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喝茶對身體的健康是有幫助的,這點從茶葉化學上得出很多論證,如果再強調茶氣,就更加重了茶道在修身上的功力。茶道除了講究做人處世的修煉外,更從物質層面上加重了修身上的效用,于是做人處世與修身養性幾乎代表了茶道的內涵,但是我們多么希望泡茶喝茶就像我們享用美食,只是享受菜肴的美味,而不是一口一口地計算營養成分。
談論茶道好像理所當然地要修習制茶,甚至于要到茶山蹲點,親自做一批茶回來泡給茶友們喝才有足夠的茶道底氣;而且要勤走茶葉市場,熟知目前流行的茶葉品項與價位。這些專業知識好像已經進入到茶道的核心位置,否則別人要懷疑:不懂茶怎么喝茶?不懂茶市怎么跟得上茶湯流行的腳步?但是忙于制作技術、忙于茶葉市場的行情,不是茶葉制造、茶葉行銷的范疇嗎?
說到這里,泡茶可就是茶道的核心工作了,有了“茶湯”才稱得上茶道,否則只是停留在制茶賣茶的領域,那僅是屬于茶產業的部分了。茶道基礎的工作是建立自己的泡茶席,讓自己有個方便泡茶、方便奉茶給品茗者、方便品茗者品嘗茶湯的地方,這個泡茶席不應該落入豪華、體面的追逐,但可以有自己喜愛的風格,如果這個泡茶席將供應多方人使用,則建設成較中立的個性。泡茶席可以只是泡茶奉茶品茶的小地方,也可以擴大成包括泡茶席在內的整個房間,也可以擴大成整套的建筑物,只要不掉入炫耀的陷阱,就不至于跑到“非茶道”的領域。
茶道除了要有泡茶席作為呈現茶道內涵的舞臺外,還要準備有好的茶葉、好的泡茶用水、好的煮水器與煮水燃料、好的泡茶用具,這些是構成茶道最終作品——茶湯的“原料”,沒有原料、沒有好的原料,成就不了茶道、美好茶道的內涵。這些原料的準備就是茶道的先修課程,包括對茶、水、燃料、泡茶器的認知與取得的管道。
有了茶道內涵的原料,還要有促使茶道原料成為精致作品的“觸媒”,這些觸媒包括水溫、沖泡器的材質、泡茶的技術、美學與藝術的修養,這些觸媒不只總結出茶湯的品質,也往前推進到了泡茶奉茶的茶道內涵,讓茶道完成美好的泡茶、奉茶、品茶等整體的表現。
茶道內涵在泡茶奉茶品茶間呈現,茶道藝術最終以“茶湯作品”作為總結,呈現在茶湯的顏色、香氣、茶氣、口腔味道、口腔感覺上,這是一幅茶道的畫,一首茶道的歌。這部分依賴泡茶席上泡茶者與品茗者對茶道藝術抽象美的體認,茶道的內涵在泡茶席、在泡茶、奉茶、品茶,在茶湯的色香氣味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