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農村閑置宅基地空間分異特征及成因研究是當前解決中國“三農”問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村容村貌、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促進農村現代化的重要科學依據。以湖南省的益陽市資陽區長春鎮、邵陽市武岡市灣頭橋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雙龍鎮為例,探究平原、丘陵、山地不同地貌類型的農村閑置宅基地的空間分布規律,并分類分析其農村宅基地閑置的主導因素,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類型的農村“空心化”的盤活利用提出相應的建議。結果表明:調查區農村閑置宅基地空間分異特征明顯,農村宅基地閑置率從平原區、丘陵區到山地區逐漸增加;不同地貌類型的農村宅基地閑置的主導因素大相徑庭;針對不同地貌類型的農村閑置宅基地盤活利用,應分類推動,精準施策。
關鍵詞:閑置宅基地;空間分異;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14-41-7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4.009
0 引言
農村宅基地是農民安身立命之根本,兼顧居住保障和資產雙重屬性,與農民生活生產息息相關,包括住宅用地及滿足生產生活需要的附屬設施等其他建筑用地[1-2]。自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經濟迅速發展,城鎮化、工業化的進程顯著。一方面,為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質量,農村大量青壯年紛紛遷入城市[3],致使農村許多宅基地閑置,農村“空心化”現象普遍;另一方面,城市用地不斷占用農用地,攤大餅式地向周邊擴張,使得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為了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及解決市場經濟深度發展后存在的問題,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進行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涉及“三權”分置和“三塊地”改革[4-5]。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鼓勵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保障進城落戶農民的合法土地權益,鼓勵依法自愿有償轉讓。揭示農村閑置宅基地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其影響因素,有助于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和農村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為提高土地利用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提供幫助。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國內學者以農村閑置宅基地的含義、現狀、類型、原因及利用管理等方面為主要研究方向。多數學者將閑置宅基地定義為在一定時間沒人使用的宅基地,其中包括房屋及附屬物[6-7]。通過實地走訪、數理統計和定量模型分析等方法,學界認為宅基地閑置在全國范圍內較為普遍[8]。“一戶多宅”、隱形交易、違規占用等現象時有發生[9]。閑置宅基地的類型按照使用狀態分為空置宅基地、廢棄宅基地和荒廢宅基地,按照閑置時間分為長期性閑置和季節性閑置,按照閑置原因分為建新不拆舊閑置、繼承宅基地閑置、批而不建閑置和外出務工季節性閑置[10-11]。宅基地閑置影響因素主要包括農村勞動力流失[12]、農戶個人意愿及風險預期[13]、政策制度因素[14]等。閑置宅基地的利用管理也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基于宅基地“三權”分置權利體系,學者還提出以閑置宅基地入股[15]、立法回應[16]、促進閑置宅基地市場化、資本下鄉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17]等方式盤活全國范圍內的農村閑置宅基地。大多數學者從全國尺度和村莊尺度,對農村閑置宅基地的空間分布集中程度、空間分布均衡性等進行量化分析,但對地形地貌影響下的閑置宅基地空間分異及影響因素方面的研究較少。
筆者基于湖南省益陽市、邵陽市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農村宅基地閑置情況實地調研結果,結合當地自然、經濟與文化等情況,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探討農村閑置宅基地的空間分異特征及影響因素,旨在提出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政策措施,以激活農村宅基地這一“沉睡資產”,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該研究數據源于2020年的《湖南統計年鑒》和調查問卷統計。在實地調查過程中,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對平原典型地區益陽市資陽區長春鎮、丘陵典型地區邵陽市武岡市灣頭橋鎮、山地典型地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雙龍鎮進行實地入戶當面訪談和問卷調查,主要從農戶及其家庭基本情況、宅基地使用情況、宅基地退出和補償基本狀況、農戶對宅基地相關管理政策的認知情況4個方面進行調查研究。問卷由農戶自行填寫,必要時進行現場解答。此次調查線下發放問卷300份,3個地級市(自治州)各100份。此外,線上問卷收集益陽市50份、邵陽市70份、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0份。總計發放問卷450份,剔除前后回答沖突的問卷或缺少重要信息的問卷50份,獲得400份有效問卷,其有效率為88.88%且3個調查區域的有效問卷數量較為均衡,如表1所示。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目的并結合相關文獻擬出調查問卷,對調查區域部分農戶的宅基地基本情況及退出意愿等進行當面訪談和問卷調查,了解當地的宅基地閑置現狀和農戶對退出宅基地的意愿、補償要求及對相關政策的熟知程度等基本情況,為研究農村閑置宅基地的空間分異特征提供基礎資料。
1.2.2 回歸分析法
運用相關的統計知識并結合相關文獻,擬定宅基地閑置現象空間分異特征的指標體系,將實地調研數據及官方數據定量化處理,利用SPSS軟件,建構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基于不同地貌類型分析農村宅基地閑置的影響因素。
2 結果分析
2.1 農村閑置宅基地空間分異特征的統計分析
2.1.1 各調查地區農村閑置宅基地數量差異的比較分析
此次調查結果統計顯示,3個調查區域均存在閑置宅基地,共計91宗,平均閑置率為22.75%;3個調查區域的宅基地閑置率又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數據如圖1所示。在3個調查區域中,宅基地閑置率最高的是雙龍鎮。在雙龍鎮的120份有效調查問卷中,有31份的宅基地使用狀況顯示為閑置,占比25.83%。宅基地閑置率排第2位的是灣頭橋鎮,閑置宅基地占比為23.13%。宅基地閑置率最低的為長春鎮,閑置宅基地占比為19.55%。按地貌類型,農村宅基地閑置率為山地區gt;丘陵區gt;平原區。
2.1.2 各調查地區農村閑置宅基地閑置類型差異的比較分析
2.1.2.1 逾規超矩類閑置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灣頭橋鎮一戶多宅現象最為嚴重,灣頭橋鎮有38.78%的家庭擁有的宅基地超過1宗;長春鎮存在宅基地數量超標的家庭占比僅次之,為36.09%;雙龍鎮的宅基地數量超標家庭數量最少,在120份有效調查問卷中有36份的宅基地宗數大于1宗,這可能會造成宅基地的不充分利用,致使宅基地被閑置與浪費。與此同時,3個調查區域的宅基地面積超標現象嚴重,具體比例從大到小依次為灣頭橋鎮gt;長春鎮gt;雙龍鎮,分別為46.26%、45.11%、42.50%。總而言之,在超規逾矩類閑置中,無論是在數量方面還是在面積方面,其超限嚴重程度均是丘陵區gt;平原區gt;山地區。
2.1.2.2 常年空巢式閑置
調查結果顯示,調查樣本中有些宅基地和房屋常年閑置,長春鎮133戶中有11戶存在宅基地常年閑置的情況,占比8.27%;灣頭橋鎮共8宗,其比例為5.44%;雙龍鎮共9宗,占比達7.50%。究其原因,具體包括人口遷出、新宅基地審批未建、住新宅棄舊宅、流轉受限、繼承或贈予等5個方面。從調查中分析,3個調查區域宅基地常年閑置的主要原因均是住新宅棄舊宅。平原地區農村宅基地閑置主要是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部分農戶選擇遷入城鎮或在交通相對便利的地方另建新房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質量。丘陵地區農村宅基地閑置則主要是因為部分農戶在經濟條件允許下選擇在地形相對平坦的地方新建住宅而舊宅不拆。山地地區農村宅基地閑置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大部分搬遷農戶的原有宅基地處在自然災害多發區或其住房環境太差;另一方面,城市對山區的輻射影響小,有許多農戶家庭世代留在大山自給自足,有著濃厚的祖宅情結,所以其因繼承或贈予而閑置的比例相對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形和閑置率之間的關系。
2.1.2.3 間歇候鳥式閑置
部分農戶因在外務工或子女上學而不能常回家,集中在節假日或農作物豐收時回老家,造成農村宅基地季節性閑置,也稱間歇候鳥式閑置。3個調查區域內農村宅基地季節性閑置率最高的是丘陵樣區灣頭橋鎮,34宗閑置宅基地中有26宗是間歇候鳥式閑置,占比高達76.47%;其次是山地樣區雙龍鎮,31宗閑置宅基地中有22宗呈季節性閑置狀態,占比70.97%;平原樣區長春鎮以57.69%的占比排名最后,在26宗閑置宅基地中含15宗季節性閑置宅基地。
2.1.3 各調查地區農村宅基地閑置根本原因的比較分析
2.1.3.1 農戶個人思想
在農戶退出宅基地意愿方面,3個調查區域均有超過一半的農戶并不愿意退出宅基地,絕大部分是因為祖宅情結,尤其是在經濟發展較為緩慢且少數民族居多的雙龍鎮,比例高達86.00%。但在經濟相對較為發達的長春鎮和灣頭橋鎮,除祖宅情結因素外,越來越多的農戶是因為迫于生活壓力,認為在城市消費太高或補償太低,基本生活需求沒有保障,從而不愿意也不能夠放棄農村宅基地。此外,3個調查區域仍存在極少數農戶由于不知道如何退出宅基地和流轉受限而沒有退出宅基地,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戶對宅基地相關政策的認知不足。
2.1.3.2 政策了解程度
在農戶對相關政策的認知方面,3個調查區域的受訪者對宅基地的人均面積標準、流轉政策和退出機制的認知情況差別不大,具體統計數據如圖2所示。在3個調查區域中,對宅基地相關政策熟悉了解的農戶均只占少部分,尤其是雙龍鎮,其占比最低;對宅基地退出機制完全不了解的農戶均占一半以上的比例,這或許是許多農戶不愿意選擇退出宅基地的影響因素之一。雖然3個調查區域均有7成左右的樣本結果顯示農戶知道“一戶一宅”政策,但是結合一戶多宅現象的顯著性,這進一步印證了農戶對于宅基地的閑置沒有足夠的認知,且政府在這方面的政策宣傳和管理欠缺。
2.1.3.3 農戶家庭特征
于受訪者年齡而言,無論是樣本總體還是各調查區域,受訪者年齡在55歲以上的農戶的比例均為最高,這與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密切相關。于受訪者學歷而言,由于學歷往往會影響其勞動技能水平的高低及對政策的認知與接受程度,從而可能會對宅基地的利用狀況產生影響。在同向比較初中及以下學歷所占比重時,雙龍鎮比值明顯偏高,為37.50%,表明該地區教育水平還比較落后,農民受教育程度偏低,這與當地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有關,并會對農戶宅基地利用產生影響。于受訪者家庭收入而言,一個家庭的年均收入決定其生活水平,3個區域的調查樣本均有將近一半的農戶家庭年收入為30 000~80 000元,長春鎮的高收入家庭(年收入lt;80 000元)比例在3個調查區域中最高,為31.58%,灣頭橋鎮居中,如表2所示。其主要原因是長春鎮距中心城區相對較近且交通較為便利,自然經濟水平較為發達,而雙龍鎮中部分農戶才剛剛實現脫貧,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區位、地形等自然地理因素對農戶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從而進一步影響農戶對宅基地的使用。
2.2 農村閑置宅基地空間分異特征的影響因素分析
2.2.1 指標體系的構建
2.2.1.1 因變量選取
為探究宅基地閑置的影響因素,選取調查農戶家中宅基地是否存在閑置為因變量Y,并且定義不閑置=0,閑置=1。調查結果顯示,平原樣區長春鎮133份有效問卷中有26份宅基地呈閑置狀態,丘陵樣區灣頭橋鎮147份有效問卷中閑置宅基地有34份,山地樣區雙龍鎮120份有效問卷中31份宅基地顯現閑置狀態。
2.2.1.2 自變量選取
對于自變量指標的選取與界定,筆者在參考已發表的關于宅基地閑置的現狀、類型、成因和盤活利用等相關文獻基礎上,根據數據可獲取性和可比性等科學原則,從農戶個人及其家庭基本特征、宅基地使用和管理情況、區域地理環境因素3個方面共選取14個指標為解釋變量,各個變量指標的界定與賦值詳見表3。
2.2.2 模型檢驗
通過多項檢驗(Omnibus Test)和霍斯默-萊梅肖檢驗(Hosmer-Lemeshow Test,H-L檢驗)驗證該模型的合理性,具體結果見表4。在模型系數的多項檢驗中,平原區、丘陵區、山地區的顯著值(Sig.)分別為0.003、0.000、0.000,均小于0.05,意味著所有納入此次擬合模型的變量中至少存在一個變量具備統計學意義,即模型總體有意義,同時這3個模型的H-L檢驗結果的顯著值分別為0.696、0.986、0.989,均大于0.05,說明模型擬合較好且已充分提取數據信息。
2.2.3 基于不同地貌類型的農村宅基地閑置影響因素分析
2.2.3.1 平原區
從表5可以看出,在平原區,距中心城區距離(Sig.=0.002lt;0.05)、家庭外出務工人數占比(Sig.=0.046lt;0.05)和農戶對宅基地退出的意愿(Sig.=0.039lt;0.05)對宅基地閑置有顯著影響,且B大于0,說明距中心城區距離、家庭外出務工人數占比與農村宅基地閑置的可能性呈正相關。這是因為距中心城區較遠的農戶往往會趨向于進城務工、棄耕從商,農戶在城鎮購房而又不愿意退出農村宅基地,造成宅基地季節性閑置,甚至長期閑置,而距中心城區較近的農戶在城市輻射作用下將部分宅基地改作他用,如進行出租或開店經營,發揮其資產價值。
2.2.3.2 丘陵區
對丘陵區農村宅基地閑置影響因素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可以得出,學歷(Sig.=0.028lt;0.05)、宅基地宗數(Sig.=0.023lt;0.05)、“一戶一宅”政策認知情況(Sig.=0.019lt;0.05)、距中心城區距離(Sig.=0.001lt;0.05)和海拔(Sig.=0.030lt;0.05)對農村宅基地的閑置狀況存在顯著影響。除海拔和區位因素影響外,丘陵區閑置宅基地的分布主要受到學歷、宅基地宗數及農戶對“一戶一宅”政策認知的影響,且學歷越高,農戶對“一戶一宅”政策的了解度越高,宅基地宗數超限的概率會越低,閑置率也就越低。
2.2.3.3 山地區
對山地區農村宅基地閑置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如表7所示,家庭外出務工人數占比(Sig.=0.049lt;0.05)、家庭年收入(Sig.=0.042lt;0.05)、宅基地宗數(Sig.=0.024lt;0.05)、農戶對宅基地退出機制的認知(Sig.=0.033lt;0.05)、居住條件(Sig.=0.012lt;0.05)和海拔(Sig.=0.030lt;0.05)均對山地區宅基地閑置有顯著影響。山地區相對于丘陵和平原區,境內的海拔和坡度差異大,各村莊的閑置率差異相對更為明顯。村莊所處地勢越高,在出行的不方便、自然災害的高風險、經濟中心較多的就業機會等多種因素推拉作用下,就會有更多的農戶選擇在地勢較低的地方新建住宅或移居城鎮。
總體而言,各類型區的宅基地閑置主要影響因素大相徑庭。平原區受區位因素影響較大;丘陵區閑置宅基地分布影響因素除區位因素外,還包括海拔和受訪農戶認知等因素;山地區宅基地閑置受到家庭外出務工人員占比、經濟收入和居住條件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3 結論與展望
3.1 結論
不同地貌的農村閑置宅基地的空間分異特征明顯。總體而言,按地貌類型,農村宅基地閑置率由大到小依次為山地區、丘陵區、平原區。平原區閑置類型主要為季節性閑置和長期性閑置,且距中心城區越遠,閑置率越高;丘陵區閑置宅基地主要包括逾矩超規類和間歇候鳥式,主要原因是當地農戶對宅基地政策認知薄弱,以及大多數家庭兼顧城鎮工作和農村種植勞動;而山地區由于經濟的相對落后和文化的相對保守,則以季節性閑置為主。各類農村宅基地閑置的主導因素大相徑庭,地形越平坦,農村宅基地閑置率受區位因素影響越大,而地勢較高地區,居住條件、農戶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經濟收入來源對農村宅基地閑置的驅動力相對更為明顯。
針對不同地貌類型的閑置宅基地盤活利用,應分類推動,精準施策。平原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灌排便利,結合區位理論,在離市中心較遠的村莊可規整村莊,成規模、成片區發展水稻等農作物種植業,而城郊地區村莊則可選擇發展農家樂等服務業;山地區自然條件和基礎設施相對較差,大部分地區難以用于開發建設,但可以利用當地的文化特色或獨特的自然景觀,以雙龍鎮十八洞村為典例,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發展旅游業,進而可將部分宅基地改作民宿用于經營。
3.2 展望
該研究的不足之處有2點。一是各類型區閑置宅基地樣本的數量偏少、范圍偏小,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閑置類型和成因的定性與定量分析。如果增加不同地區的樣本容量,那么研究結論會更具普適性。二是受訪者以老人和留守中青年婦女居多,這類人群對宅基地關注度相對較小,如何使外出務工青壯年更多地參與問卷調查,使結果更具代表性,需要在調查方法上做出創新。
農村閑置宅基地是一個復雜且久遠的問題,備受關注。該研究的結論可能對湖南省不同地貌的農村閑置宅基地盤活利用的分類推進提供一些借鑒,但對全國農村宅基地閑置問題的解決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待進一步深入挖掘。
參考文獻:
[1]徐忠國,卓躍飛,陳陽,等.農村閑置宅基地盤活利用的多主體行為邏輯:以杭州臨安為案例[J].中國土地科學,2024,38(1):105-113.
[2]胡明峰,曹廣忠,劉嘉杰,等.農村宅基地季節性閑置與完全閑置的比較:基于全國百縣調查[J].中國土地科學,2023,37(10):49-59.
[3]董昕.區域政策與戶籍、就業制度交織下的中國人口遷移特征[J].區域經濟評論,2023(4):12-19.
[4]曲頌,朱鐵輝,郭君平.演進中的農地“三權”分置:來自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土地理論的檢視[J].中國農村經濟,2024(5):21-39.
[5]王健,馮雨豪,吳群.“三塊地”改革是否影響地方政府土地財政收入[J].農村經濟,2022(2):25-36.
[6]岳永兵.閑置宅基地形成機理、規模測算與整治前景:基于宅基地閑置類型的討論[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3):95-103.
[7]公茂剛,劉濤.“三權分置”下農村閑置宅基地利用方式探究:基于扎根理論研究方法[J].青海社會科學,2023(1):86-96.
[8]周靜.農村宅基地的閑置與轉型方向[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0(2):176-189.
[9]張清勇,杜輝,仲濟香.農村宅基地制度:變遷、績效與改革:基于權利開放與封閉的視角[J].農業經濟問題,2021(4):46-58.
[10]張富利,程書一.傳統農區閑置宅基地的成因、試點探索與治理策略[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24,40(2):73-80.
[11]張容軍,段建南.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農村閑置土地的概況與利用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9):39-45.
[12]孫鵬飛,張仁慧,趙凱,等.人力資本對農戶宅基地退出行為的影響[J].經濟經緯,2022,39(4):41-50.
[13]鄺佛緣,陳美球.風險預期、生計資本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及其代際差異:基于江西省456份農戶調查數據[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1,20(1):92-101.
[14]封玫,張志垚,周利平.農戶社會資本與宅基地退出意愿:基于政府規制的調節效應分析[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4,23(2):242-252.
[15]史衛民,董鵬斌.農村閑置宅基地入股利用的制度構建[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1,34(1):111-119.
[16]惠建利.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的實踐考察及立法回應[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20(2):109-116.
[17]付宗平,林同智,陳菁泉.資本下鄉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使用權的驅動機理、潛在風險與思考建議[J].農村經濟,2023(7):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