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業財融合是促進高校業務發展與資金增效的重要路徑。兩者處理的數據量龐大,須借助信息化手段才能實現互融互通,在智能化時代,通過數據共享或可統一數據口徑、提升融通效率。文章以北部灣經濟區Z高校為例,探索借助數據共享模式,解決高校業財融合的信息化瓶頸與問題。
【關鍵詞】數據共享;業財融合;信息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F275
★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廳2022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業財融合背景下北部灣經濟區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路徑研究”(2022KY0410)。
一、引言
2022年,財政部、教育部聯合印發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財教〔2022〕128號)指出,要加強財務管理和監督,提升財務治理能力和水平,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高校要實現制度目標,除了注重核算、量化績效外,財務活動需要與業務活動緊密融合,進而提升資金對教育事業的價值貢獻。業財融合能促進預算、核算和決算形成有機鏈條,促使資金、資產和資源形成有機整體。而在大數據、智能化時代,信息化建設是促成業財有機融合的重要手段,當下北部灣經濟區加快云計算項目建設,地方高校應該抓住這個轉型發展的機遇。
二、Z高校業財融合的信息化建設現狀
Z高校地處北部灣經濟區,設立有專門的信息中心,負責學校信息化建設工作。但是出現業務和財務“兩張皮”,工作內容交叉但配合脫節的情況,尤其是新生報到、補助發放、招生招聘等工作高峰期,亟需業財融合一體化提高運轉效率,改善資金效益。
(一)建立業財多線系統
Z高?,F已建立財務平臺、組織人事、教務教學、資產管理、科研管理、招生就業、輔導員家園等系統,形成“多部門多系統”的多線格局。部分系統還布線多個子系統,如財務平臺布線有智能報賬、個稅申報、學費繳費、工資管理、社保查繳、績效獎勵等子系統;部分系統模塊眾多,如組織人事系統內嵌個人信息、博士專區、繼續教育、崗位競聘等模塊。
(二)基于移動終端的便捷門戶
Z高校委托專業公司開發了基于移動終端的便捷門戶。在師生的微信端,開發學校服務號入口,實現師生繳費、智慧校園、一卡通充值、迎新系統、督導記錄的多重業務疊加。在電腦端,考慮到師生對智慧校園方面的需求,在微信端的基礎上增設個人借款、往來結算、校企合作等功能,用于服務“擴展型”需求。
(三)數字化身份認證體系
Z高校通過智慧校園、部門系統、外來訪客、備用VPN等門戶搭建數字化身份認證體系,即師生在進入某一門戶時,可以自主選擇不同方式登入系統,通過微信授權、賬號登入、人臉識別等智能方式,開展業務活動或資金往來。
三、Z高校業財融合信息化建設的存在問題
(一)信息化建設缺乏頂層設計
Z高校雖然設立了專門的信息中心,但未制定與信息化部署有關的規章制度,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具體表現為幾乎每個部門都有一套獨立系統,人事部門有組織人事系統,資產部門有資產管理系統,系統分散但內置模塊又存在內容重疊;當某個部門應上級要求開展專項工作時,又會臨時提出系統變更需求,造成系統穩定性差;附屬子系統的網絡分層架構不清楚,如招標采購子系統從業務層次與分工來看,應屬于資產管理的主要業務,但又同時內嵌于財務平臺和資產管理系統內。
此外,信息中心忙于處理各種系統功能問題,當訪問量激增或業務集中涌入,第三方運維公司不能很好靠前解決,而是被動等待信息中心發送工單。
(二)業務與財務職能系統融合度低
Z高校部分業務數據能直接推送財務部門,但是大部分系統由于“各自為政”,難以實現數據的有效互通、精準抵達,更不用提業財高度融合、緊密支撐,“信息孤島”問題突出。
1.數據定義、數據標準不統一
由于各系統開發時間、開發程序、設計架構不一致,不同系統的數據命名、業務含義、取值范圍各異,數據出現同源不同義的情況。例如學工系統將參軍免學費定義為“參軍資助”,而財務部門基于會計核算便利,將其字段定義為“對個人補助支出——減免費用”,系統需要對取數轉換,容易發生遺漏丟失、轉換出錯問題。還有每個部門對接的上級單位、分類標準不同,如某些資產在政府國資部門和財政部門的分類不同,也是阻礙業財融合信息化的隔閡之一。
2.數據的編碼規則前后變動大
Z高校歷經上級直管部門的變更、隸屬關系變動后,對數據的編碼規則進行了調整。特別是在資產管理環節中,新采用的二維碼登記方法由于編碼調整,舊購置的電腦及設備的價格、型號、廠商等元數據不完整,或一個編碼對應了兩臺設備,資產清查無法查明,直接影響折舊計提、費用支出、報廢處置的財務核算質量。
3.數據的流動受人為因素干擾多
專業化水平參差不齊,一些部門積極性不高、溝通意愿低,提供的信息數據質量差,甚至由勤工儉學的學生手工錄入,難免會發生數據源的污染及混亂問題。在數據信息化、流動化過程中,又經幾次手動修正反復發起流程,影響數據的傳輸與互通效率,進而降低業務處理效率,損害財務監控的有效性與謹慎性?;蛘咴摫A舻亩謹祿虿辉笢贤ㄔ黾庸ぷ髁?,而簡單采取刪除的處理方式。
(三)數據共享運用不充分
1.數據的交互存在滯后問題
Z高??蒲许椖俊⒀a助申請仍采用傳統的紙質傳遞,數據的電子化與影像化存在不足,部門間交互就顯得滯后。而財務活動通常又專注于事后核算,沒有靠前融合業務,因此數據傳遞僅限于查詢、訪問、下載,很難同時提升業務水平與財務質量。報賬仍需提供大量紙質票據與合同文本,或者電子發票校驗存在漏洞,進一步降低數據時效性、準確性。
2.數據的異動不容易被管控
二級學院與學校行政部門之間問題較為突出。學生休學、退學、入伍時,輔導員在輔導員家園系統錄入異動信息,學院審批后將數據推送至學工部門。然而OA流程并未會簽財務部門,原因是財務部門將學費退費、補繳催繳事務權限下放二級學院,只保留申報補(退)、銀行處理的財務權限,結果二級學院不知如何核算補(退)金額,或者核算方法不當,期末學雜費電子賬單不平。類似地,科研項目或人事信息發生采購退稅、人員離職減資等情況時,由于數據割裂斷鏈,財務難以發現或管控異動。
3.數據的編制與運用分析存在短板
在預算一體化系統編制預算時,缺少對某幾類經費的精準預測。行業組織賽事、區域課題活動、新增學術論壇往往具有臨時性、準入性、競爭性,參賽師生編制的“一上”預算粗糙,財務部門又沒有經驗數據可共享,中途預算調整頻繁。預決算偏差大,無法保證預算信息的可信度與可靠性,財務績效考核流于形式。而在數據分析方面亦存在短板,如招生就業部門雖然利用可視化儀表盤手段,線上共享往年錄取生源地構成情況,但是缺少對入學意愿、報到率、繳費率的綜合統計,因此未能很好服務于預算收入的下達與執行。
四、數據共享對業財融合的作用機制
(一)數據共享推動業財活動雙向融合
業財融合的本質是內部數據共享,即共享業務數據和財務數據。高校的實用性數據主要集中于學生信息、事業收入、出租收入、債券收入、財政經費、專項貸款等,但是如果僅從財務角度定義、使用數據,將數據信息框定在會計科目的范圍內,顯然會造成與業務部門脫節。建立數據共享模式,可以讓財務前移融入業務的數據鏈條起點,業務部門也能主動共享、挖掘數據信息。
(二)數據共享提升信息化與智能化水平
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AI等信息技術的發展,數據實時共享、即時反饋成為可能,這一模式一方面能解決數據延遲、“孤島”、重復問題,促進高校業務的信息化,將紙質數據轉變、清洗為格式化、無紙化數據。另一方面可提升智能化水平,自動化控制并優化調度數據的集中調用、多維采集、智能分析等資源。
五、Z高校業財融合的信息化建設對策
數據共享模式的內在機制,是提取不同區域模塊中的數據,匯集到中央處理區,密集型加工處理。針對Z高校存在的現狀及問題,探索通過數據共享模式,解決業財融合的信息化困難。
(一)強化“一盤棋”思想統籌信息化工作
全員參與“一盤棋”學校信息化工作,通過“一中心兩層級三鏈條”加強頂層設計?!耙恢行摹敝感畔⒅行?,厘清信息中心的職能,將功能修復、網絡維護、軟件開發等工作交給企業,強化教學服務、架構去冗、安全防控、系統分層設計等重點職能,并牽頭開展對各部門信息化的調研、校對、糾偏工作。“兩層級”指二級學院也要積極參與信息化建設,并重新梳理、整合二級學院自行采購的各類特色賽事軟件、教學平臺等資源,杜絕資源浪費。“三鏈條”指構建“業務發起—財務融合—業務再造”的三鏈條模式,上個鏈條供給信息化數據,下個鏈條驗證并使用數據,最后借助數據清洗、深度挖掘等工具,實現業務規范及質量再造。
(二)統一門戶接口與身份認證
將校內所有系統的門戶遷移至同一入口,簡化身份綁定、統一認證,促成一次登錄進入多個平行系統,達到降低溝通對接成本,縮小系統融通口徑的效果。
(三)構建數據共享“銀財校員”一體化平臺
構建Z高校數據共享一體化平臺作為數據中央處理區,通過新建功能開發、已有接口融合等方式,將銀行、財政、學校、師生四類主體有機融合起來,打造由內到外、內外循環的業財同步生態。以數據流動為構建思路,在數據來源處首先統一最為核心的學生數據標準、定義,將繳費系統與學工系統無縫銜接,共享資金數據源頭;同時統一科研項目標準,讓科研項目立項、核算、結項透明快捷,避免數據重復。將財政預算一體化系統與學校財務平臺、銀行支付結算端口打通,實行“財銀?;ヂ摗笔官Y金下達、撥付、結算、對賬更為流暢高效、快速響應,且資金路徑清晰構成閉環,易于數據追蹤、分析運用。
在數據轉移與交換處,加強電子影像系統的使用,完善智能共享數據信息的機制,解決Z高校數據交互效率低的問題。首先,紙質單據或數據改為線上錄入、傳遞、共享、審批,讓數據跑出“加速度”。增加電子影像存儲、識別、歸口、分類設置,減少人為干擾對數據的準確性產生影響,避免財務數據失真,便于今后快速二次提取、加工、復核。其次,規范資產編碼,在采購環節便開始接入共享供應信息,驗收環節將數據交換給多部門時,采取協同辦公、智能校驗的方式,減少對資產特性的認識誤差,利于費用計提、修理支出核算、資產清查,破除數據壁壘。
在數據對外出口處,重點放在對數據的后續追蹤、風險識別上。未涉資金信息的數據,加大力度進行數據的統計整合,通過數據共享視圖、電子智慧手冊等方式,深化數據的可用可轉換程度,側重于就業去向、退學人數、供應商資料、對外社會服務等系統的某些模塊。涉及資金信息的數據,緊盯Z高校獎助資金、基建工程、耗材采購、科研支出、往來款項等內控關鍵節點,依靠支付預警、限額控制、現金流監控等手段,與審計、紀檢等業務部門共享核心數據,對內控風險提前預判、妥善處置。
(四)提供數據共享智慧服務
北部灣經濟區正加快建設以華為云計算為基礎的大數據中心,Z高校有望抓住技術耦合、成本低廉的機遇,推進數據共享智慧服務建設。
為數據提供智能監測、智能管控服務。通過定位并規劃好業務流程起點,讓財務機器人(RPA)充當數據中央處理區,利用其在智能對賬、發票查驗、審單核算、生成報告等方面的自動化、智能化優勢,一方面解決業務記錄時點與財稅核算起點錯位,造成的數據差異問題,如設備采購、工程登記業務;另一方面解決數據異動所致的賬實不符、缺項漏項問題,創設對數據從起點到終點的監測、管控,業務與財務相互調動、共通的智慧場景。
為數據提供智能分析、智能反饋服務。借助云計算對數據強大的運用、挖掘能力,在跨部門、跨業務、跨層級的業務中布局敏捷服務。在財務核算環節,將業務部門的涉財數據集中在“云端”作為中央處理區,實施財務集中智能報賬、審賬、對賬、報表編制。在報賬端口特別開設AI智能問答程序,滿足師生對于報賬、稅籌的需求,從而釋放財務人員勞動力資源,財務人員轉而融入到學習其他部門知識,遷移經驗至業務條線中,提升預算編制準確度、顆粒度,與業務部門共同治理、交融。在財務分析環節,依托云計算具有的自然語言處理(NLP)、字符識別(OCR)、機器學習、分布式計算等工具,可加快分析、反饋財務績效數據,縮短績效評價周期。根據部門業務特點擴展更多可視化、個性化數據維度,并沿著共享路徑提供交互下載、糾偏,大大降低數據的單一性、錯誤率。借此既可增強數據“穿透性”,又可提高“透明度”,為決策支持、績效考核提供客觀、堅實依據,克服以往考核流于形式的現實困難。
主要參考文獻:
[1]代偉.高校業財融合實施路徑研究——以資產管理業務為例[J].財會通訊,2024(05).
[2]李永麗.業財融合背景下企業內部數據共享價值與機理[J].江蘇商論,2021(04).
[3]劉曉遠,金慶學.高校財務數據共享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20,32(02):76-81.
[4]黃華紅,陳素花.業財融合視角下W大學財務智能化建設[J].財務與會計,2023(04):64-67.
[5]劉勤.智能財務之流程自動化變革:從RPA到IPA[J/ OL].財會月刊,2024(05).
責編: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