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如今,社會各界均較為關注事業單位規范化管理,尤其是事業單位在改革持續推進情況下,如何優化固定資產管理工作,保障資產高效使用,成為內控視角下關注的核心問題。本文研究內控視角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基本原則予以闡述,并分析固定資產內控工作落實的必要性,重點探究現階段各項工作落實的不足,包括各層級欠缺固定資產管理意識、固定資產管理流程、固定資產監督管理機制、內部職工管理能力、固定資產管理信息化建設環節的問題。文章針對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現狀,建議樹立各層級愛惜固定資產的意識、對固定資產管理流程加以優化、嚴格落實固定資產監督機制、加強內部職工培訓、建設固定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希望文章給出的相關意見能夠為事業單位提高固定資產內部控制能力帶來思路,助力事業單位建立規范化的內部管理秩序。
[關鍵詞]內部控制視角;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優化思路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志碼:A
事業單位作為具有特殊性的社會服務組織,其運行資金多來源于國家財政撥款。而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作為一項重難點工作,容易因內部管理漏洞影響資產利用率,增加固定資產流失率。因此,新時代事業單位應持續關注固定資產內控工作,改進各項工作的不足,并探索建立健全的固定資產內控體系,為各項工作提供有效指導。當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內控工作有效性有待提升,研究這類主題意義重大。
1 內控視角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應遵循的原則
1.1 全面性原則
在內部控制視角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應遵循全面性原則。這意味著要全面覆蓋固定資產的各個方面,包括采購、使用、維護、報廢等環節。全面性原則要求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流程,確保每個環節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涉及固定資產采購、固定資產使用、固定資產報廢處置等環節,均要建立完善的規章管理制度,指導提高資產利用效率,保障資產安全,促進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1]。
1.2 制衡性原則
基于內部控制視角,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也應遵循制衡性原則,借助合理劃分權利、責任,實現相互制約和平衡的原則。具體可包括職責分離、授權審批、監督檢查、信息披露、考核評價等,通過各主體之間的有效牽制,事業單位可有效防范固定資產管理風險,增強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推動事業單位健康發展。
1.3 適應性原則
立足內部控制角度,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應遵循適應性原則,根據單位的實際情況、外部環境變化,靈活調整固定資產管理策略和方法。具體來說,適應性原則包括以下方面:與單位目標一致,為單位的發展提供支持;考慮環境變化,確保固定資產的有效利用和保值增值;靈活調整,優化固定資產管理制度;持續改進管理,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管理方法和手段,以提高管理水平,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單位的發展服務,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2 事業單位實施固定資產內部控制的意義
基于內控視角,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意義重大。首先,固定資產管理可保障資產安全、完整,避免資產流失。其次,固定資產內控可有效提高資產使用效率,合理配置并管理資產,更好地為業務活動服務。再次,可提供真實、準確的財務信息,為內部決策提供支持。最后,內部控制能夠規范管理流程,減少人為因素對資產管理的影響,建立起規范的內部管理秩序,真正保護公共財產的安全[2]。因此,建立健全固定資產內控制度十分必要,是事業單位管理的重點任務之一。
3 內控視角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不足
3.1 固定資產管理意識不足
事業單位各層級固定資產管理意識不足,影響到實際固定資產管理的效果。一方面,單位領導層缺乏固定資產管理意識,未能認識到固定資產管理對于單位發展的重要性,不重視引導單位職工的行為,且單位領導層的固定資產管理知識儲備不足,不注重學習固定資產管理相關案例經驗,對固定資產管理所能創造的價值欠缺信心,無法切實組織、協調各項工作開展。另一方面,單位各部門職工欠缺固定資產管理意識,單位未能借助各項會議活動強調固定資產管理工作,也并未及時張貼海報橫幅加強宣傳,內部欠缺愛惜固定資產、維護固定資產的氛圍,職工的思想觀念難以潛移默化轉變,進而在日常工作中對自身要求不夠嚴格,這也增加了事業單位的資源消耗。
3.2 固定資產管理流程不完善
現階段,部分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業務流程不完善,無法全方位把控固定資產管理工作。首先,部分單位未能嚴格落實固定資產預算工作,事前預算不足,各項資源難以科學配置,也無法統籌考量現有的存量資產、實際需求差距,資產采購工作具有盲目性,容易出現重復采購、浪費資源的現象。其次,部分單位不重視固定資產日常化管理,欠缺科學的日常管理制度,固定資產管理人員也并未及時更新固定資產管理臺賬,相應的使用、維修、保管情況不夠清晰,也不重視定期落實清查工作,各部門參與不足,不能有效規避固定資產管理賬賬、賬實不符的現象。最后,部分事業單位固定資產處置工作不夠規范,單位欠缺標準化的固定資產處置程序,未能結合不同的類別及時做好相應的申請,對固定資產的殘值評估不到位,實際處理工作存在隨意化現象。
3.3 固定資產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
部分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難以及時解決固定資產管理中不規范的問題。首先,內部監督制度不夠完善,各主體監督的職責、權限劃分不明確,欠缺標準化工作流程,無法做好固定資產管理日常監督工作,也容易在出現違規現象后難以有效問責。其次,財務監督工作落實不到位,財務部門對固定資產的核算監督不足,資產的信息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得不到有效保障,且相關信息披露不及時,資產管理的透明度不足。再次,內部審計工作落實不到位,未能定期開展審計工作,固定資產的購置、使用、處置等環節審計監督不到位,問題整改不及時,各項固定資產管理工作不夠規范、有序。最后,內部人員培訓不足,不注重向職工普及固定資產管理制度要求,且不具備相應的激勵機制,無法保障全員參與到固定資產監督中,單位欠缺濃厚的固定資產管理氛圍。
3.4 內部職工的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部分事業單位并未健全內部職工培訓機制,職工的綜合素質水平難以有效提升,不能切實為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提供支撐。首先,內部欠缺明確的培訓目標,忽視了結合固定資產管理的需求、職工的崗位職責,制定明確的培訓目標,無法為各項培訓工作提供有效指導。其次,培訓內容不夠豐富,未能涵蓋固定資產管理制度、流程、方法、法律法規、信息化技術應用等不同層面,培訓資料的更新不足,難以切實匹配單位的實際工作情況。再次,培訓方式單一,不能滿足不同職工的培訓需求,降低了培訓工作覆蓋率。最后,內部培訓考核機制不完善,不能對職工的固定資產管理知識學習成果進行有效評估,且內部獎勵、懲罰機制不完善,不能夠激勵職工認真學習,最終影響到單位培訓效果。不僅如此,部分事業單位也不注重結合考核結果,聽取員工反饋意見,后續的培訓工作優化不到位,難以切實提升職工的固定資產管理能力、素質,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缺乏支持。
3.5 固定資產管理信息化水平不足
部分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不完善,影響到固定資產管理的效率,進而使內部控制效果不佳。首先,單位在信息系統建設層面的投入力度不足,內部現有的信息系統尚未連通各部門,不利于獲取固定資產管理數據、信息,且無法監控到固定資產管理的各個環節,難以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便利,也不能切實支撐內部制定經營管理決策。其次,部分事業單位系統安全建設不足,系統權限管理不到位,缺乏必要的信息安全保密機制,也未能積極引進系統防護軟件,計算機硬件設施、設備更新不及時,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欠缺良好的環境。最后,對員工培訓與支持不足,單位不具備信息技術部門,系統使用培訓的職責無人承擔,進而信息系統的各項功能無法被最大化利用,單位各項資產難以合理配置。
4 內控視角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優化思路
4.1 為職工樹立愛惜資產的意識
事業單位為確保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提質增效,必須轉變各層級職工思想觀念,使職工認識到固定資產管理的重要性。一方面,單位領導層應發揮帶頭作用,學習固定資產管理知識以及相關案例經驗,明確固定資產管理對于推動單位發展的積極意義,提高自身固定資產管理能力,更好地組織、協調固定資產管理工作落實。另一方面,單位應注重轉變職工對固定資產管理的認識,利用各項內部會議強調固定資產管理重要性,并張貼海報橫幅營造良好的固定資產管理氛圍,促使職工樹立愛惜資產、節約資源的意識,不斷提高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效果。
4.2 完善固定資產管理業務流程
新時代,事業單位為強化固定資產內部控制,應重視完善固定資產管理業務流程,做好全方位的把控。首先,嚴格落實固定資產預算工作,借助合理的事前預算,保障各項資源科學配置。在具體工作落實環節,單位預算人員應調查各部門的實際需求,以節約資源為原則,結合相關文件精神,統籌考量現有的存量資產與需求之間的差距,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資產采購,避免重復采購、浪費資源的現象。其次,重視固定資產日常化管理,科學制定各項日常管理制度,要求單位固定資產管理人員及時更新固定資產管理臺賬,詳細追蹤、記錄固定資產使用、維修、保管情況,并建立完善的定期清查制度,要求各部門共同參與、協作配合,確保賬賬、賬實相符。最后,規范處置固定資產,單位應建立標準化的固定資產處置程序,合理評估固定資產損毀程度,結合不同的類別,向上級部門報告,評估固定資產的殘值,再進行相應的處理,購置新的固定資產予以補充[3]。
4.3 健全固定資產監督管理機制
以內部控制為視角,事業單位應重視健全固定資產監督管理機制。首先,建立健全的內部監督制度,明確內部監督的職責、權限和工作流程,加強對固定資產管理的日常監督。例如,各部門負責人、固定資產使用主體應對各自的固定資產負責,針對固定資產丟失、人為損壞應履行相應的賠償責任。其次,強化財務監督,財務部門應加強對固定資產的核算監督,確保資產的信息真實、準確和完整,并做好相關信息披露,及時、準確地披露固定資產的相關信息,接受社會監督,提高資產管理的透明度。再次,加強內部審計,定期開展審計工作,對固定資產的購置、使用、處置等環節進行審計監督,發現問題及時整改,促使固定資產管理規范、有序。最后,加強對內部人員的培訓,向其普及固定資產管理制度要求,確保其嚴格遵守資產管理制度,并通過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鼓勵全員參與到固定資產監督中,形成濃厚的固定資產管理氛圍[4]。總之,事業單位采取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資產管理水平,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更好地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
4.4 健全單位內部職工培訓機制
事業單位提升固定資產管理工作質效,也應健全內部職工培訓機制,提高職工的綜合素質,為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提供支撐。首先,制定明確的培訓目標。根據固定資產管理的需求、職工的崗位職責確定具體的培訓目標,如樹立職工的資產管理意識、操作技能等。其次,豐富培訓內容,使其涵蓋固定資產管理制度、流程、方法等基礎知識,以及相關法律法規、信息化技術應用等內容,不斷更新培訓資料,使培訓內容與單位實際工作需求相匹配。再次,創新培訓方式。采用多樣化的培訓方式,如集中授課、案例分析、實地操作、在線學習等,提高職工的學習積極性、參與度。最后,強化內部培訓考核。單位設立完善的培訓考核機制,對職工的固定資產管理知識學習成果進行評估,并建立相應的獎勵、懲罰機制,激勵職工認真學習,確保培訓效果。不僅如此,單位也應結合考核結果,聽取員工反饋意見,對后續的培訓工作加以優化,進而不斷提升職工的固定資產管理能力、素質,為優化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4.5 提升固定資產信息化管理水平
事業單位為提高固定資產管理效率,確保收獲良好的內部控制效果,應重視提升固定資產管理信息化水平。首先,單位應完善信息系統,加大在信息系統建設層面的投入力度,開發連通各部門,便于獲取固定資產管理數據、信息,能夠監控固定資產管理各個環節的信息系統,持續完善信息系統功能,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便利。在固定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完成后,單位需要求職工及時錄入資產變動信息,保證數據的實時性,為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其次,事業單位可強化系統安全建設,建立必要的信息安全保密機制,要求全體職工遵守;同時,積極引進系統防護軟件,定期更新、升級計算機硬件設施、設備,為內部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穩定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最后,重視員工培訓與支持,成立信息技術部門為職工提供系統操作培訓和技術支持,確保其熟練運用信息系統。借助以上措施,事業單位可提升固定資產管理的效率以及精細化程度,更好地滿足內控要求,實現對資產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5 結語
綜上所述,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是其內部重點工作,關系到事業單位管理水平以及為人民服務的質量,理應得到重視。單位需完善固定資產管理業務流程,從事前采購、事中使用管理、事后報廢處置等各個環節加以規范,建立良好的內部管理秩序;健全內部監督管理機制,落實好各個相關主體的監督職責,保障固定資產管理工作規范化;健全內部職工培訓機制,為職工普及固定資產管理知識、管理要求,切實提高職工的固定資產管理能力;提升固定資產管理信息化水平,借助信息系統的功能做好數據信息收集工作,并切實監督固定資產管理全過程,保障固定資產管理效果。總之,事業單位結合固定資產管理環節的不足,探索固定資產管理體系的建立,有利于單位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凌敏. 內控視域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路徑[J]. 財會學習,202,(33):167-169.
[2]趙獻玲. 內部控制視角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探討[J]. 財會學習,2023(27):170-172.
[3]康玲. 內部控制視角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探討[J]. 當代會計,2020(19):79-81.
[4]王晨. 關于內部控制視角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探討[J]. 中國市場,2020(22):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