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是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的重要文體,適合學生在講述故事中落實復述課文的語文要素。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文體特點,重視組織學生突出口耳相傳的特點,抓住故事表達結構開展多種形式的故事講述活動,讓學生成為民間故事的傳承人。
在我國各地都有流傳至今的民間故事,比如,《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古代普通老百姓大多不識字,民間故事在口耳相傳中靠什么能夠讓老百姓記得住講得出呢?這正是民間故事這種文體的突出特征,即固定類型與重復段落形成的結構化,既能作為講述的有效支架又能加深聽眾的印象。而常見的民間故事類型有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間寓言、民間笑話等,每一類民間故事的角色、結構都具有類型化的特點,如幻想故事充滿浪漫色彩,是發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故事,有不知具體時間的開頭和大團圓結局等。而重復段落比較好理解,學生在許多童話作品中都有接觸。有鑒于此,教師在民間故事教學中,需要緊扣民間故事的整體結構,讓學生依照結構完成故事講述。
比如,教學《漏》一課,教師可以創設“民間故事我愛講”的學習情境。課文是一則趣味十足的民間故事,趣味性是由多次巧合帶來的,也就是每次巧合的構成因素有變化,但是敘述結構相同。在故事中的人物老公公、老婆婆、小胖驢、老虎、賊陸續登場后,故事集中在老虎和賊都惦記著的那頭小胖驢上,結果在聽到老婆婆口中說的“漏”后,老虎和賊逃跑了,逃跑的過程中充滿了巧合。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在讀懂故事內容的基礎上,梳理故事的整體結構,發現老虎和賊在逃跑的經歷中,并不是各跑各的路,而是有分有合,因而可以抓住每次合的位置,繪制出老虎和賊的逃跑路線圖,注明分與合的原因與結果,這樣的路線圖就能很好地體現出文本的整體結構。當學生圍繞故事結構做好了復述的準備工作后,教師應該示范復述老虎和賊第一次合在一起的故事,讓學生模仿復述,互相評價,然后復述老虎與賊第二次合在一起的故事,盡量做到用自己的話復述;之后學生以老虎和賊的逃跑路線圖為支架,繪聲繪色地復述整個故事。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重在引導學生發現民間故事的結構,并以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使之成為學生講述民間故事的支架,幫助學生依照結構順利地完成民間故事講述任務。
民間故事的雛形可能很簡單,只有一個情節或爭斗的回合,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講述人覺得讓故事多來幾個回合更有意思、更吸引人,而不斷添加相應的情節,使故事逐漸變得豐富起來。這種民間故事的發展態勢決定了民間故事還有發展的余地。學生學習民間故事可以抓住故事的基本結構,續講新的故事情節。這種續講需要注意原故事中的敘事結構,即故事情節的沖突、行動和結局的體現,前后之間需要保持一致,讓續講的情節與前面的故事融為一個整體。
比如,《棗核》是一則民間故事,講述的是一個身材如棗核大小、名字也叫棗核的人,既勤快又聰明,在一個大旱之年,智斗縣衙、縣官的故事。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故事,找出故事中棗核與縣衙、縣官斗智斗勇的具體經過:第一回合中,縣衙牽走村子里的牛和驢,晚上棗核蹦進牲口耳朵不斷吆喝,吵得縣衙睡不著又找不到人,最后縣衙睡著了,棗核把牲口趕回了村子;第二回合縣衙來抓人,棗核輕易地從綁人的鐵鏈中蹦了出去,最后被裝進錢褡里帶走了;第三回合是縣官在大堂上指揮手下毆打棗核,棗核蹦到了縣官臉上,在縣官喊打聲中,縣官的臉被打壞了。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每個回合的起因、經過、結果,結合具體故事分析起因是縣衙、縣官找麻煩,經過是棗核想辦法,結果是一環套一環,即前面一回合的結果是引發后一回合的原因。有了這樣的理解,學生才能真正領會這一民間故事的敘事結構“麻煩——辦法——結果”。借助這樣的結構,教師創設情境,組織學生續講接下來的情節:“縣官吃了那么大的虧,會罷休嗎?他會想出怎樣的方法懲罰棗核呢?棗核又是如何應對的呢?”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開動腦筋、發揮想象、結合已有的學習經驗,紛紛提出了自己想象的情節。有的學生說縣官把棗核裝進麻袋投進水里,有的學生說縣官直接把棗核的父母抓走逼棗核乖乖就范……這些新麻煩,是對棗核的新考驗,他能不能想出應對的好方法呢?故事的結果是怎樣的呢?教師讓學生借助“麻煩——辦法——結果”的敘事結構,在小組中開展課文故事接龍活動,比一比誰續講的故事合情合理、出乎意外,推薦本小組的優秀續講故事在全班進行展示。從學生展示的續講故事看,有的學生把棗核當成孫悟空,從麻袋里悄悄地鉆出來后,輕輕地跳進了縣官的茶杯里,在縣官喝茶時鉆進他的嘴里卡住喉嚨,讓縣官說不了話、吃不了飯,逼迫縣官寫下“永不再犯”的保證。這樣的講述保持了課文一貫的敘事結構,突出了棗核的智慧,還寫出了故事的整個結局,很好地達成了續講的目標。
隨著年級的提升,學生講述民間故事的要求也相應地提升了。五年級上冊的民間故事文體單元學習,編者在創造性復述故事中安排了變換角色講述和想象細節講述。這樣的兩種講述,都需要改變原故事的結構;也就是學生在講述故事時,需要選擇適宜的結構呈現講述的內容,這體現的就是創造性復述的要求。
比如,《獵人海力布》這個民間故事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進行講述的,故事的時間線索很清晰:從人們習慣的“從前”開始,主人公獵人海力布出場,接下來的情節依次是:海力布救了小白蛇,得到寶石;在寶石幫助下海力布打獵收獲多,與大家分享;海力布得知洪水即將來臨的消息后,寧可自己變石頭也要救鄉親們。其中,海力布救鄉親變成石頭是故事的高潮,也是適合學生變換角色進行創造性復述的內容。這個角色可以是海力布,也可以是鄉親們或者小白蛇。學生講述時需要站在所選角色的立場上,變換故事的結構進行講述。
總之,教師在民間故事教學中,需要結合編者意圖,組織學生循序漸進地開展多層次的故事講述活動,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