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是教師在習作講評課上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但在修改方法上學生寫教師改這種習慣一直處于強勢地位,教師忽視指導學生學習習作修改的方法,導致學生缺乏自主修改習作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掌握修改習作的方法,引導學生認識到自主修改習作的重要性,這種自主修改就是從習作寫完后“讀一讀”開始的。換言之,教師需要指導學生運用寫完后“讀一讀”這種看似簡單的自主修改方法,逐漸積累習作修改的有效方法,找到提升自己習作能力的路徑。
對于學生習作修改能力的培養,統編教材是從寫完后“讀一讀”這一要求開始的,并讓這一自主修改習作的方法貫穿整個小學階段的習作訓練過程。在第二學段中,寫完后“讀一讀”的要求出現了很多次,三年級的16次習作中就有13次,四年級的15次習作中安排了10次;進入第三學段,每冊教材中仍然有寫完后“讀一讀”的直接要求,另外還有寫完后進行“分享”的要求,其中也滲透了“讀一讀”的要求。
1.“讀一讀”習作有著多方面的內涵
通過梳理、分析統編教材的習作要求,我們可以發現,寫完后“讀一讀”,并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讀一讀即可,除了在如何“讀”上有具體的要求,編者還提出了“讀”后需要完成的要求,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要求自己讀一讀寫完后的習作,這主要是就一些“自我表達”的習作提出的,學生從“讀一讀”中可以看看有沒有達到“自我表達”的效果;二是讀給同學或表達對象聽,這些主要是針對“與人交流”的習作提出來的;三是不僅讀給自己聽還要讀給同學聽,目的是通過寫完后“讀一讀”,找到需要修改的地方。
2.“讀一讀”習作含有修改方法的學習
教師需要從寫完后“讀一讀”的不同要求中,看出通過讀一讀習作初稿需要完成的具體修改任務,尤其是在學生的習作起步階段,每次學習的可能只是一個“點”上的修改目標。如“寫完后小聲讀一讀”,看上去是從讀的聲音大小方面提出的具體要求,實際上是針對學生在習作中進行自我表達時,看看是不是寫出了自己的內心世界,這種小聲讀就便于學生把習作表達與自己的內心世界進行對比,在有差異的地方進行修改;又如“讀給同學聽,看看他是否明白你的想法”,就是讓學生通過與別人交流、商討,分享自己的習作,期待獲得對方客觀的評價,發揮寫完后“讀一讀”應有的作用。
在習作教學中,寫完后“讀一讀”,實際上是學生從習作初稿到定稿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否則學生的習作就相當于半成品或毛坯房。那么,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寫完習作后“讀一讀”的訓練,具有哪些獨特的教學價值呢?
1.培養學生的表達交際意識
小學階段的習作盡管被看成學習寫作的起步訓練,同樣需要教師培養學生的表達交際意識,即每次習作都是用文字進行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學生在習作中總有一個隱形的讀者存在著,促使學生在表達時需要不斷思考:這樣寫行不行?由此讀者意識就漸漸在學生心目中得以滋生。如四年級上冊“小小動物園”的習作要求有:“寫好了讀給同學聽,看看有沒有不通順的句子。回家讀給家人聽,請他們評評寫得像不像。”這個習作要求明確了寫完后“讀一讀”的對象不止一個:先是讀給同學聽,這是一種互相交流,互為讀者,主要是通過“讀一讀”看看習作在文從字順方面有沒有出現什么問題;能夠在公開場合讀出自己的習作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種敢于亮相的行為,對培養主動進行交際的意識很重要;然后是讀給家人聽,家人屬于本次習作的表達對象,讓表達對象評價表達結果,這是直接培養學生的讀者意識。
2.培養學生的自主修改意識
統編教材始終重視學生寫完習作后“讀一讀”,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讀一讀”中樹立自主修改的意識,習得自主修改的方法,從根本上改變習作是“學生寫教師改”的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認識到習作修改首先是自己的事,需要根據其他人(同學、教師)的意見、建議進行修改。統編教材習作中提出的相關要求,指向學生自主修改的要求有很多。僅以三年級上冊為例看,寫完后“讀一讀”的要求有:在“我來編童話”中要求學生“看看句子是否通順”;在“續編故事”中要求學生“用學過的修改符號把有明顯錯誤的地方改過來”;在“這兒真美”中要求學生“改正錯別字”;在“那次玩得真高興”中要求學生“看看你寫的內容有沒有表達出當時的快樂心情”。不難看出,在學生“讀一讀”的要求中,從自主修改的層面看,修改的要求也是在不斷提升的。
盡管統編教材的習作要求讓學生堅持寫完后“讀一讀”,但不代表讓學生“讀一讀”就真正能夠達成教學目標,還必須在教師指導下,形成良好的習慣,獲得有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1.自讀、互讀五分鐘
在修改作品方面,葉圣陶先生曾指出要“把稿子念幾遍”。所謂“念”就是一字一句地讀出來,而“幾遍”是要求用一定的時間多讀一讀。為了防止學生在“讀一讀”時走過場,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讀一讀”的方式自評或互評習作,需要讀足五分鐘,這樣就可以把葉圣陶先生說的“念幾遍”的要求落實到位。
2.選寫得好的分享讀
教師需要重視引導學生從習作初稿中選擇自己認為寫得好的片段“讀一讀”,與大家進行分享,讓學生通過分享自己的習作增強習作自信心。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分享讀不可成為習作優秀者的專利,而是盡可能讓所有人都有機會分享與展示。
3.“聽讀”后的評價
在學生把習作讀給同學聽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提出“聽讀”的要求:對同學讀出來的習作進行評價,用書面的形式把評價意見表達出來,當然口頭評價也行。教師之所以提倡書面評價,主要是讓學生在提出評價意見、建議時能夠深入思考,而不是簡單地說一說。這種評價既可以是對寫得好的習作(片段)的欣賞,指出好在哪里或者哪些表達值得自己學習,又可以提出美中不足之處。
總之,學生寫完習作后“讀一讀”,看似是簡單的要求,卻需要教師重視指導和認真落實,才能真正體現編者培養學生良好習作習慣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