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是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的重要內容,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一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受應試教育影響,加上對古詩教學一直沿襲老一套,導致教學方法單一,課堂上以講授與記憶為主,學生學習所得與古詩蘊含的豐富知識并不匹配。對此,教師需要認真研讀古詩,區分古詩中需要學習的事實性知識、方法性知識和價值性知識,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開展古詩學習,讓每一首古詩學習都能給學生留下獨特的印象,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對古詩學習來說,事實性知識就是教材安排學習的古詩本身,它們都是傳誦已久的經典名篇,詩中的內容屬于“沒有為什么、不需要討論、只需要記住”的知識,值得學生原原本本去記憶。“記中學”是指采用比較傳統的誦讀、抄寫、背誦、默寫等增強記憶的方法,盡管方法是傳統的,但是教師需要從學生的思維特點與認知規律出發,避免一味地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如低年級多采用形象記憶,中高年級采用意義記憶。這樣的“記中學”就能夠幫助學生從機械、單調的重復記憶中走出來,讓思維發展與語言記憶有機結合起來,有一舉多得的功效。
如教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江南》,一年級學生學習這樣的樂府詩,自然不需要多解釋,學生原原本本地記住就是重要的目標。教師可以根據一年級學生以形象記憶為主的特點,采取演一演的教學策略,讓學生自主進入“蓮”與“魚”的角色,借助形象的活動來幫助學生實現“記中學”。教師可以先讓幾個學生舉著荷葉走上講臺,然后逐漸靠攏在一起,讓學生彼此呼應著讀出“蓮葉何田田”;之后戴著小魚頭飾的學生從不同位置“游”上講臺,每條小魚圍著蓮葉四周游動,游了幾圈后教師出示方位指示圖問“小魚”是按照什么方向游動的,學生回答是按照自然方向“東——南——西——北”在游動,教師讓學生讀出古詩中的游動順序是“東——西——南——北”,提醒學生注意“東與西”“南與北”在方向上有相對的意味,再讓學生自己按詩中的順序游一游,邊游邊帶大家讀相應的詩句。當學生通過演一演記住了詩句中的順序時,也了解了這種順序中的知識。又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題西林壁》,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絕句中四句詩之間具有起承轉合的關系,其中的第三句“轉”很重要,在《題西林壁》中是將前兩句的寫景轉到了后面的說理上來,具體是通過“不”來實現“轉”的意味;之后,教師讓學生回顧學習過的絕句《池上》《夜宿山寺》,注意第三句用“不”完成的“轉”。這樣一來,學生通過大量記憶,理解了絕句的內在表達規律,習得了古詩語言表達的秘妙。
對于古詩學習來說,方法性知識就是隱含在單元語文要素、課后習題中的學習古詩的常見方法與要求,如“有感情地朗讀”“借助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再談談自己的體會”“讀詩句,想象畫面,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等。所有學習古詩的方法,都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去落實。值得注意的是,方法性知識看上去可以用講授傳遞,但是學生通過教師講授獲得的就不再是方法性知識而變成了事實性知識。因此,針對方法性知識,教師可以采用的教學策略還是以實踐為主的“做中學”。像古詩的朗讀中,仄短平長既是朗讀方法又是朗讀知識,教師給學生講述詩句中哪些字是“仄”與“平”,應該怎樣以長短去讀,就屬于事實性知識,如果教師指導學生以長與短去讀詩句中的不同字詞,學生在反復練讀中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正確讀法,學生所學習的就是方法性知識。
如教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望廬山瀑布》,課后習題安排的訓練中指向學習方法的有兩個方面:一是“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二是“讀詩句,想畫面”。兩相比較,前一方法屬于鞏固性訓練,學生在一年級下冊《小池》中已經學習了七言絕句的朗讀方法,教師安排師生、生生對讀,讀出“四三”式停頓及節奏即可。后一方法屬于小學階段古詩學習的新要求,值得教師指導學生練習。在“讀詩句,想畫面”的訓練中,教師先引導學生明白“詩句”與“畫面”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詩句描寫的內容具有畫面的特點;接著以課后習題列出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學習讀詩句想畫面的方法:一是讀“飛流直下三千尺”,從詩句內容中想出畫面里應該有什么(瀑布、很高的山),教師可以借助課件呈現山間瀑布飛流直下的景象,幫助學生開展讀詩句想畫面的活動;二是讀“疑是銀河落九天”,找出詩句中的畫面能夠體現的內容(銀河),再想銀河與瀑布相似的地方,找到后一詩句中讀出畫面的方法;三是把兩句詩連起來讀,注意讀出“直下”與“落”的動態畫面感,這樣一來,學生再用自己的話說說所想到的畫面,就顯得很輕松了。
價值性知識包括學科價值與學習價值兩個方面,學科價值指向學生認識和理解世界的角度,而學習價值則是學生學習與探究的動力所在,由此決定價值性知識是學生在“記中學”與“做中學”的基礎上,需要經過想象、體驗、反思、比較、借鑒、建構等體悟過程,在積淀中才能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情感體驗、價值認同與行為準則。不難看出,古詩中的價值性知識多隱含在詩人所表達的感情中,學生需要抓住詩中的各種意象去體會與領悟。
如教學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山居秋暝》,詩人王維在詩中描繪了傍晚時分秋雨初晴后的山村迷人的景致與淳樸恬靜的生活,這只是學生從字面上讀到的內容,而這些描寫還寄托了詩人的追求與向往,也就是隱含在字里行間的深沉的情感世界,才是教師引導學生重點體悟的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詩人描寫的景物進行體悟。學生讀《山居秋暝》,撲面而來的迷人景色中,有空山、明月、清泉,有松、竹、蓮,還有活動在其中的漁舟與浣女,詩人描繪的村居實在很不一般。從自然環境看,“空山”指向寧靜的世界,“明月”寄托著作者高潔的追求,“清泉”代表著純凈與美好;從出現的植物看,松、竹、蓮在古詩中都具有特定的意象,能夠象征高潔的品格;從人物活動相關內容看,“漁舟”與“浣女”既有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體現,又有歸隱生活的意味。
總之,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所學習古詩中需要理解和把握的知識特點,采取不同的策略引導,讓學生從學會逐漸走向會學與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