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藝術設計類高職院校肩負培養高素質藝術設計類技術技能人才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雙重使命。“愛美融合”是將教育的靈魂和藝術的追求融為一體,其中“愛”是教育的靈魂,“美”是藝術的追求。文章提出將愛與美的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實踐活動 、校園文化、制度管理等方面,構建思政協同育人格局,服務于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關鍵詞 愛美融合;四位一體;思政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41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4.026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Beauty and Aesthetics
Abstract Art and design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er the dual mission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in art and design, and inheri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The \"integration of beauty and love\" is the fusion of the soul of education and the pursuit of art, where\" love \"is the soul of education and \"beauty\" is the pursuit of art. Integrate the education of love and beauty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al activities, campus culture,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build a Bureau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Education, and serve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morality and technology.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love and beauty; four in one; collabora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職業教育要堅持德技并修,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融合統一。”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職院校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的重要手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有機融合的方法與路徑,有利于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1" 思政協同育人的現實問題
所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即是“教育者把黨和國家對青年大學生政治、思想、法紀、道德和心理方面的規范或要求,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影響和工作,使之轉化為大學生的品德,把大學生培養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動”。高職院校擔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區域型經濟發展所需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人才的重任,既要求學生具有健全人格和優良品格,也要求學生技術優良和技藝精湛,因此,構建思政教育與技能教育協同并進的育人體系,是提高高職院校育人水平的現實需求。但由于育人主體碎片化、課堂外實踐活動作用發揮不足、傳統單向灌輸教育吸引力有限等原因,思政協同育人效果欠佳。
1.1" 思政協同育人主體碎片化,削弱了協同育人合力
“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以來,育人主體以及育人范圍進一步擴大,從新生入學到學生畢業、從課堂學習到日常生活、從教室實訓室到課堂外活動場所,構筑起多主體參與、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的立體化育人格局。但是育人各主體專注于自己的“責任田”,聯動協同機制尚未建立健全,未能充分結合課堂、實踐、網絡等領域和環節協同推進,多方育人主體的育人合力未充分融合和發揮,育人成效未達到預期成效。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全面而系統的工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工作,需要充分發揮所有部門機構、教職員工、課程等各育人主體、育人要素的育人合力。
1.2" 傳統單向灌輸教育,削弱了思政教育吸引力
一是思政課教學形式有待進一步豐富。思政課堂教學多是以教師講授為主,不少理論深奧難懂,學生處于被動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的狀態,課程吸引力和感染力有限,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雖然現在教師也都在積極嘗試開展實踐性教學,但由于實踐教學組織的難度、學生安全考慮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實踐性教學開展的比例有限。二是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教育形式有待進一步豐富。目前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教育主要是將工匠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小故事穿插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形式較為單一。
1.3" 課堂外實踐活動有限,削弱了思政協同育人活力
學校主要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組織學生學習思政知識,較少組織實踐活動開展思想教育,導致思政教育理論與實踐脫節,思政教育的理論闡釋力、說服力未能有效發揮,影響了學生對思政理論的理解和認同;而且,學生屬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缺乏主動思考和參與,學生的思維活力未能有效激發。
2" 基于“愛美融合”的“四位一體”藝術設計類高職院校思政協同育人模式建構
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不僅要求高職院校大學生具有全面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更需要他們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道德品質和職業素質,以適應紛繁復雜、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根據職業教育特點和藝術設計類院校特色,“愛與美”是藝術設計類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內容。“愛”是教育的靈魂,“美”是藝術的追求,“愛美融合”是藝術類職業院校思政育人的底色。“愛”就是要愛黨愛國、愛崗愛業、愛人愛己,“美”就是要崇尚思想之美、藝術之美、技術之美。“愛美融合”就是愛的滋養與美的淬煉互滲互融,以愛育愛,以美育美,以愛潤美,以美哺愛。
針對思政協同育人的現實需求,結合職業教育規律和藝術設計類高職院校特色,筆者所在學校科學構建了各方協同、全程融入、全員參與的基于“愛美融合”的“四位一體”藝術設計類高職院校思政協同育人新模式。
2.1" 打造“愛與美”的思政育人課堂,寓愛寓美于教
創新滲透“愛與美”的教學模式,系統構建“三元四環”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即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輔導員三主體在備課、授課、評價、輔導四個環節開展協同教學,將“愛與美”貫穿教學全過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學校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建設,提高思政課教師素養,豐富思政課教學形式,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運用小組研學、情景展示、課題研討、課堂辯論等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實現理論學習的“深化”“消化”“轉化”。在思政課教學中強化“愛與美”的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打造“規范課堂”“魅力課堂”“行走課堂”三類精品思政課程,用“愛與美”給學生注入紅色基因,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協同開展,注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之“鹽”溶解入各門專業課程之“水”中,實現“思政+課程”的有機交融。依托智慧職教、超星、美院融媒體等平臺,利用專業教學資源庫、精品在線開發課程、“易班”學習等在線資源,實施“MOOC+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廣泛采用啟發式、參與式、項目式教學法,全時空面向學生開展思政教育,打造孕育“愛與美”的在線課堂,提高思政育人數字化水平。
2.2" 構建“愛與美”的實踐育人體系,化愛化美于行
以“尚真尚美”的學風為引領,以制度為規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形成“勤學”“樂學”“善學”的良好學習行為。開發和引入大量蘊含“愛與美”元素的實踐教學項目,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引導學生開展“知史愛黨悟初心 百年薪火永傳承”等主題藝術作品賞析和創作,開展“頌歌獻給黨,美院正青春”等主題紅歌合唱比賽、“輝煌100載、筑夢新時代”等紅色故事講述大賽、“誦讀紅色經典、傳承紅色基因”等主題紅色經典誦讀活動;結合學校非遺保護傳承優勢特色,開展“文化鑄魂:擔起非遺傳承創新時代使命”等課外實踐活動;“開展為鄉村設計 與人民同在”志愿者服務活動,讓學生參與到鄉村振興幫扶設計項目中,在項目實踐中認知“愛與美”,感受“愛與美”;利用藝術設計類專業特色,組織學生系統開發湘繡、陶瓷、服裝、包裝、首飾等設計作品以及各類民族工藝文創產品,指導學生培育紅色文創項目和非遺文旅項目,開發紅色文創產品和非遺文旅產品;每年暑假開展服務鄉村振興社會實踐、非遺田野調研、“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等活動,走進廣袤大地,觸摸鮮活中國,在行走中認知和感受“愛與美”。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實踐課堂深化“愛與美”的認知和感受,從而達到提高思政協同育人成效的目的。
2.3" 營造“愛與美”的思政育人環境,蘊愛蘊美于境
營造“愛與美”的物質環境,讓學生處處接受“愛與美”的環境熏陶。充分利用學校建在產業園區和風景區的地域優勢,營造“一山一湖扮校園”的自然美景。建設“蘊美樓”“尚美樓”“弘美樓”“逸美樓”等教學建筑和“湘繡陳列館”“湘瓷展示館”等藝術展廳,打造“愛與美”的藝術殿堂。實施“美院百優”計劃,改造校園樓宇、文體場館、教學實訓基地和公共設施等,優化校園環境布局,新增暖心設施;以學校特色文化標識為基礎,融入湖湘非遺、區域、企業的優秀文化,建設獨具特色的美院景觀,打造“生活式、殿堂式、景觀式”校園環境,讓學生在處處體現“愛與美”的校園環境中陶冶情操,涵養品質。
營造“愛與美”的人文環境,讓學生處處感受“愛與美”的人文關懷。以“文明高校”“平安校園”建設為抓手,實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校訓校風教風學風、學生行為準則“三上墻”,編印《文化手冊》《學生手冊》,營造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遵紀守法的環境氛圍,建設文明校園。從教師入職、新生入校開始要求師生佩戴校徽,廣泛開展“唱校歌愛美院”“戴校徽樹形象”活動,校園內人人唱校歌、班班有歌聲;在“校慶日”和“校友返校周”開展系列活動,加強愛校榮校教育,建設活力校園。在重要節日發放“愛心大禮包”,設立“愛心基金”,構建完善的服務型資助體系,對困難學生給予資助,建設愛心校園。
營造“愛與美”的網絡環境,幫助學生養成文明上網的習慣。將學校融媒體矩陣建成“美院融媒體中心”,實施立體化網絡文化育人。唱響網絡文化主旋律,系統打造了“七有”網絡文化產品,即“有意思的微刊”“有故事的專訪”“有態度的新聞”“有深度的視頻”“有意義的網絡活動”“有溫度的專題”“有價值的校園文化品牌”。在加強終端設備防護、防范網絡安全風險的基礎上,重點打造網建、網監、網管、網評、網研五支隊伍,通過培訓、講座、網絡事故沙盤模擬等措施引導學生增強網絡安全意識,遵守網絡行為規范,傳播網絡文明風尚。
2.4" 健全“愛與美”的育人制度保障,融愛融美于治
健全“愛與美”的制度體系,規范“愛與美”的思政育人工作實施。以章程為統領,以人為本、以愛為魂,通過“立改廢”,健全學校思政協同育人制度體系。制訂《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隊實施意見》《課程育人教育教學改革實施方案》《“第二課堂成績單”實施辦法》等制度,強化制度保障。全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將思政教育、課程思政融入課程標準,改進教學手段和考核方法等,落實思政協同育人進專業、進課程、進課堂,從制度層面規范“愛與美”的思政育人落地落實。
健全“愛與美”的運行機制,促進思政協同育人落地落實。構建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通力協作、家校企合作育人的長效機制,形成各主體、各部門、各方面協同開展思政育人的格局。將思政協同育人納入考評,優化學生考核、教師考核和部門考核,確保思政協同育人成效。建立“一加強三激勵”精神內化機制,即加強宣傳學習,實行組織激勵、榜樣激勵、自我激勵。依托官網官微、易班、宣講會、道德講堂等開展線上線下全媒體宣傳,每年定期開展“美院自強之星”等評選活動,舉辦“優秀畢業生先進事跡報告會”,開展“我與美院同成長”“我的這一年”等演講征文比賽活動,引導學生向上向善,自信自強。
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不斷深化的新時代職業教育中,將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理念融入思政教育,構建覆蓋課堂―實踐―環境―制度各領域的思政協同育人模式,調動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輔導員等多主體主動性,打造內容豐富、吸引力強的實踐育人活動,營造蘊愛蘊美的育人環境,健全融愛融美的育人制度,將學生思政教育和技能教育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各育人主體的育人合力,提升思政協同育人成效,幫助學生更好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樹立崇高理想信念,實現理論水平、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全面發展,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文化強國,呼喚高校培養更多人格完善、全面發展的人才,要求高校必須更加重視“愛與美”的教育,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成長為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于欣欣,孟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哈爾濱: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06.
[2] 石英.新時代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3(11):25-28.
[3] 柯昌梅.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理論意蘊、現實困境和突破策略[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6):53-55。
[4] 錢巧云.“三全育人”視閾下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及對策探析[J].科教導刊(電子版),2023(5):98-100.
[5] 韓淑紅.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使命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22,24(4):36-40.
[6] 許力雙.中國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