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追求的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學文言文教學,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誦讀中追求得意、得言、得法,在講述中指向高階思維發展,在表達實踐中加深對文本內涵的理解。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樣化的誦讀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感知文言文的獨特韻味,實現趣與味的高度融合。
1.在正確誦讀中得意
文言文學習中的得意,就是理解文言文表達的意思,屬于文言文學習的基礎性要求,學生需要通過正確誦讀文言文才能了解文言文課文的意思。首先,學生需要讀正確文言文中的每個字,了解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與現代漢語中的讀音不一樣;其次,學生要讀出文言文課文中的情感,并在熟練誦讀中逐步理解文本內容。如教學小學階段安排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司馬光》,課后練習明確提出了跟著教師朗讀課文的學習要求。學生盡管跟著教師練讀,但是很多學生受少兒故事《司馬光砸缸》的影響,認為“甕”就是“缸”;教師可以用課件呈現“甕”與“缸”的圖片,注明兩個字的讀音,引導學生讀一讀、議一議:一是“甕”與“缸”在讀音與字形上的區別,二是“甕”和“缸”實物上的區別。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朗讀“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做到讀準字音,明白字的意思。學生在正確朗讀“甕”時,腦海中就能夠出現具體的物象,實現對生僻且易混淆字的正確誦讀與理解。
2.在情境誦讀中得言
文言文學習中的得言,就是學習文言文中的語言運用方法。有些教師簡單、機械地講述文言文句式,容易讓學生對文言文產生畏難情緒。因為文言文語言本身具有凝練的特點,學生很難理解它的句式與意思,再去理解文言文的語言運用方法,那就難上加難了。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誦讀文言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需要根據文言文的內容,利用多媒體創設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誦讀文言文,讀出文言文語言運用的特點。如教學四年級下冊《鐵杵成針》,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的動畫片,隨著動畫呈現相應的文言文課文內容,讓學生一邊看動畫畫面,一邊誦讀文言文課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問之”不容易讀出應有的感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如你也來到溪邊,看到老奶奶在磨著這么粗的鐵棒,會不會感到好奇呢?你會怎么問老奶奶呢?學生可以先用現代漢語提問:“老奶奶,您磨這個大鐵棒做什么呢?”之后,學生嘗試用文言文提問:“老媼,磨鐵杵何為?”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認識到把大鐵杵磨成繡花針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進而明白了課文是借小故事來講述做學問的大道理。
3.在反復誦讀中得法
文言文學習中的得法,就是掌握了文言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鑒于文言文自身以單音節詞居多和晦澀難懂的語言特點,學生在小學階段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誦讀。學生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不斷加深所學習的文言文字、詞的印象,讀出文言文的獨特味道,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
梳理小學階段的文言文課文,我們可以發現多數課文都含有故事因素。在課后練習中,編者設計了講述故事的訓練。這些訓練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熟悉文本內容,另一方面指向了高階思維發展,
1.清楚講述
在文言文故事講述中,學生做到清楚講述并不容易。因為學生把文言文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需要以理解文本語言為前提,還要適當補白,才能實現講述清楚的目標。如《司馬光》的課后訓練就有“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的學習要求,這篇文言文課文只有30個字,太短了,學生在講述的時候就要將課文變成自己的話,往往需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適當補充。如“眾皆棄去”只有4個字,說的是許多孩子被嚇得離開的情形,他們是怎樣離開的就需要學生講清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一說許多孩子離開時的情形,利用哭、喊、叫、跑等詞語,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進行表達。
2.生動講述
想象是創新的重要方法。在小學文言文教學中,文本中許多留白的內容,學生在理解時都需要通過適當的想象進行補充。在講述文本故事時,學生也需要借助想象進行生動有趣的表達,實現高階思維的發展。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精衛填海》,這篇課文是一篇節選的文言文神話故事,課后練習提出的學習要求是“用自己的話講講精衛填海的故事”。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上一篇神話故事《盤古開天地》中盤古倒下后的神奇變化,思考如何將本課中的精衛鳥“常銜西山之木石”這句話變得生動有趣,想象“常”可以有哪些情形,其中有沒有困難,精衛是如何克服的;把這些內容想明白之后,學生可以按照同樣的思路,再對文本中其他的留白處進行適當想象,在講述課文故事的時候加入想象的內容,呈現的就是一個有特點的新故事。
對于小學文言文教學,有些教師認為文言文很深奧,只需要學生讀讀背背就行了,談不上表達實踐。這顯然窄化了文言文的教學目標,學生的文言文表達實踐,并非要求學生用文言文創作整篇文章,只要在表達中體現文言文方面的知識即可。
首先是句式仿說,如教學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按照題目說說別人可以怎么稱呼自己,提煉出“某氏之子”的表達樣式;接著,教師利用“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個句子,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仿說訓練——假如家里來的客人姓馬,楊氏之子會怎么回答呢?學生通過思考、回答,不僅體現了對課文句式的把握,而且還突出了對人物智慧的深度理解。其次是成語運用,學生需要在口語與書面語表達中,自覺運用文言文中的成語。如“自相矛盾”出自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有的學生在習作中寫道:“我們無論是說話還是寫文章,都需要自圓其說,不要出現自相矛盾的情形。”
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重視學生學習基礎知識,而且需要關注深度學習,即以理解為基礎開展有意義的探究型學習活動,促進學生的文言文學習實現突破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