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在加強反壟斷與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兩年后,我國對平臺企業的監管進入新階段。如何更好地對平臺企業進行監管,促其良性發展,成為當前經濟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介紹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面臨的嚴峻形勢,對平臺經濟特性、壟斷行為界定等基礎理論問題進行剖析,圍繞《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和修訂后的《反壟斷法》進行分析,為完善我國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規制的路徑,提出有針對性的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平臺經濟;反壟斷;比較法研究;壟斷行為認定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8.015
一、緒論
2020年底以來,隨著政策導向的變化,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立法出現井噴的現象。至2022年,行業監管逐步步入正軌,案例數量出現下降。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的執法數據顯示,2022年的89個案例與2021年的39個案例相比,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案件總數出現顯著下降。罰款數額方面,2021年,阿里巴巴與美團的“二選一”罰款超過216億元,過億罰款達7個。2022年,未出現上億級罰單,最大的案例系知網壟斷案,被處8760萬元罰金。2022年的39個案例中,38個案件被判定不具有排除或限制競爭的效果,對每個企業處以50萬元罰款。按照修訂前的《反壟斷法》,已是最高處罰。
互聯網時代下的平臺經濟對傳統反壟斷理論提出了許多挑戰,主要有以下三個理論難點:一是規模很難作為壟斷判定的單一標準。對于平臺經濟而言,規模是其發揮作用的前提,大是必須的。二是平臺反壟斷涉及經濟學領域。平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是平臺企業管理者和消費者之間利益沖突的具體表現。其中既有反壟斷法對競爭秩序的維護,也有經濟學對企業的保護。三是平臺經濟對社會影響的判斷更加困難。平臺作為一種新興事物,具有復雜表象,其對社會的影響需要時間檢驗,所以處理平臺經濟領域的壟斷需采取新策略。面對復雜的反壟斷形勢,筆者試圖探究平臺經濟的特性,梳理不同觀點,進而豐富反壟斷理論。
二、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現狀
我國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領域最重要的文件和依據莫過于2022年修訂后的《反壟斷法》和2021年出臺的《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以下簡稱《指南》)。
修訂后的《反壟斷法》強化了對平臺企業的監管:一是新增了關于平臺的法律法規。如《反壟斷法》第9條和第22條第2款針對一些平臺企業利用自身優勢進行壟斷的行為進行規制。二是進一步降低了反壟斷執法門檻。當有可能發生排斥或限制競爭時,執法機關可要求經營者向其申報。三是增加對壟斷企業的懲罰,對罰款金額進行了大幅度的增加。
《指南》是以《反壟斷法》為基礎,結合平臺經濟自身特點制訂的一份特別規范,是目前我國在反壟斷方面最為完善的一份文件。針對備受矚目的“二選一”和“大數據殺熟”等熱門話題,《指南》提出,針對平臺經濟領域的濫用行為,應首先對相關市場進行定義,結合具體案件進行判斷。該準則對經營者的技術條件、市場占有份額、對其他經營者的依賴性等進行了詳盡的闡述[1]。同時,對不公平價格、低價銷售、限制交易、差別待遇等行為進行了詳細說明?!吨改稀分械囊徽聦iT論述了如何防止濫用行政權力排除和限制競爭的問題。
總體來看,我國對平臺經濟的政策及法律呈現先發展后規范的現象。平臺發展之初各種問題尚未清晰,管理相對寬松,但如今平臺經濟發展中的壟斷問題層出不窮,需要建立必要的秩序。相關法律法規陸續發布,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框架逐步建立。
三、我國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的困境
(一)壟斷行為認定難度大
相較于傳統行業不同,平臺經濟領域對壟斷行為進行認定需要更大成本。平臺企業擁有大量數據資源,可對消費者的消費的習慣、能力、意愿等信息進行全面了解,復雜技術成為反壟斷機構判斷企業行為的壁壘。平臺經濟的許多特性使得相關市場界定、社會影響評估變得復雜。此外,平臺巨頭為了消滅潛在的競爭對手,常利用自身雄厚的資本進行扼殺式并購,此類并購常因未達申報門檻而未受到反壟斷執法機構的重視。
(二)監管呈現出明顯的滯后性
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規制存在顯著的滯后性。首先,傳統法律政策難以迅速回應,故一些行業中,平臺企業建立龐大體系并利用雄厚資金不斷擴張影響力。再之,平臺經濟擁有顯著的網絡和規模效應。資源、技術和用戶被平臺企業所聚集,進而產生更高的市場進入門檻。同時,因反壟斷訴訟程序冗長,從啟動到實施救濟需要較長時間,損失能否得到及時有效救濟也是一個突出的題。在“政府—平臺”的壟斷治理體系中,政府功能毋容置疑,但其無法僅憑借自身就能完成平臺壟斷治理這一龐大系統工程,政府主導下的面向平臺的反壟斷事前監管、事后執法只是市場競爭保護機制的重要一維,而非全部[2]。對已經根植于人們日常生活中乃至成為一種新型公共服務設施的平臺來說,其后續的監管以及救濟手段能否充分發揮作用,成為監管者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三)市場支配地位判斷標準單一
反壟斷司法實踐中多將市場份額作為判斷企業是否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重要指標,但在判斷平臺企業時,市場份額的認定效用被弱化。相關市場界定的一般是實施問題而不是立法問題,相關市場界定可以體現反壟斷執法的寬嚴,具有一定的政策性[3]。平臺經濟中,盡管平臺公司擁有大量數據資源作為核心競爭力,但由于數據競爭的加劇,平臺公司所構筑的壁壘很難持續。即使是規模較大的公司,也有可能因技術滯后而被淘汰。一旦平臺在技術和商業模式競爭中落后,消費者即快速流失,商戶亦會迅速退出。因大型平臺的壟斷具有較強的脆弱性,平臺公司總是要面對其他公司的挑戰,故平臺公司往往注重技術創新。綜上,不能僅因市場占有率高就對其實施一刀切的反壟斷規制,否則,許多優秀的平臺企業都將被認定為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成為反壟斷規制的重點對象。目前,學界、實務界系統探討平臺壟斷合規治理的成果較少,在何種層面治理平臺壟斷,如何構建契合本土實踐的平臺壟斷合規治理規則等議題更是未及展開。
四、完善我國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規制的路徑
(一)堅持包容審慎的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理念
加強平臺經濟反壟斷是毋容置疑的,但在監管中要堅持包容審慎的反壟斷理念即包容創新、審慎監管。包容并非置之不理,而是給其一定的試錯余地,以促其發展。歐盟反壟斷重視保護中小企業追求公平競爭,忽視對新技術、新工藝的投資,抑制了正當競爭和創新,結果是歐盟缺乏本土的大型數字平臺,缺乏國際競爭力。相反,美國以經濟效率作為反壟斷的目標,促使數字經濟獲得了較大發展。盡管我國平臺經濟發展已居世界第二,但核心技術和技術強國還是有一定差距。因此,為企業營造促進自主創新的良好發展環境,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審慎監管應避免“從不監管”和“寬松監管”走向“嚴監管”和“過度監管”。對于謹慎的“度”的掌握,要求執法機關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適當的監督。過早或過晚的介入,易擾亂平臺經濟的發展狀態,抑制其創新動機。需要注意的是,強調包容審慎理念的前提是要有監管,如果無監管,則包容審慎即失去意義。
(二)針對平臺經濟進行專門立法
可借鑒美國的立法思路,在《反壟斷法》的基礎上制定針對平臺經濟的法律。雖然《反壟斷法》規定的規制原則以、理論體系均可用于平臺經濟,但是,面對快速發展的數字經濟,其創新程度之高、范圍之廣、特殊性之大,亟需對其進行專門的法律規范[4]。2022年6月通過的《反壟斷法》對數字平臺的壟斷行為進行了規制,但存在內容少和針對性不強的問題。至于《指南》,則是一部由行政部門頒布的指導性文件,而非由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對司法機關并不具有約束力,所以法院在審理相關案件時可以參考《指南》,但不應受其約束[5]。建議將《指南》的部分內容通過人大立法的形式,上升到法律層面,形成我國針對平臺經濟的專門性立法,提高法律的針對性和權威性;對于企業而言,這也有利于形成長期一致的反壟斷標準,便于從業者形成穩定的司法預期,更好地制定長期發展戰略[6]。
(三)加強對平臺企業的前期監督
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監管體系建設,屬于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的重要一環,為了增強反壟斷執法主導與行業規制協同模式的權威性、威懾力和實際效能,需要對現有反壟斷體制進行完善和改革。平臺經濟相較于傳統經濟具有動態創新之特點,不確定性和難以預測性是互聯網平臺企業經營行為的突出特征,如恪守事后執法模式,不僅增加反壟斷法的事實與錯誤成本,還可能無法及時有效回應激勵科技創新和維護自由公平競爭的時代要求。結合美國、歐盟等反壟斷實踐,可加強我國對平臺企業的事前監督,貫徹“包容審慎”的反壟斷理念,實現更理想的執行效果。相對于在反壟斷執行中的“事后”,事前進行的市場調研和競爭評價能夠幫助反壟斷部門了解到數據市場的競爭狀況,準確了解被指控為壟斷的平臺公司的違規行為,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反壟斷監管。
(四)構建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案例指導制度
法律法規均具有滯后性,反壟斷領域亦如此??山梃b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充分發揮案例指導的補充和解釋功能,將其運用于平臺企業的反壟斷性監管。及時公布各級法院審理完畢的、有代表性的、具有一定指導意義的案件,推動典型案件作為指導性案例發布,以案釋法、擴大影響。司法實踐中,一些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指導案例沒有充分發揮出其應有效果,對問題的回應不夠及時,需進一步增強針對性并擴大社會影響力。在案例指導制度項下,還需結合平臺經濟領域壟斷行為的共性,圍繞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及時發布制定出具有指導意義的案例,以此來回應社會關切。
在平臺經濟領域中,反壟斷的重點并不在于對平臺公司實施處罰,也不在于對其進行拆分,而在于對有關的規制進行健全。讓平臺公司能夠在一個井然有序的環境中進行競爭,通過反壟斷規制引導平臺企業在合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數據、算法、資本等要素,使其在科技創新中的價值和優勢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使其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五、結語
本文揭示了我國在平臺經濟領域實施反壟斷法規所面臨的諸多困境并提出了一系列完善路徑。為此,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加強監管和推動行業自律,促進平臺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同時,平臺企業也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遵守競爭法規,確保其經營活動不會損害市場公平競爭和消費者權益。此外,公眾亦應提高對平臺壟斷行為的認識,通過合法渠道維護自身權益,共同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
參考文獻:
[1]楊楠.哈佛學派視角下平臺經濟獵殺式并購的反壟斷規制[J].互聯網周刊,2022(17):15-17.
[2]李子文.我國平臺經濟反壟斷的困境及對策[J].中國經貿導刊,2021(3):60-64.
[3]王先林.論反壟斷法對平臺經濟健康發展的保障[J].江淮論壇,2021(2):7-15.
[4]易靖韜,陳煜,李三希.數字平臺反壟斷的目標考量[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2(4):15-28.
[5]黃周奕.平臺經濟時代算法共謀的反壟斷規制路徑[J].中國價格監管與反壟斷,2021(7):36-41.
[6]宗良,徐田昊,葉銀丹.平臺經濟全球發反壟斷新流向與中國健康發展路徑[J].新視野,2021(3):27-32.
作者簡介:郇鑫(1991.10-),男,漢族,山東萊蕪人,法學碩士,法官助理,研究方向:民事訴訟、經濟法、審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