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審計法修訂覆蓋面廣、完善度高,體現出高站位與全面性、改革性與指引性。從審計法修訂審視法律價值體系構建,能夠發現審計法律價值體系中所蘊含的監督公共資源和國家財政資金、制約權力、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三者逐層遞進形成“金字塔”結構,同時審計法律價值體系的邏輯順位以指引性為依托,彰顯出極強的抽象概括性。在后續審計法律價值體系完善過程中,可圍繞增強獨立性,健全審計法律價值體系;激活聯動性,共建清明的審計環境;提升技術性,推進審計操作規范化;發揮主體性,充分釋放主體參與潛能等路徑展開。
【關鍵詞】審計法;修訂;法律價值體系;邏輯生成
【中圖分類號】F832
★ 基金項目:1.廣東省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社區矯正制度與實務》(2021SJYLKC04),廣東省教育廳,2022;2.《刑法總論》(項目編號:XJYXKC202132),廣州商學院2021年度優秀課程,2021;3.《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理念下網絡教學平臺與法學課堂契合度研究》(項目編號:2019SJJXGG02),廣東省教育廳質量工程項目,2019;4.《社區矯正虛擬仿真實驗室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102484032),教育部實踐條件和實踐基地建設產學研課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以下簡稱“《審計法》”)對我國審計工作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審計法》通過對審計工作進行基本的定性定調,明確了審計的具體事務性目標以及抽象社會價值,是審計工作推進中有操作性的藍本,也是確保審計職能有效運行的有力抓手。此外,《審計法》的不斷修正完善有助于審計工作的與時俱進,有助于審計效率的充分提升,更有助于審計相關法律體系的穩步構建與可持續發展[1]。因此,厘清《審計法》修訂亮點、挖掘審計法律價值體系本質并開拓審計法律價值體系完善思路勢在必行。
一、審計法修訂的亮點分析
梳理《審計法》修訂亮點是挖掘審計法律價值體系本質以及明確其完善思路的前提。《審計法》自1995年以來經歷了兩次修訂,最新修訂的《審計法》于2022年開始實施,為審計工作的推進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引[2]。由于《審計法》的修訂立足于原有審計法的基礎,且審計法律相關規定應及時更新以保障一定的時效性,因此,本文討論的《審計法》均指最新修訂的《審計法》。
(一)覆蓋面廣,體現出高站位與全面性
覆蓋面廣則是最新修訂的《審計法》的另一亮點。覆蓋面廣強調最新修訂的《審計法》并不局限于基本的審計操作執行,而是立足于更高的格局層次,從宏觀層面對審計進行了原則把控[3]。一方面,最新修訂的《審計法》明確了黨的領導地位,為審計工作的推進確定了主心骨,這是審計工作開展的依據,也是審計法律價值體系構建的根基。跟隨黨的指導,審計工作得以緊跟社會現代化、法治化的步伐,有序覆蓋到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受到有效的領導與監督。
另一方面,最新修訂的《審計法》還考慮了審計在社會中的定位以及審計部門與其他機構的關系,為審計工作的銜接提供了保障。審計工作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審計與其他機構是彼此割裂的,更不能為了審計而審計,審計工作的推進需要圍繞審計目標與審計價值的本質開展,這就需要《審計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對審計的權責以及定位進行進一步的明確。審計的獨立性是為了確保審計工作不受干擾,而審計的權責制衡則為審計工作的有序推進以及后續的反饋調整奠定了基礎。
(二)完善度高,體現出改革性與指引性
最近修訂的《審計法》特色亮點還體現為完善度高。一方面,完善度高體現為更新及時,對不合時宜的過往規定進行了剔除[4]。最新修訂的《審計法》對原有的54條條目進行了大刀闊斧的修改,滯后性的內容徹底刪除,另有49條內容均有不同程度的修改。系統化的修改確保了最新修訂的《審計法》更加完善,與當代社會的審計工作具有更高的匹配度。同時,敢于刪減也有效避免了《審計法》的冗余繁雜,傳遞了審計工作高效有力的原則理念,是審計保質增效的基礎。另一方面,完善度高還體現為內容上的完善。最新修訂的《審計法》還增添了14條內容,對審計工作進行了進一步細化。《審計法》對原有的未能涵蓋的特殊審計范疇與對象等也進行了進一步的定調明確,同時,從過程性的角度,最新修訂的《審計法》也從審計前防范、審計中監督、審計后救濟等方面作出了指引。
二、審計法律價值體系本質
(一)審計法律價值體系結構
審計法律價值體系構建中,明確結構框架是至關重要的步驟。其中,監督公共資源和國家財政資金是基礎,制約權力是關鍵,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保障,三者逐層遞進,共同構建了金字塔式的立體審計法律價值體系結構。而不斷修訂完善的《審計法》也從各條細則不斷加強對不同層次目標的確定。
首先,審計法律價值體系結構中,監督公共資源和國家財政資金是基礎。一方面,審計工作本身是從財務角度對經濟相關活動進行核定,以期甄別程序或經濟上的不合理之處,盡早規避風險,避免投資者及利益相關方的損失。而在國家范疇內,公共資源以及國家財政資金的有效運轉是審計需要保障的基礎內容。另一方面,公共資源及國家財政資金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及公益性,即并非完全以利潤回報為首要目標,但這并不意味著公共資源以及國家財政資金的流向沒有目標導向。由此,審計工作的要義在于填補監管空缺,確保公共資源以及國家財政資金的流向準確性以及合理性。
其次,制約權力是審計法律價值體系構建結構中的關鍵。一方面,在公共資源與國家經濟運行中,有不同的組織機構乃至個人參與分配。不同群體由于所處的位置不同,對資源的把控力度、干預權限、價值判斷也有所出入。如果缺乏有序的引領公共資源可能會在無效拉扯中被侵蝕,有違資源投放的初衷。而在黨的領導下的審計工作則是匡正調配資源權力的有力抓手。審計法律體系在此層面的價值在于明確相關權責,為權力運用框定邊界,明確底線。另一方面,不同權力代表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厘清相關關系并梳理相關渠道有助于促進權力的相互制衡,進而推進公共資源與國有資產的有效運用,而審計在此發揮了積極作用。《審計法》通過規定相關審計標準、審計程序以及審計執行操作,對資源調配以及權責運行進行了復盤梳理,相關權力關系得以厘清,為進一步的架構調整以及有效制約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最后,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審計法律體系結構的保障,使審計法律體系構建不再局限于上層建筑,而是成為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部分。《審計法》的修訂與社會經濟發展乃至社會現代化的進程步調一致,審計法律價值體系的構建以及廣大范圍內的被認可更是我國治理體系取得突破的見證。審計工作以經濟為切口,與社會財富并行,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監督保障自身權力的有效運行。
(二)審計法律價值體系邏輯
審計法律價值體系結構的構建并非無據可依,而是遵循一定的邏輯順位展開。一方面,審計法律價值體系的邏輯順位以指引性為依托。審計法律價值體系結構中不同層次的目標雖殊途同歸,但在具體落腳點上仍存在差異。實現時間、實踐難度等方面,構成了審計法律價值體系結構中不同層次的目標差異。監管公共資源以及國家財政資金在標準明確的基礎上可借助相關操作技術達成,實現時間較短、實踐難度較低。與之相對的促進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宏觀遠景目標,則需要審計工作持之以恒的努力以及多方資源的調動,這決定了不同目標在審計法律價值體系中的體現有先后之分與主次之分。顯然人民的利益以及國家經濟的發展具有更高的優先級,即在邏輯順位上處于上位,操作層面對公共資源以及國家財政的監督屬于操作層面的技術,需要以上位邏輯的保障為前提,這也是審計法律體系構建的內在標準。
另一方面,審計法律價值體系的邏輯順位是其抽象概括性的必然結果。《審計法》的修訂與完善并不能完全囊括審計工作中的所有具體情況,而審計法律價值體系構建的本意也并非如此。《審計法》中包含對立法目標條款的確定,這即是從法律價值內涵的概括性角度為審計法奠定邏輯基礎。在面對未能窮盡的審計情形時,按照何標準、秉持何原則推動審計工作是立法目的的落腳點。《審計法》修訂的社會目的更決定了其向外延伸的使命歸宿,以此為邏輯起點可在《審計法》大類下進一步促進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消費者權益保護等細分領域的有效延伸與連接。
三、審計法律價值體系完善思路
(一)增強獨立性,健全審計法律價值體系
增強獨立性要求從審計工作內部著力,強調審計工作需要秉持公正性與嚴謹性獨立開展。以往的《審計法》對審計獨立性已有所體現,最新修訂的《審計法》則進一步強化細化這一內在要求。
一方面,增強獨立性要求審計工作作為與其他工作并列的業務線條單獨開展而不能混同。審計工作在執行中需要調取的部分材料可能在以往的業務工作中已經有一定的整合,但審計的獨立性要求摒棄“拿來主義”。在以往的審計工作中,此類投機取巧的方式常被包裝美化為“共同審計”“參與審計”,新修訂的《審計法》根據審計法律價值體系本質進一步打破了此種低效化的局面,審計獨立性得以進一步明確。在審計工作中,需回歸原始素材,并采用多方求證的方式綜合驗證相關材料。另一方面,增強審計性還要求審計工作從終結性過渡到過程性,打破傳統審計注重審計結論而忽視審計過程與反饋的局面。審計工作的獨立性為審計提早布局做好了準備,審計工作可以與業務工作并行,這與審計法律價值體系本質有更高的一致性。
(二)激活聯動性,共建清明的審計環境
激活聯動性從內外關系的角度推進審計法律價值體系構建不斷完善。激活聯動性與審計本身的獨立性并不矛盾,聯動性更強調審計工作需立足于現實,不能忽視審計對象以及審計環境的特殊性,更要通過扎實的工作爭取各方力量為己所用,共建清明的審計環境。一方面,激活聯動性與審計法律價值體系構建中的全面性以及覆蓋面廣相對應。審計工作需要具有大局觀,從審計法律價值體系的發展目標上促進審計思想的形成與推廣,爭取審計工作中所涉及的各部門通力配合,最大化激活各方合力。另一方面,激活審計聯動性旨在從更廣的范圍收集更多維的材料,這與公共資源的監督以及國有資產保護的目標是一致的。更多維的素材使審計證據擺脫了傳統書證,從人證、物證等角度完善審計閉環,有助于確保審計公平性與嚴謹性。而多方視角的材料更能相互驗證,為辨識漏洞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撐。
(三)提升技術性,推進審計操作規范化
提升技術性從客觀層面提出了完善審計法律價值體系構建的可操作路徑。隨著科技發展,審計工作若依靠傳統的“小米加步槍”無疑事倍功半,與審計法律價值體系本質背道而馳。《審計法》的修訂正是從目標層面肯定與鼓勵了先進技術在審計上的運用。一方面,提升技術性要求審計工作依托網絡技術展開。傳統審計資料多以紙質資料保存,在復制傳送上容易出錯。將審計資料轉化為電子數據形式并借助網絡傳輸可提升審計效率,有助于公共資源的使用率提升。同時,還可進一步開發區塊鏈等安全性與可靠性更強的技術推動審計目標達成。另一方面,提升技術性可從軟件配備上入手。目前部分審計工作雖逐步向電子化過渡,但審計電子化工具仍較為分散,尚未形成跨部門乃至跨行業的聯動平臺。以審計為主要職能的相關政府機構應牽頭研發通用性審計軟件并在企事業單位中推廣,探索審計技術操作便捷化、規范化的可行道路。
(四)發揮主體性,充分釋放主體參與潛能
發揮主體性是審計法律價值體系構建的旨歸,發揮主體性強調參與審計工作的個體或組織應充分激活潛能。一方面,審計專業工作者作為推動審計法律價值體系構建的中流砥柱,需要帶頭發揮主體性,及時了解掌握以《審計法》為核心的審計相關法律法規,與時俱進地把握審計要點痛點,在法治思想指引下形成審計法律共識、提升審計思想覺悟。同時,還可通過培訓學習、交流研討等途徑不斷精進審計技能、提升審計敏銳度。另一方面,根據審計法律價值體系構建的本質,發揮主體性還包括調動全員合力,有序參與審計監督,共同保護公共資源與國有資產。可在以《審計法》為原則指引的基礎上,配合相關放管服政策、信息公開條例等調動群眾的參與積極性,為有效地主動審計監督搭建平臺。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最新修訂的《審計法》具有覆蓋面廣以及完善度高的亮點,彰顯著審計法律價值體系在結構和邏輯上的本質。監督公共資源和國家財政資金、制約權力、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三者逐層遞進共同構建了金字塔式的立體審計法律價值體系結構,筑牢了審計法律價值體系結構。而指引性、概括性更從本質上厘清了審計法法律價值的邏輯順位。據此,增強獨立性、激活聯動性、提升技術性以及發揮主體性作為完善審計法律價值體系的思路水到渠成。
主要參考文獻:
[1]郝煒.審計法實施條例修訂的法理、原則與制度設計[J].會計之友,2023(12):114-120.
[2]楊銘.審計法修訂背景下審計協同機制研究[J].河北企業,2023(03):147-150.
[3]侯金平.審計法修訂及對高校內部審計的啟示[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2,44(S2):42-44.
[4]謝米隆.從審計法修訂看審計法律價值體系的構建[J]. 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22,31(05):102-106.
責編: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