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新媒體得到了廣泛應用,對傳統媒體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報紙作為典型的傳統媒體,在堅守行業準則與行業發展優勢的基礎上,應積極“擁抱”新媒體,深度整合各類報道路徑,打造全媒體傳播矩陣。本文立足于晉中日報社《縣市特刊》媒介轉型實際,分析了報社編輯如何聚焦基層進行聯動報道,旨在助力報社實現融媒體時代的華麗轉型,穩固其在媒體行業中的地位。
關鍵詞:融媒體;報社編輯;聯動報道;全媒體傳播矩陣;媒介融合
中圖分類號:G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8-0039-04
一、引 言
未來已來,唯變不變;行而不輟,未來可期。融媒體背景下,各大傳統媒體逐步加大了媒介整合力度。報紙作為重要的傳統媒體之一,應聯動基層進行報道,構建全媒體傳播矩陣,進而實現順利轉型。近年來,晉中日報社《縣市特刊》以超前眼光加強部署,充分利用融媒體技術(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組織精銳編輯力量深入基層,與地方融媒體中心取長補短,進一步營造出“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宣傳氛圍,構筑網上網下“同心圓”,打造主流輿論宣傳矩陣,提升了主流輿論引導能力和水平。本文分析了報社編輯轉型的必要性,并以《縣市特刊》為例,闡述編輯轉型的路徑,旨在助力報社實現融媒體時代的華麗轉型。
二、融媒體背景下報社編輯轉型的必要性
(一)適應融媒體時代發展的必然之舉
互聯網時代,現代化信息技術已與諸多行業實現了融合發展,信息傳播更加迅速、便捷,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合適的時間獲取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紙媒遭到了一定沖擊,出現讀者數量減少、廣告收入下降等情況,生存空間受到擠壓。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要突破固有的受眾群體和市場范圍,報社編輯就必須不斷提高自身職業素養,立足讀者需要,樹立互聯網思維,合理布局傳播路徑,確保產出符合讀者需求的新聞精品,擴大報紙在讀者中的覆蓋面[1]。同時,在眾聲喧嘩時代,報社編輯應堅定立場,發揮傳統媒體深度報道的優勢,為讀者提供客觀、權威、深入的分析解讀,這有助于提升報社的品牌價值和影響力,實現內容、技術、渠道、管理等全方位融合,形成良好的媒體生態圈。
(二)報社數字化轉型發展的必要途徑
融媒體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的新型媒體,即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將報紙、廣播、電視、網站等媒介的優勢發揮出來,為讀者提供全新的閱讀體驗。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報社要積極進行轉型,不斷優化自身傳播方式,打造一種全新的、以讀者為中心的傳播模式,滿足讀者對新聞資訊的需求,而這種轉型也離不開報社編輯的助力。報社編輯加強自身對融媒體的認識,積極學習和了解融媒體的相關內容,掌握一定的融媒體技能,并靈活進行融媒體內容建設,主動完成自身轉型,對實現報社整體的數字化轉型非常必要[2]。
三、融媒體時代報社編輯轉型發展路徑
融媒體時代,報社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推動報社轉型是維持生存的必然路徑[3]。《縣市特刊》的轉型發展在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與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過程中,雖然建立了融媒體機制,為人們提供了全新的特刊閱讀途徑,但也面臨一些困境,具體如下:一是融媒體改革影響新聞寫作。縣級融媒體改革后,原有的新聞中心和通訊組撤銷,不少專職人員轉到其他部門工作,基層部門有所松散,報紙來稿數量、質量均有下降。二是報道扁平影響傳播效果。作為“家門口的宣傳陣地”,《縣市特刊》的作品呈現出微觀報道多宏觀敘事少、普通稿件多典型報道少的特點,引領性主題性宣傳與構建宣傳大格局的目標不相適應。因此,要保證《縣市特刊》全面轉型,就要從根本上進行改革,從稿件質量及傳播形式上進行轉型,積極尋求能夠解決困境的辦法。此外,在尋求轉型發展的過程中,還要充分發揮報社編輯的能動性。基于此,本文分析報社編輯如何順應時代要求、把握傳播規律,實現轉型發展。
(一)勇擔崗位權責,把好輿論導向
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時效強,內容更新速度快,但也出現了思想多元、魚龍混雜的問題。作為報社編輯,應堅守求真務實行業準則,勇擔崗位權責,向讀者輸送真實、全面的信息,發揮正向輿論導向作用[4]。
1.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報社編輯不了解大局、不研究大局,就難以判斷新聞信息的重要性,容易出現大題小做、不能突出信息重點、滿足不了讀者需求等問題,或者出現小題大做,長篇大論,浪費讀者時間、精力問題,降低報紙在讀者心中的好感度。
因此,融媒體時代,報社編輯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縣市特刊》為例,報社編輯應堅持政策澆灌,緊扣“四力”(吸引力、影響力、引導力、服務力)要求這條主線,到基層挖掘源頭活水,實現創辦特刊的初衷。一方面,積極與融媒體時代的發展緊密聯系,切實擔負起統籌聯絡、組織稿件、采寫報道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報社組織的思政教育活動,不斷提升自身的基層報道創新能力,高效整合宣傳、信息、融媒體以及各相關部門力量,搭建工作聯系的微信群、專題培訓、編讀往來等平臺,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2.強化協作聯動,彌補自身短板
融媒體時代,信息報道方式多樣化,要成為合格的媒體人,報社編輯必須具備“采、編、攝、傳、播”等能力,還要與新聞宣傳團隊團結協作、整體作戰[5]。比如,《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民———15年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安寧村更安寧》《番茄小鎮走紅,杜氏番茄熱賣》《架起小農戶與大農業的金橋———從中墨現代農業示范園看壽陽縣農業生產托管》等,側重于反映基層沾泥土、帶露珠且具有示范價值的新聞,對信息真實性、全面性提出較高要求,需報社編輯和記者聯動協作、協同作戰。
為了彌補自身在新聞采編過程中的短板,報社編輯要深入基層,了解群眾需求、關注社會熱點,確保新聞內容貼近生活,同時,還要掌握多種傳播技巧,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讓新聞信息更加生動、有趣,易于傳播。比如,利用長圖進行新聞報道,尋求內容和形式上的雙創新,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主要內容;通過使用手繪漫畫的形式進行科學知識的科普報道,行文幽默,內容詼諧。
(二)注重技能提升,積極培訓學習
在融媒體時代,報社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為了適應這一變化,報社編輯要不斷提升自身數字技能和溝通能力,努力使自身成長為滿足時代發展的創新型人才。首先,要強化自身的數字技能。報社編輯要掌握數字技術,包括數據分析、內容管理系統(CMS)操作、社交媒體營銷等,積極嘗試新的報道形式和編輯手法,如數據新聞、多媒體報道、交互式新聞等,通過定期參加培訓和學習,提升自身的數字技能。其次,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溝通能力。編輯工作通常需要團隊協作完成,因此,對溝通技巧和溝通能力要求很高。報社編輯要重視提升自身溝通技巧,掌握溝通的語言藝術,協同團隊完成內容建設,并充分發揮自身的編輯作用,增強報社的整體采編水平。其中,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溝通渠道進行通信互聯,提升溝通效率,保證報社新聞資訊發布的時效性。
(三)加大創新力度,打磨新聞精品
一直以來,紙媒憑借內容的權威性受到了讀者的喜愛,這一點也成了支撐紙媒在融媒體浪潮中生存發展的要素。報社編輯無論是現在還是以后,都要堅守“以內容取勝”的行業準則,以“三貼近”為基準,認真反思報道什么、不報道什么,選擇什么稿件、不選什么稿件,有效提高內容生產的針對性與合理性,做到切切實實地為讀者服務[6]。
全媒體時代,《縣市特刊》在“深”“新”“真”上發力,通過挖掘當地具有勇敢、擔當等特點的真實故事,向讀者推出精品新聞;通過創新新聞報道模式豐富新聞報道形式,實現了傳播效率的提高。
1.在“深”上做文章
《縣市特刊》內容多聚焦基層,報社編輯圍繞其抓典型、推廣典型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認真篩選制作內容,并以圖文并茂的方式設計版面,以此來提升報道質量以及呈現效果。比如,入選“中國好人榜”的趙亞飛是左權縣麻田鎮上口村的農民,連續20多年為八路軍烈士尋親,成功為周極民烈士、嚴熹烈士找到家人。最初《縣市特刊》編輯接觸趙亞飛時,他還是一個頗為窘迫的農村小伙兒,生活要靠兄長接濟,未婚妻也因為他癡迷于為烈士尋親離開了他。在報社編委會的支持下,《縣市特刊》編輯經過縝密采寫,以整版篇幅推出了《我做的事是有價值的》報道,圖文并茂地介紹了趙亞飛的故事。這篇報道獲得當年全國農民報好新聞一等獎,成為深度報道新聞人物的典型之作。
2.在“新”上下功夫
創新是紙媒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融媒體時代,為打造報紙全媒體傳播矩陣,《縣市特刊》編輯致力創新,積極發揮縣級融媒體制作優勢,使平面媒體作品兼顧深度、高度的同時,深入了解讀者的需求和喜好,通過市場調研和數據分析,調整編輯策略和內容,使其更符合讀者的需求。未來,報社編輯還要通過新媒體平臺推出一系列可視化、互動性強的報道,使讀者能夠更直觀地了解新聞內容。例如,在報道地方經濟發展時,運用圖表、數據等可視化手段,使抽象的經濟數據變得直觀易懂,提高讀者的閱讀體驗;通過引入H5、短視頻等新媒體技術,使新聞報道更具互動性,從而吸引更多的年輕讀者。
3.在“真”上求實效
信息審查能力是報社編輯應具備的素養之一。全媒體時代,讀者對黨報新聞真實性的要求日益苛刻,因此,必須嚴格把關通訊員的稿件。報社編輯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以匠心編輯稿件,確保標題文字圖片匹配、新聞要素齊全、時間節點準確、知識產權清晰。此外,為最大程度地確保新聞信息真實性,編輯還要認真遵循“三審三校”制度要求,與基層合作單位一起把關重要版面及稿件[7]。同時,必須真實、及時地報道政務信息。比如,2024年3月6日,《縣市特刊》針對兩會的報道《邁出堅實步伐,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通過詳細闡述政府工作報告,利用鮮明的數據彰顯經濟社會發展的成績單,讓讀者一目了然地知曉現階段生產建設的主要任務以及完成情況,確保政務公開落到實處。
(四)樹立互聯網思維,實現與新媒體的融合
時代在發展,媒體傳播環境在變化。報社編輯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積極轉變工作理念,為報社轉型發展貢獻自身力量。具體來說,應樹立互聯網思維,動態關注互聯網熱點,緊跟媒體融合發展潮流,從多視角解讀新聞事件,推出與眾不同的新聞內容與傳播方式,從而在讀者心中樹立良好形象,增強讀者黏性,提高報社市場競爭力[8]。
首先,應時刻關注互聯網上的熱點話題和輿論趨勢。互聯網是信息的聚集地,各種熱點、趨勢和話題不斷涌現,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9]。對此,報社編輯要積極主動地獲取這些信息,保持與時俱進。同時,要認真分析這些熱點,深入挖掘背后故事及其對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從而為新聞采編提供有深度、有視角的內容。比如,針對節假日掀起的“旅游熱”,各地景點出現了人滿為患的問題,報社編輯可結合在互聯網上搜集的景區新聞及圖片進行針對性報道,選擇獨特的視角切入,并借此將本地的旅游景點進行盤點,幫助人們進行“原地”旅游。
其次,應緊跟媒體融合的發展潮流。如今,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關系不再是割裂的,而是日益融合的整體。編輯要跳脫出固有的工作模式,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通過在互聯網上推送新聞內容、參與社交媒體互動、開展線上直播等方式擴大新聞傳播范圍,與廣大讀者建立更為緊密的聯系[10]。此外,不僅要積極探索新的新聞表達形式,運用圖文并茂、互動性強的方式講述新聞故事,還要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挖掘讀者興趣和需求,精準推送內容。
四、結 語
綜上所述,作為報社發展的核心人力資源,報社編輯應勇擔使命、堅守求真務實行業準則、增強創新意識、樹立互聯網思維,力爭將新興媒體資源融入新聞采編、傳播等各個環節,在內容深、新、真上下功夫,向讀者推出具有傳播價值、內容完善、值得探究的新聞精品。此外,為打造全媒體傳播矩陣,報社編輯要聚焦基層,實現聯動報道,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養,掌握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各類新媒體平臺的傳播特點、傳播技能,實現新聞信息的多渠道傳播,從而擴大報紙市場覆蓋范圍。
參考文獻:
[1] 何濤.融媒體時代紙媒發展困境與突圍之道[J].中國報業,2022(19):60-61.
[2] 任彩玲.新媒體時代紙媒編輯向網絡編輯轉型策略探討[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7):153-156.
[3] 翟連宇.論融媒體時代傳統新聞編輯轉型策略[J].采寫編,2022(7):51-53.
[4] 溫好利.融媒體背景下報紙編輯轉型路徑思索[J].中國報業,2022(10):94-95.
[5] 周佩佩.從“傳統紙媒”到“多形式呈現”融媒體編輯轉型與堅守的選擇[J].新聞文化建設,2021(15):13-14.
[6] 陳菲,翟怡婷.融媒體背景下報社新聞編輯優化轉型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20):158-159.
[7] 楊加麗.論融媒體下報社新聞編輯優化轉型[J].中國報業,2020(12):42-43.
[8] 周曉東.新媒體時代紙媒編輯轉型分析[J].中國報業,2020(11):102-103.
[9] 于虹,毛麗娜.談融媒體時代報紙新聞編輯的優化轉型[J].記者觀察,2023(8):97-99.
[10] 秦煒.融媒體時代報紙新聞編輯工作的優化轉型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6):153-154.
[責任編輯:宋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