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快速發展,教育已經不僅僅是指學生的學習教育,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在學校教育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了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青少年的心智還不夠成熟,面對負面信息或者壓力過大容易產生不良情緒,從而影響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為了促進青少年健康快樂的成長,學校和家長必須要對其心理健康重視起來。本文通過對家校協同視域下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一些預防措施,以幫助青少年實現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家校協同;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7-0038-03
所謂“家校協同”就是通過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交流、互動與配合完成教育活動[1]。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人生當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一個階段,由于青少年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在這時候還沒有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擾,造成一定的心理損傷。那么,預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就非常重要了,也是當今學校教育中的一項重要教學任務。家校協同視域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需要學校、家長展開合作,共同努力來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
(一)學習壓力大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
在中小學教育中,減負、減壓以及素質教育雖然已經倡導了好多年,但是受傳統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影響根深蒂固,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徹底改變,唯分數論的思想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家里面依然占據著主導地位,課后輔導班以及各種特長班的勢頭愈演愈烈,現代青少年面臨的學習壓力可想而知。尤其是一些升學班的學生,認為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考一個好的學校,學校、家長以及自身施加的壓力過大,從而導致許多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現了許多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疏解,則可能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會造成難以預料和無法挽回的后果。
(二)與人交往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青少年學生正處于身體和心理快速發展的階段,心智還不夠成熟,處于這一階段的孩子更渴望與人交往,想要展現自己和接觸更多的人和事,而他們也往往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懂得了很多事情和道理。因此,他們在處理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會有很多自己的主觀想法,但這些想法并不一定完全正確,在與老師、家長、同學之間進行交往時,如果別人不接受和理解他們的想法,他們就會認為沒人能夠真正理解自己,產生苦悶情緒。特別是獨生子女,占有欲強而且敏感脆弱,與人交往中遇到不順會對自己產生懷疑,嚴重影響心理健康的發展。
(三)自我情緒控制力差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青少年學生在面對外界事物變化時的自我控制力差,很容易受其影響,情緒起伏大,容易不穩定,尤其是在面對比較突然的事情時,很難快速適應事情的發展,無法及時有效地找到解決事情的辦法,從而導致情緒失控。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壓力時,如果無法正確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緒,久而久之會導致焦慮情緒的出現,嚴重的甚至會產生抑郁,從而出現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一)充分整合和利用各方面資源,進一步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
家校協同視域下,預防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需要來自社會各界多方面的資源和力量。因此,學校在家校協同的基礎上如何將社會各界的資源和力量做到有效整合和利用是至關重要的。首先,學校要充分利用整合好各方資源,制定一套完善的保障機制,這也正是為了進一步促進學校和家庭有效合作必備的制度保障。學校必須要科學合理地制定相應的教育工作準則,以便在具體的家校協同合作過程中充分明確和體現學校和家長各自的權利和義務,這樣才能夠有效保證學生在一個輕松健康的氛圍中學習和成長[2]。同時,學校還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教育保障機制。在傳統的學校教育過程當中,不論是學校還是老師對學生的教學往往只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這對于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學校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教育保障機制,使學校的教育資源以及相關的制度建設發揮出真正的作用。比如,學校可以制定相應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預防措施,通過措施來保障相應教育機制的有效實施。學校還應當積極地與社會各界力量合作,通過引入社會各界力量的資金和資源為學生打造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硬件條件和環境,不斷建立完善合作機制,從而確保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保障。
(二)創新家校合作,使家長融入到學校管理中
為了能夠使家長更加全面地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學校可以進一步對家校合作的模式進行創新,主動邀請家長融入到學校的日常管理中。比如學校可以設立家長活動日,在家長活動日的時候,學校可以邀請家長參與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家長可以提出自己對學校教學和日常生活管理的意見和建議。家長還可以與老師交流孩子在學校和在家之間的不同之處,以此來促使家長和老師對學生有一個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從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一個更加科學完善的評判,這樣也有利于找到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3]。正是通過家長開放日,學校和家長有了更加便利的交流平臺,讓教師和家長都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方式。同時,家長還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學校可組織相應的體驗活動,把學生分成不同的體驗小組讓學生去體驗家長所從事的不同職業。學生在通過體驗父母所從事的職業之后才能夠真正了解到父母日常工作的艱辛和付出,也正是通過此種合作方式讓學生體會到生活的不易,使學生能夠更加珍惜學校的學習機會,減少學生的厭學情緒。
(三)充分利用好現代計算機網絡技術,搭建家校協同交流平臺
隨著現代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計算機網絡交流平臺也層出不窮。因此,學校和家長要充分把握好互聯網交流平臺,進一步拓寬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溝通與聯系。比如,學校和家長可以創建便于溝通和聯系的網絡交流平臺微信、QQ以及各種社交軟件等來加強學校和家長的日常溝通,便于教師和家長及時了解和分析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狀態,有利于及時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時,學校教師和家長還可以通過網絡交流平臺來及時分享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相關知識。尤其是在學校教育當中,更應該將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分享給家長們,使家長能夠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掌握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從而有利于家長在實踐中正確地引導孩子成長,遇到問題也便于家長和學校以及教師之間的溝通和聯系,共同來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和措施。
(四)加強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組建高素質的教師團隊
加強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長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學校必須要對此項工作高度重視起來,要逐步將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發展成一項正規的教育機制。因此,學校需要增加相應的培訓投入,通過對相關培訓硬件條件的投入和改善,來使培訓的措施能夠得到有效落實。學校需要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培訓計劃,通過定期舉行培訓班來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訓計劃的制定必須要符合學校的實際情況,要能夠以學生為中心,制定符合學生學習發展的培訓計劃,這樣才能夠真正發揮出培訓的作用和意義。同時,學校還可以聘請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專家來學校為教師進行培訓講座,也可以在學校設立相應的心理教師職位,專門對其他教學科目的老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訓[4]。學校還可以組織教師去參加學校以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學習班,鼓勵教師積極主動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并且在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訓之后還要進行相應的考核和評價,以此來督促和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是否取得真正的實際效果。
(五)創建多元化的家校協同活動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學校的教學任務,家長也應當擔當起教育的責任,要充分重視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進行正確的引導,青少年在學校和家長多方關懷的環境里,其心理才能夠有足夠的安全感,體會到人情的溫暖,心理發展才能夠更加健康。但目前許多家長并不能夠充分和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即使有些家長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由于缺乏專業的心理知識而不能做出正確的引導,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也沒有相應的解決措施,從而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面對這些問題,學校和教師必須要針對問題勇于創新,敢于嘗試,能夠充分發散思維,積極主動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學校和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特點和情況,創新研究多元化的家校協同活動,目的是讓家長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學生的學習、生活當中[5]。通過家校協同活動,教師和家長能夠面對面地聚在一起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共同分享孩子的日常成長情況,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在家庭教育中實施更加專業的指導。例如,教師在進行“善于溝通”心理健康家校協同活動的時候,可以讓家長思考一個問題:“你發現孩子跟你溝通的時候有什么問題嗎?”此時,有些家長可能會說孩子總是不愿意跟我溝通,或者孩子跟自己聊天時感覺總是沒有敞開心扉,甚至出現尷尬的冷場局面。而有的家長會說自己平時忙于工作,已經很久沒有跟孩子坐下來好好溝通了。這些問題的出現正是說明了家長與孩子平時缺少有效的溝通,沒有正確的溝通方式,無法讓孩子從心理上對家長產生信任。針對此種情況,教師可以發揮出活動的積極作用,比如可以讓家長和孩子在不見面的情況下進行交流,如寫信,留言等,加深對彼此的理解和信任。而正是通過這種活動方式,家長了解和掌握了正確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手段,對解決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六)加強情感溝通,構筑良好的情感基礎
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正處于身體和心理快速發展的階段,此時的孩子心理特別敏感,情感也比較脆弱,也特別渴望能夠得到別人的理解,包括父母、老師和同學。通過大量的數據研究分析,如果一個孩子的家庭關系和睦、師生關系融洽、同學關系和諧,那么這個孩子的身心發展也會比較健康。因為這樣的孩子對父母、老師、同學都是比較信任的,愿意主動敞開心扉去訴說自己的心事,而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在這種溫暖的環境中,孩子的情感體驗歡樂而積極,也就不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因此,教師、家長以及孩子自身都要對情感溝通重視起來,彼此間構筑起良好的情感基礎。教師在日常的學習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意愿,鼓勵學生與老師多交流、多溝通,進一步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互相信任。作為父母更要對孩子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多從生活細節入手,去體貼、關心孩子的心理需求,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家的溫馨。同學之間也需要互相幫助、互相學習,而心理上的情感共鳴更有助于維護良好的同伴關系。尤其是在孩子犯錯時或者產生負面情緒時,教師和家長不能只是一味地責備,而要從根源上弄清楚孩子心里的真實想法,矯正他們的錯誤思想和認識,幫助他們共渡難關,多溝通多鼓勵,提供正確的情感導向。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家校協同視域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措施分析,闡述了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采用家校協同教育理念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長之路上的必要措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離不開學校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在未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道路上,學校和家長需要進一步加深家校協同教育合作,積極探索和創新教育方法,為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作出貢獻。
(責任編輯:黃艷華)
[1] 沈彥玲.家校協同視域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措施[J].求知導刊,2023,(33):11-13.
[2] 張芳.家校協同視域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及干預機制研究——以隴南市九年級學生為例[J].新課程,2022,(06):179.
[3] 羊靜.家校協同視域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及干預機制[J].試題與研究,2021,(34):131-132.
[4] 李金釗.應對方式、社會支持和心理壓力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心理科學,2014,1(4):980-982.
[5] 侯振保.小學班級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討[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2(10):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