通過此模式,能將紅色教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此種教學模式不僅新穎,更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和領會愛國人士的精神風貌,傳承革命先烈的報國志向,為其形成良好愛國精神奠基。
(五)更新愛國主義教學內容,提升教育實效性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信息獲取與傳播速度不斷加快。而對于成長在信息時代的學生來說,學生能借助網絡輕松獲取全球時事新聞、政策法規及各種社會動態。因此,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可借助信息技術的快捷優勢,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與時代性,讓教學內容能實現與時俱進。為此,教師需利用互聯網此教學工具,利用網絡搜集與整理信息,篩選與愛國主義教育的最新咨訊、報道、專題影片及感人事跡,借此豐富素材使學生能直觀與生動地感受到國家發展動向與走勢。例如,可以將有關黨史教育、社會主義發展史、改革開放史等內容融入到課程中,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國家歷史變遷與其中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網絡信息的即時性為教學提供了寶貴的教學資源。重大活動、重要事件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往往是最直觀、最生動的教材。教師可利用網絡,實時追蹤這些活動的進展,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去理解和認識愛國主義。通過對比、分析、討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愛國情懷。此外,還要利用互聯網開展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主題活動和趣味問答活動,借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使學生能加深對愛國主義的理解。例如,組織在線的“愛國知識競賽”、“紅色故事會”等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傳播愛國主義知識。教師還要利用社交媒體等渠道,與學生保持密切地互動和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需求,實時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更有針對性地指導。
(六)構建家校社與互聯網體系,提高教育效果
為保障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在開展教育時,需鼓勵與引導家庭、社會及學校共同參與其中,借此為打造先進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奠基,營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圍。首先,發揮學校主體作用。學校作為教育主陣地,學校在推進愛國主義教育時,應將其巧妙地融入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等學科,在理論教學中落實愛國主義教育,以柔性的文化方式潛移默化地傳達愛國主義精神。其次,社會應營造良好愛國主義教育氛圍。在社會層面,需加強對正能量的愛國主義有關作品,如文學、影視、文藝等,并抵制與批判一些負面的作品,營造良好愛國主義教育氛圍[5]。還要開展普法活動,使學生在在參與普法活動中形成法治觀念,為其愛國情感形成奠基。最后,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教育閉環。學校應與家庭構建良好合作機制,積極主動地構建良好交通機制,與家長溝通交流,使家長能意識到展開愛國主義的重要性,理解信息化背景下愛國主義教育所面臨的挑戰與變革,明確教育的緊迫性。同時,學校可利用公眾號為家長傳遞正確的愛國主義教育知識,定期與家長溝通,加深家長的認識,確保愛國主義教育有序展開。例如,在親子活動中融入愛國主義有關元素,使愛國主義能熏陶學生,真正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信息化背景下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工作需要不斷創新,利用信息技術的便捷性進行教育工作,讓愛國主義教育擺脫以往浮于表面的形式,將學生培養成熱愛祖國的優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李佳音. 后疫情時代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與探究[J]. 甘肅教育,2020(20):18-19.
[2]魯嘉萱. 加強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創新策略[J]. 教師,2020(27):9-10.
[3]彭達銓. 新時代下小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探索[J]. 文淵(中學版),2020(1):462-463.
[4]羅銀萍. 加強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創新策略[J]. 甘肅教育,2021(10):28-29.
[5]戴紫誠. 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途徑研究[J]. 教育科學論壇,2021(22):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