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聚焦曾國藩的教育思想,系統分析了其教育理念的形成與內涵。曾國藩以其深厚的學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基礎,形成了以身正示范、家風傳承、讀書致用、因材施教、活學活用、融會貫通為特點的教育思想。他強調誠信、清廉和自立自強,注重培養后輩的道德品質;也通過興趣引導督促后輩在各自的專業領域達到精通。
[關鍵詞]曾國藩;思想;教育;家風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8.032
曾國藩被譽為“晚清第一名臣”,在為人、治學、為官等方面均有高深造詣。《曾國藩家書》《曾文正公全集》等處系統收錄了曾國藩平生的各類著述。從曾國藩所留存下來的豐富著述中,我們可以深入洞察到他的教育思想。本文將對這一主題進行研究。
一、淺論人物思想的研究方法
在展開分析前,有必要先探討一下人物思想研究的方法論,才能更準確地把握曾國藩的教育思想。人物思想研究的基礎首先在于各類一手、二手文獻,一手文獻包括但不限于原始文獻、手稿、信函等,二手文獻包括已出版的傳記、研究論文等。將文獻收集好后,加以細致整理、科學分析,可以為人物思想研究提供持續、有力的支撐。
以研究視角劃分,以人物為主體時,對人物生平的深入了解尤為重要。依托資料詳盡地梳理和還原其一生經歷,深入探究其思想產生的根源以及其思想變化的原因。具體而言,這一過程包含構建生平時間線、對關鍵事件進行深入探究、分析人物所處的社會背景以及梳理其人際關系網絡等多個方面。
時間線構建關注人物的出生、教育、職業、婚姻等關鍵節點。關鍵事件深入研究是在時間線的基礎上,挑選如重大決策、危機處理等節點分析其前因后果,從而揭示人物的決策過程、心態變化和行為邏輯。社會背景分析關注當時的政治、經濟等背景,分析背景因素如何與人物的生平事件相互作用。人際關系網絡梳理主要考察其在社交網絡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以文本為主體時,從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解讀,同樣有若干種方法分類。其一,文本解讀與詮釋,即運用詮釋學方法,對該人物的重要著作進行深入解讀,理解其思想內涵,探討其中可能蘊含的隱喻、象征和深層意義。其二,比較與對照,即通過對比不同來源的資料,不斷修正和完善人物思想的真實面貌。其三,影響與遺產評估,側重于從該人物的作品對于后世的影響和價值入手,進而評估其思想的影響力和歷史地位。
二、身正示范與家風傳承
在深入探討曾國藩教育思想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其核心理念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與儒家思想的影響。通過身體力行地為子弟樹立榜樣,以及通過塑造家風潛移默化地傳遞價值觀,身正示范與家風傳承共同構成了曾國藩教育理念的獨特底色。
曾國藩的教育思想中,首要之務便是自我修身,以身作則,身正示范。以每日堅持讀書為例,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晚輩們。錢穆先生曾指出,曾國藩為官后事務繁雜、環境紛擾,但他的學問卻是在這期間攀上高峰的,究其原因,在于他每日堅持讀書。[1]從曾國藩家書中也可以看出這一點。“予自立課程甚多,惟記《茶馀偶談》、讀史十葉、寫日記楷本此三事者,誓終身不間斷也。諸弟每人自立課程,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雖行船走路,俱須帶在身邊。”[2]這段話分為兩層,其一,曾國藩首先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其二,曾國藩也會輔以懇切的告誡和教導。
家風的塑造與傳承也是曾國藩的教育思想中的重要一環。曾國藩非常重視祖父傳承下來的家風,這一點在他的家書中有不少體現。“余與沅弟論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岡公為法。大約有八字訣,其四字即上年所稱‘書、蔬、魚、豬’也,又四字則曰‘早、掃、考、寶’。”[2]由此可見,勤奮讀書始終是曾家家風中的重要內核。而從父親那里,曾國藩則傳承了對于后輩讀書興趣的培養之道。曾國藩年少時,父親循循善誘,經常利用各種零碎時間考察他的功課,這使他從小就養成了濃厚的讀書興趣。[3]由此可見,曾國藩尊崇家訓,注重家風營造,也對家風傳承有著高度決心。
除去單純的讀書、學習外,曾國藩致力營造家風中的“孝友”內涵。他曾對弟弟們說:“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5]他雖身居高位,但他清醒地認識到,官宦的驕奢風氣可能會導致家族衰敗。他認為,科舉和做官固然可以帶來一時的榮耀和地位,但真正能讓一個家族健康發展、持續繁榮的,是孝道和友愛。這一教育思想為曾家賦予了持久的生命力。
三、讀書致用與因材施教
曾國藩對讀書目的的思考始終伴隨著他個人的成長與變遷。從學習八股,到深入讀史,再到治“士大夫之學”,他的讀書經歷了至少三個不同的階段,他的讀書觀也出現了多重轉折,這些變化直接影響了他的教育思想與實踐。
在探討曾國藩的讀書觀時,首先應注意他對科舉持有一種輕視態度。曾國藩自己是通過科舉走上仕途的,但恰是因為如此,他才更加深切地體會到科舉的缺點。他曾直言:“幸而早得科名,未受其害。……此中誤人終身多矣。”[6]曾國藩認為,相較于答題的“小技”,更重要的是“立志”、“有恒”四字,即樹立宏偉的志向,在自己真正熱愛的領域中深入探索。對于后輩們,他寬于科舉成績,嚴于各自專業,要求他們須“各有專守之業”。曾國藩對于科舉的態度體現了他對真學問的追求。
關于讀書的目的,曾國藩深刻指出,其核心在于“進德”與“修業”四字。何為“進德”、“修業”?曾國藩詮釋前者是“將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后者是“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衛其身”。[2]曾國藩高度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當六弟因科舉不順而苦惱時,他指點迷津:“六弟屈于小試,自稱數奇,余竊笑其所憂之不大也。蓋人不讀書則已,亦既自名曰讀書人,則必從事于《大學》。《大學》之綱領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內事也。”[2]在給兒子曾紀鴻的信中,他也說:“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2]而對于“修業”的“記誦詞章”與“自衛其身”,他所指側重精通專業。通過讀書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從而在生活中能夠自立自強。結合當時的社會風潮,曾國藩的這種讀書之道反而更回歸讀書的本質。
與實用主義的讀書觀念相契合,曾國藩推崇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如前所述,他寬于后輩的科舉成績,嚴于各自專業。他曾用一個巧妙而又有趣的“為父雪恥”的說法培養兒子曾紀澤的興趣,以及磨礪他持之以恒的毅力。家書大意是,作為父親,自己人生中有“三恥”,治學方面的恥辱是在數學、天文學方面幾乎一無所知。做事方面的恥辱是經常半途而廢、有始無終。隨之,曾國藩告訴兒子,希望他能為父雪恥。就算數學、天文學難,但也希望他能每天攻克一點點,并努力堅持,不斷積累。這樣,兒子便可以一箭雙雕地為父親攻克治學、做事方面的“兩恥”。[2]曾國藩知道曾紀澤愛好天文與數學,但在恒心上相對較弱,因此他巧妙地用這種方式予以教導,既明確鼓勵兒子鉆研天文與數學,也巧妙敲打他要學會堅持。后輩們的成就證成了他的理念,他的兩個兒子雖未能中舉,但在各自的領域均取得了卓越成就。曾紀澤成為晚清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家,曾紀鴻成為中國近代著名的數學家。
四、活學活用與融會貫通
曾國藩從為官、處世、帶兵這些非讀書學習的領域里也汲取了豐富的智慧,并巧妙地將之融入自己的教育思想之中。這使得他的教育思想愈發豐滿而深邃,也呼應著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系:理論源于實踐,又指導著實踐,二者在相互影響中共同升華。
曾國藩教育思想中“拙”、“誠”、“勤”、“恒”等字訣其實與他的帶兵經歷有密切關聯。他曾在軍書中將讀書與打仗直接聯系起來:“賊匪最譎詐,吾輩讀書人大約失之笨拙,即當自安于拙,而以勤補之,以慎出之,不可弄巧賣知,而所誤更甚。”[4]他對后輩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也與他練兵時的經驗息息相關。“惟用人極難,聽言亦殊不易,全賴見多識廣,熟思審處,方寸中有一定之權衡。”[2]由此可見曾國藩的理念從軍事領導到家庭教育是一以貫之的。他以從實踐中得來的“拙”、“誠”、“勤”、“恒”等經驗為支柱,不僅傳授讀書治學的方法,更傳授為官之道、戰爭策略乃至人生哲學。
在曾國藩的德育觀念中,誠信與清廉是兩大要素。他屢次強調二者對于個人修德的重要性,還進一步教導弟弟與子侄應摒棄對祖輩官職與財富的依賴。這種教育理念的形成與曾國藩的仕途經歷密不可分。一方面,幾十年來,曾國藩恪守家風本分,生活勤儉。“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吾不敢也。”[9]“予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后人。”[2]另一方面,曾國藩為官歷經多個層級、多種職務,所見所聞甚廣,也經常反思。因此,他對官場的各種積弊有更為深刻的認識。他嚴格訓誡后輩一定要廉潔自律:“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詒之福自我一人享盡,故將‘勞’‘謙’‘廉’三字時時自惕,亦愿兩賢弟之用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2]曾國藩教育思想中活學活用、融會貫通的特點在這些案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五、結語
曾國藩的教育思想在歷史長河中獨樹一幟。其教育理念的獨特之處,不僅在于底蘊與積淀之深厚,更在于實踐經驗與理論思考的有機結合。
曾國藩強調身正示范與家風傳承。他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為后輩樹立榜樣,也注重塑造良好的家風。這種家風不僅傳承了家族文化,更耳濡目染地培育了家族成員的高尚品德,引導他們自立自強。這種教育理念對于培養獨立人格和自主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在讀書的目的方面,曾國藩主張讀書應以進德修業為目的,通過讀書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專業技能。他注重因材施教,引導后輩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取得卓越成就。這種教育理念體現了對個體差異的尊重。曾國藩還將深厚的學識與豐富的實踐經驗相結合。他不僅在理論上探索教育的本質,更在實踐中革新教育方法。這種活學活用、融會貫通的教育觀對現代教育有寶貴啟示。
綜上所述,曾國藩的教育思想具有深厚的內涵和獨特的價值。在當今社會,我們仍然可以從他的教育理念中汲取智慧與啟示,從而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提供有益借鑒。
參考文獻:
[1]錢穆.學龠[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95.
[2]曾國藩.曾國藩全集11[M].北京:中華書局,2018:7315-7641+7723-7937.
[3]李莉,張宗業.曾國藩的讀書經歷及思想對家長指導兒童讀書的啟示[J].新閱讀,2024(1):76-78.
[4]曾國藩.曾國藩全集8[M].北京:中華書局,2018:5753.
作者簡介:冀魯豫(1998.12-),男,漢族,山東聊城人,博士在讀,研究方向:思想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