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富有實效的國際傳播從來都應帶有鮮明的區域國別性質,而精準傳播則與區域國別傳播相互成就。中國對非傳播研究,是非洲研究和國際傳播研究的交叉領域。為探索當下區域國別研究視角下的中國對非傳媒研究現狀、挑戰與破局路徑,本文對2 0 1 8年至2 0 2 4年6月國內對非傳播研究學術發表進行了內容分析,總結并反思了中國對非區域國別傳播研究現狀與問題,進一步剖析了區域國別研究視角下的中國對非傳媒研究挑戰,提出對非傳播研究需要從戰略傳播及精準傳播的兩大方向突圍,積極拓展中非在建構性新聞及發展傳播領域的學術對話及知識生產。
【關鍵詞】中國 非洲 對非傳播 戰略傳播 精準傳播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際形勢發生新變化,我國國際傳播也面臨新挑戰,提升國際傳播實效性的要求日益突出。鑒于國際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及文化的差異,精準傳播成為提升國際傳播效果的有效途徑。從區域國別視角做好中國對非精準傳播研究,是提升對非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基礎。以精準傳播為渠道的區域國別傳播是國家戰略傳播的必要構成,賦能國家戰略傳播及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對非區域國別傳播研究的重要指向和訴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可見,富有實效的國際傳播,從來都應帶有鮮明的區域國別性質及精準傳播訴求。近年來,我國對非洲展開了多主體、多媒介、多路徑的國際傳播及公共外交實踐,初步構建起了立體式的對非大外宣格局,我國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在非洲有顯著提升。
然而,中非合作長期面臨西方外部抹黑及非洲社會內部質疑等多重挑戰,西方媒體在非傳播依舊影響深遠,我國對非傳播效果還有待大幅提升。中國對非傳播研究缺乏對非洲社會政治環境及媒體生態的了解,對非傳播實踐及研究還多以我為中心。做好精準傳播目標下的中國對非區域國別傳播研究,是我對非戰略傳播體系建構研究的基礎工程,是新聞傳播學界落實國家國際傳播戰略的必答之題。
一、中國對非傳播研究現狀與問題反思
近年來,隨著國際傳播研究的大發展,國內對非傳播研究逐漸走出冷門,受到更多的學術關注。中國對非洲傳播研究,一直以來都是在精準傳播及區域國別框架下開展的國際傳播研究。中國對非區域國別傳播研究具有明顯的跨學科性質,是非洲研究和國際傳播研究的交叉領域,也是區域國別學的一部分。區域國別學的提出和建設,是中國高校學科建設的一次重要調整,更是應對中國與世界所需的“問題導向之學”。①因此,隨著中非關系快速發展,在建構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下,對非區域國別傳播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顯。提升中國對非精準傳播研究與實踐,首先需要理清現狀,在總結與反思中確定更具有戰略意義的發展目標建構路徑。
(一)對非傳播研究穩步發展,服務國家戰略特色突出
在中非合作論壇機制的推動下,中非媒體交流進入發展快車道。中國對非傳播研究的起步與發展,一直都圍繞非洲及非洲國家展開,與中非關系發展及中非合作進程高度契合。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在北京舉行,這一歷史性盛會揭開了中非關系新的歷史篇章,也進一步激發了中非媒體交流及中國對非傳播研究的進程。
本文以知網數據庫為數據來源,對2018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1日期間在知網上發表的相關文章進行統計,旨在梳理五年半來中國對非傳播的研究導向、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區域覆蓋、研究問題等。以“非洲”為主題詞,本研究共檢索到3.08萬篇文章,其中“新聞與傳媒”學科共有397篇,占比1.26%。在此基礎上,對“新聞與傳媒”學科內的397篇文章進行進一步細化統計顯示,涉非相關研究論文年發表數量保持在40篇以上(2024年為前5個月的數據)。其中,在2019年期間于中文期刊發表的關于非洲研究的論文數量最多,為82篇。可見,2018年中非論壇北京峰會大大促進了中國學者對涉非新聞傳播議題的關注。盡管新聞傳播領域開展的非洲研究發表在整個中國非洲研究發表中占比不高,但整體上涉非傳播研究的發展趨勢是穩步前進、可圈可點的。
我國對非傳播研究從研究之初就有著精準服務國家對非外交的戰略特色。基于獲得的數據,本研究進一步對涉非傳播研究領域發表的主題、研究類別、文獻來源進行了細分研究,相關研究重點聚焦以下主體:“國際傳播”“一帶一路”“對非傳播”“主流媒體”“社交媒體”“國家形象”“非洲媒體研究”“中非關系”“策略研究”“孔子學院”“中國媒體”等;在研究類別上,以“應用研究”為主,“基礎研究”為輔;在研究方法上,闡釋研究為主,占比56.9%(226篇),實證研究占比32.2%(128篇);在媒體形態上,以研究傳統媒體為主,占比75.1%(298篇),而新媒體研究占比僅為14.1%(56篇);在文獻來源上,《對外傳播》《國際傳播》《青年記者》《中國記者》期刊占比最高,分別為19.75%(31篇)、8.92%(14篇)、8.28%(13篇)7.64%(12篇);在機構來源上,依次為“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華通訊社”“浙江師范大學”“清華大學”等。
綜上,國內涉非傳播研究重點關注了中非合作、尤其是“一帶一路”議題下的中國對非傳播主題,高度聚焦對非傳播中的傳播策略提升、國家形象建構等維度,服務國家戰略意識的應用研究導向突出。相關研究側重傳統媒體,新媒體等研究比重有限。其中,以高校教師為主體的學術研究群體及時回應了中非合作關系下中國對非傳播戰略需求。一方面,這些研究較多把非洲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對象展開,帶有鮮明的區域指向;另一方面,南非、尼日利亞、肯尼亞等國別主題的研究,體現出了涉非傳播研究的國別視角及精準傳播意識,但比重嚴重不足。值得肯定的是,以《對外傳播》為代表的國際傳播類期刊成為刊發涉非傳播議題的主陣地,但其他新聞傳播類核心期刊對該議題的關注不夠。
(二)對非傳播研究占據主流,非洲本土媒體研究有待提升
為進一步呈現涉非傳播研究內在肌理,本研究對獲得的397篇文章進行內容分析。分析內容包括標題、摘要、關鍵詞、研究性質、研究區域、媒體形態、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等。經人工核查,在397篇文章中有43篇文為弱相關文章,因此,本文重點分析了354篇強相關文章。
研究發現,在研究性質分布上,“中國對非傳播研究”占近三分之一(235篇,占比59.2%),隨后依次是非洲本土媒體的研究占比10.8%(43篇),非洲媒體涉華報道等研究占比9.3%(37篇),國際媒體在非傳播研究占比4.8%(19篇),中外涉非傳播對比研究占比2.8%(11篇),國際媒體(括非洲媒體在內)涉華報道比較研究占比2.5%(10篇);更進一步,在研究領域上,對235篇“中國對非傳播研究”的二級分類研究顯示,媒體傳播策略占比36.3%(144篇)、跨文化傳播占比23.7%(94篇)、公共外交研究占比15.9%(63篇)、比較研究占比5.5%(22篇),媒體發展概述占比5.0%(20篇),批判分析占比2.8%(11篇)。值得注意的是,在對235篇“中國對非傳播研究”進行的二級分類顯示:對非傳播策略有202篇,占中國對非傳播研究的86.0%,而中非合作議題占8.9%(21篇),中國媒體涉非報道等議題占5.1%(12篇)。
可見,國內研究在重點關注中國對非傳播,尤其策略研究,這反映出相關研究的對策性及應用性導向;同時,關注非洲媒體視角的研究占比有20%,雖然在占比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這些對非洲本土媒體發展的研究,體現出國內研究學者對非洲區域國別傳播及精準傳播研究的自覺及認同,并有著突出的比較意識及反思精神。
(三)兼顧美西方對非傳播比較研究,國別性質基礎研究不足
非洲媒體生態復雜,美西方等媒體在非影響深遠。研究中國媒體對非傳播,對標美西方媒體在非傳播實踐是繞不開的研究議題。本研究數據顯示,國內有關“國際媒體在非傳播研究”涉及到的國家或地區依次為:美國(10次,25.6%)、英國(8次,20.5%)、法國(5次,12.8%)、阿拉伯國家(5次,12.8%)、印度(3次,7.7%)。可見,相關研究對國際媒體在非傳播實踐予以了高度關注,尤其是重點關注了美、英、法西方國家在非洲傳播的策略及影響力,并注意到了阿拉伯世界國家及印度在非洲的傳播動態。這些研究不乏對西方國家對非傳播戰略的批判分析及經驗借鑒,也有就其對非傳播的后殖民性及文化霸權主義的反思。
關注整體非洲及非洲大國是國內對非傳播研究的重點。地理意義上的非洲是一塊大陸,由54個國家組成。然而東西南北中部的非洲國家在語言、宗教及文化上差異明顯,非洲的多樣性不一而足。傳統意義上的非洲研究重點關注撒哈拉以南非洲,而北部阿語非洲國家則歸類在西亞北非研究范疇。依據本研究的區域分布數據,國內涉非傳播研究常常把整體非洲作為學術話語展開對象,而對非洲洲內的區域研究數量不足,且分布不均。同一研究數據顯示,國內涉非傳播研究關注整體非洲的占比69.5%(276篇),其次是西非占比6.3%(25篇)、南非占比5.8%(23篇)、東非占比4.3%(17篇)、北非占比2.0%(8篇)、中非占比1.3%(5篇)。相關國別研究的具體數據為:南非(21篇,22.8%)、尼日利亞(15篇,16.3%)、肯尼亞(9篇,9.8%)、坦桑尼亞(8篇,8.7%)、加納(7篇,7.6%)、利比里亞(4篇,4.3%)、突尼斯(4篇,4.3%)、盧旺達(3篇,3.3%)、馬拉維(3篇,3.3%)、阿爾及利亞(3篇,3.3%)、埃及(3篇,3.3%)。可見,南非、尼日利亞、肯尼亞、坦桑尼亞等非洲大國成為研究的主要對象國,但對于其他非洲國家的研究不足,國別上存在較為明顯的不均衡性。
綜上,國內關于中國對非傳播的研究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以應用研究為主的中國對非傳播策略研究,如涉非“一帶一路”傳播、中國國家形象建構、中國媒體對非傳播等研究;二是比較視角下的非洲及西方媒體涉華議題傳播研究、非洲本土傳播生態研究;三是偏向溝通視角的中非文化及媒體交流與合作研究。近年來中國對非傳播的研究呈現出從關注中國對非傳播的中國視角——關注非洲媒體發展的非洲視角——尋找中非發展共贏的互動視角的研究范式演進軌跡。
在這一進程中,研究重點圍繞國家形象建構、軟實力提升、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對非傳播能效的策略研究等,給對非傳播研究提供了較好的學術服務及支撐。然而,在我國對非傳播效果與預期存在一定差距的背景下,相關研究同時也出現了瓶頸與玻璃天花板現象。在服務國家國際傳播能力提升上,對策研究多,戰略研究不足;應用研究多,基礎研究不足;研究多把非洲作為整體對象,而下沉式的國別研究弱,精準傳播研究乏善可陳;闡釋性研究多,實證研究不足。這一方面體現出相關研究者的研究意識,但也折射出期刊選稿導向,涉非的基礎性及關注單個國別的研究被引用的可能性小,間接導致研究多以整個非洲為研究對象,以問題導向的策略研究更受偏愛。與此同時,已有研究較少關注西方及非洲學者就中國媒體對非傳播的研究成果,缺少與非洲學者的聯合研究發表,多數研究自說自話現象突出。
二、中國對非傳媒研究的挑戰
近年來,中非關系的長足發展為中國在非國家形象及話語權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首先,中非合作的迅猛發展,已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其次,中國是非洲的發展新伙伴,為非洲提供了新的發展模式參照;再次,中國在非洲開展的基礎設施建設為非洲國家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第四,非洲民眾對中國的看法以正面為主。②與此同時,在大力推動國際傳播守正創新的新聞傳播實踐中,深刻把握對非國際傳播的困境與挑戰,是做好對非研究的前提與基礎。
(一)直面非洲區域傳播的生態挑戰
非洲是一個充滿多樣性和復雜性的大陸,對非開展精準傳播研究及實踐首先要了解和熟知非洲社會歷史及非洲區域性的獨特媒介生態。非洲國家不但數量眾多,自然資源迥異,經濟發展不同,文化各具特色。非洲有著長期被殖民的歷史,同時又保留著深厚的本土習俗,盡管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但又被視為最具發展潛力的大陸,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第二快的經濟體。非洲國家自身社會政治體制、價值觀念及媒介生態更親西方,同時又有著自身的獨特性。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對非洲的沖擊造成了當地國家社會權力關系的變化,多數非洲國家經歷了民主轉型。非洲國家多實行西方選舉體制下的自由媒體政策,加之地緣政治及非洲選舉政治的復雜多變,與西式民主話語綁定的“新聞自由主義”在非洲蔓延,私有媒體發展迅速。
非洲多數國家的媒介體制近西方而遠中國,部分非洲媒體人及媒體研究者對中國的新聞體制存在偏見。導致我國一再陷入美西方國家及部分非洲媒體的負面話語窘境。首先,非洲媒介的從業者及研究者對我國的新聞傳播媒介體制及理念不熟悉,且對“非獨立媒介”存在普遍排斥觀念,擔心中國媒介進入會影響其民主體制及新聞自由理念;其次,我對非傳播的媒體受眾觸達率及影響力還比較有限;再次,非洲本土媒介發展滯后,其國際新聞信源嚴重依賴法新社、路透社等西方通訊社,其大量涉華議題及新聞價值直接克隆西方媒體,導致美西方涉華信息負面話語“二次泛濫”狀況頻繁。近幾年,我國內負面新聞在非外溢現象突出。非洲媒體關于我國社會經濟議題的報道逐漸增多,但通常援引西方媒體報道,以負面新聞為主,并在話語敘事上與西方國家保持一致。
(二)正視國際媒體在非傳播的區域競爭
歷史上,英法等國家借助殖民體制較早進入非洲,非洲的媒體發展深受殖民歷史的影響。二戰后,美西方媒體憑借其在資本、技術、語言、文化及話語權等方面的宣傳優勢和壟斷地位,一直在對非傳播中占據強勢地位。近年來,隨著衛星及數字化傳播技術的推廣及全球傳播格局的變化,全球南方媒體及非洲本土媒體獲得了快速發展,但美西方國家的媒體在非仍有著深厚的影響力。尤其是美國、英國和法國三個西方老牌媒體帝國仍占據著非洲新聞話語的主導地位。美國媒體和英國媒體對非傳播體系完備,傳播戰略明確,語種多元,成為在非涉華議程的話語設置者。與英國廣播公司、“美國之音”及“德國之聲”等在非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媒體相比,我國對非傳播渠道及語種還不夠豐富,缺乏具有精準傳播意義的小語種平臺,開展的對非媒體培訓及交流缺乏賦能導向及對非洲本土資源調動。
在非洲,美國媒體和英國媒體已成為涉華負面話語的主要生產者。本研究通過對英、美、法、俄、卡塔爾五國媒體2018至2022年對非傳播中的涉華報道進行分析發現,在對非的涉華報道中,“美國之音”和英國廣播公司近三年負面話語比例分別高達70%和76%。西方媒體及智庫借各種標簽化話語設置涉華負面議程。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崛起及中非合作的不斷深入,西方及非洲的一些有國際影響力的意見領袖及智庫不斷在中非合作領域拋出一些負面話語,如“新殖民主義”“債務陷阱”“資源掠奪”“種族歧視”“信息監控”等,對“中非合作”“中國制造”“一帶一路”倡議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提出質疑和警惕。這些負面話語對中非合作造成極大的困惑及阻礙。盡管非洲民眾對中國的態度以積極正向為主,但在非的國際輿論斗爭將是持久戰。
三、中國對非傳播研究的破局
當下,國內對非傳播研究與實踐尚有三處突破點:一是解決我國對非傳播缺乏戰略傳播體系設計問題;二是解決我國對非傳播缺乏話語及敘事體系問題;三是在實踐及理論層面,解決我國對非傳播路徑策略創新問題。簡言之,對非傳播需要從戰略傳播及精準傳播兩大方向突圍,做好對非洲區域國別傳播。
首先,以戰略傳播全面統籌中國對非國際傳播。與公共外交相比,戰略傳播的目的性與統籌性更強、對資源的整合更有效。對非傳播存在多頭作戰,缺乏常規性的統籌。隨著媒介與互聯網傳播技術的發展,我國需要研究建立一套全方位、立體式的對非戰略傳播體系。基于我國國際傳播需求及國際形勢挑戰,本研究認為,我國對非戰略傳播可分三個層面:一是形象塑造,認知提升;二是身份建構、態度轉變;三是價值認同、行為轉化。目前我們對非傳播的發力主要集中在第一層面及第二層面,以形象塑造為導向,傳播主要以“展形象”為主要目標,重在講好中國故事,提升軟實力。第二層面是態度導向,以多主體的公共外交實踐為主,建構國家形象,提升非洲社會的涉華認知并促進其態度轉變。第三層面則以價值為導向,在“真、實、親、誠”理念及正確義利觀的基礎上,積極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話語體系及敘事體系。這三個層面相互交融又逐層遞進,傳播目標在從“我”走到“我們”,從身份認知與建構走向打造價值認同與共識。
其次,以精準傳播實現對非傳播效果躍升。精準傳播是全媒體時代最有效的傳播方式之一,區域國別傳播與精準傳播是國際傳播研究的一體兩面。對非精準傳播既包括媒體傳播的“一區一策”“一國一策”“一題一策”傳播,也包括針對不同社會群體區隔性質的新公共外交互動實踐。當下研究亟需討論如何突破國家場域媒體國際傳播的單向度話語輸出模式,探索對非國際傳播的市場及公眾傳播路徑,深化智庫傳播,涵養非洲意見領袖成為中非合作正面話語的創造者與傳遞者;擴大網絡空間合作,交流網絡治理及互聯網主權研究成果;提升我國對非洲媒體及國際知名媒體涉華涉非輿情研究及數據庫建設,推動公共外交的數字化轉型。同時,相關研究應更加關注在新公共外交理念下傾聽非洲聲音及非洲訴求,探索如何通過各種傳播活動搭建公共外交意義上的互動關系。
再次,國際學術界長期以來存在以白人學者為主的非洲主義范式,以非洲學者為主的大陸范式和以非洲移民裔群學者為主的跨大陸范式等三種研究模式。③中國非洲研究還要從知識生產主體、知識生產內容和知識生產原則等來歸納以往西方非洲研究的經驗教訓,肩負起中國非洲研究非殖民化的歷史使命。④研究應思考如何促進中非新聞傳播學術交流、知識共享與生產。其中,建構性新聞的開放性及包容性為中西及中非新聞學界及媒介的對話提供了空間,有利于打破與非洲國家在現有新聞理念上的隔膜。依托建構性新聞闡述中國新聞傳播實踐并引導對非傳播,將極大提升中國國際傳播學術話語的合法性,建立與西方及非洲新聞話語的最大通約,突破中國國際新聞傳播學術話語失聲的困境。⑤
此外,中國在發展傳播的成功實踐,對非洲媒體發展具有參考價值。發展問題一直是非洲各國面臨的核心議題,中國在發展傳播實踐上有新鮮而富有中國特色的成功實踐,對西方式的發展傳播話語體系提出了質疑及修正。當下,非洲國家需要在發展傳播現代化范式和參與式范式之間建立一種動態聯系。⑥向非洲介紹中國的發展傳播模式與非洲學界探討非洲的發展傳播,可以成為跨洲際的中非知識生產的新疆域。與非洲學者共同反思并重新發現發展傳播的價值,為非洲社會發展在媒體傳播領域提供參考經驗,有利于搭建中非新聞學界學術對話空間,在南南合作研究范式下,與包括非洲國家在內的“全球南方”國家共同探討構建國際傳播新秩序的合作研究具有深遠意義。
四、結論與反思
在中非合作的大格局下,中國對非傳播研究與實踐本身有著突出的精準傳播指向。未來一段時間,對非傳播研究要聚焦戰略傳播下的精準傳播維度,推動對非傳播實踐走深走穩走實。同時,在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設中,中國對非傳播研究既要基于中國立場及視角來書寫“全球南方”知識生產下的非洲研究中國篇章,還要思考中國對非傳播研究對全球非洲傳媒研究知識生產及非洲媒體生態發展的意義,避免陷入利己主義的研究窠臼。此外,向非洲國家介紹中國的媒介體制、發展傳播理念及成功實踐,有助于中非開展媒體對話及國際傳播輿論生態共建。這也是獲得非洲媒體認同及提升中國話語影響力的重要一環,而與非洲傳播學界共建全球南方學術話語理論體系的探索則更具長遠歷史意義。
本文系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提升中國在非洲話語權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2AZD075)的階段性成果。
張艷秋系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副院長、非洲傳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注釋」
①劉鴻武:《中國特色區域國別學的建設目標與推進路徑》,《大學與學科》2022年第3期,第46-63頁。
②李安山:《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展望:優勢與挑戰》,《當代世界》2018年第7期,第23-26頁。
③李安山:《21世紀以來中國的非洲研究:成績,困境與突破》,《國際政治研究》2023年第5期,第9-27頁。
④劉少楠、許亮:《“科學”與“政治”之間:20世紀國際非洲研究的知識生產》,《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3期,第47-60頁。
⑤張艷秋、陳遠:《非洲發展傳播的理論范式與實踐進路》,《西亞非洲》2024年第2期,第98-118頁。
⑥張艷秋:《中國對非傳播的建構性新聞學術話語建構:內涵與價值》,《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9年26(S01)期,第87-90頁。
責編:霍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