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讓世界讀懂中國,需要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基于語料庫對國際主流媒體的關鍵詞展開分析,能較為精準地了解全球輿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知與認同。本研究以批判話語分析為基礎,通過對語料庫中的語料進行高頻主題詞、搭配詞和名詞短語詞簇的分析,發現國際媒體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報道有顯著的主題偏向和區域偏向,顯示了多方話語的互動與聯結。針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詞,報道總體呈現正面傾向,但多元主體參與話語構建,也投射出國際社會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差異化理解。究其原因,國際媒體報道受到本國歷史發展階段、雙邊合作關系、文化差異等因素的制約,這些都影響中國式現代化國際傳播效果的實現。面向未來,要促進針對不同區域國家的精準國際傳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批判話語分析 語料庫 精準國際傳播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以來,中國式現代化這一重大命題日益吸引國際媒體關注。基于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即“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國際媒體從多層面進行了中國式現代化關鍵詞話語的建構。因而考察國際媒體的話語構建,可以為理解國際社會如何認知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一個分析視角。
批判性話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之一、英國語言學家諾曼·費爾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認為,話語是在特定語境下圍繞給定文本形成的一種交流和社會實踐。作為意義的承載者,它可以描述現實境況、建立社會身份、形成社會關系、構建知識和信仰體系,并具有構建社會性的屬性。①而“媒介話語既直接與社會實踐和意識形態相聯系,又間接與媒介所處的社會環境聯系在一起”。②媒介話語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并體現權力關系。借助語料庫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將定量與定性分析技術結合起來,以一種客觀科學的方式全面地描述語言特征。
二、研究設計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同時具有五個方面的特色。基于此,本文設計了包含6個主體分類,34個關鍵詞的檢索詞表(見表1)。借助道瓊斯新聞數據庫(Factiva)數據庫,選定時間范圍為2019年1月1日至 2024年5月15日,檢索后搭建起一個“國際媒體中國式現代化關鍵詞英語語料庫”。該庫共包含1947篇新聞報道,語料庫規模為2,712,908個詞形。在分析過程中,運用AntConc軟件統計語料庫高頻詞匯、搭配詞和高頻短語,并結合費爾克拉夫的批判話語分析理論,從文本分析、話語實踐和社會實踐三個層面,挖掘國際媒體建構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背后的意識形態和權力特征。
三、文本分析:報道中的中國式現代化基本特征展現
新聞文本中的詞語選擇是表達隱性觀點與意識形態的重要方式。費爾克拉夫認為,就文本實踐而言,可以從詞匯、語法、連貫性和文本結構等方面展開分析。③運用語料庫中的高頻主題詞和搭配詞進行考察,發現以下特征。

(一)主題詞:報道偏向體現中國式現代化是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對關鍵詞的主題分析可以發現話語重點。研究在搭建的語料庫中生成影響力最強的主題詞,并篩選出排名前16位的相關主題詞列表如下(表2),以了解國際媒體的報道偏向。
關鍵詞主題偏向:數字經濟、合作共贏、生態保護的特色主題。中國式現代化既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中庸”“和合”“共享”的合作化理念,又吸收了馬克思主義“共產”“創新”“發展”的持續化發展思想,展現出與西方現代化不同的表征而吸引了關注。從高頻主題詞cooperation(合作)、digital(數字)、economy(經濟)、sustainable(可持續的)、 development(發展)可以看出,國際媒體對中國數字經濟、合作共贏發展理念和生態保護等議題尤為重視。在經濟發展方面,共同富裕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區別于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發展理念;在外交政策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秉承合作共贏的價值觀,體現了“和合”理念;在生態保護方面,區別西方先污染、再治理的路徑,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可見,國際媒體報道中國式現代化關鍵詞時的主題偏向,實際是對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思想內涵的關注。
關鍵詞區域偏向:發展中國家、戰略合作國家的關聯性討論。國際媒體在解讀中國式現代化的相關主題時,往往體現出與其他國家的關聯,高頻詞Pakistan(巴基斯坦)、EU(歐盟)、BRI(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一帶一路”倡議)等詞體現出中國式現代化對現實問題作出有效回應,展現出多元適用性特征。比如,在解讀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時也會比較其他國家的環保理念。《歐洲每日公報》報道稱:“歐洲應該與世界上其他試圖為碳排放定價的經濟體合作,中國有許多試點項目正在進入下一個階段。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可以取代免費補貼制度。”④像這樣的報道就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模式在全球范圍內的適用性。
(二)搭配詞:報道態度偏向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協同聯結屬性
搭配詞可以探索某一中心詞與某一具體詞語的匹配度,了解話語主體的語境。本研究基于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特點,選擇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社會(society)、文化(cultural)、外交(diplomacy)、環境(environment)這六個中心詞,在“國際媒體中國式現代化關鍵詞英語語料庫”中獲得高頻搭配詞表(表3)。
積極搭配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合作發展理念的正面態度。“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相關國家關注中國式現代化的合作化發展理念。通過對 moderately(適度地)、exchanges(交換)、diversity(多樣性)、ethical(道德的)等搭配詞進行回溯后發現,運用積極和中性詞語的國家多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moderately(適度地)”進行前后文比照分析,發現國際媒體關注中國全面小康社會(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建設成就。比如,《津巴布韋先驅報》報道稱:“中國正在完成各方面小康社會的建設。他們在結束極端貧困方面取得了歷史性成果,走上了全面建設現代社會主義國家的新道路。” ⑤此外,對文化交流(cultural exchange)、精神文明(culturalethical enrichment)等詞的回溯也展現了相似的正面話語構建。
消極搭配詞:美歐等西方國家對和平發展理念的負面態度。在中西關系緊張,尤其在美國對華極限施壓背景下,中國式現代化也面臨著來自部分西方國家的消極話語構建。通過對 tensions(緊張氣氛)、warrior(戰士)、wolf(狼)、compromise(妥協)等搭配詞的回溯發現,運用這些詞語的國家多為與我國有競爭關系的西方國家,他們對關鍵詞進行了誤讀和歪曲。比如,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稱:“西方擔憂中國在整個歐洲的政治影響力,一些歐洲國家已屈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誘惑,而另一些國家則拒絕。”英國《衛報》稱:“面對中國的威脅,尋求與中國的和平外交關系,妥協(compromise)至關重要。”⑥報道用“妥協”一詞“巧妙地”輸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霸權意味,而這種構建本身就體現了西方的話語霸權。

關鍵詞協同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話語的互動與聯結。文本分析顯示,國際媒體建構中國式現代化時,展現出政治和經濟的相關性,體現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特征。搭配詞表(表3)顯示,政治報道搭配詞涉及“economic(經濟的)”“social(社會的)”話語,經濟報道搭配詞也涉及“social(社會的)”“political(政治的)”等詞。美通社報道:“習近平的經濟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⑦這與前期研究概括的中西現代化發展道路的差異較為接近。西方現代化普遍采用串聯式的發展模式,按照工業化→都市化→民主化→法治化→福利化→信息化的順序發展,而中國式現代化以并聯協同的方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⑧,這種推進戰略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優勢。
四、話語實踐:國際媒體報道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價值
對話語進行批判性的討論,可以關注話語主體的話語策略,因為其背后往往蘊藏著知識生產和權力爭奪的復雜關系。⑨對文本進行話語實踐分析,可以了解話語主題的態度和話語生產策略。
(一)詞簇搭配:面向未來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表征
語料庫詞簇反映的是某一詞匯的話語匯聚模式,以揭示該話語生產群體本身的價值取向。通過語料庫軟件 AntConc的詞簇(Cluster)工具抓取與modernization(現代化)組合生成的名詞短語,選取具有研究意義的短語進行關鍵內容整理后獲得表4。

文本分析顯示,國際媒體在報道中國式現代化的各個維度時,整體話語構建展現出積極性特征。首先,在定義維度(modernization is)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意義,認為其是關照人類發展全景、立足人類未來發展而構筑的現代化理念;其次,在特征維度(modernization process)體現出中國特色化的發展理念,例如和平發展、以人為本、兼收并蓄等,尤其彰顯了黨的領導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性和領導性作用,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相比其他現代化的優勢和特點;最后,在價值維度(modernization and/will),一些組織發言人基于本國的發展,討論中國式現代化的未來發展(will),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多機遇”,展現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前景和廣泛適用性。綜上所述,國際媒體整體呈現積極的話語面向,但這些積極話語主要來自發展中國家和與中國有戰略合作的國家,西方國家的報道相對較少。
(二)引語形式:理性客觀的媒體互文性操作
費爾克拉夫指出,作者可以通過互文性,來將自己的價值觀注入文本中,操縱讀者對作者建構的文本表示認同,⑩進而影響話語構建。本文采取隨機抽樣方法,從語料庫抽取樣本300篇,利用軟件 AntconC搜索常見轉述詞(如 say、says)等提示詞,搜索到引語154個,體現出一定的引語特征。
首先,報道引語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理念與新內涵。在抽取的語料樣本中,有154篇出現了引語,占所有樣本的51%。因為,中國式現代化形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活實踐,通過多方來源引用可以更準確地對相關理念和內涵進行界定;其次,間接引語的頻率多于直接引語。在所有引語中,間接引語(60%)多于直接引語(40%),因為間接引語能更多地允許轉述者介入,從而展現不同國家對中國式現代化認知的差異;最后,從轉述來源看,引用來源有國家元首、專家學者、政府領導/組織領導、社會公眾、政府/組織部門報告、媒體報道等,其中,占比居前三位的分別為,政府/組織領導類占24%、專家學者類占24%,媒體報道占14%,與這三類話語在權威性和專業性方面的優勢有關。
五、社會實踐:歷史階段、雙邊合作、文化差異等影響因素
社會實踐維度是從宏觀角度對報道內容和事件進行解釋的維度。文本的生產和傳播受到宏觀社會環境的影響,因而對于文本與話語的深層分析要放到社會實踐中進行思考。
一是世界各國歷史發展階段影響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知。世界各國都擁有自己的現代化發展歷程與理念。然而,西方國家用自己的現代化路徑來認知就容易造成誤讀和誤解。比如,中國提出“新型國際關系”“全球發展倡議”等外交話語,體現了推動全人類發展的大國擔當,但部分西方媒體卻將中國式現代化的外交話語看成一種強勢話語。許多學者用“過分自信的”(assertive)而不是“自信的”(self-confident)來概括中國外交的行為。11因為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是伴隨著殖民擴張而形成的,無法理解秉承著“家國天下”理念的中國對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的使命感。而對于在現階段仍未完全擺脫貧困的一些非洲國家,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富裕”“精準脫貧”理念就為他們提供了解決自身問題的借鑒,這種認知差異都受到世界各國自身發展階段的影響。
二是中外雙邊合作影響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良好的雙邊關系會影響話語主體進行積極的話語構建,反之則產生消極話語構建。隨著近年來中美關系緊張加劇,美國媒體對中國式現代化關鍵詞的理解呈現復雜化特征。近年來的媒體話語更是圍繞“數字經濟”以及“新能源汽車”“芯片發展”等展開批評,體現出美國媒體一貫的傲慢態度。美國《外交官》雜志稱:“中國科技公司在橫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歐洲部分地區的‘數字絲綢之路’上提供監控技術,并將其視為實現數字主權和發展的道路。”12其刻意將中國經濟和科技發展稱為權力擴張,實質是美國媒體的話語霸權。與此相比,亞非拉國家從“一帶一路”倡議和其他中外合作項目中分享成果,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相關理念給予肯定。比如,肯尼亞媒體《星報》報道稱:“‘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可持續發展運動,其在連接和改變南北半球的同時,重新定義了發展和現代化概念。”13良好的雙邊合作關系促進了其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正向理解。
三是文化差異成為影響中國式現代化認知的基因。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講,文化差異是人們對世界識解方式的不同。中西方對“人權”問題的理解就受到本國文化歷史特征的影響。在西方哲學中,對“人”的權力強調主體性和自由性,而中國以儒學為主的文化則強調集體主義。這種差異在國際媒體解讀中國式現代化時表現顯著。西方媒體在報道“一國兩制”“改革開放”等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就時,無法跳出滲透在文化基因里的認知框架。比如,“一國兩制”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和治理現代化的偉大創舉。盡管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仍有西方媒體組織和媒體稱“‘一國兩制’是一種侵權行為”14,認為其不符合“民主”邏輯。而與中國具有文化接近性的國家就有所不同,同在儒家文化圈的馬來西亞對“和合文化”就有更強的共鳴。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提出“昌明大馬”理念,就包含著永續、尊重、信任和關懷等核心內涵,他對全球發展倡議的肯定15,也折射了文化接近國家的同理心與共鳴。
基于此,開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傳播,應在分析各國歷史發展階段、中外雙邊合作情況和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提升面向不同區域國家的精準傳播效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傳播路徑研究”(編號:23JZD033)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項目“面向‘Z世代’的中國式現代化國際傳播”(編號:23ZD012)的階段性成果。
吳瑛系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蘇潔系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英]諾曼·費爾克拉夫:《話語與社會變遷》(殷曉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3年,第60頁。
②[荷]托伊恩·A.梵·迪克:《作為話語的新聞》(曾慶香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3年5月,第5頁。
③[英]諾曼·費爾克拉夫:《話語與社會變遷》(殷曉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3年,第108頁。
④“It is absolutely essential to have a dialogue on the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with the world’s major economies”, says Connie Hedegaard;Bulletin Quotidien Europe,2020-11-07.
⑤We need to stand united, work together,The Herald Zimbabwe,2021-01-28.
⑥Katy Hessel,Abuse of power is no surprise to anyone,The Guardian,2023-01-23.
⑦Xinhua issues research reports in South Africa on Xi Jinping’s economic thought, CPC’s “Second Integration”theory,PR Newswire,2023-08-21.
⑧黃建軍:《論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馬克思主義研究》2024年第1期,第44頁。
⑨[法]米歇爾·福柯:《規訓與懲罰》(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第29頁。
⑩[英]諾曼·費爾克拉夫:《話語與社會變遷》(殷曉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3年,第95頁。
11李開盛:《中國外交自信的深層邏輯與世界意義》,《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24年第3期,第3頁。
12Mercy A. Kuo:“Digital Empires”:The China-EU-US Competition Over Tech Regulations),The Diplomat,2023-10-12.
13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osters strategic partnerships,The Star,2023-10-02
14Colin Robertson,Biden or More Trump:What Canadians Need to Know about the 2020 U.S. Election,Canadian Global Affairs Institute,2020-10.
15《李強同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舉行會談》,中國外交部網站,http://cv.chinaembassy.gov.cn/zgxw/202304/t20230402_11053146.htm,2023 年4月2日。
責編:吳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