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那么,在本單元教學中,教師該如何有效落實這一語文要素教學呢?筆者以本單元的《跳水》一課為例,談談具體的教學思考和實踐。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找準切入點,設計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觸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引領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文本。
課文《跳水》,一開始是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甲板上的水手們都在拿猴子取樂,笑聲不斷。然而一眨眼,孩子就站在了桅桿的最頂端,隨時可能因失足而摔下來。在教學時,學生用了很多成語來形容此時孩子的處境,如命懸一線、千鈞一發等。于是筆者提出:到底是誰把孩子推向了如此險境呢?這個問題立刻激發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有的學生認為是猴子惹的禍,要不是猴子讓孩子生氣,孩子不可能去追猴子,也就不會陷入如此險境。有的學生認為是孩子自己造成的,如果不是孩子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就不會有性命之憂。還有的學生認為,是甲板上的那些水手害了孩子,是他們讓猴子更加放肆,讓孩子覺得沒面子,孩子為了挽回面子才會那么沖動。
由此可見,這個關鍵問題讓學生的思維由聚集到發散,學生明白了推動情節發展的原因并不是單一的,文中的險情就是由多種因素疊加而成的。在問題探討中,學生想象孩子當時的思維過程,感知孩子情緒的不斷變化。通過思辨,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能夠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習活動由淺層走向了縱深。
在《跳水》中,當孩子命懸一線,甲板上的水手們都嚇呆了的時候,船長正好從船艙中走了出來,他看到了孩子的險境,二話不說舉起槍就逼孩子跳海。是什么原因讓船長這么做的呢?船長在“看”與“做”之間,想到了什么?盡管這是文本情節推進中的一個空白點,卻至關重要,試想:如果學生不能還原船長當時的想法,也就沒有辦法理解在當時那種情況下船長“開槍逼孩子跳海”是唯一可行的辦法。在教學中,筆者進行了如下引導。
一是碰撞思維。為了讓學生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更有深度,筆者先請學生說一說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可以救這個孩子。學生給出了許多答案,比如讓一個水手爬上去把孩子救下來,他們經驗豐富,救一個孩子應該不難;把所有的救生艇充足氣鋪在甲板上,孩子掉下來也不會摔壞了;拿一根長繩子甩上去,讓孩子接住,然后將繩子綁在桅桿上,孩子順著繩子滑下來;讓水手們把他們的被子都拿出來,鋪在甲板上,讓孩子跳下來,等等。這些方法粗看可行,但是仔細一想,都存在很大的問題,所以,其他學生紛紛提出了質疑:水手往上爬,桅桿又高又陡,不僅救不了孩子,自己也置身于危險之中;救生艇充氣要不少時間,多等一分鐘就多一分危險,而且能不能護住掉下來的孩子還未可知;甩繩子要甩到幾十米高,還要孩子去接住繩子,既困難又增加了危險;水手們需要到船艙里把被子一條一條拿出來,同樣需要一段時間,孩子跳下來對不準鋪在甲板上的被子怎么辦?這樣的思維碰撞,學生瞬間就明白了,自己看似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仔細推敲一下都不可行。學生由于年齡和生活經驗等限制,思考問題的時候難免會片面化,通過語言交流可以促進學生思維更趨向于縝密。
二是梳理思維。為了引領學生更加全面地還原船長“舉起槍讓孩子立刻跳海”思維過程,筆者一方面請學生關注前文的一些環境描寫,聯系船長的工作經驗以及他與船上其他人物之間的關系,探究船長的心理活動;另一方面,以“作業單”的形式,要求學生把船長當時一瞬間的想法落實到筆頭。課堂上,短短幾分鐘的時間里,學生就條理清晰、非常全面地寫出船長當時的思維過程。比如,有的學生寫道:“我的兒子處境危險而且極度緊張,隨時有可能從桅桿上掉下來而粉身碎骨。此時,海面風平浪靜,孩子跳入這樣的海中不會受傷。甲板上的水手們水性都很好,能迅速打撈孩子,使孩子脫離危險。從這些情況來看,用槍逼孩子跳水是最好的辦法。”從學生所寫的內容來看,他們都非常敏銳地關注到了思維要點:一是船長自身擁有的條件:手中有槍,可以舉槍逼孩子跳海,不讓孩子猶豫。他是孩子的父親,孩子一般都很信任自己的父親。二是此時的海面風平浪靜,這是孩子安全跳海的前提。三是水手們都在甲板上,他們水性都很好,孩子跳海后,能迅速得到水手們的救援。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梳理,用文字的方式呈現了船長當時的想法,學生思維的條理性、縝密性得到了鍛煉和提升,文本的重點、難點也悄無聲息地迎刃而解了。
在《跳水》中,船長的思考過程既能體現主角船長的人物品質,又能推進故事情節,為什么沒有在文章中呈現出來呢?這不禁讓讀者產生很強烈的疑問。這篇文章的作者可不是一位普通作家,而是列夫·托爾斯泰。他的這一設計,一定有匠心獨運之處。學生在弄清楚了船長用槍逼孩子跳水前到底想到了些什么,再進一步深入思考:船長的心理活動如此重要,作者為什么沒有直接寫出來?這一問題的分析和研究,能夠更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由知其然進而知其所以然,對于文本的理解也就不會再浮于表面了。
在問題探究實踐中,筆者讓學生置身情境之中,代入船長這一角色進行思考,以采訪的形式進行提問。例如,船長,在你用槍逼孩子跳水之前,能夠有充分的時間把如何救孩子的方法想得這么周全嗎?學生經過思辨,一致認為:沒有,船長的這一做法不是經過深思熟慮后的決定,而是急中生智的結果。再如,筆者讓學生跳出情境之外,單純以一個讀者的角度進行思考,繼續以采訪的方式進行提問:如果你在閱讀時感知孩子處境非常危險時,作者在此處穿插了一大段船長的思考和想法,你會有什么感受?學生一致認為:冗長的心理描寫,讓故事情節變得拖沓,讀起來就沒有了原文的這種扣人心弦的緊張和壓迫之感。在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以不同角色來解讀作者的巧妙設計,以不同的情境對話和表達來激活學生的思維,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課文教學中,教師以設計關鍵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以補充空白情節完善思維推理過程,以研讀巧妙設計訓練學生思維能力,進而達成“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