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重慶傳統文化為研究對象,探討重慶傳統文化在夜間文化中的多樣性創新應用。首先,從重慶傳統文化和夜間文化的研究背景及文化意義兩個方面闡述;其次,通過對背景和意義的分析,針對夜間文化特點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措施,探究重慶傳統文化在夜間文化中的多樣性創新應用。旨在加深對創新應用的思考,以探究更有效、更合理的結合方法和途徑,使重慶地域性文化與夜間文化共同發展,促進地方的經濟建設。
關鍵詞:重慶傳統文化;夜間文化;審美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重慶商務職業學院科研課題一般項目“重慶傳統文化融入夜間文化的審美研究”(2023XJKTYB16)研究成果。
一、重慶傳統文化融入夜間文化的背景
我國具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蘊藏了豐厚的傳統文化。如果說,我們要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理論自信”,最終就要以文化自信為精神引領。文化自信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對傳統文化的自信,而傳統文化又是由中華文明匯集而成的。傳統文化所反映的不僅僅是民族的風貌和特質,還反映了我國各地區關于該地域所經歷的各種歷史思想文化。重慶文化又稱“巴渝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數千年的歷史,在重慶這片土地上刻畫出了獨具特色的巴渝歷史文化名城。重慶傳統文化包括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傳統音樂、民間文學以及民俗等。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文件,對如何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做出了具體要求。
從2021年開始,為活躍城市夜生活,拓展文化服務空間,拉動文化消費,更好地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促進城市夜經濟發展,國家大力發展夜間文化和旅游經濟。2021年7月5日,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文化和旅游部決定開展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建設工作。2022年2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開展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申報工作。2023年8月30日,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文化和旅游等服務消費的決策部署,促進夜間文化和旅游經濟健康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和旅游部決定開展第三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建設工作。
例如,相關部門在廣州市越秀區北京路主街自北向南打造了燈光亮化工程,提取大量的傳統文化元素營造了千樹銀花(藝術燈光)、名盛廣場、天字碼頭等光亮節點。除此以外,還引入了5G等智慧應用。北京路按照“一街一主題、一段一特色”的原則,營造了多元化的業態,利用動漫文創等元素,同時引入故宮等文創原色,打造了夜間文化、沉浸式體驗的綜合空間。臺兒莊古城位于山東省棗莊市,該古城景區以運河文化為核心、以創新創造為轉換,展現了豐富的夜間文化。當地的傳統特色文化和夜間文化進一步升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夜生活聚集地,將運河文化、區域文化、美麗夜景以及民俗演繹等有機結合。唐山的南湖旅游景區夜間文化的占比達到90%以上,全面構建了涵蓋豐富文化內涵的夜間文化鏈條,極大地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三亞的海昌夢幻海洋不夜城也是集文化、旅游、體驗、創新于一體的沉浸式主題文化綜合空間,深受各界人士的關注和喜愛。自貢·中華彩燈大世界是首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也是自貢國際恐龍燈會永久的舉辦地。該地區的夜間文化以燈為媒,傳承了自貢地區的彩燈非遺文化,創新了“彩燈+”的大場景營造,推動了彩燈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同時保留了“高、大、新、奇、特”的傳統風格技巧,實現了傳統燈會與現代新時尚、新媒體、新技術等高科技的融合。
二、重慶傳統文化融入夜間文化的意義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人類思想文化水平的極大提高,全球的經濟和生產方式明顯趨同。然而,傳統文化和民族特性則會是永久多元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尤其是夜間文化,逐漸成為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旋律。一方面,以黨中央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部署為指引,高質量發展就意味著特色化、個性化、多樣化發展;另一方面,在發展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的大背景下,夜間文化中的地域性特色融入顯得尤為重要,其價值體現為特色性和個性化。夜間文化是一種新興的文化,指借助相應的夜間景觀表現環境,并結合當地獨具特色的生活、商業以及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形成有較強輻射帶動功能的綜合產業集群。發展夜間經濟,既具有顯著的經濟價值,又具有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的意義。我們應該深入挖掘傳統資源,從歷史文化中汲取養分,為人民創造歡愉的夜間休閑生活。因此,基于本項目的研究和探索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首先是重慶傳統文化融入夜間文化的理論研究意義。面對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征程的重要時期,我們要深刻把握文體產業發展的新機遇。在這個關鍵時期,致力于創新規劃理念、厘清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有利于集聚地方文化特色。通過重慶傳統文化的融入,引導不同城市朝著夜間文化的特色化方向發展,以此來避免同質化競爭,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因地制宜地打造既能夠展現城市文化又可以加快城市經濟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重慶傳統文化融入夜間文化的過程中,追求多樣化、差異化、品質化,有利于滿足消費主體的精神需求,通過無意識、過程式、體驗式等模式促進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播。
其次是重慶傳統文化融入夜間文化的研究實踐價值。重慶傳統文化融入夜間文化,能夠創造出一種具有高文化價值的地域性特色體驗。通過此次實踐,我們可以深入重慶傳統文化中,充分挖掘有利于發展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新業態的新模式。挖掘手工體驗式的夜間文娛,探索具有創意性與互動性的形式,如手工刺繡、手工吹打、手工龍燈等,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讓消費者體驗和傳承當地的傳統文化。重慶傳統文化融入夜間文化的實踐,打造具有重慶傳統文化主題的消費場景,營造沉浸式的空間氛圍,從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引導線上購物,重視便捷化、互動化的功能體驗,進一步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播。
三、重慶傳統文化在夜間文化中的多樣性創新
應用策略
(一)民族特色、傳統與現代、傳承與發揚的結合
重慶傳統文化融入夜間文化時,我們應當以多樣性的手法對夜間文化進行創新應用,從當地民族特色、傳統與現代的審美結合、傳承與發揚等方面探索創新應用的路徑。首先,通過運用當地的區域傳統文化,進一步發揚民族精神。重慶傳統文化是廣大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生活積淀下來的智慧,體現了中國傳統民族精神,故對重慶傳統文化進行運用的過程中,必須注重對當地民族精神的進一步發揚,例如重慶綦江農民版畫、銅梁龍燈、秀山花燈、烏江船工號子、土家族擺手舞等,都可以通過現代視覺、參與交流等表達方式傳達可視化、互動式的民族精神,保證夜間文化體現出區域民族特色和傳統文化特點,實現重慶傳統文化與夜間文化的結合。其次,在夜間文化中運用重慶傳統文化時,我們應當用多樣性的手法對夜間文化進行創新,既能夠體現時代精神,又可以滿足大眾的現代審美需求。面對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我們應在滿足現代化需求的同時,堅持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對傳統文化有充分的了解,不能盲目地進行改造或濫用,以免設計作品出現傳統文化的堆砌,甚至與主題不符的現象。最后,重慶傳統文化的融入可以為不同城市的夜間文化的特色化發展提供方向和依據,促進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播。在傳承與發揚的過程中,創造一種具有高文化價值的地域性特色體驗,挖掘有利于發展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新業態的新模式,打造具有重慶傳統文化主題性的消費場景,營造沉浸式的空間氛圍,從而吸引更多消費者,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
(二)重視地域特色文化,激活傳統文明
重慶傳統文化融入夜間文化時,我們必須做到傳統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并對重慶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特色文化進行調研分析,包括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音樂、民間文學以及民俗等。然后對其涵蓋的藝術價值和審美特征進行深入挖掘,提煉出空間形態、色彩構建、特色風格等。最后引入夜間文化,為重慶地域特色文化提高審美自信。我們可以大量地開展實地調研,到重慶當地具有特色傳統文化的博物館、紀念館等進行實地考察,以訪談、拍照、文字記錄、電子記錄等手段獲取信息,為激活傳統文明提供豐富且真實的資料。隨后對已有的地域文化和夜間文化進一步分析,針對傳統文化和夜間文化所存在的問題,加深對其創新設計的思考,探究更有效更合理的結合方法和途徑,激活傳統文明,使本土地域性文化與夜間文化共同發展,同時加強重慶傳統文化的審美自信研究。例如烏江船工號子,此文化本是由于烏江的江險浪高,需要集中各船人力共同拉纖,這個時候就需要巨大的號子聲壓過江水聲,遠傳數十里。然而在當下的生產活動中,我們已經改變了傳統的合作方式,船工號子逐漸被人們遺忘。針對夜間文化如何體現此文化的問題,就需要我們從當地文化中重新去尋找突破口。例如,我們可以通過參觀者的參與互動,去體驗號子的山谷回音,在體驗中傳承文化。
通過對重慶地域特色文化的弘揚與傳承,其文化所蘊含的文化特性、人文精神與價值觀念,能夠對類似的地域特色文化的傳承實施提供借鑒。面對地方夜間文化的現狀,可以通過對夜間文化發展的客觀條件、優勢及設計的分析,探討解決夜間文化的發展方向、發展模式等問題,為民族化和地域化的夜間文化提供理論指導。
(三)優化重慶傳統文化融入夜間文化發展的政策
面對重慶傳統文化融入夜間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為重慶傳統文化的發展政策提出優化對策。首先,對于已經明確的政策,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政策并結合實際問題去找到偏差,總結相關政策無法實現當前重慶傳統文化融入夜間文化發展的主要原因,例如面對夜間文化的基礎保障問題——嚴重缺乏規范管理。針對這種問題,我們需要在重慶傳統文化融入夜間文化發展政策的結構和內容上重視基礎保障的規范問題。其次,需要彌補相關政策的結構性缺陷。例如,一些政策在設置過程中就存在滯后性,必須在實施過程中進行彌補、解決。相比之下,面對重慶傳統文化融入夜間文化發展的優化,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做出調整,并指出更加清晰、具體的發展方向。最后,提升發展政策的適配程度,探索發展政策的優化對策。針對政策發展的不平衡問題,需要進行調整,提升其適配度,調整比重。我們只有在過程中注重統一、同步,才能做到穩定前進,讓重慶傳統文化融入夜間文化的發展政策更加合理,使其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優化重慶傳統文化融入夜間文化發展政策的提出,能夠為當地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供更好的客觀環境條件,進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四、結語
地域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符號,而夜間文化則是提升當地區域文化的重要部分。以重慶傳統文化融入夜間文化的創新應用為例,在研究如何有效地發展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以重慶傳統文化融入夜間文化的研究背景和意義為契機,探討重慶傳統文化在夜間文化中的多樣性創新應用。在多樣性探討中,從民族特色、傳統與現代、傳承與發揚的結合,重視地域特色文化、激活傳統文明,重慶傳統文化融入夜間文化發展政策的優化對策這三方面去尋找突破口,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區域民族文化、推動重慶夜間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重慶傳統文化在夜間文化中的融入發展有助于保護地方性的傳統藝術,促進地方的經濟發展與建設。重慶傳統文化在夜間文化中的融入,不僅打開了地域傳統文化的發展維度,還創新了夜間文化發展的模式。重慶地區獨特的民族文化和人文環境發展到今天,是不可多得的民間文化,洋溢著濃郁純樸的巴渝光彩。
參考文獻:
[1]陳曉霞.新時代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8.
[2]胡尹慧,王喜影.傳統文化賦能鄉村善治的內在機理與創新實踐:以重慶市尚書村為例[J].村委主任,2024(3):31-33.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
[4]謝宇萌.博物館夜間開放的實踐與困境:以南京市博物總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5):72-74.
[5]趙洋.夜景照明與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發展:以泉州中山路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30-35.
作者簡介:
李琴,碩士,重慶商務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