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能傳播時代,網絡空間的信息流由自上而下的線性傳播轉變為復雜的節點式傳播,高校網絡輿情也隨之呈現出主體多元化、信息多樣態、引導難度大的新特征。本文基于信息生態理論視角,分析了高校網絡輿情的全過程演化機理,將其概括為在輿情全生命周期中由信息要素及要素間關系組成的綜合結構,提出對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應遵循信息生態系統的基本運行規律,建立包含主體機制、內容機制與環境機制的多層引導體系。
關鍵詞:高校網絡輿情;信息生態;突發事件;輿情引導
中圖分類號:G206;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8-0015-04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大數據背景下陜西網絡輿情態勢研判與風險防控策略研究”(2022M002);陜西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首批研究課題:“碎片化傳播對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挑戰及對策”(2021SPWSKT-C-1);2023年陜西省軟科學研究計劃一般項目:“媒體為陜西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研究”(2023-CX-RKX-047)。
一、引 言
高校網絡輿情,是指借助網絡平臺產生的一切有關高校事務的言論、意見、建議、態度等各種情緒的總和,一般由高校突發事件引起[1]。負面的高校網絡輿情不僅會阻礙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全面開展,還會對高校聲譽造成不良影響,進而損害高等教育的公信力。加強高校網絡輿情管理,能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達到壯大高校主流思想輿論的戰略目標,助推我國高等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激發高校場域內各主體的創新活力。CNNIC發布的《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數字化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2]。在此背景下,本就頻繁使用互聯網與數字設備的高校師生愈發活躍,在高校輿論問題上可能導致預期之外的后果。因此,研究高校網絡輿情的關鍵要素與引導機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時代緊迫性。
信息生態系統由“信息人—信息流—信息環境”構成,系統內的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3]。網絡輿情作為互聯網信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是一個由主體、客體、信息流、環境、技術等要素共同發揮作用的復雜系統,其內部各要素的演變決定了輿情事件的發展態勢與影響范圍。在智能傳播時代,針對某一事件形成的高校網絡輿情可被看作互聯網信息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該系統具備較高的社會性、技術性與自組織性。因此,要實現高校網絡輿情的有效治理,就必須將相關主體嵌入輿情生態系統各要素的動態演化過程之中,分析系統內部信息的植入、流轉、吸收、加工、再攝取等運行環節對系統整體的影響,對高校網絡輿情進行全過程引導。
二、以關鍵要素為抓手:高校網絡輿情呈現新特征
高校網絡輿情具有鮮明的特點:從輿情主體來看,以高校師生為主,主體特殊;從輿情內容來看,觀點多元,目的明確;從輿情演化來看,具有較強的圈層互動性。傳統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遵循自上而下的線性傳播規律,而在新媒體時代,隨著智能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網絡空間呈現“節點傳播”的新樣態。高校網絡輿情信息生態系統的關鍵要素也相應地呈現出新特征。
(一)輿情主體:多主體設置議程
在以智能技術為基礎的傳播環境中,媒介間的議程設置從金字塔型的“央媒—主流媒體—地方媒體”模式,轉變為流動式、多主體的模式。在信息生態系統中,信息人分為信息生產者、信息傳遞者、信息分解者、信息消費者。在高校網絡輿情生態系統中,各類信息人角色由不同的網民所扮演,形成了自由主體、意見領袖、權威主體、涉事高校等輿情主體,他們在輿情傳播的不同周期發布信息,參與設置議程。
當前,大眾媒介的“服務性”凸顯,自由主體能夠通過爆料、傳遞、消費等信息行為助推網絡輿情傳播演化。高校突發事件中的議題一般與學生利益相關,因此,學生這一自由主體是助推高校網絡輿情演化的主要力量。意見領袖是信息傳播網絡中的關鍵節點,能夠影響信息傳播的方向,例如,新聞媒體、網絡大V等意見領袖,通常在各個平臺設置議題、傳播信息、引導討論,完成信息消費與分解。權威主體是指由政府單位、中央媒體等權威性機構組成的官方群體,一般會在輿情影響范圍廣、程度深時,承擔方向引導與媒介監督的角色[4]。例如,政府部門會發揮網絡監管作用,把關網絡輿情信息生產、加工、傳播等一系列行為,適時給予制度約束與法律保護。涉事高校是與高校輿情事件直接相關的組織,其主動或被動發言既可誘發輿情,也會影響輿情走向。涉事高校一般會在突發事件引爆網絡后出面調查并公布調查結果。
(二)輿情信息:獨立性突出,出現新樣態
信息本體是信息生態中的基本單位,其在網絡輿情中表現為輿論場內與事件相關的輿情信息。按內容劃分,輿情信息包括三種,一是事件原始信息與事實調查信息,二是態度、情緒等分解信息,三是與輿情事實無關的謠言。在網絡平臺中,輿情信息的獨立性愈發突出,碎片、虛擬、流動的信息能夠對輿情發展產生直接影響。當輿情主體將信息發布到平臺后,該信息便脫離了主體的控制,在不同用戶的信息解讀過程中形成了獨立傳播邏輯,推動著輿情的演化。
智能傳播時代,信息技術發展帶來了多樣態的信息呈現形式,視頻信息在信息系統中的作用愈發凸顯,其中以短視頻信息的效果最為顯著。短視頻具有“短、平、快”的特征,傳播效率高、效果好,是網民生產與獲取信息的重要形態。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為10.67億人,占網民整體的97.7%[2]。
(三)輿情環境:信息技術助推輿情傳播
智能傳播時代,信息技術是信息人開展信息活動的橋梁。過去,對于高校網絡輿情的信息技術運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傳播平臺與呈現形式方面,而在當前,信息技術已經融入輿情傳播的全流程。首先,移動網絡讓高校師生接收信息不再受時空限制,加快了他們生產與接收多媒體信息的速度,拓展了輿情信息的傳播形式與范圍。其次,場景技術與算法技術能夠影響高校師生的信息選擇,使他們接觸到具有接近性、顯著性、時效性的信息,推動信息形成圈層傳播模式,讓情緒與態度能在圈層節點中快速擴散。
三、以輿情周期為線索:高校網絡輿情的演化機理
信息生態理論為理解信息傳播邏輯的內在機理提供了一個系統化視角,信息生態系統內的不同部分之間具有很強的依賴性[5]。高校網絡輿情的演化也具有系統性的運作機理,系統內各個關鍵要素相互作用,影響信息的流動和傳播,進而影響輿情的波及范圍。分析簡單、低層次信息生態要素間的相互作用關系,能夠幫助我們認知和理解復雜、高層次的信息生態系統[4]。
輿情信息生態系統的特點在于生命周期。生命周期是指,生命體演化過程所呈現的階段性特征及其形態和功能的一系列變化。信息學家霍頓在信息生命周期理論中指出,信息是一種具有生命周期的資源,在不同生命階段具有不同的特征與價值。網絡輿情符合信息生命周期的動態規律。學界對輿情傳播的生命周期有不同的劃分標準,大體上分為“萌芽與形成期—爆發與高漲期—衰退與消亡期”三個階段。結合信息生態理論關鍵要素與輿情傳播周期發展階段,我們能夠分析高校網絡輿情演化的動態機理(如圖1所示)。

(一)萌芽與形成期
自由主體曝光的一手信息是網絡輿情傳播的起點。隨后,現實環境與信息人開始發揮作用。其他自由主體關注到該信息,進行自發的信息傳遞,其信息行為以轉發原始信息為主。新聞媒體發現信息內容資源后,會對信息進行簡單的加工分解,例如,將視頻信息轉化為圖文報道等,進一步吸引更多自由主體作為信息消費者參與到輿情初期的演化過程中。由于高校網絡輿情蘊含了社會矛盾、反映了社會心態,因此,在這一階段,現實環境與信息人的交互作用更為突出。
(二)爆發與高漲期
當信息數量與事件影響力達到一定規模時,高校網絡輿情就進入了爆發與高漲期。在此階段,意見領袖的作用逐漸凸顯,其既作為信息傳遞者傳播內容,又作為信息分解者傳遞態度觀點;自由主體會選擇性地消費自己認同的觀點,部分“渾水摸魚”的網絡推手會挑撥關系、傳播謠言,而權威主體則積極發揮信息引導與監督作用。隨著輿情生態系統的進一步演化,大數據、智能算法等信息技術的應用方式與場景越來越多元,信息技術的使用率提高,影響力擴大。當信息技術與信息主體的協同演化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標志著此信息生態系統的演化達到相對繁榮。
此外,在爆發與高漲期,輿情事件的性質會影響信息人生產的信息本體。若事件關乎制度、生命等嚴肅話題,信息內容以對現象的深入討論為主,呈現形式以文字與長視頻為主。當話題與學生學習生活相關時,活躍的自由主體便會以圖片、短視頻等形式對信息進行二次創作,賦予事件娛樂性質。
(三)衰退與消亡期
輿情的衰退與消亡期,指輿情發展開始“降溫”。此階段一般以涉事高校信息公開為開端。自由主體在了解真相后,注意力不斷被其他事件分散,逐漸退出討論。部分意見領袖在對事件進行總結復盤后,也減少了對事件的關注。此階段系統內的信息量平緩上升,信息在權威主體的引導下穩定有序地流轉。
高校網絡輿情產生后,個別涉事高校會選擇模糊回應甚至不回應。師生利益未被滿足,輿情演化進入長尾期,會損害高校形象,甚至引發次生輿情。網絡推手也可能在此情況下獲得話語權,散播謠言污染網絡環境。即使權威主體的引導能夠起到凈化環境的作用,但涉事高校已經失去公信力,信息系統在不信任與混亂中崩壞。
四、以系統優化為方向: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機制
網絡輿論引導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不僅關系到網絡輿情生態的建設水平,也關系到我國思想政治安全[6]。輿情體現社情民意,高校網絡輿情蘊含高校師生訴求。我們要順應高校網絡輿情演化的運行規律,在理解信息要素互動邏輯的基礎上,逐點突破,順勢而為。
(一)主體機制:形成“自治—共治”多元主體協同模式
網絡輿情的運行涉及多方主體,有較強的擴散性、復雜性、系統性,其影響范圍從高校內部延伸至外部社會。不同主體參與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目的有所不同:政府要凈化網絡環境,媒體要營造良好輿論氛圍,高校則要減少負面輿情帶來的名譽損害。高校網絡輿情作為自下而上的輿情,自由主體與意見領袖曝光并討論事件是為了保障自身權益與社會公平。因此,單一主體的治理不能滿足各主體的需求。建構自治與共治相結合的多元主體協同模式,是智能傳播時代對網絡輿情引導提出的新要求。
建構多元主體協同模式要以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為前提,在利益協同、資源協同、政策協同等方面發揮作用。利益協同,就是要保障各方利益,協助實現各方輿情引導的目的。資源協同,就是要公開信息資源,為各方主體提供公開透明的引導環境與條件。政策協同,就是要以共同的政策制度指導各方,以為師生服務的姿態展開工作。
(二)內容機制:構建“監測—回應”復雜信息交流機制
信息生態視角下,網絡輿情引導的本質是對信息的引導。網絡空間中,信息流動具有自主性與不確定性。輿情引導就是“通過信息監測感知風險、通過信息交流感知民意、通過信息回應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構建“監測-回應”的信息流通渠道至關重要。具體而言,首先,要建立校園輿情監測機制,監測校園相關信息,及時解決問題,避免輿情發酵造成風險。其次,要建立輿情回應機制,當輿情萌芽甚至爆發后,要積極誠懇地進行信息回應,避免引發次生輿情。
(三)環境機制:營造“線上—線下”雙線融合引導場景
社會成員具有現實角色與網絡公民的身份二重性,網絡輿情是現實輿情在網絡空間的反映。面對高校網絡輿情,不僅要運用技術解決線上問題,還要通過法律、制度等方式解決線下矛盾,多元主體要線上線下齊發力,加強創新管理,堅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開展輿情引導工作。就線上而言,要通過大數據與場景技術,建構輿情監測預警流程;通過算法推薦機制,提高主流媒體輿論引導能力,加強自上而下的議程設置;通過數智融合形式,創新媒介素養培育方式,提升用戶理性思維。就線下而言,要發揮上層建筑的作用,提升網絡監督的合法合規性,提高社會監督管理水平;高校要加強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師生的網絡媒介素養。
五、結 語
智能傳播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愈發復雜多樣,呈現出主體多元化、信息多樣態、引導高難度的新特征。以系統優化為方向,創新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機制是建設良好網絡輿情生態的要求。政府、媒體和高校應深入理解各關鍵信息要素的運行邏輯,針對各要素建立系統化、科學化、人性化的引導機制,減少網絡輿情危機發生,營造良好高校輿論氛圍。
參考文獻:
[1] 李明德.網絡輿情概論[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2:2-6.
[2]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s://www.cac.gov. cn/2024-03/25/c_1713038218396702.htm,2024-03-25.
[3] 牟冬梅,邵琦,楊鑫禹,等.信息生態視域下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運行方式研究[J].現代情報,2022,42(3):22-30.
[4] 楊波,謝樂.企業危機事件網絡輿情傳播態勢生成機理研究———基于信息生態的多階段fsQCA分析[J].管理評論,2022,34(7):339-352.
[5] Nardi,BA,O'DayV.Informationecologies:Using technologywithheart[M].MITPress,2000:49-51.
[6] 趙雪.新時代網絡意識形態輿情引導機制論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97-102.
[責任編輯:喻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