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粥又稱茗粥、茗糜,以茶葉青葉、干茶、茶粉或茶水煮粥。糜是粥的別稱,一般認為,南方稱粥,古代北方則多稱糜。文獻記載,西晉洛陽街頭已有茶粥出售,唐代大詩人儲光羲、王維亦有詩記“茗粥”“茗糜”。晚唐楊曄在《膳夫經(jīng)手錄》中記載:“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該記載與史實基本相符。宋元明清,名家茶粥詩詞不計其數(shù)。在寧波,明清有三位先賢作有茗粥詩詞,各有不同心境,頗有代表性。
老婦賣茶粥 西晉“城管”惡
已知“茶粥”一詞,最早見于西晉賢臣,文學家傅咸(239年-294年)《司隸教》:“聞南市有蜀嫗作茶粥賣,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賣餅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蜀姥,何哉?!”該記載經(jīng)《茶經(jīng)·七之事》轉(zhuǎn)引,廣為人知。
傅咸為北地泥陽(今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qū))人。出身官宦家族,四代為官。曾祖傅燮為東漢大臣;祖父傅干為曹魏扶風太守;父親傅玄任晉初司隸校尉,博學能文,曾參與撰寫《魏書》,著《傅子》數(shù)十萬言,評論諸家學說及歷史故事,并以樂府詩體見長,今存詩60余首。傅咸歷任太子洗馬、尚書右丞、御史中丞等職,封清泉侯。
《司隸教》為一種自上而下的教化類公文。傅咸作為賢臣。言辭中對賣茶粥之蜀地老婦表達了深切同情,希望以后不要發(fā)生類似事件,體現(xiàn)了對底層勞動人民的體恤關(guān)懷之情。
唐宋元明清茗粥復(fù)茗糜
唐代有多種詩文記載茗粥或茗糜,最著名的是唐代詩人、監(jiān)察御史儲光羲的名篇《吃茗粥作》:
當晝暑氣盛,鳥雀靜不飛。
念君高梧陰,復(fù)解山中衣。
數(shù)片遠云度,曾不避炎暉。
淹留膳茗粥,共我飯蕨薇。
敝廬既不遠,日暮徐徐歸。
該詩描述了某年盛夏酷暑,詩人去附近友人家做客,鳥雀也躲藏避暑,不鳴不飛,雖然主人家有高大的梧桐樹遮陰,仍然要解衣納涼。在主人家品嘗難得的茗粥、蕨薇,直到日暮暑氣盡散,才慢悠悠地回家。體現(xiàn)了詩人平和閑適之心境。
無獨有偶,儲光羲好友、著名詩人王維的《贈吳官》,堪稱《吃茗粥作》的姐妹篇,只不過該詩稱茗粥為茗糜:
長安客舍熱如煮,無個茗糜難御暑。
空搖白團其諦苦,欲向縹囊還歸旅。
江鄉(xiāng)鯖鮮不寄來,秦人湯餅?zāi)强霸S。
不如儂家任挑達,草屩撈蝦富春渚。
糜是粥的別稱,一般認為,南方稱粥,古代北方則多稱糜。詩題中“吳官”之官,不一定指官員,或如古語“客官”“看官”一樣,只是尊稱。該詩大意為:王維身居旅舍,向吳地朋友贈詩訴說長安酷熱如煮,無清淡茗粥難以解暑,吃湯餅無魚膾亦索然無味,不如君家富春江畔食物豐美,隨時能在江里撈到魚蝦之類美食。
兩詩都寫到茗粥,不同的是,儲光羲世居江南延陵莊城(今江蘇宜興境內(nèi)),是在士大夫好友家品嘗;王維則希望地處北方的京都旅店,暑夏能供應(yīng)茗粥。這說明唐代南北各地吃茗粥比較流行。
兩詩所寫時令均為酷暑盛夏,心境、意境卻迥然不同,儲光羲心靜自然涼,在好友家避暑,享受品嘗茗粥的愉悅,呈現(xiàn)出閑適之心境;而寄居在長安客舍的王維,則心熱如煮,感嘆食物貧乏,沒有茗粥、魚膾等風味食品,難以滿足個人喜好,可能還有懷才不遇等各種心理糾結(jié),未免表達出些許牢騷。
宋元明清名家茶粥詩賦難以計數(shù)。
宋代蘇轍七言八韻《贈凈因臻長老》末句:“與君飽食更何求,一杯茗粥傾銅葉。”秦觀七絕《處州水南庵二首》其二:“此身分付一蒲團,靜對蕭蕭玉數(shù)竿。偶為老僧煎茗粥,自攜惰綆汲清寬。”陸游五言十韻《冬夜讀書甚樂偶作短歌》句:“兔甌供茗粥,睡思一洗空。”
元代韓曾五言長詩《秋日過滹沱送呂山人游高山二十韻》句:“禪僧喜相留,殷勤烹茗粥。”
明代袁宏道五律《贈蓮小師》句:“耘石分香草,煎花供茗糜。”王士禎五言《棲賢寺》句:“野衲喜客來,欣然設(shè)茗粥。”史夢蘭五言七韻《水塔寺》句:“平居愛名勝,如渴思茗粥。”
清代查為仁五言長詩《送宋廷俞還長洲》句:“紺殿翳龕鐙,香廚具茗粥。”?顧光旭五言十韻《長老坪》句:“行客斷糗糧,煮雪佐茶粥。”
清末民初樊增祥五言十四韻《除夜與姊妹侍家母作寒具作》句:“頗能制羹湯,豈惟具茶粥。”這些詩詞中的茶粥與茗糜,多與僧人和寺院相關(guān)。還有更多茶粥詩詞不作贅述。
寧波三先賢心境各不同
在筆者家鄉(xiāng)寧波,明清有三位先賢作有茗粥詩詞,各有不同心境,頗有代表性,特作簡介。
首先是晚明著名茶書《茶解》的作者——書畫家、詩人羅廩,其五律《炎熱》寫到茗粥:
澤國多炎熱,匡林坐屢移。秋菰真顧作,穢截獨何為。
茗粥從兒煮,云山向枕披。不堪寧止七,莊叟信我?guī)煛?/p>
該詩記載詩人在一個炎熱的秋日,穿著寬松衣服,在山莊享用堂侄煮的茗粥。佐粥的有江南佳蔬“秋菰”——茭白。他希望能像莊子那樣,寧靜安樂,超然物外。
羅廩以茗粥解暑,清初甬上杰出史學家萬斯同的七哥萬斯備,則在嚴冬以茗粥驅(qū)寒。
萬斯備系甬上著名詩人李鄴嗣的女婿,工詩、書、篆刻,著有《深省堂詩集》。其五言詩《次韻李磬樵先生lt;早起gt;》寫到茗粥:
朝來肅氣凝,檐瓦微霜附。呵凍揮弱毫,點畫多乖忤。
負暄移庭隅,竹影已在戶。茗粥聊驅(qū)寒,充然得微助。
吟成屬知音,為我抒情愫。
該詩系詩人為同鄉(xiāng)詩友李文纘(號磬樵)和詩。某個嚴冬清晨,瓦上有霜,詩人吃茗粥驅(qū)寒,在冬陽中取暖,為文友和詩。其中“負喧”即冬天享受陽光取暖。
另有清代慈溪詩人葉燕,其十五韻長詩《章鹺尹秋濠出示懷弟詩,自傷憔悴……因戲拈此贈之》(詩題太長,簡去30多字)第十、十一韻寫到茗粥:“從來名士瘦,有竹可無肉。不然錢神慳,終朝煮茗粥。”大意為名士生活清苦,常以茗粥充饑。
同樣是吃茗粥,這三位詩人寫出了不同心境:羅廩生活富足,在山莊享用堂侄所煮茗粥解暑;萬斯備則在冬日霜晨吃茗粥驅(qū)寒、補充能量,為文友和詩;葉燕作為清貧文士,想的是以茗粥充饑度日。
當代式微 期待復(fù)興
始見于晉代、流行于唐代的茗粥,源遠流長,無疑是中華特色養(yǎng)生美食。東鄰日本,不僅傳承了中國茶文化,亦將茶粥列為特色美食,如大和茶粥已成為奈良最具代表性家庭料理,奈良人甚至說“大和的早晨從茶粥開始”。
當代已故著名京派作家、美食家汪曾祺在《尋常茶話》中寫道:日本有茶粥。《俳人的食物》說俳人小聚,食物極簡單,但“唯茶粥一品,萬不可少”。茶粥是啥樣的呢?我曾用粗茶葉煎汁,加大米熬粥,自以為這便是“茶粥”了。有一陣子,我每天早起喝我所發(fā)明的茶粥,自以為很好喝。
遺憾的是,晉、唐時代已經(jīng)市售的茶粥,竟然在歷史長河中消弭了,如今在城鎮(zhèn)已難見蹤跡。筆者曾到各地多個省份參加茶節(jié)或研討會,很多賓館或茶館自助餐,白粥、皮蛋粥、紅豆粥、小米粥等各類粥品豐富,獨獨不見茶粥。
當下茶葉產(chǎn)能過剩,主要茶產(chǎn)區(qū)不同程度存在賣茶難。當代中國茶葉品類豐富,有綠、白、紅、黃、青、黑六大類,數(shù)千個品種。如燒煮茶粥,至少可燒出綠、紅、黃、黑等色彩繽紛之茶粥。推出各色茶香誘人、清淡宜人的茶粥正逢其時,各地賓館飯店、茶樓酒肆、鄉(xiāng)村民宿等飲食場所,不妨多開一些特色茶粥鋪,如開設(shè)茶粥、茶美食主題餐館尤佳,一鍋茶粥,餐廳飄香,海內(nèi)外食客必將聞香而來,紛至沓來。傳承歷史,復(fù)興茶粥,何嘗不是茶葉消費新的經(jīng)濟增長點,如此美事,何樂不為?
寧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董事長、儒商儲吉旺系儲光羲43世后裔,見多識廣,身居名茶之鄉(xiāng)寧海,寫過多首茶詩。他表示,早就讀過先祖儲光羲《吃茗粥作》,可惜尚未品嘗過茗粥,期待今后能在家鄉(xiāng),或在海內(nèi)外商旅時品嘗茗粥,體驗先祖詩意。
本文以其五絕《讀先祖儲公光羲lt;吃茗粥作gt;》作結(jié):
先祖詩名遠,千年文脈長。
芬芳家邑茶,茗粥期清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