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中文科技期刊不斷提升自身學術影響力、縮短論文出版時滯對提升學術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地質學類32種中文核心期刊為研究對象,抽樣統計這些期刊2023年論文出版時滯情況,深入分析影響中文科技期刊出版時滯的因素,最后從選題策劃、同行評議、審稿編校和出版階段分別提出相關建議,旨在為加強編輯人才隊伍建設、縮短出版時滯提供借鑒。
關鍵詞:科技期刊;出版時滯;專刊/專欄;人才隊伍;數字出版技術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8-0005-06
基金項目:2023年度陜西省出版科學基金項目:“學術期刊的專題出版與傳播力建設研究”(23BSC29);2023年度陜西省出版科學基金項目:“‘雙一流’建設高校期刊集約化管理研究———以陜西省‘雙一流’高校為例”(23BSC14);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專項基金項目:“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學術期刊集約化管理模式創新研究(CUJS2023-C08)。
科技期刊是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的重要載體,一直以來,以“為科研人員服務、為科學研究服務”為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2019年9月,中國科協等7部門聯合啟動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核心目標,針對我國科技期刊在編輯、出版、傳播、服務全產業鏈上的關鍵短板,系統構建支持體系。在相關政策支持下,我國科技期刊的稿源質量得到顯著提升,但是,現有的期刊服務能力與科研成果的出版與傳播需求仍存在較大差距[1]。2021年5月18日,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出版能力建設”“提升出版服務能力”[2]。在此背景下,加強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建設,對推動實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目標具有重大戰略意義[3]。
縮短出版時滯是科技期刊提升出版服務能力的重要內容。出版時滯是指論文收稿日期與發表日期之間的時間間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編輯處理的效率和科研信息傳遞的速度,決定著科研成果的優先權,是科技期刊時效性的重要測度[4]。出版時滯過長會給科技期刊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Garfield相關研究指出,較長的出版時滯不僅會影響科技成果的創新性,還會降低期刊的影響因子[5];凌方一通過計算影響因子與出版時滯的關系發現,出版時滯越短的期刊,其影響因子越高[6];李莘等研究表明,過長的出版時滯對科技成果的時效性、科技期刊的評價、科技成果生產力轉化等方面都會產生負面影響[7]。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和編輯部的高度重視,學者在縮短出版時滯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了一些進展。例如,林強的研究表明,隨著互聯網發展和碎片化傳播形式的盛行,數字出版逐漸取代傳統的紙質出版,越來越多的中文科技期刊選擇單篇發表的優先出版方式,使讀者在第一時間看到論文,進一步提高了論文的時效性[8]。總體來說,我國科研成果的時效性還有待提升。因此,加強科技期刊的出版時滯研究,對科技信息的快速傳播、科技成果的優先獲取、科研人員學術競爭力的提升等具有重要意義。
地學科技期刊作為傳播地學領域最新研究成果、推動學科發展的核心媒介,不斷提升自身學術影響力和出版服務能力十分重要[9]。本文選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23年版)收錄的32種地學類期刊,通過統計其2023年論文出版情況,總結地學中文科技期刊的出版時滯現狀,提出縮短出版時滯的有效策略,旨在為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的提升、引導我國高質量原創性科研成果的回流提供借鑒。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文基于中國知網調查這32種中文核心期刊2023年2~3期發表的論文篇數、收稿日期、發表日期,計算出版時滯、待刊時滯、數字優先出版時滯、專輯出版時滯,并通過收集資料、編輯訪談和出版實踐的方式,了解這32種中文核心期刊在壓縮出版時滯方面采取的措施。其中,待刊時滯是指論文錄用日期或修回日期到紙質期刊出版日期的時間間隔,如果錄用日期和修回日期不一致,則以錄用日期為準;網絡優先出版時滯是指論文收稿日期與網絡預出版日期的時間間隔;專輯出版時滯是指專輯論文的收稿日期到紙質期刊出版日期的時間間隔。
地學中文期刊是我國科技期刊界一支重要力量,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10]。本次調查的32種期刊出版單位涵蓋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多家地學領域主流單位,樣本期刊層次多樣,涵蓋面廣,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其中,SCI收錄期刊1種,EI收錄期刊4種,CSCD收錄期刊25種,CSCD(擴展版)收錄期刊6種;月刊5種,雙月刊27種,季刊3種。
二、結果分析
(一)出版時滯調查結果
調查的32種地質學中文科技期刊出版時滯統計結果見表1。可以看出:這32種期刊每期發文量為8~38篇,平均出版時滯為368天,平均待刊時滯為238天,平均數字優先出版時滯為208天,平均專輯出版時滯為174天。出版時滯最短的期刊為《地層學雜志》(72天),出版時滯最長的期刊為《中國地質》(848天)。待刊時滯最短的期刊為《地層學雜志》(56天),待刊時滯最長的期刊為《中國地質》(713天),部分期刊沒有待刊時滯主要是因為論文未標注錄用日期或修回日期。數字優先出版時滯最短的期刊為《地球學報》(104天),數字優先出版時滯最長的期刊為《地質科技通報》(330天),部分期刊沒有數字優先出版時滯主要是因為調查的刊期沒有數字優先出版。專輯出版時滯最短的期刊為《巖礦測試》(57天),專輯出版時滯最長的期刊為《地學前緣》(286天),部分期刊沒有專輯出版時滯主要是因為調查的期次都是正常刊期。目前,中文科技期刊的出版時滯為357天,國際知名期刊的出版時滯約為200天[11]。相較而言,地質學類中文科技期刊出版時滯整體上仍然較長,僅5種期刊的出版時滯達到國際一流水準,因此,地質學類中文科技期刊還有很大的提升和改進空間。



從表1還可以看出,專輯出版時滯明顯低于正常刊期出版時滯,主要是因為出版專輯已成為科技期刊提升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手段,編輯部在專輯的選題策劃、同行評議、“三審三校”、出版等環節都盡可能地縮短處理時間。對于《地球科學》等發文量大且出版時滯長的期刊,建議進一步擴大期刊容量,縮短出版時滯,以更好地服務引導我國高質量原創性論文回流;對于《地球化學》等發文量小且出版時滯長的期刊,建議編輯部從內部查找原因,有針對性地壓縮稿件初審時間、編輯加工時間等,優化投稿流程和審稿流程,提高編輯業務能力,增強編輯的服務意識,滿足作者合理需求,提高作者體驗感;對于《巖石學報》《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等出版時滯短的期刊,建議逐步擴大期刊容量,以滿足科研人員不斷增長的發文需求。
(二)出版時滯影響因素
本文基于期刊出版實踐,發現導致科技期刊出版時滯較長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1.期刊容量有限。隨著科技論文產出不斷增加,科技期刊的投稿量也在逐年增加,但是,期刊相應的版面數卻沒有增加,導致版面難求的局面越來越突出,稿件出版時滯也越來越長。2.稿件處理流程繁雜。科技期刊從收稿到出版的過程中,需要經過初審、同行評審、返修、再審/終審、編輯加工、排版校對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的效率都會影響整體的出版效率。3.編輯工作效率有待提高。編輯工作包括初審、編輯加工、與作者溝通等,其專業能力和工作效率對稿件處理的時效有直接影響。4.審稿周期耗時較長。審稿是學術出版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審稿專家的響應速度、審稿質量以及審稿過程中專家的更換都有可能導致出版延遲。5.作者修改稿件積極性不高。投稿作者對審稿意見的響應速度、修改稿件的及時性也會影響出版周期。6.應用出版新技術不積極。與現代信息技術相比,傳統出版技術在出版速度上存在一定劣勢,數字化轉型可以縮短出版時滯,但是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可能會因為技術問題或資金投入不足等影響出版時效。
三、縮短出版時滯的措施與建議
近年來,我國高質量論文數量不斷增長,但科研人員更傾向于發表在國際科技期刊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國內學術評價機制偏向于被SCI、EI等檢索的國際期刊[12]。從科技期刊角度來說,提升出版服務能力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手段。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是指科技期刊以繁榮國家知識創新發展和科學交流為導向,圍繞用戶知識活動,整合內外部資源、協調多元主體構建起出版服務體系,從而為科研用戶提供出版相關服務的一系列綜合能力[3]。縮短出版時滯是科技期刊提升出版服務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選題策劃階段:策劃高質量專刊/專欄
在選題策劃階段,有編輯部嘗試借助數據分析軟件/程序或人工智能產品來提升選題策劃的前瞻性、針對性和效率,但這些軟件和人工智能在選題策劃中容易出現選題同質化現象、算法結果偏頗等問題。對于人員配備不全的編輯部來說,將有限的精力聚焦于策劃高質量專刊/專欄或許是壓縮出版時滯比較有效的手段。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的《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指出,要“堅持以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作為選稿用稿標準,加強編輯策劃,圍繞重大主題打造重點專欄、組織專題專刊”[13]。專刊/專欄出版是科技期刊的一種特殊出版形式,具有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將某個研究熱點、某類研究結果集合在一起同時出版,有利于學術期刊及時回應學科發展需要、社會關切等,是提升期刊服務大局能力、促進學科發展、發揮學術期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效抓手[14]。專刊/專欄出版的內容可全面展現某一學科領域的研究進展及亟待解決的問題,是擴大優秀稿源、提升科技期刊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重要措施[15]。
本次調查的32種科技期刊中,《第四紀研究》2023年第6期“旋回地層學研究專輯”的出版時滯為166天,《巖礦測試》2023年第5期“戰略性礦產巖礦分析測試技術和標準體系專輯”的出版時滯為57天,《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2023年第5期“慶賀湯中立院士從事地質工作七十周年專輯”的出版時滯為130天,《地質力學學報》2023年第3期“地應力測量與監測”專欄的出版時滯為102天,專刊/專欄出版時滯均明顯低于同年其他正常刊期的平均出版時滯,這表明策劃高質量專刊/專欄是壓縮出版時滯的有效手段。
(二)同行評議階段:密切聯系審稿專家,真誠服務投稿作者
在同行評議階段,審稿專家審稿速度、投稿作者修稿速度決定了論文出版時滯的長短。編輯部只有做到密切聯系審稿專家、真誠服務投稿作者,才能盡可能地壓縮論文出版時滯。
編輯通常基于稿件關鍵詞、參考文獻等在中國知網等數據庫尋找匹配的審稿專家,通過郵件發送審稿信息、與審稿人溝通。這種方式的優點是避免了人情因素,確保公平公正,但缺點是同行評議時間不可控。例如,有的審稿人有多個電子郵箱,有的不經常查看電子郵箱,有的由于忙碌不得不延后稿件審理,導致外審時間較長。如果可以確保審稿人在第一時間看到審稿信息,并明確給出短期內是否有時間審稿的回復,外審時滯就能大大縮短[11]。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編輯部應逐步建立規范化、專業化、規模化、條理化審稿專家數據庫,并通過參加會議、節假日問候、登門拜訪、贈閱期刊、添加微信/QQ好友等方式密切聯系審稿專家,加強感情聯系。
作者是出版活動的基礎資源,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穩定的作者隊伍是科技期刊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作者需要科技期刊編輯的真誠服務。編輯與作者進行口頭和書面形式的溝通交流,需要貫穿整個審稿過程。一方面,編輯要為作者提供清晰的投稿指南和審稿流程,讓作者隨時了解其稿件所處階段,同時提供相應的寫作與投稿指導,避免投稿過程中因操作失誤造成時間延長;另一方面,編輯要通過電子郵件、社交媒體、電話等多種方式與作者保持隨時溝通,快速響應作者的疑問和需求,并在審稿結束后及時反饋詳細的審稿報告和建議,幫助作者改進論文,減少修改次數,進而壓縮論文出版時滯。
(三)審稿編校階段:縮短出版時滯,加強編輯人才隊伍建設
壓縮審稿編校時間能有效縮短論文出版時滯,而審稿和編校的整體流程需要編輯來把控。具體來說,編輯在審稿編校中可以開展以下具體工作來縮短出版時滯。初審時,編輯憑借自身知識儲備,依托中國知網“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等重復性檢測系統,并結合檢索結果以最快的速度判斷來稿的價值,處理時間建議控制在兩三天之內;對于明顯達不到期刊學術水平的稿件應盡快做退稿處理,節省作者投稿時間。復審和終審意見返回后,編輯應參照具體意見以及作者對稿件的修改情況,基于期刊學術定位、議程設置等宏觀層面因素,以高度的責任心迅速完成稿件的進一步處理,處理時間建議控制在7天之內。編校過程中,編輯應充分發揮工匠精神,不斷追求發表論文的卓越質量(包括學術質量與編排、印刷質量等),認真嚴肅地做好校對工作,把縱然微小的錯誤消滅在校對過程之中,同時,應合理分配時間,盡可能地壓縮校對時間,實現保質、保量、快速地完成校對工作。
編輯人才是實現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實現文化強國、出版強國建設的必要支撐和根本保障[16]。科技期刊涉及很多專業知識,對編輯的要求不僅僅是較強的責任感、較高的編輯素養和業務水平,還需要熟悉相關專業知識,快速鑒別稿件的科學性和創新性,充分利用審稿資源優化工作流程,合理分配任務,加強團隊協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此外,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融合發展已成為科技期刊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對科技期刊編輯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2022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也強調要“建強出版融合發展人才隊伍”[17]。因此,為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加強培育既掌握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具備傳統出版領域的專業技能,又熟悉新的網絡技術,利用新媒介方式對出版模式進行加工融合,以推動科研成果快速發表和高效傳播的復合型編輯人才隊伍非常必要。
(四)出版階段:緊跟前沿數字出版技術
隨著信息化、網絡化及移動閱讀的全面普及,媒體傳播速度無限放大,為期刊創新發展帶來了機遇。互聯網時代,數字出版成為地學科技期刊改善出版時滯的有效舉措,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數字出版平臺和期刊網站建設。隨著科學技術的應用創新,利用數字化工具和平臺進行稿件提交、審閱和管理,可以加快審稿速度,縮短同行評議的時間;使用自動化排版和編輯工具,能夠實現稿件的在線編校和排版,減少傳統出版模式下文檔的傳遞和處理時間,避免人工操作過程中的失誤,提高出版流程的效率。二是數字優先出版。數字優先出版是通過數字出版方式提前將印刷版期刊內容以單篇或整期的形式向讀者公開發布,以促進學術交流的出版形式[18],錄用即出版,有效解決了論文待刊時滯過長的問題。現階段,部分地學科技期刊已在數字出版中開展了有效探索,例如,《地學前緣》為使地學領域重大創新成果及重要發現能以最快的速度發表,自2013年4月15日起,開辟了“優秀地學科技論文快速刊發通道”,列入“快速刊發通道”的論文將于10天內在“中國知網”上優先發表[19];《第四紀研究》通過網絡平臺建設,優化出版流程,實現了定稿的同時在期刊網站發布摘要和全文,網絡預出版比傳統出版一般提前了10~15天,縮短了出版周期[20];《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與中國知網合作,只要來稿一經錄用,立即分配DOI、排版,三次校對后即可在中國知網進行網絡首發,無需排隊等候刊期,極大地縮短了出版周期[21]。由此可見,數字優先出版是解決論文出版周期過長的有效手段。李庚等研究指出,科技期刊的未來出版模式是人工智能輔助下的快速按篇數字出版[11],這一出版模式在保留編輯重要決策權的前提下,將整個出版流程數字化,有效提升了出版時效。但需注意的是,在數字優先出版模式下,也要加強和完善質量控制和評估體系,確保學術成果的高質量標準。
四、結 語
在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我國正處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質量科技期刊的重要時期,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我國中文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構建完善的科技期刊出版服務體系,是行業內學者關注的重點問題。將科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呈現出來,推動科技的快速發展,是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提升的重要體現。本文對32種地質學類中文核心期刊的統計結果顯示,其平均出版時滯為368天,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基于目前中文科技期刊發展現狀,從選題策劃、同行評議、審稿編校和出版階段來看,建議多策劃高質量專刊/專欄,密切聯系審稿專家,真誠呵護投稿作者,加強編輯人才隊伍建設,緊跟前沿數字出版技術,有助于明顯壓縮論文出版時滯。同時也要注意到,中文科技期刊出版時滯的有效提升,必須建立在保證文章質量的基礎上,如何更好地平衡出版速度與出版質量,還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 趙淑君,楊美芳.科技期刊提升學術影響力和出版服務能力的策略和實踐[J].編輯學報,2023,35(S2):71-73.
[2] 王一鳴.學術期刊出版服務能力理論框架體系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3,34(4):415-421.
[3] 叢挺,王媛,高遠卓.面向開放科學的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評價研究———出版服務能力內涵與構成要素[J].出版廣角,2024(2):47-55.
[4] 宋嘉賓,李軍紀.高校醫學學報出版時滯與期刊質量的關系研究[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23,54(9):1289-1294.
[5] EugeneGarfield.Journalimpactfactor:abriefreview[J].CMAJ,1999,161(8):979-980.
[6] 凌方一.國際眼科期刊出版時滯的研究[D].汕頭:汕頭大學,2021.
[7] 李莘,于光.工程技術學科期刊出版時滯研究[J].編輯學報,2007,19(4):264-266.
[8] 林強.務實與求變:對中文科技期刊發展出路的思考[J].編輯學報,2018,30(2):129-133.
[9] 王芳,施貴軍,趙媛媛.“互聯網+”環境中期刊數字化發展程度與學術影響力的關系———以江蘇地學類期刊為例[J].編輯學報,2016,28(1):98-100.
[10] 郝梓國,江少卿,孟慶偉,等.建國60年我國地學期刊的發展與展望[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1(2):129-137.
[11] 李庚.縮短科技期刊出版時滯策略及未來出版模式展望[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2,33(11):1546-1553.
[12] 薛春璐,王元杰,王應寬,等.引導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國內期刊發表論文的策略[J].編輯學報,2021,33(2):161-164.
[13]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EB/OL].http://www. 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06/t20210628_540716.html,2024-05-12.
[14] 田杰,郭麗娟,劉元元,等.學術期刊專刊研究進展[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2,33(2):222-227.
[15] 馬文軍,程琴娟.中文科技期刊專刊出版活躍度、類型及選題策劃分析———基于344種自然科學類中文核心期刊的調查[J].科技與出版,2022(5):75-81.
[16] 羅巧.科技期刊出版融合發展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路徑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2):230-233.
[17] 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4/content_5686923.html,2024-05-12.
[18] 鄭雪潔.我國學術期刊優先數字出版發展現狀研究[J].今傳媒,2016,24(11):59-61.
[19] 胡偉武.立足國際化,創精品期刊———《地學前緣》EI檢索的路徑分析[J].科技與出版,2018(6):84-88.
[20] 楊美芳,趙淑君.專業性學術期刊網絡出版與傳播平臺建設———《第四紀研究》網站10周年紀念[J].編輯學報,2019,31(S2):193-198.
[21] 劉瑩,劉莉.地學類非SCI收錄中文期刊質量提升途徑———基于地學科技工作者對成果發表需求的現狀調研[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2):196-203.
[責任編輯: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