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萬年前,一次宇宙間的壯烈碰撞,在海南中部蔥郁的白沙黎族自治縣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一個直徑橫跨3.7公里的隕石坑,埋下了“來自星星的禮物”。70萬年后,“黎族女兒”符小芳在這片被自然之力精心雕琢的土地上,書寫了一段關于夢想、挑戰與重生的有機茶傳奇。
隕石坑里,種下“有機夢”
符小芳,1977年生,中專畢業后在外闖蕩多年,心系為脫貧苦苦掙扎的鄉里鄉親。帶著對家鄉深深的眷戀與未竟的夢想,符小芳毅然踏上了返鄉創業的征途。
她曾目睹荔枝、龍眼、香蕉等傳統作物豐收的無奈——高產卻無市,信心受挫;她也曾冒進嘗試,卻因方法不當而多次農藥中毒,生命懸于一線。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電視上看到了中國首例有機茶種植案例。這故事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她的前行之路。從此符小芳便將目光投向了更加綠色、健康的茶產業。
“為何他人能行,我海南不可?”隕石坑的獨特地理環境,提供了無法復制的生態優勢:雖非高山峻嶺,卻自成坑盆小氣候,加之鄰近水庫的灌溉與夜間水汽的匯聚,形成了云霧繚繞、陽光漫射的絕佳茶園環境。
“如果在這里種茶,茶葉會在朦朧的光影與濕潤的氣息中生長,一定品質非凡。”盡管前路未知且充滿挑戰,但符小芳堅信,海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尤其是隕石坑帶來的獨特生態環境,定能孕育出不一樣的茶葉奇跡。她決定在隕石坑邊緣開墾出一片有機茶園。
然而,創業之路從非坦途,有機之路亦是荊棘滿布。因海南沒有有機農業資格認定專家,符小芳三顧茅廬請北京的專家為其進行有機茶園規劃,等來的卻是極其苛刻的改造要求——要讓這片土地徹底擺脫化肥農藥的殘留,必須經歷長達六年的凈化期,即三年撂荒,三年轉換,期間無一分收入。同時,有機認證的嚴苛標準,更是對她與茶園的一次次考驗。唯有堅持與信念相伴。符小芳認定了有機茶葉這個賽道,她要成為海南第一位生產出有機茶的人。
“坑”中逆襲,現脫貧曙光
2008年,符小芳成立五里路茶葉專業合作社,準備開辟海南首家有機綠茶園。因茶園距離隕石撞擊點2.5公里,得名“五里路”。資金短缺、技術難題、人力不足……每一個難關都是對她的考驗。但她以“蹭飯”之名,行溝通之實,用真誠與熱情打動了五戶農戶,以二十二畝土地為起點,開始了艱難的探索之旅。
當符小芳提出種植有機茶的想法時,迎接她的不是歡呼與支持,而是村民們的質疑與不解。不打農藥、不施化肥,這在許多人看來無異于天方夜譚。符小芳沒有退縮,她耐心講解有機茶的理念與前景,初期效果甚微,但她始終堅信,時間會證明一切。
符小芳夫婦帶領村民把這片田地深刨了半米多深,并在四周種植龍眼樹、咖啡、花梨等作為隔離帶,直至撂荒三年后才開始種植茶樹。日復一日,符小芳與工人們一同勞作于茶園之中,補苗、育苗、拔草……汗水與泥土交織成她最堅實的盔甲。
終于,在第六個年頭,她的努力迎來了回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可并購買她的有機茶,市場逐漸打開,茶園規模也隨之擴大。昔日的質疑與不解,如今已化作村民們臉上的笑容與感激。
2014年,五里路有機茶園通過德國CRESE(國際有機作物改良協會中國聯盟)有機認證,取得通向歐美市場的通行證。2015年至今,五里路已連續多年通過歐盟和美國的有機認證,產品遠銷英國、丹麥、坦桑尼亞等國。五里路因此成為海南乃至全國的農業創新典范,茶園規模從最初的二十二畝擴展到六百多畝,吸引了百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入股。符小芳不僅實現了自己的創業夢想,更帶動了整個社區的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
談及當地農民因參與五里路有機茶園項目而帶來的收入變化,數字無疑是最直觀且有力的證明。在茶園輻射的三四個村委會范圍內,涉及十多個村莊的農民,他們在保持原有農耕活動如種田、插秧、割膠不受影響的同時,通過利用閑暇時間參與茶園工作,實現了收入的顯著提升。具體而言,這些農民依據各自的出勤率,每月可獲得1500元至6000元不等的額外收入,極大地改善了家庭經濟狀況。
科技引領,“五里路”是創新路
“兩個巴掌做出來的東西,有些科技是無法取代的。”符小芳介紹,茶園堅持傳統全手工制茶工藝,每一片茶葉都歷經精心挑選與細致加工,從殺青到最終成型,毛峰需近5小時,綠螺則需超過10小時的反復雕琢,以確保茶葉的卓越品質與獨特口感。
符小芳深知,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不斷創新,發展茶科技。于是,她白天種茶樹,晚上翻資料。通過網絡學習、親自上門請教、電話咨詢等多種渠道了解和學習新技術。如今,茶園里種上了平托花生和柱花草等植物,既能保濕降溫,又能抑制雜草生長。同時,通過色誘板和太陽能吸蟲燈等物理除蟲方法吸附害蟲。
為了讓茶葉沒有任何一點化學物質殘留,符小芳夫婦堅持人工除草,并在自家茶園里發展蚯蚓養殖循環農業項目,利用蚯蚓對土壤進行改良,以蚯蚓糞作為有機肥。同時,她還積極尋找優質的牛羊糞作為有機肥料,足跡遍布新疆、內蒙古等地。五里路茶園實現了長達10年的無化肥、無除草劑種植。
符小芳塑造的茶園種植體系已經成熟,全是靠她自己一點一點摸索出來的,許多茶農還會來學習有機茶的種植經驗。在保留了傳統的全手工制茶工藝之外,她還自主研發并轉化了十六項科技成果,擁有十三項國家專利,成為海南省首批“南海工匠”。經過多年挖掘研究,她恢復了幾近失傳的古老“黎族大白茶”制茶工藝,于2021年獲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她深入挖掘黎族大白茶的傳統技藝,并成功引領了海南6000畝茶園的白茶種植熱潮。
隨著生態茶園的擴大建設,五里路茶園吸引了越來越多游客前來參觀游覽,茶園也開始探索茶旅融合發展之路。品有機茶、吃黎家菜、住茶園民宿成為游客體驗茶園樂趣的新選擇。為數不多的幾棟木屋民宿一到節假日便“一房難求”。
“站在民宿陽臺就可以隨手采摘成熟的龍眼,打開天窗就能欣賞滿天星斗。”符小芳的丈夫、茶園管理人員王見君介紹,五里路茶韻共享農莊附近還種有近千棵龍眼樹、荔枝樹,自2019年推出認養活動以來,受到游客青睞,已有大半果樹被認養。每到果實成熟時,游客相邀前來體驗采摘,茶園便會迎來旅游新高潮。
編者按:
“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符小芳不僅以奮斗書寫了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更成了白沙黎族婦女自強不息、敢于開創事業、勇于探索創新的杰出代表。她的身影,閃耀著善良與勇敢的光芒,生動詮釋了新時代下,社會主義新農村中新型農民的進取精神與嶄新風貌。在白沙,有“來自星星的味道”,更有不滅的星星之火,激勵著更多黎族婦女選擇留在家鄉,共同守護并發展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