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整個市場環境處于變化莫測的局面,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市場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國有企業內部經濟活動也日趨復雜,企業資產結構類型呈逐年增多態勢,資產管理難度加大,國有企業資產風險正在加劇,為確保國有企業管理活動能夠正常開展,保障資產安全,必須做好資產監管的基礎工作。然而,一些國有企業在開展資產管理工作時,普遍存在監管力度不夠、資產核算不準確、資產管理不合規、審計人員缺乏質量意識等問題,不利于資產運行效率和國有企業競爭力的提升?;诖?,本文探討了國企資產管理中財務監管現存問題,并提出合理化的改善建議。
資產管理中開展財務監督管理工作的意義
進一步提升國有企業資產使用效益 國有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一旦缺乏監督,就會出現一些資產不受控制的局面,無法發揮資產價值,導致資產取得的收益低下。因此,在資產管理中,國有企業必須加強資產財務監督管理,做好資產建賬、會計核算、財產清查等工作,保障資產賬簿記錄與款項實有數相符,徹底擺脫資產管理無序、賬實不一致等問題,使資產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全力扭轉只注重流動資金的增值、不重視資產內控管理的局面,促使企業不斷強化資產效益與管理意識,合理改進資產結構。
實現了國有企業資產管理的規范化 財務監管是確保國有企業資產信息準確可靠,做好資產質量管控的重要手段。通過對財務活動的監督、管理和控制,國有企業可對資產效率做出全面評估,積極開展使用效益考核工作,深入了解企業內部資產管理業務實際開展情況,找出當前資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短板環節,針對財務狀況、資產結構等進行優化,不斷細化工作職責,完善監管措施,切實加強資產監管工作,督促有關部門針對發現的問題盯住不放,制定可操作、能落實的整改措施,以此達到提高資產管理水平的目的,為助力國有企業激活閑置資產創造便利條件。
使國有企業資產安全得到了有效保護 資產收益分配使用與國有企業的切身經濟利益息息相關,特別是在生產和流通過程中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收益。一部分國有企業在面對利益驅使時,存在擅自處置資產、私自變賣資產等違反規定的情況。因此,強化財務監督與管理,規范資產處置流程,建立規范化處置標準,定期核實各類資產的實際數量,積極開展資產報廢處置管理工作,實時監管財產檢查控制關鍵節點,可從源頭上有效遏制違反規定的行為,避免給企業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與風險。
資產管理中財務監管應遵循的原則
遵循有效性原則 進一步提高財務監管水平和工作效率,助推國有企業未來發展行穩致遠,增強日常監督的操作性和精準性,堅決杜絕和依法嚴肅查處各種違法違紀行為,做到精準高效發現問題,并高度重視加強督促檢查、抓好工作落實。在日常監督中,以零容忍的態度開展各項工作,一視同仁追責問責,盡量實現相對平等,最大限度地發現并阻斷違規違紀行為,切實發揮財務監督的作用。
遵循資產與財務管理整合的原則 資產與財務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資產運營狀況直接影響著國有企業成本指標、利潤指標、投資效率指標等。在財務監管過程中,應遵循資產與財務管理整合的原則,對運用財務形式計算得出的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二者之間的關系做到全面理解和準確把握,以真正發揮國有企業資產的價值。
財務監管工作現存問題
所有權的不明確性 在企業組織機構中,國有企業所有權不清晰一直是制約資產管理中財務監管工作的一個難點問題。企業中有直接管理權的主管部門、行政機關以及企業最高管理者都不屬于真正的投資者,這種情況加大了對資產的管理難度,國有企業所有權的不明確性是導致國有企業資產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利于全面監督和管理企業財務活動。
財務監督制度缺乏規范性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國有企業在開展資產管理工作時,仍在堅持沿用傳統的審核、歸納形式對資產進行評估與核算。這種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只能開展一些常規操作,如簡單記錄與分析財務信息,編制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等,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國有企業實際發展需求。而部分已經推行了新的財務管理模式的國有企業,由于管理方式不完善,無法真正擺脫傳統財務管理模式。這種情況下,極易出現因管理不善而導致出現的財務管理混亂情況,對工作效率的提高造成嚴重影響。
監督力度不足 在職責設置中,國有企業通常會通過成立監察委員會來加強對財務的管理和內部控制的監督,以防止董事長、獨立董事等董事會成員不正當行使權利,嚴重損害企業利益、阻礙企業健康平穩發展。但在大部分國有企業中,創立的監察機構形同虛設,監察委員會未有效發揮職能作用。因此在財務監管中,監督力度不足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提高國有企業財務監管水平的有效策略
健全財務監督管理體制 在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應切實發揮國有企業各部門職能,在加強部門之間的協作配合和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形成既相互協調又相互制約的工作機制,以避免國有企業管理中可能發生的錯誤行為。國有企業應綜合考慮自身長遠發展和短期經營發展實際情況,進一步強化審計工作統籌,優化審計資源配置,加強內部審計資源整合,不斷提高財務監管工作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從而解決資產管理中財務監管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
提高財務監管人員的素質 在提升國有企業財務監管水平時,財務監管人員的素質與能力對資產管理工作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因此,提升財務監管工作人員自身業務能力,強化服務意識成為了必然要求。隨著我國國有企業生產經營多元化以及企業改制的不斷深入,對員工要求越來越嚴格。從當今社會的發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來看,只有具備高技能和高素質的優質人才才能更好地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因此,就國有企業自身發展現狀而言,應全面加強財務監管人員教育培訓工作,通過外聘專家、視頻學習、講師培訓、外出調研學習等多方面途徑,提高財務監管人員的專業技能和整體素質,重視培訓結果的有效運用,從而培養出綜合素質強的高層次人才。提升國有企業財務監管人員的科學素養和業務才能素養是強化財務監管,規范資金使用的關鍵手段,對加速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步伐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構建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 薪酬是員工激勵的重要組成部分,薪酬設計要有戰略視角,要用系統的觀念看薪酬體系的設計。合理的薪酬體系不僅可以吸引、保留、激勵人才,也同時淘汰不合格的、績效表現不佳的員工。在組織開展財務監督管理工作時,需大力推行薪酬分配管理制度,建立具有科學性和市場化的激勵約束機制,著眼于財務監管人員整個職業生涯設計良好的薪酬體系,從而使財務監管人員把他們的努力和行為集中到幫助國有企業在市場中競爭和生存的方向上去。準確把握規矩制度的各種要求、標準和尺度,建立健全監督制約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財務監管人員的才能,調動財務監管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最大成績。建立一套對內具有公平性,對外具有競爭力的激勵機制,是當前眾多國有企業的當務之急。企業內部各部門形成有效的監督制度,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可以有效避免一些管理上的漏洞,實現公平競爭。另外,在設置合理的激勵制度時,應制訂與業務發展相適應的一些獎勵措施,采取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的辦法,對表現突出、成績優異者給予獎勵,以達到鼓勵先進、鞭策落后,調動全體員工工作積極性的目的,發揮財務監管的作用。同時,樹立組織或企業的先進典型,表彰各方面的好人好事,使全體員工向榜樣或標兵看齊,形成積極進取,奮發向上,勇攀新高的良好風氣,激發財務監管人員的事業心、責任感和工作熱情,增強他們敬業愛崗的責任心,從而激發國有企業活力和發展動力,促進國有企業快速健康發展。
統籌開展資產專項審計工作 國有企業在經營發展中必須對資產流失有更深刻認識,牢固樹立依法審計意識,進一步健全審計制度機制,促進資產審計工作提質增效,保證國有資產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為保證國有資產原有價值奠定基礎。國有企業在開展統籌審計工作過程中,應根據審計資源的需求,合理分配有限資源,深挖現有審計資源,提高審計效能,將資產管理歸入審計監督范圍,對企業資產管理業務實行監督管理,確認資產取得的收益。另外,為了進一步增強審計工作的有效性和前瞻性,必須實施全過程跟蹤審計,做到事前注重審批,事中嚴格控制、事后有效反饋,持續推進資產審計工作的高度、廣度,建立完善的資產風險防范體系。例如,開展資產采購業務之前,應對采購中所有環節可能遇到的風險進行科學評估與審計,其中包含采購預算、采購方式、采購周期、搜尋供應源、合同評審等,全方位了解供應商合同履行能力。事中必須對采購流程進行全面監督和控制,確認采購資金主動選擇的方向、付款方式,要求所列事項時間與經濟業務實際發生時間相符,杜絕不合規、超標準、超范圍的支出情況發生。在事后還要規范實物資產管理,認真驗收所采購的實物資產,檢查實物資產采購質量,以提高實物資產使用效益。
構建報廢物資賬務體系 為了有效防范資產流失,除了要強化廢舊資產管理,還要進一步夯實資產管理責任。做好資產報廢相關處置工作,明確報廢物資責任部門,規范報廢物資處理行為,加強對報廢物資處置流程的全過程監督,構建一個合理有效的報廢物資賬務體系,在處置閑置資產、報廢資產時,如果發現涉及資產報廢的突發異常情況,應第一時間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挽回損失。
雖然現階段大部分國有企業在經營發展中加強了對資產管理中財務監管工作的重視程度,但是由于自身和外部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國有企業在開展財務監管工作時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造成國有資金大量流失。因此,必須對財務監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在加快國有企業財務制度建設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財務監管工作人員的科學素養和業務素養,確保各項工作扎實、有序推進,實現國有企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