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同種植年限桃樹根區土壤肥力變異特征研究材料與方法分析
1.1試驗地概況
為加大對不同年限桃樹土壤肥力變異特征的掌握,技術人員需要借助取樣分析及數據比對的形式加大對各項指標情況的了解,以此為后續優化種植管理提供條件。本文將以某區域為試驗對象,該區域為中國主要的桃產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時間可達到2 600 h左右,平均溫度約為15℃,降水量約為670 mm,可滿足桃樹種植需求。目前,該區域桃樹種植人員為滿足桃生產肥力需求,通常會借助施肥的方式,以環狀為基礎,直徑為25 cm為最佳均勻施肥。一般而言每年11月工作人員會添加K類肥料,3月則會完成N類施肥,7月展開無機施肥[1]。
1.2土壤樣本收集
為保障樣本收集的精準度,強化樣本分析的精準度樣本收集時間定為該年度的10月份,主要針對5、10、15、20不同年限的桃園土壤進行分析。在樣本收集過程中,工作人員以5株相似的桃樹區為基礎完成采樣,在樣本收集過程中會將根部10~20 cm范圍內的土壤區域作為采樣區。為保障樣品采集質量,技術人員會在收集過程中提前去除內部的石子及砂礫,并將其碾磨成2 mm大小的細粒并完成保存。
1.3指標情況分析
理化性狀研究是土壤肥力指標測定中非常關鍵的內容,主要指標測算內容包括土壤孔隙度、容重等,在分析有效磷時便可以借助鉬藍比色法,而在速效鉀分析過程中可運用火焰處理的形式。土壤脲酶分析也是土壤研究中非常關鍵的內容,一般會運用苯酚鈉-次氯酸鈉處理的方式分析酶的指標狀況。微生物含量研究則運用氯仿熏蒸等。在產量指標分析過程中應該按照不同方位隨機選擇,分析不同果實質量,并結合數據結果測算單株產量情況,之后按照密度分析總產量。
1.4統計研究
為掌握不同年限土壤指標情況,本文將以顯著差異為主要分析對象,借助多元極差方式研究土壤構成及物理、化學指標、產量情況,明確不同數據之間的相關性。
2結果分析
2.1土壤機械構成研究
結合已有分析來看,桃樹種植年限不同,其土壤機械組成也會存在一定差異,例如在土壤粉粒數量方面,在年限不斷增加的背景下,其會呈現正相關不斷上升,而砂礫方面卻呈現反相關變動,其中年限在15、20年的土壤砂礫含量最低。但在質地情況方面,20年之間卻無明顯變動,依舊以粉質土壤為主要成分[2]。
2.2物理性狀分析
桃樹種植年限變化過程中土壤持水量及孔隙度也會產生一定變動,在年限不斷上升的過程中,田間持水量會不斷增加,15年之后不斷下降,孔隙度亦是如此,在15年達到峰值隨后下降。而從容重和比重變動方面來看,則是在15年達到最低值,與最初相比會降低12%左右。
2.3養分含量研究
養分含量變動分析涉及內容較多,其中有機質、速效鉀等指標主要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從宏觀角度來看,10年之內并沒有明顯的含量差異,整體含量較低,遠無法與15、20年相比。產生此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在年限增長的背景下,樹葉腐爛進入到土壤內部,增加了土壤內有機質含量。而速效鉀指標則是在20年達到峰值,遠超其他時間段,其中全氮含量與最初5年年限相比可提升25.8%左右。結合已有分析來看,15年及20年的土壤存在富集情況,其營養成分與年限呈正相關。
2.4酶活性指標分析
酶活性指標是土壤質量分析的重要內容,不同種植年限下土壤的酶活性指標也有所差異。目前,土壤脲酶活性整體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其中在15年時數值最高,與其他地區相比,數值高出約8.3%左右。而過氧化氫酶等則與以上情況較為相似,其中,15年數值最高,遠超5年及15年。相比之下,土壤蔗糖酶活性則一直處于逐年上升的態勢,其在20年達到峰值,與其他年份相比高出約15%~70%左右。
2.5微生物總量變動
微生物是土壤中活躍度較高的物質,其主要作用是促進養分循環,進一步幫助植物吸收養分,通常情況下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微生物含量變動掌握土壤條件狀況。通常情況下,不同年限的桃園土壤微生物在構成方面會有所差異,從含量角度來看,隨著年限不斷提升含量會不斷下降。因此,在對比5、10、15、20年土壤樣本過程中,可以發現5年及10年的微生物真菌數量最多,而在10年后則斷崖式下降,其在20年時含量最低,可下降15%~20%。而從微生物結構的角度來看,線菌的變動與真菌不同,其在20年間并不會產生嚴重的數量變動[3]。
2.6碳氮含量分析
不同年限環境下,土壤中碳氮含量變動主要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其中在15年含量總數最高,與其他年限環境相比高出100%~106%。結合數據來看,在10年及20年的碳含量差異較小,但是整體高于5年。相比之下氮含量則是與年限呈現反相關,20年的土壤在數值上會比其他果園土壤低20%~40%,變化十分明顯,且隨著年限的繼續增加,氮含量還會繼續下降,之所以產生此種情況,可能與植物生長過程中的代謝情況相關。
2.7桃樹種植產量及質量分析
不同年限的產量變動情況如圖1所示,結合數據圖來看,其呈現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其中15與20年的土壤并無明顯差別,2種土壤普遍高于早期土壤,而從具體數據來看,15年階段的產量最高,可達到峰值。對于桃生產而言,其品質主要受到果實內部可溶性固形物的影響,在年限不斷增加的過程中,此指標含量呈現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在10年時指標含量為最大值,可高出其他階段4%~15%左右,而在后期含量則逐漸下降,這是因為在果園管理過程中,工作人員會更加關注施加無機養分,可能會降低對有機養分的關注,以至于土壤肥力不足,導致桃整體質量下降。

3變異特性討論
3.1土壤理化性狀變動
隨著年限的不斷增加,在土壤質地方面并沒有明顯的變化,但是組成結構方面卻有一定差異,例如粉粒數量會隨著年限不斷增加,在15年后開始不斷下降,而沙礫變化則與年限相關,這主要是受到有機質指標的影響。此外,從孔隙度角度來看,其尺寸量與組成也息息相關,結合已有分析來看,粘粒含量會對孔隙度及容量等指標產生研究,這與國外研究不同,而不同年限土壤在化學性狀方面,通常會呈現正相關態勢,即隨著年限的不斷增加,全氮及有機質對象等指標也在不斷上升。之所以產生此狀況,是因為在種植年限不斷增加的背景下,秸稈及落葉等歸于土壤會為土壤提供養分補充,進而增強土壤的肥力。
3.2生物性狀變動
酶活性是養分轉換的重要催化物質,在植物生長過程中可有效強化養分吸收的質量和效率,其指標變動情況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土壤肥力指標。從以上研究分析來看,酶活性主要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其中蔗糖酶有一定差異,其隨著年限的不斷增加會一直呈現上升狀態。微生物會影響土壤養分轉換成效,與土壤自身環境條件相關,例如溫度、濕度等,不同年限下由于生物結構不同。例如在細菌及真菌方面,其含量主要呈現負相關趨勢,而在氮及生物碳方面卻呈現正相關趨勢。
3.3肥力與桃產量相關性研究
為強化對不同年限土壤肥力情況與桃產量之間關系的了解,本文針對有機質及等指標與產量之間的相關性開展了分析,結合已有研究來看,最終的產量主要與有機質及碳含量等指標呈正相關,因此若想要進一步提高桃產量,則應該在日常管理過程中不斷管控有機質及酶活性等指標,進而提高產量。
3.4肥力與桃質量相關性研究
對于桃種植而言,很多外部因素會對產量及桃品質產生影響,為此本文還對此相關性開展分析,結合研究來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微生物量等會直接影響桃的質量。對于桃樹生長而言,土壤成分及肥力指標尤為關鍵,必須強化對不同年限土壤肥力變異特征的掌握,以此保障日常管理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就目前來看,所述指標會隨著年限額度增加而不斷上升,但是在15年之后變動趨勢會有所差異,為此應該加大分析,做好樣本研究,針對不同的含量變動情況科學調整種植區域的日常管理方案,以此保障桃生產品質及產量,為強化種植經濟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礎。與此同時,工作人員也要進一步加強自身的專業能力,基于酶活性及微生物、速效氮、速效鉀含量變動科學選擇施肥種類,以此強化土壤成分轉換與吸收質量,為提高桃園種植綜合質量提供保障[4]。
隨著桃樹種植年限的增加,土壤質地沒有明顯變化,但是有機質及微生物元素含量卻整體趨于上升狀態,其中酶活性等參數在15年時處于最大值,后續逐年降低。由此可見,桃產量與品質與種植年限具有相關性。一方面,在年限不斷上漲的背景下,土壤物理及化學性狀逐漸產生變化,在真菌數量方面逐漸降低;另一方面,15年為肥力指標最大值,在15年后,桃品質可能會出現下降趨勢,之所以產生此類現象,原因是土壤內部酶活性及微生物含量開始降低。
參考文獻
[1]周旭東,韓天華,施竹鳳.金沙江流域植煙土壤肥力適宜性評價及養分時空變異特征[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23,38(1):158-165.
[2]索炎炎,張翔,司賢宗.砂姜黑土區花生田種植前后土壤肥力空間變異特征分析及評價[J].核農學報,2021,35(4):933-941.
[3]廖超林,傅靈藝,張鵬博.湘中南土地整理后煙田土壤肥力指標評價及空間變異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9,24(2):105-111.
[4]王育軍,周冀衡,孫書斌.云南省羅平縣煙區土壤肥力適宜性評價及養分時空變異特征[J].土壤,2019,47(3):515-523.
(山東省鄆城縣武安鎮人民政府李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