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科學預測河北省未來的水資源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對于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利用系統動力學(SD)法和生態足跡模型構建河北省水資源利用SD模型,設計現狀延續型情景ES1、經濟發展型情景ES2、節約用水型情景ES3和協調發展型情景ES4等4類不同發展情景,對現狀(2006~2021年)和未來(2022~2050年)水資源生態足跡進行評價與預測。結果表明:① 對于現狀年份,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呈緩慢下降趨勢,人均水資源生態承載力呈波動變化,水資源處于生態赤字,表明水資源利用處于不安全狀態,但水資源利用效率越來越高。② 對于預測年份,4類發展情景的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和水資源生態壓力指數均呈增長趨勢,水資源均處于生態赤字,并且虧損程度逐年嚴重。雖然萬元GDP水資源生態足跡均呈下降趨勢,未來的水資源利用效率越來越高,但未來水資源利用壓力仍過大。③ 情景ES4是最適宜的情景,既能以適當的速度保證河北省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又能降低水資源生態壓力。河北省在未來水資源利用過程中,需從多方面采取積極行動,以確保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發展。
關 鍵 詞:水資源生態足跡;生態赤字;系統動力學模型;生態足跡模型;河北省
中圖法分類號:TV213.4
文獻標志碼:A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4.08.015
0 引 言
水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1],是保障社會經濟復雜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2],水資源問題已成為許多國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問題[3]。伴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演變[4],全球范圍內產生的污廢水超過80%未經處理就排入水環境當中[5],導致水體遭受嚴重污染,缺水問題嚴重。Rees[6]于1992年提出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EF)這一概念。Wackernagel等[7]于1998年對生態足跡理論進行了完善,通過估算區域人口需求及具備生物生產力的土地和水域的面積[8-9],并與給定人口區域的生態承載力進行比較,來衡量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況[10]。隨著生態足跡理論逐漸成熟,在較多研究區得到廣泛的應用,例如廣東省[11]、江西省[12]、北京市[13]、淮河流域[14]、福建省[15]、華北平原[16]、山東省[17]等。河北省多年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307 m3[18],是全國平均值的1/7[19],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500 m3的“極度缺水標準”,是典型的資源型缺水省份[20-21]。隨著人類活動不斷進行,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以及水資源利用壓力將進一步加大,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將愈發嚴重。科學預測河北省未來水資源生態足跡的發展趨勢有利于掌握未來水資源利用狀況,從而采取積極措施來確保未來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發展。
需水量預測是預測水資源生態足跡的基礎。當前,常用預測需水量的方法有指標法[22]、定額法[23]、時間序列法[24]、灰色預測法[25]、BP神經網絡法[26]、多元線性回歸法[27]、主成分分析法[28]、系統動力學法[29]。影響需水量的因素諸多,一般涉及到水文、社會經濟、工程、科技等方面,并且因素間的反饋關系較為復雜,傳統的預測方法不能系統、準確地刻畫因素之間的反饋關系。相比之下,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SD)可以定量考慮影響需水量的各種水文、社會經濟、科技等諸多因素,進而較準確地預測需水量。SD法是Forrester教授提出的系統仿真方法,在處理高度非線性、高階次、多變量、多重反饋問題方面具有顯著優勢[29-30]。目前,系統動力學在很多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如需水量預測[30]、水資源管理[31-32]、裝配式建筑[33]、交通運輸管理[34]、水環境承載力評價[35-36]。
關于河北省缺水問題已有專家和學者開展了一些研究工作。趙彥紅[37]采用水資源承載力模型對1996~2003年河北省水資源承載力進行評估,結果顯示水資源承載力處于較低水平;李騰等[38]采用水足跡法對2004~2018年河北省水資源可持續性進行了探討,結果顯示水資源處于虧損狀態。然而目前針對河北省缺水問題開展的工作大多數是基于現狀年的研究,暫未對河北省水資源生態足跡進行定量、系統的預測。因此,科學預測水資源生態足跡對河北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次研究采用系統動力學法和水資源生態足跡法建立河北省水資源利用SD模型和水生態足跡模型,對2022~2050年的水資源生態足跡進行分析與預測,旨在為河北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1.1 研究區概況
河北省(36°05′~42°40′N,113°27′~119°50′E)地處華北,漳河以北,東臨渤海,內環京津,西為太行山地,北為燕山山地,燕山以北為張北高原,其余為河北平原,總面積為18.88萬km2(其中平原區81 459 km2、山地90 280 km2、高原15 954 km2),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從圖1可知,研究區的平均降水量、水資源量和總用水量分別為521.59 mm/a、164.0億m3/a和190.17億m3/a。其中,平均農業、工業、生活和生態環境用水量分別為134.16億,22.66億,23.83億,9.52億m3/a;多年水資源量小于總用水量(2012、2016年和2021年除外),研究區大多數年份都處于缺水狀態,是典型的資源型缺水省份。
1.2 水資源利用SD模型
河北省水資源利用SD模型是一個復雜系統,包括生活需水量、工業需水量、農業需水量、生態環境需水量和總供水量子系統,子系統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采用VENSIM Professional軟件建立河北省水資源利用SD模型,與水資源有直接影響的因素考慮進系統邊界內,將各因素間的邏輯關系以方程形式定量表達,具體見圖2。模擬時間為2006~2050年,基準年為2006年,時間步長為1 a。其中2006~2021年為校準年;2022~2050年為預測年。
模型有效性檢驗是判斷模型具備反映客觀事實能力的重要依據。因此,選取4個指標(生活需水量、工業需水量、農業需水量和總需水量)對模型進行檢驗。將4個待檢驗指標值的模擬數據與2006~2021年的歷史值進行相對誤差檢驗。相對誤差均在±5%以內(表1),最大值出現在2021年的工業需水量(4.92%),兩者的吻合度較好,說明模型模擬效果較好[39],可以用于預測階段。
尋找適合河北省的未來發展情景對水資源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此,依據河北省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和水資源利用狀況,充分考慮河北省未來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影響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因素,綜合考慮設計了4類發展情景:現狀延續型情景ES1、經濟發展型情景ES2、節約用水型情景ES3和協調發展型情景ES4,具體見表2。決策變量參數值是依據河北省實際人口增長情況、經濟發展水平、水資源利用情況和工農業節水技術等因素,綜合評價并考慮各情景強調的側重點不同而確定的參數值。
1.3 水生態足跡模型
水資源生態足跡是指人類生產消耗水資源量轉化的相應產水面積,計算公式如下[40]:
式中:EF,w為研究區水資源生態足跡,hm2;N為總人口數,人;ef,w為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hm2/人;rw表示水資源全球均衡因子,取值5.19[9,12];W1、W2、W3和W4分別表示生活、農業、工業和生態環境用水量,m3;Pw表示全球水資源平均生產能力,m3/hm2,取值3 140[15]。
水資源生態承載力表示在一定的地區和時間能夠提供給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最大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能力,計算公式如下[41]:
式中:EC,w為研究區水資源生態承載力,hm2;α為水資源生態承載力計算中需扣除用于生態和生物多樣性補償面積后的可用水資源比例,一般取值為0.4[16];φ為區域水資源產量因子,本次研究取值0.4[10];Q為區域水資源總量,m3。
水資源生態盈虧等于水資源生態承載力與水資源生態足跡的差值,可衡量區域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狀況,計算公式為
ED,w=EC,w-EF,w(3)
式中:ED,w為水資源生態盈虧。當ED,w>0時,表示盈余,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當ED,w<0時,表示赤字,水資源過度利用;當ED,w=0時,表示水資源利用處于臨界狀態。
水資源壓力指數可衡量研究區域內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情況,計算公式如下[42]:
式中:PF,w為水資源壓力指數。根據文獻[43],當PF,w<0.5,處于安全狀態;當0.5≤PF,w<0.8,處于較安全狀態;當0.8≤PF,w≤1,處于臨界狀態;當PF,w>1,處于不安全狀態。
萬元GDP水資源生態足跡可衡量水資源利用率的高低,計算值大(小)表示利用效率低(高)[44],計算公式為
式中:EF,GDP為萬元GDP水資源生態足跡,hm2/萬元;GDP為國內生產總值,萬元。
水資源生態經濟協調指數可衡量區域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程度,計算公式如下[12]:
式中:ECI,E為水資源生態經濟協調指數。ECI,E值越大(小)表示區域水資源生態協調性和安全性越好(差),其取值范圍為1≤ECI,E≤1.414。
1.4 數據來源
模型中所用數據主要包括水資源數據、社會經濟數據和環境污染數據,其中地下水、地表水供水量和各類用水定額來自2006~2021年河北省水資源公報;人口、區域生產總值、牲畜和有效灌溉面積來源于2007~2022年河北省統計年鑒;污水排放系數、污水回用率參考2007~2022年河北省統計年鑒、《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城鎮生活源產排污系數手冊》。
2 結果與分析
2.1 河北省水資源生態足跡現狀分析
從圖3可知,河北省人均農業用水生態足跡(均值為0.307 hm2/人)呈波動下降趨勢,從0.376 hm2/人降至0.216 hm2/人,其占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的比重最大(53.41%~77.17%),這一現象可能與提高農業用水效率、調整種植模式有關;相比人均農業用水生態足跡,人均生活用水生態足跡則保持相對穩定,年增長量在-0.002~0.005 hm2/人之間,生態足跡均值為0.054 hm2/人,是人均農業用水生態足跡均值的17.59%,其占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比重為9.66%~15.28%;人均工業用水生態足跡(均值為0.052 hm2/人)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趨勢,年增長量在-0.005~0.006 hm2/人之間,其占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比重在9.72%~13.19%之間;人均生態環境用水生態足跡(均值為0.021 hm2/人)呈先緩慢后急劇上升趨勢,從0.003 hm2/人漲到0.087 hm2/人,增加了29倍,表明河北省逐漸加大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
從圖4可知,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呈波動下降趨勢,從0.489 hm2/人降至0.404 hm2/人,降幅為17.4%;人均水資源生態承載力均值為0.06 hm2/人,是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均值(0.434 hm2/人)的13.82%,同時,人均水資源生態盈虧均小于0,水資源處于生態赤字,說明河北省一直存在水資源過度利用的現象。水資源生態壓力指數在3.02~11.88之間波動,均值為 8.03,大約是臨界狀態最小值(0.8)的10倍,水資源利用長期處于不安全狀態;萬元GDP水資源生態足跡呈波動下降趨勢,由0.336 hm2/萬元降到0.074 hm2/萬元,降幅為77.98%,水資源利用率越來越高,這一現象可能與改變用水習慣、推廣水資源循環利用、節水技術創新等因素有關;平均水資源生態經濟協調指數為1.126,水資源生態經濟協調性一般,但2019~2020年,2020~2021年分別以0.025/a和0.145/a的速度上升,說明水資源生態協調性朝著更好的趨勢發展。總體而言,河北省在2006~2021年的人均水資源生態盈虧均處于生態赤字,同時水資源生態壓力指數均大于1,表明水資源利用處于不安全狀態,但萬元GDP水資源生態足跡呈下降趨勢,并且水資源生態經濟協調指數在2019~2021年分別以0.025/a和0.145/a的速度上升,說明水資源利用率和生態協調性朝著更好的趨勢發展。
與中國部分省區相比(表3),研究區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均處于偏下水平,人均水資源生態盈虧處于高虧損狀態。研究區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均值低于廣東省、福建省、遼寧省、江西省、上海市、四川省、湖北省、江蘇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而高于北京市、陜西省、天津市和山東省。研究區人均水資源生態承載力均值僅高于山東省的0.037 hm2/人,而低于其他省區,水資源生態盈虧同北京市、遼寧省、上海市、江蘇省、山東省處于虧損狀態,并且虧損程度僅次于江蘇省的0.573 hm2/人。由此說明河北省水資源利用壓力很大,水資源生態虧損較嚴重,需從多方面采取措施來緩解這種情況。利用ArcGIS 10.8軟件對表3的數據進行空間分布處理(圖5),水資源生態虧損處于較嚴重狀態主要是包括河北省在內的華北平原及其附近的省區。然而,水資源生態處于盈余狀態的省份主要位于沿海地帶,其水資源較充沛。
2.2 水資源利用SD模型的模擬結果
從圖6可知,情景ES1、ES2和ES4的農業需水量均呈增長趨勢。其中,在情景ES1和ES2時均從97.53億m3漲至137.9億m3,漲幅為41.39%;在情景ES4時從96.95億m3漲至117.5億m3,漲幅為21.20%。情景ES3的農業需水量呈先降后升趨勢,先從96.53億m3降至93.35億m3(2030年)再漲至112.2億m3,總體漲幅為16.23%。各情景下農業需水量均值依次為111.50億,111.50億,98.54億m3和102.15億m3,占總需水量比重依次為52.63%~43.32%、52.63%~34.15%、52.52%~41.87%和52.58%~35.67%,比重均逐年下降,這一現象可能與調整種植結構、提高灌溉技術等因素有關。工業需水量均呈增長趨勢,其中,情景ES2和ES4下的增長速率均逐漸加快,情景ES2時從20.81億m3升至189.3億m3,均值為75.69億m3,占總需水量比重在11.23%~46.88%之間;情景ES4時從20.65億m3升至140.6億m3,均值為62.28億m3,占總需水量比重在11.20%~42.68%之間;情景ES1和ES3下增長速率幾乎不變,均值分別為57.49億m3和49.25億m3。相比工業需水量,生活需水量的漲降幅度就表現出穩定狀態,以-0.14億~0.43億m3/a的速度增長,各情景均值依次為31.21億,32.04億,28.48億m3和29.25億m3。生態環境需水量均值依次為39.26億,39.27億,39.26億m3和39.27億m3。總需水量均呈增長趨勢(圖6(e)),其中,情景ES2時(均值為258.52億m3)的增長速度最快,情景ES1(均值為239.47億m3)和ES4(均值為232.93億m3)次之,情景ES3時(均值為215.51億m3)的增長速度最慢。情景ES1、ES2、ES3和ES4的平均水資源量分別為194億,194億,194億m3和203億m3。
從圖7(a)可知,生產總值均值依次為1.28×109萬,1.68×109萬,1.28×109萬元和1.61×109萬元。其中,情景ES2時的增長速度最快,年增長量在0.053×109萬~0.373×109萬元之間;情景ES4時的增長速度次之,最大年增長量為0.325×109萬元;情景ES1和ES3時的增長速度最慢,平均年增長量均為0.7×108萬元,是情景ES2(0.13×109萬元)和ES4(0.12×109萬元)的0.538和0.583倍。從圖7(b)可知,總人口的增長速度最快為情景ES2,情景ES1和ES3時并列次之,情景ES4時最慢,均值依次為7.80×107,7.88×107,7.80×107人和7.78×107人。
2.3 水生態足跡模型的預測結果
從圖8可知,4類情景的人均工業用水生態足跡增長速率比人均生活、農業、生態環境用水生態足跡增長速率快,且到模擬期末(2048~2050年),情景ES2和ES4的人均工業用水生態足跡超過人均農業用水生態足跡,占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比重最大。4類情景的人均工業用水生態足跡均值依次為0.120,0.155,0.103,0.130 hm2/人,年增長量分別在0.004~0.010、0.005~0.031、0.003~0.006和0.004~0.022 hm2/人之間,生態足跡均值依次從0.046 hm2/人升至0.213 hm2/人、從0.046 hm2/人升至0.367 hm2/人、從0.045 hm2/人升至0.170 hm2/人、從0.046 hm2/人升至0.284 hm2/人,其占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比重依次在11.25%~33.44%、11.25%~46.93%、11.11%~31.72%、11.30%~42.77%之間。4類情景的人均農業用水生態足跡均值占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均值的比重最大,人均農業用水生態足跡均值依次為0.236,0.233,0.209,0.217 hm2/人,情景ES1和ES2的年增長量均值均為0.002 hm2/人,情景ES3和ES4的年增長量均值分別為0.0004 hm2/人和0.001 hm2/人。4類情景的人均生活用水生態足跡變化處于穩定狀態,均值依次為0.066,0.067,0.060,0.062 hm2/人。人均生態環境用水生態足跡均值依次為0.083,0.082,0.083,0.083 hm2/人,占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比重分別在12.34%~21.17%、9.72%~21.17%、14.66%~21.38%和11.93%~21.28%之間。
從圖9可知,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均呈增長趨勢,其中,情景ES2的增長速度最快,情景ES1和ES4次之,情景ES3最慢。情景ES1的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均值為0.506 hm2/人,從0.409 hm2/人升至0.637 hm2/人,漲幅為55.7%;情景ES2的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均值為0.538 hm2/人,是情景ES1的1.06倍,這是由于情景ES2較ES1更強調河北省未來經濟發展,從而導致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的增加,同時也是4類情景中上漲幅度最快的情景,從0.409 hm2/人升至0.782 hm2/人,漲幅為91.2%,是情景ES1漲幅的1.64倍;情景ES3的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均值為0.456 hm2/人,是情景ES1的0.9倍,雖然此情景對河北省水資源生態環境較友好,但在大力支撐河北省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很難被接受;情景ES4的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均值為0.493 hm2/人,是情景ES1、ES2、ES3的0.97,0.92,1.08倍。相比之下,情景ES4是最符合河北省未來發展情景,既強調了社會經濟發展,也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人均水資源生態承載力均值依次為0.066,0.065,0.066,0.069 hm2/人。人均水資源生態盈虧均值依次為-0.440,-0.473,-0.390,-0.424 hm2/人,其中虧損程度最大為情景ES2,從-0.340 hm2/人降到-0.722 hm2/人,虧損將近一半;情景ES1和ES4次之,情景ES3虧損最少。水資源生態壓力指數均值依次為7.706,8.319,6.935和7.145,均大于1,表明未來水資源利用處于高壓的狀態。水資源生態經濟協調指數均值依次為1.123,1.117,1.134和1.131,且曲線呈遞減趨勢(圖9(e)),與最佳值1.414的距離不斷拉大,表明河北省未來的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協調性越來越差,需進一步提高水資源生態協調性。萬元GDP水資源生態足跡均值依次為0.035 4,0.032 5,0.032 6,0.030 9 hm2/萬元,曲線均呈遞減趨勢,表明河北省未來水資源利用率越來越高,其中,情景ES1的下降速度最慢,情景ES2和ES3次之,情景ES4的下降速度最快。
2.4 發展情景比較
表4是4類情景比較結果。從平均視角出發,若河北省選擇以往發展指標作為未來發展指標(情景ES1),那么經濟發展程度(5%)與情景ES3(5%)并列倒數,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生態赤字、生態壓力指數、生態經濟協調指數和萬元GDP水資源生態足跡均值分別居于第二、第二、第二、第三和第一;若河北省強調未來經濟發展(情景ES2),那么經濟發展程度、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生態赤字、生態壓力指數、生態經濟協調指數和萬元GDP水資源生態足跡均值分別居于第一、第一、第一、第一、第四和第三;若河北省強調未來節約用水(情景ES3),那么經濟發展程度、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生態赤字、生態壓力指數、生態經濟協調指數和萬元GDP水資源生態足跡均值分別居于第三、第四、第四、第四、第一、第二。情景ES4既強調未來社會經濟發展,也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若選擇該情景,那么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生態赤字、生態壓力指數均值僅次于情景ES3(最小值),人均水資源生態經濟協調指數均值僅次于情景ES3(最大值),經濟發展程度次于情景ES2(最大值),萬元GDP水資源生態足跡均值是所有情景中的最小值,因此情景ES4是最適合河北省未來發展情景的模式。
2.5 討 論
河北省長期存在水資源利用壓力過大的現象,隨著城市化和經濟的發展,這一現象將更加突出。因此,討論影響河北省水資源生態足跡的因素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李騰等[38]采用水足跡法對2004~2018年河北省水資源可持續性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與本文對現狀的研究結論一致,均顯示水資源處于虧損狀態。與中國部分省區相比,河北省水資源虧損程度處于偏上水平,河北省為典型的資源型缺水省份,水資源量相對較少,然而發展經濟需要消耗水資源,多因素共同導致水資源處于虧損狀態。但萬元GDP水資源生態足跡呈波動下降趨勢,水資源利用率越來越高,表明各種節水政策得到有效的落實,取得較好的效果。
馮嬌嬌[57]對2010~2016年河北省的用水結構變化情況進行探討,結果顯示農業用水占總用水的比重最大,且比重呈下降趨勢,與本研究結果一致。無論是現狀年還是預測年下4類情景,人均農業用水生態足跡均值占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均值的比重最大,且比重均逐年下降。人均農業用水生態足跡比重下降與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改變種植模式和耕地面積減少等因素有關。馮嬌嬌指出耕地面積減少是導致農業用水量持續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求在現有耕地面積下,優化當前的種植結構,提高水資源與種植結構的匹配度,提高糧食生產力,進而保障河北省乃至國家的糧食安全;農業用水消耗了水資源的絕大部分,因此制定并推廣農業節水制度、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對降低水資源的消耗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3 結 論
(1)對于現狀年份,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均值為0.434 hm2/人)呈緩慢下降趨勢;人均水資源生態承載力(均值為0.060 hm2/人)呈波動變化趨勢;所有年份的人均水資源生態盈虧均小于0,同時,水資源生態壓力指數均大于1,表明水資源利用處于不安全狀態;萬元GDP水資源生態足跡呈下降趨勢,說明水資源利用率越來越高;水資源生態經濟協調指數均值為1.126,離最佳值1.414還有一段距離,需進一步提高水資源生態協調性。
(2)對于預測年份,4類情景的人均水資源生態足跡和水資源生態壓力指數均呈增長趨勢,均值分別為0.506,0.538,0.456,0.493 hm2/人和7.706,8.319,6.935,7.145,表明水資源利用壓力過大;人均水資源生態盈虧均小于0,表明未來水資源處于生態赤字,這是由河北省是典型的資源型缺水省份的實際情況決定的,水資源生態承載力不足以承受水資源生態足跡;萬元GDP水資源生態足跡均呈下降趨勢,說明未來水資源利用率越來越高,但在未來情景下水資源利用壓力過大,仍處于不安全狀態。
(3)尋找河北省未來水資源利用存在安全問題的解決方案,情景ES4是最適合的情景,對河北省未來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水資源保護均有一定的保障。河北省在未來水資源利用過程中,需加強水資源管理、推廣節水技術、發展水資源多元化利用、優化用水結構、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才能保證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1]陳瓊紅.基于水量-水質的虛擬水資源短缺風險評估[D].廣州:廣東工業大學,2022.
[2]孫冬營,余夢玲,馬劍鋒,等.供需變化情景下破產理論在流域水資源配置中的應用[J].長江科學院院報,2023,40(9):17-23,31.
[3]趙雪雁,高志玉,馬艷艷,等.2005~2014年中國農村水貧困與農業現代化的時空耦合研究[J].地理科學,2018,38(5):717-726.
[4]楊繼洲.基于SWAT模型的京津冀流域水環境污染防治方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2.
[5]馬丁,李碩.中國地表水水質變化趨勢及治理政策應對[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3,33(5):27-39.
[6]REES W E.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1992,4(2):121-130.
[7]WACKERNAGEL M,REES W.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M].Gabriola Island: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8.
[8]楊曉霖,潘玉君,李曉莉.西南地區水資源生態足跡及承載力動態特征與預測分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47(6):58-67.
[9]李菲,張小平.甘肅省水資源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時空特征[J].干旱區地理,2020,43(6):1486-1495.
[10]黃林楠,張偉新,姜翠玲,等.水資源生態足跡計算方法[J].生態學報,2008,28(3):1279-1286.
[11]張義敏,張曉琳,陳暢.基于水資源生態足跡模型的廣東省及珠三角九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J].人民珠江,2022,43(4):31-40.
[12]秦歡歡,黃麗想.江西省水資源生態足跡評價與預測[J].人民長江,2023,54(7):104-112.
[13]岳晨,劉峰,楊柳,等.北京市2010~2019年水資源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J].水土保持通報,2021,41(3):291-295,304.
[14]安慧,范歷娟,吳海林,等.基于BP神經網絡的淮河流域水生態足跡分析與預測[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1,30(5):1076-1087.
[15]岳晨,錢永,崔向向,等.福建省2010~2019年水資源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J].水土保持通報,2021,41(6):282-287.
[16]秦歡歡.華北平原水資源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評估[J].科技導報,2023,41(11):41-51.
[17]黃麗想,秦歡歡,王健泉,等.山東省龍口市水資源生態足跡評價與預測[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6(4):406-412.
[18]曹曉磊,楊健,梁坤,等.河北省水資源現狀及保護對策[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4(4):45-48.
[19]康愛榮,于法穩.河北省農業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研究[J].唐山學院學報,2007(4):38-42,52.
[20]余嶺,畢星,付祥偉.河北省水資源短缺預測研究:基于離散二階差分方法分析[J].河南科學,2015,33(4):614-620.
[21]刁子乘,趙晶,韓宇平,等.河北省城鎮居民生活層次化用水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23(6):215-221.
[22]吳彎.城鎮需水量預測方法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5.
[23]秦歡歡,黃碧賢,吳昊,等.基于SD模型和情景分析法的華北平原需水量預測[J].節水灌溉,2022(2):59-65.
[24]ZHAI Y,WANG J,TENG Y,et al.Water demand forecasting of Beijing using the time series forecasting method[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2,22(5):919-932.
[25]吳凡,陳伏龍,張志君,等.基于改進灰色模型的石河子市需水量預測[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20,31(3):76-82.
[26]賈振亞.基于BP-神經網絡的晉中市需水預測及水資源優化配置[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21.
[27]張惠芬.城市生態環境需水量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2.
[28]孔祥仟,陳園,劉博懿,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神經網絡在需水預測中的應用[J].水電能源科學,2018,36(4):26-28.
[29]QIN H,CAI X,ZHENG C.Water demand predictions for megacities: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and implications[J].Water Policy,2018,20(1):53-76.
[30]秦歡歡,賴冬蓉,萬衛,等.基于系統動力學的北京市需水量預測及缺水分析[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8,18(21):175-182.
[31]曹琦,陳興鵬,師滿江.基于SD和DPSIRM模型的水資源管理模擬模型:以黑河流域甘州區為例[J].經濟地理,2013,33(3):36-41.
[32]胡棋智.基于系統動力學的武漢市水資源管理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23.
[33]陶夢婷.基于系統動力學的裝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風險評價與控制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22.
[34]程志友,羅鋒,吳蕊,等.基于系統動力學模型的港口危化品運輸管理演化博弈[J].上海海事大學學報,2023,44(3):71-78,99.
[35]張百川,張揚,李政,等.湖泊流域水環境-經濟系統耦合模擬方法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58(5):937-948.
[36]郭浩鋒,袁艷斌,曹陽,等.武漢市水資源承載力綜合評價及可持續利用研究[J].水電能源科學,2023,41(12):19-23.
[37]趙彥紅.河北省水環境現狀及水環境承載力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5.
[38]李騰,劉晴,隋鵬.河北省水資源變化及可持續性評估[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21,26(6):11-20.
[39]張詩倩,賴鋒,秦歡歡.基于SD模型的山東省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J].人民珠江,2021,42(2):61-67.
[40]薛桂芳.水資源生態足跡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07(2):75-77,104.
[41]譚秀娟,鄭欽玉.我國水資源生態足跡分析與預測[J].生態學報,2009,29(7):3559-3568.
[42]李允潔,呂惠進,卜鵬.基于生態足跡法的浙江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分析[J].長江科學院院報,2016,33(12):22-26,32.
[43]任志遠,黃青,李晶.陜西省生態安全及空間差異定量分析[J].地理學報,2005(4):597-606.
[44]張義.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廣西水資源利用評價[J].人民黃河,2014,36(2):58-61.
[45]朱正如,湛雅琪,曹永強,等.遼寧省水資源生態足跡時空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長江科學院院報,2022,39(11):29-34.
[46]周飛,邱衛國.2013~2019年上海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程度評價[J].人民黃河,2022,44(增1):51-53.
[47]張淑蘭,張海軍,張盉儆,等.陜西省水資源生態足跡及其可持續利用分析[J].人民長江,2021,52(4):130-136.
[48]岳晨,李凡,付路路,等.天津市水資源生態足跡研究[J].水文,2022,42(6):56-60.
[49]李逢港,劉偉,董戰峰,等.四川省水資源生態足跡及可持續利用綜合評價[J].環境污染與防治,2023,45(2):245-249,256.
[50]王暢.湖北省水資源生態足跡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51]侯焮晨.江蘇省水資源生態足跡評價及其可持續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2.
[52]呂先蕊.河南省水資源生態足跡時空格局及驅動因素研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23.
[53]陳正雷,陳星.山東省水生態足跡時空分布與驅動效應研究[J].人民黃河,2020,42(4):76-80.
[54]莫崇勛,趙梳坍,阮俞理,等.基于生態足跡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水資源生態特征時空變化規律及其驅動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通報,2020,40(6):297-302,311.
[55]吳全志,蘇喜軍,龍林玲.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貴州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分析[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7(3):36-40.
[56]李允潔,呂惠進,卜鵬.基于生態足跡法的浙江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分析[J].長江科學院院報,2016,33(12):22-26,32.
[57]馮嬌嬌.河北省2010~2016年用水結構變化情況研究[J].地下水,2020,42(4):86-87,159.
(編輯:謝玲嫻)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Hebei Province
WANG Jianquan1,QIN Huanhuan1,2
(1.Schoo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chang 330013,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uclea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chang 330013,China)
Abstract:Scientific prediction on future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carrying capacity in Hebei Provi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le utilization.A system dynamics (SD) model of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SD method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in Hebei Province.We designed four scenarios,status quo continuation scenario ES1,economic development scenario ES2,water conservation scenario ES3,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cenario ES4,to evaluate and predict the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the present (2006~2021) and future (2022~2050).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① for the current years,the per capita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carrying capacity show a slowly decreasing and a fluctuating trend respectively,and the water resources are in ecological deficit,which indicates that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is in an unsafe state.However,the water resources are being used more and more efficiently.② In the future,the per capita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stress index of all the scenarios show a growing trend,and the water resources are all in ecological deficit with more severe indicators year by year;the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104 RMB GDP all show a decreasing trend,which indicates the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in the future.However,the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pressure is still too large.③ ES4 is the most suitable scenario,which can ensure the futur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ebei Province at an appropriate rate and reduce the ecological pressure on water resources.In the process of future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Hebei Province,it is necessary to take positive action in many way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Key words: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deficit; system dynamics model;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Hebei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