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統編教材與其他版本比,在文言文學習安排上,體現出兩個變化:一是選入數量明顯增加,有14篇之多;二是學習文言文的起始年級由此前的五年級提前至三年級。這樣的變化對小學文言文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對屬于起步階段的文言文學習,不強調字字落實,而需要整合學習資源,設置合理的學習任務,堅持以打基礎為要求,多措并舉,扎實開展文言文的起步教學。筆者以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王戎不取道旁李》為例,談談具體的思考。
在文言文學習中,生字新詞的學習既屬于基礎性要求又是重點難點所在。這與文言文自身的語言特點密切關聯,文言文的語言具有簡潔、凝練的特點,單音節詞居多,造成了學生理解上的難點,即看上去與白話文中同樣的詞語,可理解起來意思上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在理解文言文字詞時,學生往往需要采用聯通古今的方法。
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第一個生字“戎”是課題中的人物姓名用字。教學時,教師可以將課題學習與生字學習結合起來:先讓學生讀讀課文題目,讀準“戎”的字音,猜一猜王戎是什么人,并借助注釋驗證自己的猜測是不是正確的,進而明確王戎屬于歷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賢”之一;接著,教師引導學生了解課文題目的意思“王戎不去摘大路旁邊的樹上的李子”,注意理解“道”的意思,可以從“小道”與“大路”中選擇一個意思并說出選擇的理由;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重點學習“戎”字,以課件展示“戎”字的字形演變過程,讓學生從中看出它是由表示一種長柄的兵器“戈”和表示防御鎧甲的“十”字組成的,告訴學生二者合起來表示的是武器的總稱,讓學生通過組詞“戎裝”“戎馬生涯”強化理解“戎”的意思,并讓學生練寫“戎”字,注意筆順與豎撇的寫法。這一生字學習關聯的是古漢字有關的知識與內容。課文中還有需要學習的詞語,如“諸兒競走取之”中的“走”,學生就不能按照白話文中的“走”將它理解成一般的走路,而需要聯系此前學過的文言文《守株待兔》中的“兔走觸株”和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中的“走”進行理解,進而懂得它的意思是“奔跑”。
在小學文言文學習中,除了字詞句之類的常規性知識學習之外,教師還需要結合文本內容,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故事性強、人物形象鮮明的內容可以用來開展文學閱讀欣賞活動,智慧性、議論性、哲理性的內容則適合用來開展思辨性活動。
統編教材選入的文言文課文,有多篇都體現了人物的智慧特點,《王戎不取道旁李》就是其中的一篇,適合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思辨性閱讀,讓學生在層層深入中充分感知王戎這一智慧少年的超人之處。王戎在對待“摘李子”這件事上,在兩個方面表現出超人之處。一是善于觀察與思考。樹上結滿了李子,一群小伙伴都看到了這個情形。其他人都搶著去摘李子,王戎卻在進一步思考:這棵李子樹是長在大路邊上的,應該早有人看到那些李子了,卻沒有人去摘,一定會有原因;這就是王戎凡事都喜歡思考“為什么”的特點。二是能夠冷靜地進行分析、判斷。王戎還從李樹的“多子折枝”進行分析,李子本是大家喜歡吃的一種果子,又生長在大路邊上,一般情況下李子成熟之后就會被人們摘光,但是這棵李子樹上的李子居然還有那么多,所以王戎十分肯定地判斷“必是苦李”。教師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理解王戎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從中懂得了遇事需要有自己的主見。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的文言文課文,多數都具有很強的故事性,編者經常在課后練習中提出講一講課文故事的學習要求。因為通過講述故事,學生既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可以借助自己的語言表達靈活理解文言文的字詞句的意思。
講述《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運用創編課本劇并進行表演的方式進行,以表演體現課文故事。在學生用白話文表演課本劇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嘗試將課本劇中的對話改為文言文,如看到小伙伴去摘李子時王戎說:“不要去摘!不要去摘!”學生能夠說出的文言文對話是:“莫摘!莫摘!”這就具有創意表達的意味了。
總之,教師在小學文言文教學中,應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運用多種方法指導學生夯實文言文基礎性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