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我牽頭創立了名為“心語沙龍”的民間班主任成長團隊,彼時,我們的團隊只有12人。在一群人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十余年的發展,現在,我們團隊的成員遍及全國各地,有二十多個省份建立了分支,已經成為影響輻射數萬人的優秀教師成長共同體。
從成立那一刻起,“心語”團隊便致力于打造“一個平等自由的開放空間,一個溫馨交流的心靈家園,一個爭鳴碰撞的學術凈土,一個激情涌動的優秀教師和卓越教師的幸福搖籃”。歷年來,“心語”團隊培養和帶動了一大批活躍在全國各地的名師、名班主任。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將“心語”的理念和方法融入日常教學,引領學生成長。
篳路藍褸,躬耕前行
2005年,我在與班主任的交流中,深刻感受到大家的教育生活并不輕松快樂,推辭、無為、苦熬成為許多班主任的應對心態。我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么,于是我便帶領幾位教師成立了一個班主任工作室聯盟,這就是“心語”的雛形。2009年10月,我組織壽光城區學校為主的12個老師聚在一起,安排商討新的團隊的工作開展,“心語”團隊開始正式運作。到目前為止,“心語”團隊正式運作了整整15年。然而,團隊創立初期,常常有教師在“心語”的帖子下冷嘲熱諷,說我們是一群“烏合之眾”。
可就是這樣一群“烏合之眾”,將團隊發展壯大到如今的規模。2010 年,班主任雜志社與壽光市世紀學校聯合創辦“班主任工作研究室”,為“心語”團隊的發展提供了更強大的支持和更廣闊的平臺。此后,工作室逐漸面向全國開放,影響力不斷擴大。中國教師研修網關注到工作室如火如荼的活動后,專門給我開放了一個視頻工作室供團隊組織會議活動,使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幾十名團隊成員實現了真正的面對面交流。此后,工作室以網絡媒體為依托,通過專題研討、專題講座、團隊共讀、沙龍對話、視頻講座等多種操作形式,扎實有序地開展起了教師和班主任培訓學習活動。
2011 年 ,“心語”進一步擴編,更名為“‘心語’全國(民間)班主任成長研究會”,簡稱“心語”。“心語”如同一張巨網,將教育工作者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共同追求卓越。“心語”團隊也被《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班主任之友》《教師博覽》等20多家主流教育媒體推介宣傳,日益成為一道靚麗的教育風景線。
近年來,“心語”團隊又將目光投向了輔助各地一線優秀班主任建設自己的工作室,幫助更多教師走上專業發展之路,創造教育幸福。我們深知,教育的進步需要更多人的參與和努力,只有讓更多的教師得到成長,才能讓教育的陽光照亮每一個角落。
團隊同行,共創未來
多年來,“心語”團隊一直主張精彩自己、傳播幸福、彼此潤澤、相互成就、和睦共生、共創未來。“心語”團隊以集體的智慧,聚焦身邊問題的解決,打造班主任思想交流的平臺。在團隊的引領下,更多老師走出無味的、焦慮的、忙碌的教育生活狀態。
以團隊文化建設為核心,以班主任話幸福為基礎,以讀書匯報為突破口,“心語”團隊全面打造溫馨、自由、和諧的學術氛圍,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教師參與。每日教育寫作、每周專題研討、每月讀書交流……“心語”在“教育在線論壇”“K12教育論壇”“班主任之友論壇”等教育網站上開設專帖,展示成長、記錄歷程。在“心語”團隊,每位年輕教師都有展示的平臺,我常常鼓勵年輕教師去說、去做。每年的學術會議上,我都讓每個人參與展示,哪怕是五分鐘。像團隊核心成員王新芹一樣的許多年輕教師,在鍛煉中走向了自信,年輕教師對自己的成果由衷地自豪,我也為他們的成長感到幸福。
成長需要引領,尤其是對年輕教師而言,更需要一面旗幟。作為“心語”團隊創始人,我肩負著責任。對青年教師,我用大愛和無私進行引領,指引著他們找到前行的方向。“鄭老師的心里總是裝著我們,參加活動,他將僅有的坐票讓給我們,自己卻選擇坐在行李箱上;他自費為山區教師訂雜志,只為讓更多教師擁有閱讀的機會……”這是“心語”團隊核心成員徐曉彤曾經接受采訪時說的一段話,感謝成員們的認可。我將像一粒火種一樣繼續努力,將團隊里每位成員緊密聯系在一起。
“心語”是個溫暖的大家庭,通過廣泛的閱讀和專業交流,無數教師在這里收獲了職業認同和幸福人生,實現了和教育身心合一的狀態。團隊成員對“心語”團隊的熱愛體現在每一次積極參與活動中。“心語”時常開展全國性的活動,許多教師自費,跨越萬水千山來到會場,只為實現線下面對面的專業交流;讀書會或是研討會,一開常常就到了深夜,但沒有人喊苦喊累;為了團隊更好的發展,成員們自發成立了宣傳部門,還印發了《心語月刊》,按時總結與記錄“心語”的發展歷程。
在快速發展的時代,如何登上教育的新客船,是每一位“心語”人常常思考的問題。在“心語”團隊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年輕教師研討教育問題,關注自身發展,品嘗教育幸福。“心語”團隊開辟了教師學習、研究團隊式推進的新方法,開創了教師專業成長完全民間自主化的新模式,正書寫著教育隊伍專業化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