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表現性評價就是對學生在近乎真實的情境中,運用所獲得的知識解決新問題或有所創造的表現進行評價的方式,以達到促進學生發展的目標。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引入表現性評價,既可以服務于教師的教學活動,又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積極投入展示、探究、表達等復雜的閱讀實踐活動。
新課標提出課程內容以學習任務群組織和呈現,而在學習任務群教學中,創設真實情境是教學實施的前提。
如教學三年級上冊《花的學校》,課文所在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有“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這篇課文從題目到行文中都有大量有新鮮感的詞語與句子,都是值得學生關注的學習目標。但是,三年級學生很難把握陌生化表達帶來的新鮮感。對此,教師可以創設真實的閱讀情境:“花朵美麗芬芳,人人喜愛,泰戈爾在課文中的描寫新鮮感十足,令人神往;閱讀課文,從中找出‘花的學校’中校園的樣子與人物活動情況,再仿照作者的寫作手法為自己喜歡的對象設計一所學校,選擇恰當的方式展示自己設計的學校。”這樣的閱讀情境,聚焦單元閱讀要素,為了完成具體的閱讀任務,學生既需要認真閱讀課文內容,從中提取與學校有關的信息,關注其中有新鮮感的表達,重點是對學校樣子、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情況的理解與把握,又需要選擇自己喜歡的事物,為其量身設計一所具有新鮮感的學校。在這個學習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像設計師一樣,以多種圖形呈現自己設計的學校,還可以像泰戈爾一樣用語言進行描繪。
閱讀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所占時間屬于最多的,但多年來一直為人詬病的是閱讀效果不盡如人意,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閱讀教學目標的影響;這種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對閱讀教學任務與內容的認識不夠全面深刻,容易流于淺層次閱讀教學,二是學生的學習表現偏離教學目標。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核心目標,將表現性評價引入學生的閱讀過程,根據核心目標逆向研制適合學生自己操作的閱讀評價標準。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對照評價標準,不僅可以看出自己學得怎么樣,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而且能夠保證閱讀表現不偏離核心目標的要求,使表現性評價的意義與作用體現得更加充分。
如教學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找春天》,課文所在單元人文主題是“春天”,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有“朗讀課文,注意語氣與重音”。研讀課文內容,我們可以發現:“春天”的主題是通過文本中描繪的早春時節的生機盎然的景象體現的,而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則主要是通過課后習題“注意重音”的訓練對接的,適合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表現性評價學習活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定本課的學習目標,一是基礎性學習目標,認讀本課的生字、詞語,會寫“桃、沖”等6個左右結構的字;二是發展性學習目標,朗讀課文,在4—7自然段中訓練讀好重音,讀出學生的喜悅與發現,并進行仿說;三是挑戰性學習目標,開展“找春天”活動,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自己找到的春天。在上述目標中,發展性學習目標顯然就是核心閱讀目標,教師需要據此制訂評價標準:能夠找準句子中需要重讀的詞語,能用重音表達句子中的情感。在課堂閱讀中,學生對照這樣的標準進行學習,教師先在課文4—7自然段中選擇一句話進行示范;學生舉一反三,自主訓練,通過學生互評、小組評價,促進學生更好地讀好句子中的重音;最后,學生找出第8自然段中需要重讀的詞語進行朗讀練習。
評價作為小學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在傳統課堂上往往是教師的專利,而教師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場進行評價,標準過高,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學生成為閱讀學習的評價主體后,帶來的變化體現在:評價的立場是學生自己,他們會以自己能夠理解的方式、標準進行評價,有很明確的針對性,既能夠找出自己閱讀表現中的優點、進步,又能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與問題,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努力方向。在閱讀學習中運用表現性評價,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能夠培養學生的自我監控與反省的能力。
如教學三年級下冊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詩的后兩句是:“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在教學中,教師結合有關資料,引導學生想象蘇軾作為美食家的心理活動。在交流這一想象內容時,有的學生提出既然河豚有劇毒,就不要冒險去吃,免得把命都送掉了;還有的學生認為這河豚是江里的魚,現在長江都封禁了,不準捕撈,所以,還是不要再想著吃河豚了。對此,教師沒有急著進行評價,而是引導發言的學生說說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想法,之后再讓學生進行互評。
學生進入閱讀時并不是簡單地用眼睛去看一行行漢字,而是調動多種感官一起參與閱讀活動。對于文本中的感情,學生往往需要借助朗讀進行體會;對于文本中的觀點、看法、主張,學生有自己的判斷往往可以借助批注的方式體現出來;對于文本中難理解的內容,學生需要借助分析、比較、揣摩、推理等思維方式進行處理。當這些閱讀活動的結果以多種方式表現出來時,教師也需要引導學生采用多元的方式進行評價,如對朗讀的評價,學生可以采用語言評點,也可以用自己的讀加以比較;又如對批注的評價,可以是學生自主展示互相評價,也可以集中展示教師的綜合評價,目的就是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共同提升。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表現性評價活動,教師需要改變傳統評價理念,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過程中圍繞目標、任務勇于表現自己,并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評價,提升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