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很多企業會申請政府補貼,如創業帶動就業補貼等。文章就企業取得的政府補貼是否應該繳納所得稅,以及如何恰當處理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政府補貼;恰當處理;所得稅
【中圖分類號】F812.42;F231.4
一、引言
為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同時也為了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政府允許相關企業申領相應補貼或補助。政府通過增發補貼幫助企業合理控制其經營成本;幫助政府監管和引導企業發展;彌補企業發展短板,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作用。根據數據顯示,2008年就有1000多家A股公司獲得了超過325億元的政府補助;2018年,約3500家企業收到了不同種類的政府補助約1525億元。而2023年僅上半年的A股公司接收到的政府補助就高達1168.12億元。顯然,在這種形勢下,企業在收到政府補貼之時必須對其所得稅進行恰當適宜的處理。
二、稅務部門對政府補貼的相關規定
從2022年12月,國家稅務總局海南省稅務局網站納稅服務熱線咨詢欄目發布的《單位從政府部門取得補貼是否需要繳企業所得稅?》中得到如下信息:
對于企業取得的除了屬于國家投資和資金使用后要求將本金全部歸還的資金之外,其余各個種類的財政性資金都應當全部算入企業當年的收入總額之中。
國家投資指的是國家或政府通過財政撥款以及其他方式對企業實施的直接投資行為。又稱為政府投資或公共投資。此投資具有主體特殊性和機動特殊性的特點。
(一)“政府補貼”納稅時間的確定
“政府補貼”一般按收到政府補助時確認收入,無論會計上對這筆收入如何處理,歸屬在那個時間段。計算企業所得稅時,收到政府補助的當日,為企業所得稅的收入確定日,該日所屬的納稅期間,為該筆收入計入企業所得稅的納稅期間。
(二)如何確認“政府補貼”收入
“政府補貼”中,很大一部分是對特定事項的政府補助,這些補助屬于企業所得稅免稅項目,當然由該補助購買的資產,形成的成本、費用也不能在稅前扣除。這樣的“政府補助”,可以在使用時抵消,而不是收到時一次性計入收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的中的相關要求,包括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等相關部門規定專項用途并經由國務院批準的財政性資金在內的部分特殊財政性資金,也應當被認定為不征稅收入。這一不征稅收入需要同時具備以下三點:
1.企業提供的資金撥付文件。既然只有專項用途的政府補助才屬于免稅收入,那么該筆政府補助,企業必須能提供證明資金具有專項用途的文件。
2.財政部門的資金管理辦法。專項資金應當有保證??顚S玫奈募瑫r對該資金的管理在對企業進行相應資金撥付的政府部門或財政部門有針對性的資金管理方式或詳細的管理要求。相反,對沒有具體要求的資金,應視作企業一次性收入。
3.企業的核算體系。針對企業層面,需要保證該專項資金使用到該補助規定的項目中去,為此企業需對獲得的補助及相關的支出進行單獨核算,最好是有獨立的銀行賬戶負責該項資金收支,以保證該項資金專款專用及形成的成本費用不會稅前扣除。
符合以上三個條件的政府補助,企業可以不計入當期企業所得稅收入。但如果連續5年(60個月),該項資金仍然未使用到規定的用途,企業應當在滿60個月時確認為征稅收入,計入期滿當期征收企業所得稅。
從政府公開信息看,只要企業接收到的各種政府補貼資金能夠同時滿足以上幾點要求的,就可以被視作不征稅收入,不需要繳納相關企業所得稅;如果不符合上述條件的,那就應當計入企業當年收入總額,按規定繳納企業所得稅。因此,相關補貼資金到底需不需要繳稅,應當怎么繳稅,需要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
(三)“政府補貼”在實質上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
“政府補貼”大多數是要直接繳納企業所得稅的,而即使不直接繳納企業所得稅的部分補貼,在該補貼使用后,形成的費用與成本也不得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因此,“政府補貼”在實質上是一定要繳納企業所得稅的,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一種是按收入繳納企業所得稅,另一種是不計入成本從而減少稅前扣除來繳納企業所得稅。
三、各種政府補助形式案例分析
例1:某企業2023年末,收到了一筆80萬元的政府補助,該補助是企業申請的專項人才補貼,按照政府補助文件規定,該補貼在未來三年內,用于提高企業人才待遇使用。該補助符合不征稅收入條件,賬務處理如下:
借:應付職工薪酬—職工福利 40萬
貸:銀行存款 40萬
在計算2024年企業所得稅時,2024年職工福利無論是否超額,都需要先減少稅前扣除金額,即調增應納稅所得額40萬元。這是因為這一筆資金在收到時已經算入了2023年當期的免稅收入,因此在發生當年不應再次進行稅前扣除。
例2:甲公司是一家農產品加工企業,2023年修建完成一座冷庫,造價400萬元,2023年11月份建設完成,達到可使用狀態,12月獲得政府補助110萬元。假設該冷庫不符合一次性稅前扣除條件(只是一個假設),甲企業采用凈額法核算政府補助,該冷庫賬務處理如下:
建設完成時:
借:固定資產 400萬
貸:在建工程 400萬
收到政府補助時:
借:銀行存款 110萬
貸:固定資產 110萬甲公司固定資產投入使用的當月不計提折舊,第二個月政府補助確認發放后,計提折舊需要按新的賬面價值計提,如果該項補助晚發,也不需要追溯已經按原值折舊的月份。
對資產的政府補助,是對已經發生的費用進行補助。如果補助計入月份與資產折舊月相同,無論采用凈額法還是總額法確認收入,在會計核算上與稅務處理上都不會產生差異。
如果被補助的資產,在企業會計核算上一次性進行了稅前抵扣,那么該筆補助也需要跟隨該項資產一同一次性確認收入,計算企業所得稅。
例3:某企業于2022年5月收到了政府補助的專項撥款350萬元,專項用于補助所發生的相關技術研發經費,該經費符合不征稅收入條件。其中的200萬元使用于2022年7月,另外150萬元則使用于2023年9月;2023年4月收到政府專項撥款60萬元,該經費也符合不征稅收入條件。并在2023年6月使用 30萬元,那么賬務處理如下:
(1)2022年5月收到專項撥款350萬元
借:銀行存款 350萬
貸:遞延收益 350萬
(2)2022年7月使用 200萬元
借:成本費用類科目 200萬
貸:銀行存款 200萬
借:遞延收益 200萬
貸:其他收益 200萬
(3)2023年4月收到補助資金60萬元
借:銀行存款 60萬
貸:遞延收益 60萬
(4)2023年6月使用30萬元
借:成本費用類科目 30萬
貸:銀行存款 30萬
借:遞延收益 30萬
貸:其他收益 30萬
(5)2023年9月使用2022年補助資金150萬元
借:成本費用類科目 150萬
貸:銀行存款 150萬
借:遞延收益 150萬
貸:其他收益 150萬
即該例中2022年收到補助資金 350萬元,已知這筆資金符合不征稅收入條件,因此應調減2022年的應納稅所得額350萬元;同年發生專項支出200萬元,結轉遞延收益200萬元,因此,應調增當年應納稅所得額200萬元。
而2023年收到補助資金60萬元,已知這筆資金同樣符合不征稅收入條件,因此應調減2023年的應納稅所得額60萬元;同年發生專項支出180萬元,結轉遞延收益180萬元,因此,應調增當年應納稅所得額180萬元。
例4:某企業按規定向政府申請購買設備補貼,該設備與企業生產經營相關。2023年2月,該企業收到政府相關專項補助資金400萬元專門用于購買相關設備,這筆補貼符合不征稅收入條件。同年6月購入原值為655萬元,預計使用壽命為10年的設備,假設不考慮凈殘值,折舊計提使用年限平均法,且折舊政策符合稅法規定,則2023年該企業賬務處理如下:
(1)2023年2月收到補助撥款400萬元
借:銀行存款 400萬
貸:遞延收益 400萬
(2)2023年6月購入原值655萬元的設備
借:固定資產 655萬
貸:銀行存款 655萬
(3)2023年7月開始資產按月計提折舊:
借:成本費用類科目 5.46萬
貸:累計折舊 5.46萬
接受的補助應當按月分攤收益:
借:遞延收益 3.33萬
貸:其他收益 3.33萬
該例中2023年收到補助資金400萬元,已知這筆資金全部符合不征稅條件,則應該調減當年所得稅400萬元;同年計提折舊32.75萬元,會計上已經確認為當年費用,但稅法上不允許抵扣,因此需要調增應納稅所得額32.75萬元;結轉遞延收益20萬元,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20萬元。同時2024年應計提折舊65.5萬元,結轉遞延收益40萬元,則當年應該調增應納稅所得額共105.5萬元。
例5:某農業企業2023年遭受重大蝗災,于2023年年底收到了政府給予的撥款66萬元,且不符合不征稅收入條件。賬務處理如下:
借:銀行存款 66萬
貸:營業外收入 66萬
此時由于這66萬元不符合不征稅收入條件,應直接計入營業外收入,此時不會產生稅會差異。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如果政府補助不符合不征稅收入條件,應計入“遞延收益”,稅法上不允許抵扣,因此應當調增當年的應納稅所得額。在之后的年度結轉損益時,再調減當年的應納稅所得額;當年如果已經全額計入損益類科目的,不需要進行變動。
2.如果符合不征稅收入條件,會計上確認為收益,稅法則不對其征稅,因此應調減當年的應稅所得;如果其對應的開支或購買資產形成了折舊或攤銷,會計上應當確認為當年的費用,稅法上則不允許扣除,應調增當年應納稅所得額。
建議如下:
1.政府補助在繳納企業所得稅時應該對其進行稅會時間性差異申報,并在當年度財務報告中進行披露,以備后續審查。
2.在實際操作中,企業應該時刻關注稅法的變化,以便及時調整其財務和稅務的策略。
3.由于政府補貼稅務問題存在模糊的可能,稅務部門應該加強對相應稅收法規的宣傳和解讀,幫助企業了解并遵守相關法規,避免因誤解而產生不必要的稅務問題。
4.稅務部門應當與企業、行業協會等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及時掌握企業的經營情況和稅收情況,以便做出更加精準的稅收決策。
總之,政府補助在對企業發展起到巨大作用的同時,企業也一定要合法合規及時繳納企業所得稅,只有正確處理政府補助的稅收,才能讓政府補助更加合理有效支持企業健康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歐國權.政府補助對企業避稅的影響——基于企業內部治理的視角[J].時代經貿,2024,21(01):131-133.
[2]蘭紅,梁兵.政府補助稅會差異及所得稅匯算解析[J].財務與會計,2021(04):53-56.
責編: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