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進一步落實“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教育要求,減緩銜接坡度,在總結幼兒園教育實踐的基礎上,結合當前國家關于幼小銜接的政策要求,通過加強家、園、校合作、成立聯合教研團隊以及采取建共育框架、制銜接方案、聚家園溝通、設公正評價等策略和措施,建立幼小學段互通、內容融合的聯合教研機制,實現家、園、校之間相互配合、相互監督,為幼兒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家園校一體化;幼小銜接;聯合教研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7-0063-04
*項目基金:合肥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HJG22109)。
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也是當前推進幼兒園和小學“兩個相適應”改革的難點[1]。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深入推進《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文件精神,以“幼小銜接”為主題,嘗試建立起家園校一體化聯合教研機制,將家園校三方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合力,不斷提升教師聯合教研的能力水平,促進家園校三方教育觀念與方式的轉變[2]。
“多·琢”理念,顧名思義,是指多元化的教育環境和琢玉成器的培養目標。這一理念主張從幼兒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出發,為他們提供豐富多樣的教育環境和活動,使他們在愉快的活動中自主探索、發現和學習[3]。這一理念的提出,既體現了我國幼兒教育的優良傳統,又符合現代教育觀念,為幼兒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家園校幼小銜接聯合教研機制,是指家庭、學校和幼兒園三方共同參與幼兒教育,通過合作研究、交流互動、資源共享等方式,實現幼兒教育的無縫銜接,確保幼兒在各個教育階段都能得到連續、穩定和優質的教育[4]。
在“多·琢”理念的指導下,家園校幼小銜接聯合教研機制得以有效實施。首先,家庭、學校和幼兒園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方法上達成共識,確保幼兒在不同教育環境中得到一致的教育。其次,通過定期的聯合教研活動,家庭、學校和幼兒園可以相互學習、交流和借鑒,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效果。最后,這一機制還鼓勵家長、教師和保育員積極參與幼兒教育,發揮各自專長,為幼兒的成長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5]。
(一)以法案為基點,以兒童最優先
《學前教育法草案》《家庭教育促進法》為探索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依據。在此基礎上,應當遵循以兒童為本的基本原則,以實現兒童最大化利益為目標。為此,有必要探討“幼小銜接”去小學化的迫切性,尋找實現兒童最大化利益的根本途徑。在“多·琢”核心理念的引導下,必將多融、多學、多論。
首論,應結合幼兒自身的發展與學習特征,探討其理論基礎。只有樹立起正確的學習觀念、教育觀念,才能更好地發揮幼兒積極的學習潛力,為幼兒終身發展、終身學習奠定良好基礎。次論,要重視教師專業化發展。為了更好地完成幼小銜接,需要改變傳統的“填鴨式”“高度控制”的教育方式。為此,應從提高教師師資質量入手,探索改善這一現狀的途徑。再論,大力推進“家校互學”。有必要對家庭、學校、幼兒園之間的互利互幫學習的形成機理進行研究,促進三方面合作,以促進幼小銜接機制發展。
(二)尊重幼兒特點,開展聯合教研
“幼小銜接”教學要建立在充分尊重幼兒生長與學習的特殊性的基礎上,運用現象學、身體建構等相關理論,建立適合幼兒思考與認識特征、發展與學習特質的課程體系。在此基礎上,要大力倡導和推動幼兒的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幼兒的具象性、趣味性、生活性和完整性,以建構有利于幼兒身體體驗的課程體系,促使幼兒主動學習。
遵循“多·琢”核心理念,聯系聯合教研內容和方式分析,主要包括:一是基于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差異(見表1),針對“雙減”及幼兒園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幼小銜接教學問題進行了相關研究。二是注重對幼兒發展和兒童特點的研究,加強幼兒與小學一年級教師的溝通。三是通過對兒童心理狀態、行為習慣和生活需要的討論,確定其入學準備或入學適應的目的,但其在實踐中的應用方式和戰略還需要進行深入探索。四是結合教學實踐,開展“同課異構”教學研究與實踐。
(三)建立監督機制,統籌銜接目標
從“幼小銜接”保障機制來看,有必要將現有的“幼小銜接”與各級教育部門統籌的管理體制有機結合起來。首先,要從家庭、幼兒園、小學三個層面協調好“幼小銜接”教育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應構建一種新型的集體討論與評價體系,使之能夠更好地保護和發展幼兒的權利。“多·琢”需探討幼小銜接的異同,健全監督機制,統籌銜接目標。要提倡行政管理部門、幼兒園、小學、家庭共同參與,共同構建長效監管體系。以此來監督“幼小銜接”工作的走向與質量,保證其實施能夠取得良好成效。
(一)發揮家庭引導性:協助園、校,針對引導
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家庭要充分利用其特有優勢,對幼兒開展心理疏導與行為指導。家長不能只依靠學校教學,而要自主認識到家庭在幼小銜接中的重要作用。“多·琢”意味著家長也要有“終身學習”的自主意識,主動了解幼小銜接的關鍵性。許多家長在孩子即將進入小學時感到非常焦慮,感到自己的孩子在認知和自理能力方面稍顯不足。積極主動的家長愿意主動了解幼小銜接的相關知識,并參與到孩子的學習生活中,并積極參與到園、校引導的銜接教育活動中。這類家長的孩子更容易適應小學生活,并在學習上取得顯著的進步。
(二)發揮園所調度性:統籌協調,穩中求進
在幼小銜接教育中,幼兒園能否針對兒童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將會對幼兒身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在幼小銜接階段,幼兒園可以成為家園溝通的高效紐帶。“多·琢”第一步,便是找準幼兒園的自身定位,最大化發揮價值。
首先,可以定期組織家長座談會或者關于幼小銜接問題的專題研討會,引導家長幫助孩子盡快融入到小學的學習生活。其中涉及到兒童傾聽能力和專注力培養的課程、提高自我服務和體育鍛煉的教學研討課程。其次,通過經常舉辦家長學校活動,讓家長了解幼兒園大班預備教育的目標及注意事項,借此促使家長改變看法,與家長取得一致意見,避免幼小銜接“小學化”。另外,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家長需求,進行更有針對性的診斷式指導。
(三)發揮小學配合性:及時交流,隨時調整
在傳統教育模式下,部分小學認為幼小銜接主要是幼兒園的工作,忽略自身在此過程中的作用。事實上,小學能否依據兒童過渡階段的身心情況,做出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教學調節,將會直接影響幼小銜接的教學效果。“多·琢”理念引導下,為發揮幼兒園與小學的引領作用,借助相關領域的專家力量,通過對相關政策的深度解析,解決幼小銜接過程中理念上與實際操作上的誤區。小學教師也對幼兒園開展“家庭教育”工作中的優秀做法進行適時地進行歸納、推廣,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家、園、校之間相互配合,相互監督,共同提高幼小銜接質量(見圖1)。
(一)建共育框架:形成管理機制,促進家園共生
在實施“幼小銜接”的進程中,要著力推動家、園、校共同成長。對此,要認真研究“幼小”課程的合理銜接,探討家園學校合作的“多·琢”模式。針對本園的具體狀況,設計出了一套“高效銜接”的實施計劃。把幼小銜接工作列入幼兒園工作規劃,統籌安排,達到共建、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目的。
以幼兒園為中心,成立以園長為組長,以中層骨干為成員的幼兒園教學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一套以幼兒自我教育為主的幼小雙向銜接的三層管理系統,并且把幼兒發展、活動安排、教師培訓以及家庭教育指導等方面都融入執行計劃之中,將“多·琢”落實到管理機制中。
(二)制銜接方案:園所主題研討,減緩銜接坡度
遵循“多·琢”核心理念,骨干教研組、各年齡段教研組聯合舉辦關于“怎樣進行幼小銜接”的專題研究,共同研究具有可行性的幼小銜接方法、具體內容,并制訂出一套幼小銜接的具體實施計劃。另外,在班上還進行了以“幼小銜接”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活動,通過游戲、錄音、表達、反思等方式,使幼兒在前閱讀、前書寫、協商、合作、交往和解決問題等方面得到了提高。
基于“多·琢”理念,探討《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幼兒園應從小班開始做好科學幼小銜接準備”的目標要求,并落實到幼兒園三年的教育過程中。根據各年齡階段的特點,制定了各階段的教育目標,循序漸進地進行幼小銜接。比如早上主動簽到,像小學生一樣不遲到、不早退;自制時鐘,提升時間觀念;數學活動“整點半”“一分鐘有多長”;美術活動“精美的鉛筆盒”“我的好朋友小書包”;語言活動“國學啟蒙”“親子閱讀打卡”;勞動教育“小小值日生”等。
對幼兒的日常作息也進行了適當安排,同時注重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了幼兒按時入園、自覺飲水、自己上廁所、自己收拾物品的好習慣。從五大領域入手為切入點,將入學準備教育與幼兒一日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設計出適合于幼兒發展的“幼小”銜接課程。通過各種形式的合作活動,將入學準備教學內容融入集體活動中,并解決了“入學難”這一問題。“多琢”“多思”,才能“多多收獲”。根據金字塔理論(見圖2),針對幼小銜接問題,開展針對性研討,分領域、分階段思考幼小銜接重點,關注幼兒的身心發展,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助力他們茁壯成長。
(三)聚家園溝通:專注家長焦慮,引導科學育兒
遵循“多·琢”核心理念,注重與家長的溝通,通過家長委員會、家訪、問卷調查表等多種途徑進行交流,增進彼此理解,相互支持和合作。為了更好地理解兒童的生活狀況和父母需要,幼兒園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以便更好地幫助兒童渡過幼小銜接階段。對于幼小銜接,許多家長關心的是幼兒的學習準備(見表2)。但是,有些父母把“學習”和“知識”混為一談,把“學習準備”理解為“提前學習”。在調查中,“學習適應”中最重要的是兒童的學習習慣。然而,目前大多家長普遍重視知識技能學習,而忽視了學習習慣培養。我園堅持“問題導向”,把“學習準備”納入了幼兒園教學研究的重要環節,定期組織幼兒園本教研和互動教研,并針對“學習準備”進行了專題培訓,讓更多家長學會運用更加科學的方法,指導幼兒做好學習準備,為幼兒今后的學習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四)設公正評價:聚焦幼兒發展,健全動態評價
評價對幼小銜接提供了引導和保障。“多·琢”理念強調多元化和精細化,旨在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育者們關注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游戲、繪畫、表演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此外,幼小銜接工作還注重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讓他們學會與人溝通、合作與分享。為此,學校組織各種集體活動,如主題班會、親子活動等,以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同時,教育者們借助評價工具,及時發現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的問題,并給予針對性的指導。
遵循“多·琢”核心理念,幼小銜接工作還強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緊密結合。教育者們通過定期家訪、家長座談會等形式,與家長保持密切溝通,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在評價過程中,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形成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評價體系,使學生在多元化、個性化的環境中茁壯成長。幼小銜接評價要抓住五個要點。
一是以幼兒綜合協調發展為主,關注大班兒童的入學意愿、學習興趣、情緒管理、學習習慣、自理能力、社會交往、表達能力、邏輯思考等方面展開考察與評價。要做到關注幼兒個性,實現因材施教,讓每個幼兒都能得到針對性地發展。二是將幼小銜接評價融入小班、中班、大班三個年齡階段的幼兒發展過程中,基于幼兒成員發展視角展開全程評估。關注幼兒當前表現,又要著眼全面成長。三是建立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綜合評價融合過程,重視兒童在參與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四是建立幼兒園小學的雙向互動機制,形成幼兒園、小學、家庭三方之間的多層次評價框架,這需要教師在評價過程中充分發揮家長與社會的作用,共同形成教育合力。五是建立系統性的評價改進機制。在“執行—評價—改善—再執行—再評價”的良性循環中,持續提升幼小銜接活動品質不斷反思與修正,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基于家園校一體化的幼小銜接聯合教研機制的構建對于推動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有機銜接具有積極意義。通過加強家校合作、建立聯合教研團隊以及采取相應的策略和措施,為幼兒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張玲玲)
[1] 蔣晨曉,馮薇,孟憶璇.幼兒園教師幼小銜接教育觀調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為例[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4,40(03):72-81.
[2] 徐利鴻,任捷,羅曉晨.幼小銜接背景下家長參與對幼兒入學準備的影響[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3,39(10):61-73.
[3] 黃健華.幼小銜接的“斷層”與“接口”之探析——如何有效開展幼小銜接工作[J].小學教學研究,2023,(36):47-49.
[4] 郭雅燕.基于家園校三方合作共育的幼小銜接策略[J].亞太教育,2023,(23):31-34.
[5] 梁曉麗.家園一體化助益幼小銜接[J].教育,2020,(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