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世遺古城泉州,眾多茶館林立,傳統茶與新茶飲交織,它們以本地建筑為載體,演繹著閩南的風土人情。走進傳統茶葉店,豪爽的泉州人手壓蓋碗,干凈利落地沖出茶湯,如“關公巡城”般分茶之后,朗聲請茶說:“臨碟!免客氣?!薄芭R碟”是方言“飲茶”的諧音。茶香四溢中,賓主暢談盡歡而不覺時光悠悠,俗世紛擾。
隨著“茶齡”漸長,旅行途中,相較咖啡館,我更喜歡找個茶館歇腳,甚至會將一整個下午奉獻給心儀的茶館,比如偶然邂逅的“余隱”茶空間。主理人雪菊,是地道的泉州人,出生于茶農世家,年紀輕輕,事茶已十余年。在成長的歲月里,茶的香氣仿若她生活中最為熟悉的旋律,縈繞在每一個記憶的角落。從經營傳統茶葉店,到如今租下百年老宅改造茶院子,她既“穩住”老茶客,又重塑了都市青年人的茶生活樣板。
01
舊與新,皆是茶的模樣
2009年,雪菊開始在泉州經營傳統茶葉店,親歷了鐵觀音與巖茶風靡市場的黃金時代。然而,在那段輝煌的日子里,茶葉店更多地扮演著社交舞臺的角色,人們在品茗間洽談業務、分享日常,茶葉純粹的風味與韻味,在不經意間被其強大的社交功能所遮蔽。
與此同時,傳統茶葉店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高昂的租金推高了茶葉售價,讓許多初涉茶道的愛好者望而卻步;部分店鋪在茶文化的傳播與體驗上投入不足,缺乏一個讓人沉浸學習、體驗茶韻的良好環境。
在持續學習各類茶知識的過程中,一個念頭在雪菊心中悄然生根——打造一個專注于品茶本身的茶空間,讓茶客們能夠真正沉浸于茶香世界,細細品味每一口茶湯。恰逢泉州文化旅游業蓬勃發展,茶文化作為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余隱,這方煥發新生的茶空間,源自一座承載著兩百多年歷史底蘊的私人老宅,經過精心改造,仍保留了典型的閩南建筑風格。它不僅滿足了雪菊長久以來對擁有一個靜謐院子的向往,還巧妙地隱匿于充滿濃厚本土風情的老街巷深處,讓人仿佛穿越了時光,來感受歷史的沉淀。
雪菊精心搜集了眾多中古家具,讓人身臨其境時能感受到歲月流淌的痕跡,寧靜與包容。茶室內,別具匠心的茶桌設計尤為引人注目,木頭腿支撐著從江蘇遠道而來的金磚桌面,這些金磚昔日乃宮廷御用,以其質地堅硬細膩、敲擊聲如金屬般清脆而得名,為品茗時光增添了幾分腔調與雅致。
抬頭仰望,屋檐之上,形態各異的獅子、金魚、麒麟造型的滴水獸栩栩如生,它們不僅是裝飾藝術的展現,更是古代智慧的結晶,作為雨水排放系統的獨特設計,讓雨水從房頂優雅地流過,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既美觀又實用,保護著屋頂與外墻免受雨水侵蝕。這不禁讓人想起那句“一曲落雨聲,伴我回到兒時”。在余隱,雪菊希望能夠重現這些溫馨的記憶片段,讓茶客們感受到泉州這座城市獨有的文化肌理與情感溫度。
02
不止詩意,回歸喝茶本身
在余隱誕生前,雪菊懷揣著一個愿景,就是營造一個輕松自在的空間,讓茶客能暫時忘卻塵囂,沉浸于茶葉的純粹世界。這里,人們因茶而聚,圍繞它展開的茶話會,讓每一次相聚都充滿意義。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目標愈發清晰——打造一家充滿溫情的茶鋪,或說是茶客廳,一個讓每個人都能輕松暢聊、在茶香中尋得歸屬感的地方。
談及選茶之道,雪菊強調品質與多樣性并重,六大茶類一應俱全,同時融入閩南地域特色。她特別提到了今年新推出的金萱茶,這款品種源自臺灣、在安溪種植的有機金萱茶,經傳統工藝精心制作,香氣獨特,花果香與細微奶香交織,茶湯清甜可口,深受各年齡層茶友喜愛。金萱不僅繼承了鐵觀音的“蜻蜓頭”“青蛙腿”之美,更在口感上展現了別樣的風情。
至于茶器的選用,雪菊更是別出心裁,除了常規茶器外,還搜羅了眾多孤品及老物件,為每一次泡茶增添了幾分歷史與文化的沉淀。她會根據茶葉特性精心挑選茶器,以最大化提升茶湯的品質與口感。例如,對于有一定年份的六堡茶,她會選用紫砂壺,利用其獨特的吸附性去除不良倉儲味,使茶湯更顯圓潤順滑。
泉州的工夫茶,是閩南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重要場合或追求極致品茶體驗時,雪菊會點起紅泥小爐,通過起炭燒水、認真泡茶來表達對茶的尊重。這種沖泡方式不僅提升了茶的穿透力與滋味,更讓品茶過程成為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圍爐而坐,火苗跳躍,水聲潺潺,這樣的氛圍讓人心境平和,全身心投入到茶的韻味之中,享受那份難得的寧靜與美好。
03
“有溫度的茶鋪”養成記
泉州,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孕育了眾多與茶生活息息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安溪鐵觀音制作技藝、南音等,它們共同編織了一幅生動的茶文化圖景。
對于游客而言,參與“簪花游古厝,品茶賞南音”的活動,無疑是一種深度體驗閩南文化的絕佳方式。南音的柔美與茶事的靜謐相得益彰,為茶館這一平臺增添了更多文化韻味。在雪菊看來,通過“茶館+N”的跨界融合模式,不僅能夠沉浸式演繹本土文化,還蘊含著無限的創新與可能。而這一切的基石,在于精選茶葉與提供卓越的茶體驗服務。
在余隱,雪菊經常舉辦線下品茶交流活動。她希望這些茶會能夠匯聚來自不同年齡段、擁有多元背景的茶友及偶遇的旅客,提供一個平臺讓行家與初學者都能暢所欲言,激發新思維的碰撞。曾有一位剛參加完高考的小茶友令她印象深刻,其對于品茶的直觀感受與豐富詞匯,讓所有人耳目一新。在這里,茶成了連接人心的橋梁,讓人們在共同的愛好中找到了歸屬與共鳴。
如何經營一間“有溫度的茶鋪”?答案也隨之揭開—一核心在人。主理人需是熱愛茶、知識淵博且富有人情味的茶人,能夠與客人建立深厚的雋感聯系。此外,記錄并分享茶生活,利用自媒體吸引顧客,也是有效的推廣方式。低門檻的茶水消費保障了基礎收入,而高品質的茶品和服務則能促進長期消費。在選址上,雪菊建議選擇靜謐的社區而非繁華街頭,面積適中,既經濟又便于管理。若條件允許,尋找租金低廉的茶院子更佳。同時,所請的幫手也需擁有熱情和創造力,為這個小茶鋪注入新的活力。
結語:
沒了煙火氣,人生便是一段孤獨的旅程。坐落于市井小巷中的余隱,既有深山的寧靜,又帶著一身人間煙火。茶客們也不慌不忙,如清風自來。在甘醇的茶香中,他們忘掉疲憊,開啟自己的專屬“茶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