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茶”統籌,科技賦能,尤其是新質生產力的注入,為推動茶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引擎。
在過去5年里,隨著茶葉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科技進步對茶產業轉型升級的支撐作用日益顯著。全行業在基礎研究與實際應用方面,科技創新成果豐碩,以人工智能、遙感測繪為代表的新興技術逐漸滲透到茶葉生產、加工、跨界應用、儲運等諸多領域,有力推動了我國茶業科技以綠色、生態、安全、智能、健康為重點實現系統提升和質的飛躍。
信息基礎設施的持續升級、5G等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突破,加速了信息通信技術與茶產業的融合,包括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軟件和信息服務、數字創意、電子商務等在內的數字經濟對茶葉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越來越明顯。
“十四五”時期,茶葉智能經濟在綠色生態、生產制造、物流儲運、消費服務等領域的應用程度越來越深。茶產業數字化轉型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數字技術加快滲透,為茶葉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有力支撐。
以智慧茶園建設為例,主要通過茶園智能“四情”監測系統(包括茶園土壤墑情監測系統、茶園監控系統、茶園病蟲害監測系統、茶園氣象監測系統)、茶園遙感和測繪系統、集成茶園水肥一體化自動灌溉系統、茶園無人機飛防技術、智能采茶機器人等智慧茶園調控模塊,全方位感知、管理、分析、分享,實現了對茶樹的整個生長周期的監測管理,從而實現茶園管理水平的提升。
茶葉數字化加工技術如自動化控制、機器視覺、智能傳感等,實現了從殺青、揉捻、干燥到包裝的全流程自動化生產。應特別指出的是,安徽農業大學原校長、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宛曉春領銜完成的“綠茶自動化加工與數字化品控關鍵技術裝備及運用”科研成果獲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以八馬、小罐茶為代表的頭部茶企,在智能化上狠下苦功,實現了茶葉生產、加工、檢測、倉儲等環節的智能化管理。武夷巖茶、襄陽高香茶、黃山毛峰、普洱茶精制等多條智能化加工生產線也相繼投產使用,“數字制茶”方興未艾。
在茶葉檢測環節,智能化檢測技術與設備的應用,彌補了傳統檢測方法效率低、誤差大等短板。比如,基于機器視覺與光譜分析技術的智能檢測系統,能快而準地檢測茶中的農殘、重金屬、微生物等有害物質,確保茶葉的安全衛生。而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檢測系統,能夠實現對茶葉品質的實時監測和預警,保障茶葉的安全和穩定。
在茶葉銷售環節,茶企借助智能物流技術,實現了從訂單處理、倉庫管理到物流配送的“一條龍”自動化作業,確保茶能夠快速、安全地送達消費者手中。
數字化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應用,讓消費者通過掃碼,了解每一泡茶的來源、生產日期、加工過程等信息,實現對采制、包裝到銷售的全程追溯。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的應用,則為茶企提供了精準的市場分析與營銷策略,
除智能化外,在茶科技其它領域,亦是成就斐然。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陳宗懋研究團隊領銜的“茶葉中農藥殘留和污染物管控技術體系創建及應用”科研項目(2019年),南昌大學聶少平教授團隊的“富含多糖的營養健康食品創制關鍵技術與產業化”(2023年)等科研成果皆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還有,茶產業提質增效生產關鍵技術、茶綠色生態生產關鍵技術、茶領域重要國際標準研究等多項課題也成為國家重點研發專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