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工智能的發展對學術出版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ChatGPT的出現與應用。ChatGPT作為一種強大的語言生成模型,在學術論文寫作中展現了出色的能力,革新著學術出版理念和方式。本文通過分析ChatGPT給學術出版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指出恰當使用ChatGPT能夠賦能學術創新、提高出版效率等,旨在為學術出版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人工智能;ChatGPT;學術;學術生產;學術出版
中圖分類號:G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8-0071-04
人工智能正在融入社會的方方面面,學術出版也深受影響。自問世以來,ChatGPT憑借自身強大的語言學習、組織運用能力,在論文寫作中表現出色,革新著現有的學術出版理念和出版方式。為了在出版業形成共識,引導ChatGPT的合理利用,光明日報出版社、學習出版社有限公司、同方知網數字出版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25家文化出版機構共同發出倡議:共建美好、繁榮、可持續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1]。隨著ChatGPT對學術出版影響的深入,研究人員和學術出版機構如何規范地使用ChatGPT,顯得尤為重要。
一、ChatGPT應用于學術寫作
ChatGPT一經問世,就引起了廣泛關注,兩個月內注冊活躍用戶達1億[2]。在所有功能中,被人們討論最廣泛的是如何利用ChatGPT進行寫作。例如,北密歇根大學哲學教授AntongAumann評選出班級最優秀的論文就是由ChatGPT完成的[3]。韓國出版商SnowfoxBooks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完全由ChatGPT撰寫的圖書———《找到人生目標的45種方法》。雖然該書的內容創意來源于出版商,但是,從寫作、翻譯到校對、插圖等一系列具體工作都是由人工智能完成。ChatGPT在完成信息搜集和數據研究后,用英文撰寫了135頁內容,出版商借助智能AI翻譯應用Papago將英文內容翻譯成韓文。值得一提的是,整本書的寫作和翻譯僅花費了9個小時。我國電子工業出版社也推出了由ChatGPT撰寫的書———《人人都能玩賺ChatGPT》,這本書從提出選題到所有內容的塵埃落定,只用了28天。另據測試,由ChatGPT撰寫的論文摘要和內容甚至“騙”過了部分期刊編輯和審稿人。可見,未來ChatGPT會對學術出版產生一定的沖擊。
ChatGPT能夠根據作者提供的數據、資料等進行深度、快速的學習,之后根據作者的需求提供選題、論文框架、論文正文、參考文獻。在作者確定選題方向后,ChatGPT通過以下程序生成論文:
第一,論文準備。ChatGPT能根據作者選定的主題,幫助作者擬定相應的論文題目,并創建文章大綱和結構。作者參考ChatGPT生成的內容來創建論文框架,也可通過一定的指令操作讓其根據論文大綱生成更詳細的文本。
第二,文獻的總結和歸納。ChatGPT能夠幫助作者在寫作過程中高效地整理和學習文獻。一方面,作者可以向ChatGPT提供特定領域的相關文獻、經典研究等引用需求,ChatGPT根據作者要求提供相關文獻的引用格式;另一方面,作者將相關文章發送給ChatGPT學習,或者說指定選題讓ChatGPT學習并總結要點,以供自身學習。值得注意的是,據測試,ChatGPT3.5可能會向作者提供虛假的文獻和數據,盡管ChatGPT4.0在這方面有所改進,但也存在類似問題。
第三,翻譯和改寫文本。ChatGPT能夠不斷地進行語言學習,將文本從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非英語母語人士能通過改寫翻譯過的文本來理解或解釋復雜的研究主題。此外,ChatGPT能夠幫助作者優化論文的結構和邏輯。作者將論文上傳至ChatGPT中,讓其閱讀論文,并通過相關提問使其對論文的結構和邏輯提出修改建議。
在利用ChatGPT優化學術論文寫作時,須注意幾個問題。一是ChatGPT并非專門為學術寫作設計,對于某些特定領域的專業性問題和學術規范可能不太了解,因此,作者要保持專業判斷,仔細審查和修改ChatGPT提供的建議。二是ChatGPT不能代替作者的思考和創造性思維,作者要在寫作過程中保持獨立性和原創性。三是ChatGPT的訓練語言是英語,所以在用中文生成論文時,可能會因理解有誤而產生“水土不服”的現象。
概言之,ChatGPT應用于學術寫作,對學術生態產生了影響。首先,促進了學術交流與合作。ChatGPT作為一個智能的學術伴侶,能夠幫助作者進行學術交流和合作。它能回答作者的問題、提供背景知識和參考文獻,輔助作者進行研究和寫作,促進學術合作與知識共享。其次,ChatGPT是一項智能的科研輔助工具。它能為作者提供相關的論文、研究方向和前沿進展,幫助作者快速獲取相關信息,提高研究效率和質量。最后,提供學術寫作和編輯的文本。ChatGPT能夠檢查語法錯誤,提供詞匯替換和段落重組建議,幫助作者改善論文的語言表達和結構邏輯,從而提高論文的質量和可讀性。
二、ChatGPT下學術出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技術是一把雙刃劍。ChatGPT因強大、迅速的語言處理與學習能力,為學術出版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一)ChatGPT為學術出版賦能
第一,幫助學術出版者進行文章篩選和評估。首先,ChatGPT作為輔助工具,能幫助編輯進行文章篩選和評估。編輯使用ChatGPT篩選投稿文章,根據預設的標準和指南,能夠快速評估文章的合適性和質量;ChatGPT提供基于關鍵詞和內容的篩選建議,幫助編輯更高效地處理大量投稿。其次,ChatGPT作為一個智能助手,為編輯決策提供支持。對編輯而言,大量的稿件篩選評估耗時耗力,如果不是學者型編輯,對某一領域的研究不深入,會面臨對稿件把握不準確的情況。因此,編輯向ChatGPT提供相關的信息和背景,可以獲取它的建議和意見。ChatGPT基于文獻和專業知識的參考,能夠生成學術綜述,幫助編輯了解某一領域的研究狀況和趨勢,輔助編輯做出更明智和客觀的決策。
第二,進行語言潤色和文本校對。現有的校對軟件在檢查錯詞、錯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識別能力,但是,語言潤色和文本校對等方面還存在不足。ChatGPT通過深入學習人類語言表達方式,能夠以更加智能的方式進行語言潤色和文本校對,幫助編輯檢查論文的語法錯誤、拼寫錯誤和語言表達問題。在實踐操作中,編輯將待發表的論文發送給ChatGPT,獲取它的糾正和改進建議,從而提高論文的質量和準確性。出版商李冰表示,通過ChatGPT審校模塊,5至10分鐘就能把十幾萬的書稿加工一遍,然后人工梳理一遍,幾次修正后,就能將書稿加工完成,達到質量合稿,生產環節效率提高了80%以上[4]。
第三,高效地處理排版、設計等其他流程。在排版印刷環節,ChatGPT不僅能依據紙質和電子出版的載體需求,對文檔內容進行自動排版,還會依據閱讀場景與讀者的個體需求,生成個性化的文本內容。
(二)學術出版面臨的挑戰
第一,虛假捏造對學術權威性的沖擊。ChatGPT作為一個語言模型,雖然能提供大量的信息和建議,但是,它還沒有真正的理解能力和判斷能力。ChatGPT是基于大規模訓練的統計模型,它生成的內容可能存在不確定性和錯誤。首先,由于缺乏實際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在某些特定的專業知識方面,ChatGPT可能無法提供精確和準確的專業指導。其次,ChatGPT生成的內容是基于已有的文本和數據,并不是基于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這可能導致作者對他們自己的研究和寫作能力產生懷疑,并加劇他們的學術危機感。總之,ChatGPT盡管作為一個有用的工具和參考,但它不應該是學術寫作的唯一依賴。
第二,技術依賴對學術創新的掣肘。雖然ChatGPT在科研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但過度地依賴它也存在一些潛在問題。首先,ChatGPT在特定學科領域的應用可能相對成熟,但在其他學科領域的適用性可能較弱,過度依賴它會使科研人員局限在已有的模型和方法中,從而忽略其他可能的創新路徑。其次,ChatGPT通常是基于已有數據進行訓練和生成,缺乏真正的創造性。雖然它能提供有用的洞察和輔助工具,然而在某些情況下,無法提供獨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創新思路。
第三,隱性學術不端行為更難發現。ChatGPT是在大量文本數據上進行訓練的,用于生成大量文本,包括論文、摘要和實驗結果等。這為不誠信的研究人員提供了機會,他們或是篡改數據或是捏造數據,以達到他們預期的結果,使其看起來合理和準確。此外,ChatGPT能用于檢測抄襲和重復提交,同時,也能通過改寫規避這些檢測方法。目前,已經出現了因為ChatGPT學術不端被訴訟的情況。例如,兩位外國作家對ChatGPT母公司OpenAI提起訴訟,聲稱OpenAI在沒有獲得版權授權的情況下,就利用他們的作品來訓練其人工智能。起訴書中提到,馬薩諸塞州作家保羅·特倫布萊和莫娜·阿瓦德表示,ChatGPT未經他們同意,直接復制了書籍的數據來進行訓練,侵犯了作者的版權。ChatGPT寫出的書籍簡要和他們發表的文章一模一樣,這說明訓練ChatGPT的數據庫包含了他們的作品。此外,OpenAI在加利福尼亞州同樣被多方提起集體訴訟,起訴書稱OpenAI在未經允許的前提下,在互聯網上竊取和挪用了大量私人數據來訓練ChatGPT[5]。
三、學術出版的應對之策
ChatGPT在學術出版中展現出的優勢,使其深入參與學術出版成為必然,對學術出版的影響也會日益凸顯。但是,ChatGPT作為一種技術,作者如何利用它進行寫作、學術出版機構如何利用它參與出版等問題需要審慎對待。
隨著深入參與學術出版的趨勢不斷加深,對于作者利用ChatGPT寫作的文章,國內外的一些學術機構表明了立場。Nature雜志社認為:“這項技術對科學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研究人員和其他人已經使用ChatGPT和其他大型語言模型來撰寫論文和演講、梳理文獻、起草和改進論文,并尋找研究問題,編寫計算機代碼,做統計分析。很快,這項技術將發展到可以設計實驗、撰寫和完成稿件、進行同行評審以及支持編輯決定接受或拒絕稿件的地步。”[6]Science雜志社明確規定:不接受使用ChatGPT生成的投稿論文,同時不允許ChatGPT作為論文合著者。國外的其他出版機構比如eLife、PNAS規定,作者能夠使用ChatGPT,但是不能將其列為“作者”,而且要在結尾或者致謝部分指明使用了ChatGPT,并具體說明使用ChatGPT生成了哪些內容。我國《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也予以回應,一是要求作者在投稿時明確標注人與機器所做事宜,二是暫不接受由人工智能獨撰論文,三是在引用人工智能成果時要予以說明;《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編輯部在說明中提到,倡導合理使用新工具、新技術,但建議作者在參考文獻、致謝等文字中對使用人工智能寫作工具(如:ChatGPT等)的情況予以說明。
由此可見,雖然許多期刊不允許ChatGPT被列為作者,但并沒有禁止它的使用,更多是限制作者使用范圍和程度。作為作者應時刻關注期刊不斷變化的政策和指導方針,并確保在使用ChatGPT協助寫作論文時合乎規范。ChatGPT的高效學術檢索、學術提煉以及學術寫作,使作者從繁雜的資料搜集、整理、寫作的工作中解放出來,重心從文本寫作轉變到發現問題上,從而使自身的精力集中于創造性、批判性思維中。作為學術生產者,即科研人員來說,應保持開放的思維,學會利用ChatGPT這一工具,將其與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創造性思維相結合,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和方法中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實現人機協作的學術生產方式,從而更好地推動學術創新發展。同時,要對ChatGPT生成的結果持批判性態度,不能盲目接受,要了解算法的局限性,并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評估和判斷。總之,盡管ChatGPT在科研領域有巨大潛力,但是,科研人員應保持對其應用的理性和謹慎,避免過度依賴,以確保學術創新的多樣性、廣度和獨立性。
對于學術審查者,即編輯人員來說,一方面要熟悉這一技術,增強數字素養。ChatGPT在文本校對、編排和文字潤色等方面能提高編輯的工作效率,如果讓其更好地協助編輯開展工作,需要編輯高頻率、高質量地對其進行“訓練”。目前,隨著ChatGPT技術的革新,它致力于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功能逐步實現,使用者能夠通過開發適合自身的程序導入ChatGPT中,形成自己的數據庫,以滿足專業性需求。對于編輯而言,如果既熟悉學術出版流程又熟悉ChatGPT、編碼程序等,就能在使用ChatGPT時開發出更能滿足自身需求的“外掛”。ChatGPT的特別之處在于,隨著使用者對其“訓練”的加強,ChatGPT能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編輯只有高頻率、高質量地對ChatGPT進行“訓練”,才能使其更好地協助開展工作。另一方面,編輯要增強對論文的辨識力。西北工業大學研究人員做了一項測試,要求ChatGPT根據醫學研究撰寫50篇醫學論文的摘要,聘請相關人員對其進行審查,審稿人員能夠識別68%的內容[7]。這表明,ChatGPT與真實作者的創作邊界已經不再清晰可辨[8]。隨著ChatGPT的普及,大量的自動生成內容和機器翻譯可能會隨時涌現。對此,編輯要時刻保持警惕,不斷提高區分優質內容和低質量內容的本領,并研究相應策略或工具,確保刊發內容的質量和學術誠信。第一,學術出版機構在作者投稿時加入作者是否使用ChatGPT的投稿說明。出版機構在收錄作者稿件時,要求作者提供使用ChatGPT的記錄,并將ChatGPT生成論文的過程截圖,以附件形式添加在文章中,便于編輯審查作者使用ChatGPT參與論文寫作的程度。第二,隨著ChatGPT參與寫作稿件的增多,學術不端系統必須要擴大文獻庫,以增強對ChatGPT生成文本的識別與判斷。編輯也要多借助技術監測等手段防范論文版權風險問題[9]。當前,知網學術不端檢測平臺已經開通了人工智能學術不端檢測的適用權限,學術出版機構也要適時引入相關檢測系統。
四、結 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的重要驅動力量,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關我國能夠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10]我國要抓住這一機遇,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助力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在發展人工智能時,也要認清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風險,重視人工智能的治理問題。2023年10月18日,中央網信辦發布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明確指出人工智能技術帶來了難以預知的各種風險和復雜挑戰,人工智能治理攸關全人類命運,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課題。ChatGPT作為一款強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帶來了發展機遇和難以預測的風險,在學術出版領域亦是如此。作者、學術出版者要在應用過程中認識到其局限性,并與學術界共同探索如何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優勢,推動出版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關于ChatGPT,25家文化出版機構共同發起倡議[EB/OL].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768544829003368404wfr=spiderfor=pc,2023-6-13.
[2] 劉妍伶.ChatGPT上線2個月活躍作者過億[EB/OL].https://m.163.com/dy/article/HT2OPJMU05 526RB5.html,2023-02-08.
[3] KalleyHuang.AlarmedbyA.I.Chatbots,UniversitiesStartRevampingHowTheyTeach[EB/OL].https://www.nytimes.com/2023/01/16/technology/chatgpt-artificial-intelligence-universities.html,2023-1-19.
[4] 閱讀悅學.ChatGPT是如何把圖書編輯、審校、設計、發行、營銷崗位搶走的[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7932256448303855wf r=spiderfor=pc,2022-06-06.
[5] 牛占林.麻煩來了!兩位作家起訴OpenAI稱ChatGPT侵犯版權[EB/OL].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307062771601554.html,2023-07-06.
[6] VanDisEAM,BollenJ,ZuidemaW,etal.ChatGPT:FivePrioritiesforResearch[J].Nature,2023,7974(614):224-226.
[7] WENJ,WANGW.TheFutureofChatGPTinAcademicResearchandPublishing:ACommentaryfor ClinicalandTranslationalMedicine[J].Clinicaland TranslationalMedicine,2023,13(3):e1207.
[8] 張萌,朱鴻軍.知識暗流的合規實踐:ChatGPT在學術出版中的應用與挑戰[J].科技與出版,2023(5):33-40.
[9] 叢立先,李泳霖.聊天機器人生成內容的版權風險及其治理———以ChatGPT的應用場景為視角[J].中國出版,2023(5):16-21.
[10] 習近平.加強領導做好規劃明確任務夯實基礎推動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發展[N].人民日報,2018-11-1(01).
[責任編輯: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