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評估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干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過程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對2023年12月~2024年3月北京急救中心西城急救中心站接診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院前急救護理措施的實施狀況及患者滿意度。結果 轉運途中發生惡性心律失常、心室停搏等惡性心血管事件8例(13.3%);患者對院前急救護理非常滿意37例,滿意16例,一般7例,總滿意度88.33%(53/60)。結論 急救護理路徑旨在規范化院前護理救治流程,指導有序、高效地實施急救措施,縮短搶救時間,提升救治成功率。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表現;院前急救護理路徑;滿意度
急性心肌梗死病理機制為冠狀動脈突發性閉塞,進而引起心臟血流顯著減少或完全中斷,導致心肌細胞缺血缺氧壞死。發病初期階段,尤其是在癥狀出現后1 h內可能會引發心室停搏,這是一種危及生命的惡性心律失常[1]。心室停搏會導致心臟無法有效泵血,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面臨著極高的猝死風險。此外,患者大多在醫院外發病,在沒有及時醫療干預的情況下,如何有效縮短救治時間,對患者預后至關重要[2]。因此,開展規范有效的院前急救護理對挽救患者生命、協助治療及改善預后具有積極意義。本研究旨在評估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干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過程中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23年12月~2024年3月北京急救中心西城急救中心站接診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齡33~95歲,平均年齡(64.37±3.64)歲;梗死部位為下壁梗死23例,前壁梗死13例,后壁合并下壁梗死21例,其他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診斷標準[3]。
1.2 方法
(1)前期處理:接到“120”呼救電話后,救護車于2 min內駛向現場。在行駛途中,醫生通過電話與家屬進行交流,詢問患者基本情況,提示患者不要進行可能增加心肌耗氧量的活動;如果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建議將患者頭部輕輕偏向一側,及時清理呼吸道,確保呼吸通暢;如有條件可給予家庭氧療;與家屬核對具體地址,安撫患者及家屬等待情緒;囑家屬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與急救人員保持聯絡。
(2)現場救治:醫療救援人員抵達救治現場時,迅速對患者進行一系列緊急檢查,評估患者的意識狀態、心電圖、血壓、血糖等,在短時間內全面評估患者病情,并采取恰當的救治措施,給予患者鼻導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2~8 L/min,根據患者指脈氧飽和度進行動態調整;迅速給患者建立靜脈通道,便于及時給藥。在心電監測下,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給予硝酸甘油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血供遵醫囑給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雙抗藥物。
(3)轉運護理:囑患者絕對臥床,由醫務人員搬抬患者上救護車。密切觀察病情,嚴密監測血壓、呼吸、神志、心電監護和指尖氧飽和度等情況,若出現惡性心律失常則立即除顫搶救。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幫助患者及家屬減輕焦慮和恐懼情緒。聯系調度指揮中心為患者建立心肌梗死綠色通道,通過5G傳輸技術上傳患者病歷信息,以便院內做好救治準備。患者入院后立即與接診醫護人員進行交接,詳細說明其病情變化和采取的治療措施,做好院前急救和院內救治間的銜接。
1.3 觀察指標
(1)統計所有患者臨床表現、院前急救護理措施、惡性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如心律失常、心室停搏等)、影響實施急救護理效果的因素。(2)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滿意度調查表進行滿意度調查,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和不滿意。總滿意=非常滿意+滿意。
2結果
2.1 院前患者臨床表現
院前患者臨床表現:胸痛41例(68.33%),大汗27例(45.00%),胸悶18例(30.00%),喘憋10例(16.67%),肩背痛10例(16.67%),惡心6例(10.00%),嘔吐4例(6.67%),上肢放射痛4例(6.67%),心悸3例(5.00%),上腹部不適3例(5.00%),其他不適11例(18.33%)。
2.2 院前急救護理措施
院前急救護理措施以接受心電監護、吸氧、綠色通道建立及開放靜脈通路等為主。
2.3 患者惡性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
6例經臨床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急救人員到達前已經出現呼吸心跳驟停;8例在轉運途中發生惡性心血管事件如心室顫動、心室停搏。
2.4 實施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護理的影響因素
院前急救護理的影響因素包含工作環境復雜21例(35.00%)、患者及家屬欠配合28例(46.67%)、時間短任務重37例(61.67%)、缺乏規范的流程指導12例(20.00%)、護理培訓不足12例(20.00%)。
2.5 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
60例患者非常滿意37例,滿意16例,一般7例,總滿意度為88.33%(53/60)。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指心肌細胞因血液供應突然中斷而壞死。這種情況通常是由冠狀動脈血栓形成導致心臟供血不足,進而引發心肌細胞損傷或死亡[4~5]。如果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發作后,短時間內未能獲得及時和有效的治療,其可能會面臨一系列嚴重的并發癥。因此,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來說,及時識別癥狀并迅速就醫是至關重要的[6~7]。醫療團隊通常會采取包括藥物治療、介入手術或外科手術在內的多種手段盡快恢復心臟血液供應,減少心肌損傷,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從而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預后。
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干預是一種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殊護理方法,在患者還未進入醫院之前,醫護人員根據其病情特點,實施一系列有效且規范的急救護理措施和搶救操作,旨在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預后效果。這種干預方式要求醫護人員在接到急救呼叫后,迅速做出反應,對患者進行初步評估,根據既定的護理路徑指導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如心肺復蘇、藥物治療、除顫等,確保患者在轉運醫院前得到及時和恰當的處理。為確保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干預的有效性,對醫護人員進行專業的培訓至關重要。此外,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干預還強調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在急救過程中,醫護人員需要與急救調度中心、醫院急診科等相關部門緊密合作,確保信息的及時傳遞和資源的有效利用。通過這種跨部門的合作,進一步提高急救效率,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爭取寶貴的治療時間,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8~9]。
本研究結果顯示,院前接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癥狀多樣,以胸痛、胸悶、大汗、喘憋、肩背痛等為主,部分少見癥狀如上腹痛、惡心、嘔吐及上肢放射痛等,避免漏診;院前急救護理以心電監護、吸氧、建立綠色通道及開放靜脈通道等最為多見;轉運途中發生惡性心律失常、心室停搏等惡性心血管事件8例(13.3%);患者對院前急救護理非常滿意37例,滿意16例,一般7例,總滿意度88.33%(53/60)。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病理學特征是冠狀動脈血栓形成,導致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引發心肌缺血。治療關鍵在于盡快再通堵塞的冠狀動脈,最大程度地挽救心肌細胞,縮小梗死面積,改善左心室功能,降低病死率和并發癥發生率[10]。冠脈阻塞時間延長會加重不可逆性心肌損傷。冠狀動脈的阻塞若持續時間過長,會導致心肌組織遭受嚴重的、不可逆轉的損傷。研究發現,當冠狀動脈發生閉塞20 min,即會引發心肌從內膜層開始逐漸向心外膜層擴展的壞死過程,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狀態下,約70%的心肌組織會在發病后6 h內出現完全性透壁性壞死,即心肌組織從內到外全部受損,在隨后的6~24 h內,剩余的心肌組織同樣面臨著壞死的風險[10]。鑒于這種情況,迅速建立心肌梗死的急救綠色通道顯得極為關鍵和必要,其有助于縮短院內院外銜接時間,實現院前急救、急診科、心血管內科等各科室的密切配合,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夠在10 min內接受及時的心電圖檢查,30 min內接受溶栓治療,90 min內完成球囊擴張手術,及時有效地進行再灌注治療,提高了梗死冠狀動脈的通暢率,減少心肌梗死范圍,維護心臟的正常功能。另外,轉運途中護理人員詳細記錄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用藥情況和護理措施等并做好交接,有利于院內醫護人員掌握患者病情,在第一時間進行搶救,有效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院前急救護理路徑的干預措施對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效果具有顯著作用,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一路徑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問題。護理人員的培訓工作往往不夠充分,這可能導致醫護人員在緊急情況下,無法迅速有效地執行必要的護理操作。缺乏標準化的流程指導,使得護理人員在面對復雜多變的急救場景時,可能會出現操作上的混亂和延誤。此外,患者及其家屬的配合度不足也可能會對急救護理的效果產生負面影響,應當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確保其能熟練掌握院前搶救所需的設備和藥品的使用方法。同時,護理人員還需要對綠色通道的工作流程予以掌握,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做出反應,確保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護理人員在急救過程中還應關注患者的情緒狀態,給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幫助其減輕焦慮和恐懼,這對于提高救治成功率同樣重要。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變化快、急救環境復雜,推行院前標準化的急救護理路徑,可以提高院前搶救成功率和院前院內銜接效率,縮短搶救時間,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關格雪,馮俏娟,梁進霞.基于心理彈性的院前急救心理支持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黑龍江醫學,2020,44(8):1125-1127.
[2]張依娜,曾雯.院前急救護理流程干預措施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預后的影響觀察[J].貴州醫藥,2022,46(10):1666-1667.
[3]金秋華,黃桂先.院前急救鏈式流程聯合時機理論家庭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復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11):1657-1660.
[4]王云霞,韓霞.院前急救聯合護理干預措施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近期預后的影響[J].血栓與止血學,2022,28(3):854-855.
[5]陳佩佩,李曉云,賈亞娟.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9,25(15):106-108.
[6]王峰,張敏.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救治效果及預后的影響[J].醫學綜述,2016,22(4):827-829,830.
[7]林彩玲,關常青,梁慶元,等.院前急救標準化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1):92-94.
[8]劉知江.優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護理干預的效果評價[J].四川醫學,2019,40(9):967-969.
[9]歐陽潔淼,徐建軍.1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院前急救效果分析[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9,37(8):41-42.
[10]陳映蘭,羅明春,陳簡慶.流程管理理念下院前急救在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2,28(7):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