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校社協同育人是推進新時代家庭家風家教建設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從生態系統理論出發,闡明該理論與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適切性。同時以當前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問題為具體案例闡釋分析,厘清現存的主要問題。借助生態系統理論的整體結構與各部分結構主體之間的關系嵌套與作用疊加原理,解決當前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系統性功能欠缺的困境,提出應考慮從微觀、中觀和微觀三個維度的系統功能調適。
關鍵詞:家校社協同育人;育人;生態系統理論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7-0067-05
2021年國家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強調了要暢通家校溝通渠道,推動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互配合,協調一致[1]。在我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全面推進家庭教育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下,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
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形成教育合力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必然選擇,也是推動新時代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更好地弘揚社會主義文明家風建設的現實要求。從文獻分析來看,當前家校社協同育人不管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都存在一些問題。如,家庭方面,對家長的育人過程缺乏有效指導,育人的效果不佳;學校方面,偏重智育的育人方向會阻礙全面育人功能的發揮;社區方面,缺乏明顯發揮育人作用和承擔育人職責的意識等。因此,本研究以此為契機,展開家校社協同育人方面的研究。
家校社協同育人是新時代教育目標的必然要求,是構建全面育人格局的現實選擇。當前我國初步建立了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學校和社會育人活動有序開展,家長滿意度較高[3]。但仍存在許多現實的困境,阻礙了協同育人效果,導致家校社協同育人系統性整體功能渙散。
(一)家庭育人價值觀念的單一性與從眾性問題
首先,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和物質世界的日益豐富,家長容易陷入功利主義的泥潭,片面將教育作為提高社會地位和獲得成功的工具。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教育深受凱洛夫教育思想的影響,應試教育占據了我國教育的主流,家長的育人理念傾向于追求學習成績和發展智育,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其次,在“雙減”政策推行之后雖然情況有所改善,但家長仍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科培訓班的取消加劇了家長的教育焦慮,有條件的家長會在課余時間給孩子進行變相的學科補習和發展藝術特長的培訓,從而影響孩子娛樂和休息時間,這種非科學的育人理念會加重學生的負擔,甚至讓他們產生厭學和叛逆的情緒。最后,一些父母缺乏時間精力,無暇顧及孩子學習,承擔的只是養育而不是教育的職責,部分家長即使愿意參與也可能因缺乏專業的育人知識和科學育人的理念而苦惱。以上存在的問題都會限制家庭在協同育人的有效的發揮作用。
(二)學校育人價值功能的泛化與方式方法滯后問題
從教育系統所賴以運行的空間特性來看,可以將教育形態劃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種類型,教育形態的歷史變遷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關系對現代教育產生影響[4]。結合當前學校教育制度的變遷和育人過程的實然狀況,發現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育人功能讓渡于學校教育,導致學校育人價值功能泛化。
首先,學校在育人過程中承擔著多樣化和復雜性的功能和任務。在義務教育階段,迫于升學壓力和學校競爭,學校不僅需要承擔智育的主線任務,同時還要承擔德育、體育、美育和勞育等方面的教育目標和要求,在有限的教育時間內往往難以兼顧,全方位育人效果欠佳。其次,學校作為育人的中介和橋梁,家校合作參與度不高。學校需要向家長傳達學校的信息,但忽視家長在育人過程中的參與和反饋,且家長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其參與加大工作難度,長此以往限制了家長在育人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降低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熱情,造成家校溝通渠道不暢。此外,在教師層面,教師工作比較繁雜。教師是教學帶頭人,一方面需要進行學生的教育教學,另一方面存在大量事務性和行政類工作,因此在協調學校的家庭之間的關系上,教師會因為繁重的工作壓力降低參與的積極性,未能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還有一些老師沒有進行專門的協同育人的學習和培訓,缺乏系統科學的育人知識和理念,存在育人方式方法滯后的問題。
(三)社區參與育人的機制不完善與系統區隔問題
家校社合作共育是實現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是應對現代教育新挑戰和適應未來教育發展的需要,然而社會教育在育人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社區沒有真正落實育人職責,社會中許多優質的教育資源沒有被有效利用,育人場所主要在培訓機構和公共場所(如少年宮、博物館、科技館等),形式與內容單一,更多的是借助學校資源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其次,未充分發揮社會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把育人的責任推給學校,長期處于邊緣位置。此外,協同育人機制包括宏觀管理機制、系統協調機制和實踐工作機制[5]。對于宏觀的管理機制,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政策下達之后存在落實不到位的現狀;系統協調方面,溝通協調渠道不暢,阻礙了家校社的育人工作;實踐工作方面,以學校育人為主,家庭教育處于配合地位,社會教育邊緣化等導致育人系統的區隔。最后,監督評價體系仍不健全,難以評價和監督家庭教育的落實情況。
總之,社區在育人方面沒有發揮各自的育人功能,家庭和社會與學校的合作育人只是為了配合學校完成教學任務,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輔助。
生態學運用于教育研究由來已久。早在1976年美國學者學運用于教育研究由來已久。1976年,美國學者勞倫阿瑟·克雷(Lawrence Arthur Cremin)提出教育生態的概念[6],并主張運用生態學的觀點來審視教育現象和問題。1999年我國學者范國睿也從生態系統理論出發,研究教育教學問題。從理論本質上看,生態系統理論和協同育人機制有著天然的耦合性。
(一)生態系統理論的內涵及適切性
20世紀30年代中期,英國學者Tansley提出“生態系統”理論概念,強調自然界任何群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過與其所處的環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一個統一整體[7]。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在生態系統理論發展心理學中提出的個體發展模型,強調發展個體嵌套于相互影響的一系列環境系統中,系統與個體相互作用并影響著個體發展。他所倡導的系統理論分為小系統、中間系統和外層系統以及宏觀系統[8]。查爾斯·扎斯特羅在其基礎之上進一步將生態系統理論分成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和宏觀系統[9]。總體來說,生態系統理論強調了個體與所處的生態環境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是一種多維度、多層次和跨系統的互動系統[10]。該理論的核心思想與教育形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適切性表現在以下方面: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或有機群體與其周圍環境的關系的科學,人的發展就是不斷生長的有機體在他的一生中與其所處的不斷變化的環境逐步地相互適應。在教育形態中,我們可以將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各種因素視為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通過他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來進行協同育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研究要探討的是教育系統中的協同育人問題,而育人本質是兒童在一個整體的系統環境中受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相互作用的過程。基于生態系統理論,本研究將把家庭作為微觀系統,它是與學生直接相關的生活環境;學校作為中觀系統,它是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學習環境;社會作為宏觀系統,它是影響學生發展的生存環境。學生通過這三個系統基于上述三個系統層次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機制。
(二)生態系統理論的微觀系統分析
家庭是育人的關鍵起點。本研究的微觀系統是最直接作用于兒童成長的環境系統。家庭環境是兒童成長的第一環境,會對兒童的成長產生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影響。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兒童的行為習慣,個性品質等方面的教育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因此,進行家庭教育是育人的首要環節,家長對兒童的成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生態系統理論的中觀系統分析
學校是育人的主要場所。中觀系統是環境系統結構的第二層次,與微觀系統和宏觀系統相互影響產生作用,包括與個體與環境中各要素的影響和作用,如學生與教師,校園環境、校園文化等。學校教育的專門性和專業化適應兒童年齡和身心的發展和教育的需要,學校教育成為主導性的教育形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產生相互作用并對兒童產生影響,根據心理學研究,家長的言傳身教會影響兒童的行為模式。如父母對兒童生活習慣培養較好,則學生在學校的學業成就和行為表現會更佳。而社會中的許多因素也會影響學校教育,如教育政策法規、文化等。因此,兒童在接受學校教育時也會受到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影響,共同作用于育人的各方面和全過程。
(四)生態系統理論的宏觀系統分析
社會是育人的重要場域。宏觀系統是不與學生直接作用的外部環境,但與兒童的生活、學習密切相關,兒童的發展必然受到社會的影響和制約。本研究將宏觀系統定義為社會環境,雖然兒童更多處于家庭和學校之中,但始終也是處在社會環境之中,接受社會教育,尤其是社區。社會在育人的過程中提供的政策、教育資源等支持,為協同育人提供保障機制。不同社會形態下的兒童會表現出不同的類型和特征,社會教育無疑會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作用于兒童的成長過程。因此,進行社會教育是育人的必要舉措,對兒童的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家校社協同育人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與結構
家校社協同育人生態系統主要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大主體。不管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都應該要承擔育人的責任。家庭主要承擔的是關于生活和生存的基礎教育,學校主要承擔的是知識傳遞和道德品質等的教育,社會主要承擔的是社會規范和社會適應性的教育。因此,家庭、學校和社會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協同育人的生態系統。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處在身心發展的基礎教育階段,如何協同發揮三者的教育作用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其結構的外層是包含家庭和學校的社會層面,然后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間接作用的學校層面,最后是嵌套于其中的作為與學生聯系最為密切的家庭層面。如圖一。
(二)微觀層面建構:家庭轉變觀念,樹立科學育人理念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課堂,家長(主要指父母)對教育起著基礎性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家長的投入對學生的學業成就、學校表現,以及對學校的工作和態度有著積極的影響。為貫徹“雙減”政策落地,首先,家庭要轉變育人觀念,堅持以兒童身心全面發展為目標。注重兒童行為習慣的培養、品格的塑造,給予愛與支持,促進兒童身心協調發展,為進入學校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家長要關注孩子多方面的成長,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主動參與學校和社區舉辦的育人活動,適度參與學校的育人環節,避免過度干預學校事務,造成權力的越位和錯位。最后,家庭是育人的第一場所,家長要自覺學習家庭教育的相關理論,包括一些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主動與學校和教師進行溝通、交流與合作,避免育人職責的缺位。
(三)中觀層面建構:學校中介作用的發揮與方法更新
2023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明確了學校在協同育人中的主導責任[10]。正規的學校教育可以傳承復雜社會的一切資源和成就,讓未成年人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系統化的經驗,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11]。家校社協同育人聯動機制的必要前提是厘清教育系統內各主體的權責,從而統籌各方動力要素和運作方式,并產生協同效應[12]。早在1998年波伊爾就提出學校應成為社區大家庭、連貫一致的課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及致力于品格的塑造[13]。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要在協同育人的過程中要發揮聯系家庭和社會的中介作用。
首先,學校要以學生的立德樹人和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育人的方向,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校管理者要積極落實教育方針政策,組織教師學習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理念和實踐方法,教師要主動邀請家長參與育人活動,征求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形成育人共識。其次,學校要承擔起育人的主要職責,暢通育人渠道,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家長的訴求,同時整合社會資源,對家長和教師進行培訓和指導。學校可以通過互聯網+搭建網絡教育平臺,整合篩選教育資源,家長和教師通過學校提供的資源平臺進行學習,更新育人的方式方法,掌握科學的育人方法和策略。最后,學校還可以邀請專家定期舉辦一些專題講座,提供教師培訓和學習的時間和機會。教師是學校和家庭的主橋梁,建立起強大的師資隊伍會在協同育人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四)宏觀層面建構:社區協同育人機制完善與制度保障
兒童存在社會之中,兒童的成長過程是一個不斷社會化的過程[14]。自20世紀60年代保羅˙朗格朗提出了終身教育,社會教育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同時,我國正在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家校社協同育人正是實現方式之一。國務院印發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也強調了社會協同[15]。社會是教育資源的聚集地,匯集了大量的優質教育資源,利用好社會教育資源才能更好地促進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首先,為力保協同育人機制有效運行,國家要完善制度安排,做好頂層設計。政府和有關部門應該加大政策宣傳力度,連同社會新聞媒體等加大政策宣傳,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和風氣。積極有效普及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理念,形成全社會育人環境。社會要承擔起育人職責,積極整合社會資源,與社會的公共場所,包括社區、一些企事業單位聯系溝通,尤其是社區要積極進行自我提升和教育,進一步開拓教育資源,豐富教育內容,促進學生的社會化,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避免社會教育的缺位。其次,要完善教育立法和監督評價體系,用法律保障家庭教育的有效落實,監測其實施效果,收集反饋信息進行育人方式變革。同時,社會教育主要集中在社區,社區可以通過舉辦育人活動,豐富育人形式,如在社區舉辦主題研討會,進行優秀案例的展示,家長也可以交流經驗,幫助解決育人的疑難問題。最后,完善保障制度,確保經費支持,組建家庭、學校和社會一體化的育人工作隊伍,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保證育人過程的科學性。社區要和家庭、學校形成聯動機制,形成全域全過程的育人體系。
總之,家校社協同育人是指學校、家庭和社會為了實現共同的育人目標,三者相互配合、彼此協作,共促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過程[16]。家庭、學校和社會是育人的三大系統,只有家校社明確各自職責,形成教育合力,完善協同育人機制,才能實現全方位和全過程的育人效果。
(責任編輯:張玲玲)
[1] 中國人大網(2021).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EB/OL].[2023-01-20].htp://www.npc.gov.cn/npc/c30 834/202110/8d266f0320b74e17b02cd43722eeb413.shtml.
[2] 邵曉楓,鄭少飛.新形勢下的家校社協同育人:特點、價值與機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2,34(05):82-90.
[3] 羅芮,陳福美,羅玉晗,王耘,柯李,何然,楊政乾,李昭儀,全晰.學校視角下的家校社協同育人現狀與問題分析——基于我國八省(自治區)的實證調查[J].中華家教,2022(06):24-35.
[4] 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8.白玉權.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責任邊界與職責定位研究[J].教書育人,2022(28):7-9.
[5] 霍雨佳,柳銘心.社區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機制運行現狀及對策建議——基于我國八省(自治區)的調研結果[J].中華家教,2022(06):15-23.
[6] 歐陽修俊,梁宇健.義務教育生態優化的困境與化境[J].中國教育學刊,2023,(11):26-31.
[7] Tansley A G. The use and abuse of vegetational concepts and terms[J]. Ecology,1935(3).
[8] 范國睿著:《教育生態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頁.
[9] 鄒泓著:《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年版,第62、63頁.高昕,魏峰,周曉璐.教師職業倦怠的多維審視——基于生態系統理論的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23,43(02):44-51.
[10] 賀新向.主導家校社協同共育:學校的責任與擔當[J].教育科學論壇,2024,(04):1.
[11] 杜威著,陶志瓊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第4頁.
[12] 徐晶晶,黃榮懷,楊瀾等(2018).智慧學習環境下學校、家庭、場館協同教育聯動機制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39(8):27-33.
[13] 厄內斯特˙波伊爾著:《基礎學校——一個國際化的社區大家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頁.
[14] 靳玉樂,于澤元著:《課程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80頁.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1).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通知.[EB/OL].[2023-01-20].http://www.gov.cn/ 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23051.htm.
[16] 張寧娟.加強家校溝通,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J].中國德育,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