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自2 0世紀7 0年代至今,法國智庫快速發展,在塑造民意走向、政府決策和制定外交策略等方面產生了廣泛的全球影響力。本研究以國際傳播為核心視角,綜合運用情報學和傳播學研究方法,對法國1 0家綜合智庫與1家專項智庫發布的涉華文獻進行了議題、框架及話語分析。研究發現,2 0 1 8年至2 0 2 3年間,法國智庫集中關注法中美關系互動、能源環保與氣候治理等6個議題;在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中國彈道導彈發展、中國鄉村變遷、烏克蘭危機中的中國態度等問題中構建了新的話語空間與敘事框架。中法關系的歷史動態、中國世界角色的轉變與全球議題的中法共享等三個維度共同構建了法國智庫的中國觀。
【關鍵詞】法國智庫 中國觀 話語分析 涉華研究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在半個多世紀的交往中,中法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自擔任法國總統以來,曾三次到訪中國,以鮮明的個性和積極進取的政策推動法國內外政策的變革。他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政策主張對新形勢下的中法關系和世界秩序的構建產生了重要影響。①作為一種思維轉變方式,智庫象征著武力權力向知識權力的讓渡,也是衡量一個國家軟實力和話語權的重要標志。②法國智庫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逐漸發展,現已在機構數量、專業門類、指數評價等方面居于世界前列。近年來,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中影響力的提升,法國智庫的涉華議題呈激增態勢。在此背景下,以法國智庫為棱鏡,觀察其涉華議題、話語及框架,挖掘智庫報告體現的中國觀,對理解歐洲文明與法國文化、預測法國對華認知與政策發展、制定“一國一策,一事一策”、促進雙方理解互鑒、引領中法關系健康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研究現狀及方法設計
(一)研究現狀
隨著國家實力的提升,法國智庫因得到本國政府、財團與社會組織的大力支持而快速發展,其研究成果在法國政府的政策制定與社會互動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而研究法國智庫也成為一個重要的學術研究熱點。目前,相關研究大致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聚焦于法國智庫在特定議題上的認知表現。例如,堯紅梅選取法國智庫以及法國紙媒《費加羅報》《世界報》相關文章作為研究文本,從議題框架和報道傾向探討法國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和反應③;程平則關注了“中法人文交流”議題,認為法國智庫對該議題的解讀方式存在泛政治化和實用主義傾向④;第二類聚焦于法國智庫與其他國家或地區智庫的比較研究。例如,許共誠通過梳理以英、法、德三國為代表的歐洲智庫及美國智庫的發展概況,比較分析了歐美智庫的特點⑤;第三類則聚焦于法國智庫本身的發展特征和現狀描繪,其中,郭琳⑥等人的研究較有代表性。
盡管現有研究成果采用了多元視角和方法,但研究多集中在特定話題、事件、案例的分析,而對智庫報告所隱含的法國國家對華認知、態度與想象的動態觀察,特別是對智庫報告與外交動態互動的分析尚待深入。為此,本研究以從區域國別視角構建對法國的全面認知為目標,以國際傳播研究范式為框架,結合傳播研究方法與情報搜集方法,對2018年1月至2023年5月的法國智庫涉華文本進行分析,嘗試勾劃法國智庫構建的“中國圖景”,分析中法關系的未來動向。
(二)研究樣本的選擇
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詹姆斯·麥肯(James G. McGann)發布的《2020年全球智庫發展報告》⑦中全球智庫的影響力排序,本研究選取了10家法國綜合性智庫及1家專業性智庫,包括: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 (IFRI)、國際與戰略關系研究所 (IRIS)、歐洲雅克·德洛爾研究所(Jacques Delors)、歐盟安全研究所 (EUISS)、前瞻性研究和國際信息中心(CEPII)、政治創新基金會 (Fondapol)、國際研究中心(CERI)、戰略研究基金會(FRS)、羅伯特·舒曼基金會(RSF)、國際發展研究基金會(Ferdi)、可持續發展和國際關系研究所(IDDRI)。另外,馬克龍成為法國總統以來為中法關系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此,本文的智庫報告樣本分析時間確定為2018年1月8日(馬克龍首次訪華)至2023年5月7日(馬克龍第三次訪華結束后一個月)。
隨后,研究者在11家樣本智庫的官網以法語“Chine”、英語“China”為關鍵字,爬取全部相關內容,獲得文本1500篇,在剔除了重復、不相關、新聞類以及通知公告類的文本后,共得出研究樣本文獻529篇,其中2018年至2023年每年的數量分別為61、94、136、100、84、54篇。
二、法國智庫報告涉華問題的基本概況
本研究首先對所有研究樣本按照涉華研究數量、涉華議題類別(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民生、科技文化、能源和環保)等維度進行了數據統計。
從涉華議題研究數量看,11家智庫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政治創新基金會(17.39%)、戰略研究基金會(13.99%)、歐洲雅克·德洛爾研究所(10.78%)、可持續發展和國際關系研究所(10.40%)、國際與戰略關系研究所(9.83%)、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9.07%)、前瞻性研究和國際信息中心(8.13%)、國際研究中心(7.94%)、歐盟安全研究所(5.29%)、國際發展研究基金會(4.54%)、羅伯特·舒曼基金會(2.65%)。
從涉華議題內容看,政治(28.54%)和經濟(29.49%)仍是法國智庫報告的主要議題,也是多數智庫的核心分析單元。具體而言,各個智庫在不同領域的涉華話語和框架,及其對法國和歐洲的政策制定的影響各有側重。在經濟領域,前瞻性研究和國際信息中心、國際發展研究基金會兩家智庫在經濟預測和全球發展金融領域具有較強的話語權,歐洲雅克·德洛爾研究所的影響力主要體現在區域經濟政策和歐洲一體化方面;在政治領域,國際與戰略關系研究所和歐盟安全研究所在法國和歐洲的安全戰略制定方面的話語權較強,而政治創新基金會則在法國國內重大政策和社會問題上有較強的影響力;在能源環保領域,可持續發展和國際關系研究所是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全球環境治理領域的議題領導者;在軍事領域,戰略研究基金會作為法國安全與國防政策的關鍵參謀機構,其軍事與地緣政治分析較有分量。
三、法國智庫涉華議題的敘事框架與話語
(一)框架一:中歐貿易合作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作為全球主要的經濟參與者,其經濟政策、貿易實踐和投資戰略是法國智庫關注的重點議題之一。特別是2020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歐盟最大的貿易伙伴,這一轉變引發了法國智庫對中歐經濟互補和潛在合作可能性的討論。法國智庫對中國市場展現的生機與中國經濟發展在全球市場中的影響,特別是對中國面臨突發公共衛生危機時顯示出的強大經濟韌性表示認可。另外,法國智庫也對中國的市場準入、投資開放程度、知識產權保護和潛在的經濟競爭問題表示擔憂。其中的多份報告共同呼吁歐洲維護其利益和價值,恢復其在中歐關系中的主導地位。法國智庫對探索雙方貿易新機遇的熱情高漲,特別是在農業領域,認為中國面臨著農業和糧食發展“挑戰”,而歐盟在該領域有領先的技術和標準,中歐有廣闊的合作空間。⑧
(二)框架二:“中國威脅論”邏輯中的中歐關系
盡管中法關系整體呈現良性發展,但法國智庫對中歐關系的研究依然反映出“中國威脅論”的底層邏輯。一方面,他們關注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角色和立場,如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中的態度,中國與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的雙邊關系,以及中國與歐盟的整體關系格局;另一方面,他們對中國全面崛起表示擔憂,認為中國外交風格強勢,加深了外界對中國的不信任。有文章認為,一個“過于強大的共產主義中國”不符合歐洲的利益。中國通過“新絲綢之路”向新興國家的政府和中央銀行提供貸款,并通過衛生外交輸出其外交模式。⑨然而,盡管近年來歐洲對華政策更加謹慎,但并未像美國那樣直接對抗中國,而是趨于審慎理性,以減少對中國的戰略性依賴。
(三)框架三:中國地緣政治戰略分析
中國與非洲、印度、日本、巴基斯坦的雙邊關系,以及在東南亞地區的戰略部署,也受到法國智庫的密切關注。近五年,“印太地區”替代“亞太地區”成為法國智庫討論最多的涉華地緣政治議題。
法國智庫認為,法國是最早將印太地區作為其地緣政治優先事項的歐洲國家之一,是唯一有能力對中國采取非戰斗性“印太戰略”的歐洲大國。特朗普執政時期,“印太戰略”成為美國在國家戰略層面對抗“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平臺,而歐洲在印太地區與美國利益捆綁。然而,法國智庫對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和印度組成的四方聯盟在該地區對抗中國的效果持懷疑態度,認為他們在資源、野心以及與中國的經濟聯系方面存在不平衡,關系并非牢固,與中國打交道時抱持實用主義(pragmatisme)心態。⑩
另外,在非洲問題上,法國智庫認為中國已與非洲建立了密切的共同體關系。中國對非援助不僅是其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也是其軟實力戰略的重要工具。非洲受援國更加依賴中國,中國也獲取了豐富的外交資源和自然資源。
(四)框架四:中美貿易戰對歐洲的影響
隨著中美貿易戰的持續升級,法國智庫聚焦中美在亞洲的領導力競爭及其對歐洲關系的影響,將中美關系定義為“不可能戰爭,不可能和平”的微妙狀態,認為中美貿易戰背后是新的全球霸權之爭。11法國智庫也分析了中美貿易戰對多邊規則和全球化的挑戰,以及美國政府對歐洲國家采取的貿易報復、保護主義、工廠搬遷補貼和技術出口限制等措施,認為這些措施都會給歐洲企業和經濟帶來災難性后果。
法國智庫認為,歐洲與中國之間不存在直接的“霸權”競爭,因此中歐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可探討的空間。但在無法訴諸多邊爭端解決機制的情況下,歐洲會選擇與美國對話,以尋求美國的軍事保護。同時,他們建議歐洲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以“限制潛在的脆弱性”。12簡言之,法國智庫關于中美貿易戰的話語將歐洲置于中美之間的夾縫中,強調歐洲需要在中美之間平衡和調整,以保護自己的利益和價值。
(五)框架五:氣候治理領域的中歐合作
法國是歐盟唯一的核大國,核電對法國社會的各個領域都有重要影響。法國智庫對中國的新能源(核能)的應用與轉型等議題高度關注,認為中國通過建立自己的能源體系,可緩解自身對化石能源的結構性對外依賴。法國智庫同時指出,當前中國核能在大多數可再生能源價值鏈中占主導地位,并且預計2030年前后,中國核電裝機容量將超過歐洲和美國,且主要基于中國本土技術。這可能危及歐洲能源主權。
另外,法國智庫提出,烏克蘭危機進一步讓歐洲認識到在能源等方面對中國的依賴將成為“隱患”,因此建議歐洲重啟核能,并在低碳技術價值鏈中與中國“脫鉤”。13但由于利益沖突,該建議并未獲得德國、西班牙、瑞士等歐洲國家的支持。
在全球環境治理方面,法國智庫認為,在氣候問題上與中國合作至關重要。他們呼吁歐洲加強與中國的對話,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進程。
(六)框架六:中國技術創新與應用
在科技創新與應用方面,法國智庫對中國的關注擴展到數字化發展與人工智能等領域,具體包括5G網絡、智慧城市、人工智能應用和網絡安全。其中,智庫對中國參與技術標準的制定尤為關注,指出中國正積極參與技術標準的制定。他們認為中國雖然尚未主導國際標準化生態系統,但在技術標準方面的進步值得贊賞,歐洲也應同中國進行更多對話與合作。
法國智庫也關注生物科技領域的技術創新與應用。他們認為,生物技術是中國政府的優先發展領域之一,其創新性在新冠疫情治理中展現了優越性。另外,中國在基因組編輯、免疫療法以及信息技術與醫學的結合方面已躋身世界前列。歐洲應加強與中國在生物科技領域的合作,但也應警惕雙方在生物實驗倫理標準方面的差異。14
綜上所述,法國智庫對中國的態度是復雜和矛盾的,既有合作也有競爭,既有認同也有對抗,反映出歐洲對中國崛起的不確定性和焦慮,影響著歐洲對華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這些觀察結果為理解法國智庫對中國的看法提供了新視角,也為進一步研究法國智庫眼中的中國提供了重要線索。
三、法國智庫涉華議題的焦點與未來趨勢
(一)綠色貿易與氣候治理:話語權爭奪新戰場
能源關乎國家安全和人民福祉。烏克蘭危機引發的全球能源危機為歐洲各國敲響了警鐘。法國智庫對中國能源問題的關注,也反映出歐洲國家正努力減少對他國的能源依賴,并試圖尋求新的合作機遇。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家之一,中國對環境污染采取的治理舉措成為法國智庫涉華議題的焦點之一。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曾全面分析中國天然氣市場的轉型政策15,較為客觀地闡釋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努力。但統計顯示,該智庫對中國的探討通常使用批判性話語和“陰謀論”的敘事方式。
此外,歐盟正加快綠色貿易框架的搭建。以2023年5月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為代表的系列法案,客觀上推動了歐盟在全球氣候治理領域的領導者身份。一系列政策的頒布,既體現了歐盟的全球共同發展理念,也構建了其在氣候治理、能源開發等領域中的公信力。因此,綠色貿易與氣候治理將是法國乃至歐洲與中國進行資源、市場與話語博弈的新戰場。
(二)硬實力建設與武力威懾:對中國軍事力量發展的追蹤
法國是歐洲少數擁有現代化武裝力量的國家之一,同時也積極參與國際維和與反恐等全球軍事行動。自馬克龍上臺以來,為應對“可能發生的新威脅”,提升法國軍隊應急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戰略自主性,法國政府將創新武器裝備和加強網絡安全作為其政府改革藍圖中的重要一環。
法國智庫對中國的高精尖武器發展持續關注,特別對威懾性力量的分析明顯增加。以戰略研究基金會為例,其對中國的核武器等軍事武器的關注度最高。樣本中近10%的文章都圍繞中國的軍事戰略建設、威懾性武器使用等軍事相關主題展開。其中,法國智庫對中國的彈道導彈建設尤為關注,這與法國戰略核力量的構成息息相關。多篇報告認為,中國軍事行動需要更高的透明度,其軍事領域的快速發展令他國擔憂。
(三)西方視角下的基層觸達:對中國農業農村的想象
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在國際社會引起廣泛關注。法國智庫從西方視角分析了中國農業農村的發展現狀,并對中國農業農村建設路徑和方案進行解讀,對中國農村建設的評價也納入了空間設施、生態質量、社會服務等維度。
法國智庫對農業農村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中國農村合作醫療和社會互動在家庭農業中的作用兩個方面。國際發展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馬丁·奧迪伯特(Martine Audibert)等人將中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作為典型案例,肯定了中國在農村地區實現的普惠醫療覆蓋,為農民提供了重要的醫療保障,并認為這對于解決全球農村地區的醫療問題提供了有益啟示。16
此外,糧食安全、轉基因食品研究、農產品污染等衍生話題同樣受到部分智庫關注。但這些議題研究對中國的評價相對消極。
(四)浪漫關系中的緊張態勢:烏克蘭危機下的中國立場
烏克蘭危機迫使法國重新評估與中美俄三方關系,這也成為法國智庫涉華議題的階段性熱點。相關研究持續關注中國的立場與態度,包括戰略研究基金會、國際與戰略關系研究所在內的多家智庫側面肯定了中國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聲稱“支持俄羅斯或給中國帶來聲譽風險”。17在外交方面,認為法國對中國應采取比對俄羅斯更加強硬的態度,其原因是烏克蘭危機升級帶來的世界經濟波動會使中國成為間接受益者。
四、 結論:棱鏡折射出的中國觀
在區域性爭端升級與全球格局深刻變革的背景下,法國智庫的涉華議題研究范圍更為多元,問題更趨深入,焦點更加突出。作為國際交往的現代知識生成組織,智庫的實踐具有代表性地、立體地展現了其中國觀。
從歷時性角度分析,法國智庫對中法關系的定位呈現了“朋友—伙伴—競爭對手”的重要轉變。這種演變趨勢也體現出中法關系的復雜性:戰略合作需求上升,但戰略互信下降;經貿合作空間擴展,但利益沖突加劇;多層次交往增加,但雙方對議題的話語主導權爭奪更加白熱化。
從共時性角度分析,法國智庫對中國的態度在多個領域中既有積極認可,也有消極質疑,但整體相對中立,且中法關系的階段性沖突明顯。根據法國智庫的議題框架和話語敘事,中國已成為影響歐洲國家、美國、俄羅斯等大國關系的核心要素。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法國智庫承認中國在軍事、政治、經濟、科技等重要領域取得的成績。但法國智庫卻時常從法國國家利益出發,將這些成績構建為“威脅”或“特殊手段獲得的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智庫缺少對“文化中國”和“科技中國”的認知。盡管我國數字化進程與科技發展成效顯著,但法國智庫對相關議題的分析并不多見,對科技問題的討論零散分布在太空競賽、人工智能、技術標準、生物技術等方面,且大多作為政治、經濟議題的附屬性議題。法國智庫對跨文化傳播等議題也幾乎并未涉獵,特別是對中國文化產品、文化交流、藝術發展等問題的探討較為鮮見。
研究發現,僅有歐洲中國事務智庫聯盟(ETNC)在2021年發布過中國軟實力專題研究,其中包含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和歐盟安全研究所的兩篇報告,而這些報告對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實踐存在質疑,對中國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評估態度消極。這說明在中國對外交往與對外傳播實踐中,持續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基因、提升文化傳播能力,對于構建積極的中國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法國智庫的中國觀演變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其議題框架和敘事話語對法國政府制定對華政策、企業探討對華貿易策略、民眾對華認知等具有結構性影響。中國應持續關注法國智庫動態,結合中法關系的實時發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錨定核心聚焦區域,持續彰顯大國擔當,促進政治互信,引領中法關系向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以國際組織為主體的國際傳播理論創新和能力提升研究”(項目編號:22BXW026)研究成果之一。
趙如涵系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教授;陳俊旭系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中國人民警察大學廣州校區教師;鄒采玲系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媒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張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法關系的再定位——國際關系創新的伙伴》,《歐洲研究》2019年第6期,第23頁。
②王厚全:《智庫演化論》,博士學位論文,北京大學,中共中央黨校,2016年,第6頁。
③堯紅梅:《法國智庫媒體視閾中的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視聽》2017年第2期,第138頁。
④程平:《淺析法國智庫對“中法人文交流”的認知傾向》,《法國研究》2019年第1期,第72頁。
⑤許共城:《歐美智庫比較及對中國智庫發展的啟示》《,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0年第2期,第77頁。
⑥郭琳:《法國智庫涉華認知研究及啟示——基于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的研究》,《情報雜志》2022年第2期,第49頁。
⑦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cholarly Commons, “2020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 January 28 2021, https://repository.upenn.edu/ entities/publication/9f1730fa-da55-40bd-a1f4-1c2b2346b753, last accessed on 17 March 2024.
⑧Sylvie Bermann, Elvire Fabry, \"Construire l’autonomie stratégique de l’europe face à la chine, \" December 2021, https://institutdelors.eu/ publications/construire-lautonomie-strategique-de-leurope-face-a-la-chine/, last accessed on 17 March 2024.
⑨Laurent Lacroix, “Quelle Europe de la supply chain et des approvisionnements ?” 2 june 2020, https://www.robert-schuman. eu/questions-d-europe/561-quelle-europe-de-la-supply-chain-et-desapprovisionnements,last accessed on 17 March 2024.
⑩Marianne Péron-Doise, “La compétition Chine/états-Unis : jusqu’oùet à quel prix ? ,” 12 May 2021, https://www.iris-france.org/157688-lacompetition-chine-etats-unis-jusquou-et-a-quel-prix/,last accessed on 17 March 2024.
11Lionel Fontagné, “Chine-états-Unis : ? Le terme de “guerre” est désormais justifié ?,” Le Blog du CEPII, 18 March 2019, http://www.cepii.fr/BLOG/bi/ post.asp?IDcommunique=665, last accessed on 17 March 2024.
12Thomas Gomart,Marc Hecker, \"Chine/états-unis : L’europe en déséquilibre, \"études de l’Ifri, April 2023, https://www.ifri.org/sites/default/files/atoms/files/ gomart-hecker_chine_etats-unis_2023.pdf, last accessed on 17 March 2024.
13Cécile Maisonneuve, \"Pour un nouvel ordre énergétique européen,\" Fondapol, April 2023, https://www.fondapol.org/etude/pour-un-nouvel-ordreenergetique-europeen/, last accessed on 17 March 2024.
14Aifang Ma, \"Biotechnologies in China: A state of play //Fondapol, Fondation pour l’innovation politique, \" February 2020, https://www.fondapol.org/en/ study/biotechnologies-in-china-a-state-of-play/, last accessed on 17 March 2024.
15Sylvie Cornot-Gandolphe, \"La chine en quête de ciel bleu: Les bouleversements du marché gazier intérieur ,\" Etudes de l’Ifri, 10 September 2019, https://www.ifri.org/fr/publications/etudes-de-lifri/chine-quete-deciel-bleu-bouleversements-marche-gazier-interieur,last accessed on 17 March 2024.
16Audibert M,et al., \"The impact of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 on township hospitals’ utilization and income structure in weifang prefecture, China, \"Health Economics and Healthcare Reform: Breakthroughs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GI Global, 2018, p.109.
17Karl De Meyer, “Les Européens demandent à la Chine de se positionner face à la Russie,” Les Echos, 1 April 2022, https://www.lesechos.fr/monde/ europe/les-europeens-demandent-a-la-chine-de-se-positionner-face-a-larussie-1397698, last accessed on 13 February 2023.
責編:吳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