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民國時期貴州出版的400余種報刊,并結合這一時期貴州的社會發展情況,將貴州報刊出版劃分為兩個階段,即軍閥統治時期(1912-1934年)、國民黨統治時期(1935-1949年)。同時,就每一階段貴州報刊的出版情況、發展變化等進行了詳細分析,旨在說明近代貴州報刊在不同階段的發展形勢。
關鍵詞:民國;貴州報刊;出版特點
中圖分類號:G23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8-0059-04
基金項目: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民國時期楊森‘建設新貴州’運動研究”(21GZYB43)。
一、引 言
“報刊是報紙與期刊(雜志)之合稱,近代常統稱為新聞紙”。[1]報刊作為我國近代社會發展過程的重要記錄,承載了地方社會發展的記憶。貴州的第一份報紙出現在1906年,但時至清末,貴州報刊在出版方面并沒有獲得太大的發展。進入民國時期以后,隨著報紙的作用日益凸顯,官方、民間的辦報熱情高漲,貴州出版的報紙達到數百份之多。因此,民國時期貴州的出版業有了較大發展,成為傳播思想的媒介。
二、民國時期貴州報刊統計的范圍與階段劃分
貴州的報刊出版始于清末,數量較少。進入民國時期,報刊逐漸多了起來,所表現的內容也因時局的不同有所變化。考慮到報刊出版的特殊性,本文在考察民國時期貴州報刊的出版情況時,做了以下范圍的界定:從時間范圍而言,起于1912年,終于1949年11月貴陽解放;從地域范圍而言,主要統計貴州省域報刊;從研究對象而言,在這個時空范圍內,于貴州創刊發行、復刊的報刊均計算在內。
本文主要以《貴州省志·報紙志》為資料來源,綜合利用相關數據庫,輯錄民國時期貴州出版報刊共計414種。同時,將貴州報刊的出版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12-1934年,這一時期貴州社會處于軍閥統治時期,導致當時的報刊出版呈現出不穩定性。第二個階段為1935-1949年,這一時期軍閥統治結束,國民政府開始加強對貴州的控制,在此歷史背景下,貴州報刊的辦刊方向也發生了改變,抗日類型的報刊及相關內容增多。
三、軍閥統治時期(1912-1934年)貴州報刊的出版統計與分析
辛亥革命后,在經歷了短暫的大漢貴州軍政府主政后,貴州便陷入了長達20余年的軍閥統治時期。在政治局勢錯綜復雜的背景下,貴州地區的本地報刊卻迎來了顯著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報刊發行量顯著增加,它們記錄了貴州的社會變遷,也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潮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本文根據《貴州省志-報刊志》進行數據統計,在這一時期,貴州先后出版了各類報刊共計74種,其中能夠確定創刊時間的有70種,占比高達95%。通過對這些報刊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本文總結出貴州報刊在這一階段具有以下特點:
(一)發行數量較多,但年均發行量較低
從統計結果來看,在1912-1934年間,整個貴州共出版了74種報刊,但是年均發行量較少,最多的為1934年,有8種報刊出版,1924、1927年甚至沒有統計到報刊出版(如圖1所示)。此外,這些發行的報刊在存續時間上也值得注意。在74種報刊中,大多數存續時間較短,持續數月或一兩年,最短的于創辦當月即宣告停刊,比如,1923年9月于貴陽創刊的《黔明日報》,就在同月因內部糾紛而改組停刊。具體統計下來,共有26種報刊可以確定停刊(更名)時間,占這一時期報刊出版數量的35%。

導致這一時期貴州較多報刊停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較常見的原因,主要有經費困難、當局勒令停止等。首先是經費問題。由于當時很多報刊為民間力量辦刊,或幾人聯合,又或是依靠主辦者一己之力支撐,因此,經常出現經費不足的困難。比如,創辦于1912年6月5日的《黔風》,盡管銷量最高時達700余份,但1914年因經費困難而停刊,頗為遺憾;《教育日報》創刊半年即因經費不足而停刊。又如,《覺報》《醒獅月刊》等報刊,同樣在創辦后不久,因經費原因宣告停止。其次,是受到當局主政者的影響而停刊。這一時期貴州時局動蕩,政權更迭頻繁,影響到了社會文化領域的發展。比如,《鐸報》《勤報》《平民》《黔靈》《新黔北報》被斥為反動刊物,遭到查辦而停止辦刊。
(二)逐新求變為主,報刊內容以時事報道居多
辛亥革命后,貴州社會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在此背景下創辦的報刊,以積極報道內外時事為出發點,關注貴州本身社會經濟發展,報刊內容體現出逐新、求變的特點,因此,在促進貴州文化教育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這一時期報刊的名稱最能體現出一個“新”字。比如,《新貴州》《黔聲》《醒黔日報》《覺報》《醒獅月刊》《黔東日報》等,直接反映了人們逐新求變的意愿。
其次,報刊內容體現了逐新求變的思想。比如,較早創刊發行的《黔風》,即“以啟發國民知識,鑄造健全輿論,促進完美共和政治”為宗旨[2]。《醒獅月刊》“針砭時弊,揭露貪官污吏,深獲社會各界支持。”《黔鐸報》則用新穎的內容,“極力介紹國內外新思潮”。貴州省孫文學會主辦的《平民》,關注民間,“以民為資料,惡民之所惡,好民之所好,民隱務求宣達,紀事期其扼要……是青年書生以文章報國之心,辦理此報。”《黔東日報》不僅報道文化新聞,還組織文藝比賽、舉辦文化講座、推廣新文化運動等活動,促進了文化交流和文化創新。
最后,報刊的欄目設置頗有新意,涉及主題廣泛,關注社會局勢。比如,“時評”欄目是當時報刊常見的一個欄目,主要評論和分析當時社會熱點事件、政治斗爭等。此外,部分報刊關注貴州省以及中外新聞,體現出這一時期貴州新聞人遠大的視野。比如,《黔靈》的欄目設置不僅包含各類評論報道,還按照“國內外→本省→省會→各縣→各機關”的順序設置新聞欄目,體現出辦刊人廣闊的視角。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宣傳抗日的報刊逐漸多了起來,如《救國旬刊》(學生創辦)、《心評》《抗敵畫刊》《民先隊報》等,在貴州大力宣傳團結抗日。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報刊的創辦、出版過程中都有中國共產黨員的身影,比如,《黔西月報》自創辦后屢有中斷,1934年,中共黨員藍運臧再辦,“報道時事,宣傳抗日救國”;中共黨員李逸生、繆正元等,通過《安順三日刊》開展抗日宣傳;中共黨員李策組織編印了《生活與批評》。
(三)民辦報刊占比大,刊物創辦主體構成多樣
從報刊創辦主體角度來看,這一時期貴州報刊呈現出主體構成多樣的特點。74種報刊中,能夠確定創辦(主辦)主體的共67種。其中,民間力量所創辦的有32種,占比為48%;官方主辦的有13種,占比為19%;社會團體創辦的有11種,占比為16%;軍閥主辦的有7種,占比為11%;國民黨辦刊4種,占比為6%(如圖2所示)。以上表明,這一時期貴州報刊的創辦(主辦)主體多是民間力量。在報刊發行地域空間的分布方面,能夠確定創刊地點的共有68種,其中以貴陽為最多,有45種,占比達66%。此外,在遵義、畢節、赤水、黃平、黔西等地亦有少數報刊出版,其中赤水地區辦有7種報刊,僅次于貴陽。

這一時期的貴州,政局頻繁變化,部分報刊成為不同主政者的宣傳工具。比如《貴州政報》,原由貴州省長公署編印,隨著軍閥混戰的開始,自1922年起改由定黔軍指揮部政務處編印。《黔聲》則是袁祖銘主政時的貴州省政府機關報。《革命日刊》先后經歷周西成、毛光翔、王家烈時期,在此期間不斷更名。黃道彬代理貴州省政府主席期間,曾令《革命日刊》暫時停辦,后因經費欠款問題,在省政府改組過程中停刊。
同時,民間力量也開始借助報刊這一平臺發出自己的聲音,《黔風》《群報》《新貴州》等報刊的出版,體現了人民對于貴州發展的期盼。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進步報刊的發展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特別是主政者的更迭,影響了刊物的發行。
四、國民黨統治時期(1935-1949年)貴州報刊的出版統計與分析
1935年4月,王家烈通電辭去所任職務,宣告了貴州軍閥統治的結束,貴州進入國民黨統治時期。隨后,國民黨逐漸加強了對貴州的控制,對出版業的控制也隨之強化。1935年,“貴陽新聞郵電檢查所”“貴陽新聞監察所”相繼成立,對出版報刊的監督、審查也就變得愈發嚴格。相較于軍閥統治時期,1935-1949年貴州的出版業仍在快速發展。整體來說,具有以下特點:
(一)報刊年度出版數量呈現明顯上升趨勢,1946年后急劇下降
1935-1949年,貴州共出版報刊340種,可謂是貴州報刊出版的繁榮階段,尤其是1946年以前,報刊的年發行數量呈現一個從平穩到快速增長的趨勢(如圖3所示)。根據本文統計,在這一時期所發行的報刊中,能夠確定創刊時間的共計279種,占比達82%。1935年,貴州出版的報刊數量首次突破兩位數,達到10種。在此后的時間里,貴州報刊的年度出版數量偶有下降,但總體趨勢是上升的,特別從1941年到1946年,每年出版的數量均在兩位數以上,其中數量最多的1946年,甚至達到53種。但是,1946年以后,貴州報刊的出版數量開始急劇下降,1947年就降到了21種,到1949年時甚至降到了個位數。

(二)報刊內容以抗戰宣傳為主
從報刊內容來看,這一時期出版的《抗敵畫刊》《抗敵》《興義抗日周報》《抗戰教育》《火炬畫刊》等,均圍繞抗日宣傳出版發行。比如,1938年由謝六逸等人發起成立的《民眾旬刊》,在登記申請書中說:“出版民眾旬刊,一面提供救國意見,以備政府采納,一面喚起民眾,以增抗戰力量。”又如,1941年安南縣(今晴隆縣)創刊的《晴龍》,致力于宣傳抗日思想,“藉以團結廣大青年,共有抗戰救國之重任”[3]。
(三)報刊創辦主體仍以民間力量為主
如圖4所示,在確定創辦主體的253種報刊中,民間力量主辦132種,占比為52%;政府主辦報刊共有52種,占比為21%;國民黨和社會團體主辦的報刊占比相同,均為11%;軍隊辦刊12種,占比為5%。從報刊發行的地域空間來看,可確定的共273種,貴陽數量最多,共132種,占比為48%,其余分布在遵義等58個市縣。相較前一階段,貴陽依舊是貴州報刊發行的中心地區,但是所占比重已經明顯下降;貴州境內其他市縣報刊的發行數量有所提升,也從側面說明這一時期報刊發展的繁榮。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國民黨開始強化對貴州報刊的控制,貴州省內各級政府主辦的報刊得到了大力發展,民間辦報也進入了繁榮階段。隨著全面抗戰的爆發,全國各地許多著名文化人士相繼來黔,民間和社會團體創辦的報刊逐漸增多,大量宣傳抗日主張的報刊得以出版。然而,作為進步報刊,也受到國民黨方面的嚴格控制和檢查。
五、民國時期貴州報刊出版的總體特征
本文通過深入考察與分析民國時期的貴州報刊,歸納出其總體特征,如下:
第一,民國時期貴州地方類報刊的出版占比較大,除貴陽外的50余市縣,幾乎都創辦了以本地地名命名的報刊。在創辦主體方面,民間力量辦刊的數量占比較大。從統計資料可知,在確定創辦主體的362種報刊中,以民間力量為創辦主體的共有188種(占比為51.9%),其次是由國民黨、地方政府創辦的報刊,共有77種(占比為21.3%)。
第二,從貴州報刊發展態勢來看,貴州報刊在民國時期的出版主要集中在第二階段,即國民黨統治時期。在414種報刊中,這一階段出版的報刊數量為340種,占總數的82%。就時間分布來看,1941-1946年是創辦報刊數量最多的一個時期,1946年為頂峰時期,出版的報刊數量達53種。整體而言,民國時期貴州報刊初步繁榮階段(即1941年之后)出版數量較大,基本奠定了貴州報刊出版的大致格局。1947年以后,由于形勢變化,出版的報刊數量急劇減少,到貴陽解放前夕,基本停止創辦新的報刊。從出版的地域空間分布來看,貴陽是絕對中心,而周邊市縣后期也出版了相當數量的報刊,總的來說,在出版地域上呈現出明顯的中心指向。
第三,民國時期貴州報刊的出版環境不穩定,受到多種因素綜合影響。1912-1934年間,貴州處于軍閥混戰時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報刊的出版。同時,部分軍閥主辦的報刊,隨著軍閥下臺而停刊。此外,一些反映民意的報刊因觸怒軍閥而勒令停刊。1935年國民黨統治時期,貴州報刊一方面受國內外局勢發展影響而迎來出版高峰,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嚴格的控制和檢查,穩定發行受到影響。比如,《黔陽晚報》被國民黨貴州省當局以“所載文字,有損害黨政威信,傷敗社會風俗”為由,勒令停刊;《力報》多次報道進步內容,導致負責人被當局逮捕并殺害;《十日旬刊》則是直接被查封。國民黨對報刊的監督、審查機制,造成了出版環境的惡化,影響到相當數量報刊的存續。
除此之外,民國時期貴州報刊出版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各個領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題材廣泛。由于當時人們的文化水平有限,所以貴州報刊的語言通俗易懂,注重實用性和普及性。因為交通和技術條件限制,貴州報刊的發行范圍相對較小,往往只在省內。
六、結 語
民國時期,貴州報刊的出版受到諸多因素影響,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從創辦主體來看,主要包括民間力量、社會團體、軍閥和國民黨當局等,其中民間力量創辦的報刊占比較大。從出版時間來看,1935年以后逐漸繁榮,數量逐漸增多,1941-1946年是創辦報刊數量最多的時期。從空間表現來看,貴陽是絕對的中心,占據貴州出版報刊的大多數,周邊市縣也出版了一定數量的報刊。
參考文獻:
[1] 張天星.報刊與中國文學的近代轉型(1833-1911)[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1.
[2] 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貴州省志·報紙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41.
[3] 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貴州省志·報紙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63.
[責任編輯:宋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