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閱讀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提升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這就需要教師針對不同的內容、素材、問題,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小學學段是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最佳時期,在培養其閱讀興趣的基礎上,教師應結合數學教材內容特點,大膽進行系統的閱讀策略探索,并總結出有效的數學閱讀策略,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閱讀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7-0165-04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數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有效的數學閱讀理解是學生觀察、思考和表達的基礎,是將數學知識進行吸收和內化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數學語言抽象而復雜,包含的意義不僅限于文字表面,還有其獨特的數學內涵。所以,數學閱讀不同于語文閱讀。開展數學閱讀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對數學語言和知識的理解能力,從而讓學生形成數學的思維和表達方式。目前,大家習慣將數學歸屬于理科,以思維訓練為主。但是學生思維不靈活、不開闊、不夠發散等問題,并不是機械訓練就能解決的,而是從小缺乏數學閱讀造成的。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興趣和習慣的黃金時期,但小學生思想不夠成熟,能力薄弱,缺乏數學閱讀經驗,所以在數學閱讀時常常較為粗淺,缺乏思考,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和題目的審題不夠透徹,進而容易影響對文本的理解,導致解決問題能力低下,同時也不利于其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有助于提升學習能力。教師引導學生有效閱讀數學符號、表格、圖形、文本,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會不斷提取信息,對信息進行整理、整合,綜合分析研判,體會其蘊含的數學信息和邏輯關系,探尋問題解決的路徑。這對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很有幫助。
第二,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具備良好數學閱讀能力的小學生,才能在有效閱讀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情景、數學語言、數學概念、數學模型等。在課堂教學中,影響學習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專注力、情緒、環境、教師素養等。如果學生具備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可以彌補這些外在因素的干擾,建立較完備的知識體系,提高個體的學習效率。
第三,有利于小學生的自主學習。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小學生,會在教師推薦的課內外閱讀素材的基礎上,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閱讀材料,不斷開闊視野、拓展思維。具備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的學生,往往更愿意自主預習學習內容,在課堂上思維更活躍,更凸顯學習者的主體地位。
人類基本是通過閱讀獲取知識并認識這個世界的。美國著名語言學家說過:“數學是語言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蘇聯數學家斯托利亞爾也指出:“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而語言的學習更需要通過閱讀來實現。關注數學閱讀,踐行數學閱讀勢在必行。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更應該有這種意識,有必要從小學開始,有計劃、有步驟、系統地開展數學閱讀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積極閱讀過程中進行思考、理解,在積極思考中提升數學思維品質,逐步發展學生的閱讀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通過數學閱讀,可以不斷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促使學生習慣用數學的眼光發現文字背后的數學思想,逐漸發展并形成核心素養。
一是形成系統的閱讀思維。數學是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學生需要在閱讀理解、動手操作、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等一系列數學活動中將數學的精華提煉出來,及時掌握知識,形成自己的數學思維,學會將這些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但這些都是建立在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基礎之上的,只有先理解了,才能深入地思考,接著才能更好地應用,這就是數學邏輯思維的形成過程。
二是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數學作為一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它無處不在,又無處不服務于人類社會,與人類的生活和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技術已經覆蓋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充斥著海量數字化信息,如果用戶數學閱讀能力不足,面對龐雜的網絡信息無法理解和辨別,也會帶來很多隱患。
《義務教育數學新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要求,第一學段學生要在熟悉的生活情境運用數和數的運算,合理表達簡單的數量關系;第二學段學生要能在簡單的實際情境、真實的情境中,發現常見的數量關系,合理利用推理,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識;第三學段學生要能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解決較復雜的真實問題。在數學中,情境要么以圖畫的形式呈現,要么以文字敘述的形式表達。如何在不同的學段使學生順利達成學習目標,有效的閱讀方法就是關鍵。數學閱讀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這就需要教師針對不同的內容、素材、問題,引領學生掌握探索數學閱讀方法。對小學生來說,其邏輯思維逐漸上升、知識儲備正在積累,數學學習經驗正處于形成階段,恰是引領其探索數學閱讀方法的最佳時期。課題組教師結合數學教材內容特點,探索進行系統的閱讀策略探索,總結了七種有效的數學閱讀策略。
(一)看圖講述法
低年級的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縱觀低年級的數學教材,很多問題是以圖畫形式呈現的。部分老師認為學生能看懂圖,會依據圖意解決問題就行,從而忽略了學生的語言表述。這樣會導致到了中年級段,數學文字題增多,學生的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產生障礙,影響其對數學問題的正確理解。因此,低年級的數學教師,針對圖畫題或者圖文結合的題目,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充分讀圖,不僅要說出圖中的情景,還要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和思維讀圖,并嘗試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逐漸達到根據題意講述完整的問題解決模型,模型中既包含有效的數學信息,又有需要解決的問題。
圖1是一道一年級下冊的看圖列式計算題。小學生有了第一學期的數學學習經驗,列式是不成問題的。然而,作為數學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數學思維過程,這時讀圖就顯得尤為關鍵。如何充分讀圖?教師可以分幾步引導學生:你從圖中知道了什么?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你能試著把圖畫講成一個數學小故事嗎?“盒子里有11個玩具小鹿,老師給我們發獎品用了5個,盒子里還剩幾個?”
教師通過以上教學途徑,在低年級學段就能逐漸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讀圖、說圖的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根據題意理清數量關系,而且有利于今后脫離直觀參照向數學抽象的過渡,為中高年級的文字題閱讀奠定基礎。
(二)標注圈畫法
學生到了三、四年級,數學思維逐漸由直觀形象向邏輯抽象過渡。數學學習中,數學問題融入現實生活,文字描述漸漸增多。采用標注圈畫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邊閱讀邊圈出重點詞語,可以幫助學生站在數學的角度分析情境中的數學現象,找出題干,還原數學模型。需要提醒的是,標注圈畫法不宜過于花哨,以圈一圈、波浪線、下劃線、小三角等簡單標注為宜。
如:“興華村前年只有16戶使用天然氣,去年使用天然氣的戶數是前年的4倍,今年使用天然氣的用戶又比去年增加了20戶。今年使用天然氣的一共有多少戶?”這是一道結合生活實際的情景題,文字敘述比較多。在教學中,為方便學生分析題意,過于煩瑣的生活性語言夾雜其中,往往會干擾思維的清晰表達。教師就可以采用標注圈畫法,引導學生在了解生活背景的前提下,將重點的數學術語畫出來,找到題干。這樣,數學信息中的兩種關系模型凸顯出來,便于學生理解和思考。
(三)語句轉述法
新課標倡導數學問題應與真實情境相結合。有時要解決的問題或重要信息隱藏于大量的情境描述中,不易發現,此時如果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不高,學生就容易對題意理解不透徹。語句轉述法,就是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白的語言文字或貼近生活常識的常用語言、兒童化語言,以及將復雜的語言轉換為數學模型語言,化隱為顯,幫助學生理解數學語言,并順利梳理出數量關系,從而選擇合適的方法解決問題。
在三年級數學課上遇到這樣一道解決問題:
三個小朋友比賽,看誰寫出帶“春”字的成語多。小亮寫出了15個,小麗寫出了8個,小紅寫出了10個。小麗寫出的8個成語小亮都寫出來了,小紅寫出的成語中有5個小亮也寫出來了。問:
(1)小亮和小麗一共寫了多少個成語?
(2)小亮和小紅一共寫了多少個成語?
這道題是關于集合中有交集時,求“一共多少”的問題。但是,教師發現,學生在閱讀題目時在“小麗寫出的8個成語小亮都寫出來了,小紅寫出的成語中有5個小亮也寫出來了”這個數學信息上卡了殼。因為前期解決這類問題都是以“XX既……又……”或“XX兩種都……”的句式呈現。這時,教師不妨嘗試讓學生用轉換語句的方式,將“小麗寫出的8個成語小亮都寫出來了,小紅寫出的成語中有5個小亮也寫出來了”轉換成“其中有8個成語小麗和小亮都寫出來了,有5個成語小紅和小亮都寫出來了”或者轉換成“在寫出的成語中,小麗和小亮重復了8個,小紅和小亮重復了5個”。這樣,當學生在閱讀題目時,能將陌生的語言表述轉換成熟悉的模型式數學語言時,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字詞重讀法
中年級的數學學習,教師還可以在學生自主初讀題目的基礎上,再次齊讀題目,并引導學生在閱讀數學問題或數學情境時,采用重讀的方式,將關鍵詞語重讀,從而起到提醒、強調的作用,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學生在初步認識分數后,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時,往往忽略“平均分”。教師分析原因,一是初步學習平均分,對概念的理解不夠透徹深入;二是生活語言的干擾,生活中的語言往往很隨意,盡管是“平均分”的意思,但成年人也容易口誤說“分成”,這種不規范的生活語言也會影響到學生的數學閱讀理解。所以在數學課上,教師可以有意引導孩子重讀關鍵詞的方法,突出學習重點,加深對數學關鍵術語的理解。
(五)反復推敲法
讀懂題目是小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前提,也是數學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小學生審題習慣的培養,引導他們反復讀題、仔細推敲,有助于其對題目的理解。針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邊指邊讀,手、眼、口并用,提升閱讀的專注力;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引導學生多讀幾遍,同桌互相交流看法,在討論的基礎上幫助理解題意,達成共識。
(六)畫圖理解法
畫圖理解法即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理解,把題意用示意圖畫出來。示意圖可以是簡單的符號、圖形、表格、線段圖,變抽象為直觀或半直觀,幫助學生進行閱讀理解,也有利于學生推理意識的發展。例如下面兩道三年級辨析題:
1.李叔叔靠墻角用籬笆圍了一塊長方形地用來養雞。這塊地長8米,寬6米,籬笆長多少米?
2.李叔叔靠一面墻用籬笆圍了一塊長方形地用來養雞。這塊地長8米,寬6米,籬笆至少多少米?
這兩道題看似是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實則是考查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三年級的學生生活經驗還比較欠缺,此時,教師就需要引導他們用畫圖的方式,直觀呈現題意,才能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七)課外拓展閱讀法
課堂教學中,教師除有意識地進行數學閱讀方法訓練之外,還要注重學生的課外閱讀。例如,定期推薦數學讀物、數學故事,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養成做讀書筆記、寫讀后感的習慣,或定期舉行數學閱讀分享會,不斷增強學生數學閱讀的樂趣。
數學閱讀是手段,通過閱讀,能夠豐富學生的認知,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透過文字、符號、公式等找到其背后的數學思想,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通過課內教學得法,課外閱讀延伸,讓學生在日積月累中豐富知識、產生興趣,在分享交流中獲得成功、體會喜悅,在積累運用中習得方法、提升能力。學生們逐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遭的事物,用數學的思維去分析、去思考。新課標背景下,核心素養培養導向的數學閱讀,更能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智慧的發展。它是學生生活的需要、成長的必需,更是人生的需要,能幫助學生奔向美好的明天。
(責任編輯:黃艷華)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 宋君.數學閱讀教與學[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9.4.
[4] 黃玲俠.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策略探析[J].國際公關,2020,(08):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