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探討針對大班幼兒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文章分析了當前幼兒園大班孩子在自我管理方面存在的勞動意識薄弱、勞動任務不明確以及勞動效果不明顯三個主要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鼓勵幼兒通過創建“勞動能手記錄本”來增強他們的自我管理意識。通過這項實踐,不僅激發了幼兒對勞動的興趣,還提升了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勞動技能,同時增強了他們的為自己和為他人服務的意識。
關鍵詞:勞動能手記錄本;自我管理;載體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7-0151-04
幼兒園勞動教育對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至關重要。本文通過引入“勞動能手記錄本”這個載體作為工具,從勞動內容的選取、記錄的方式,到呈現形式的設計,再到其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打破了傳統的幼兒園勞動管理模式,激發了幼兒積極主動參與的熱情。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無論是內容還是方式,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與幼小銜接相關的研究表明,在影響幼兒入學適應的諸多因素中,生活自理能力較弱是其中一個關鍵問題。為增強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班級教師在班級中設置了小組長、值日生等角色,旨在鼓勵幼兒不僅學會照顧自己,同時學會服務他人。然而,在實踐中我們發現仍存在以下問題。
(一)勞動意識較弱
由于現在獨生子女較多,部分幼兒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識,體現在生活中的具體行為如褲子腰帶未能系好、床鋪凌亂無序、玩具使用后不收拾、盛飯時容易灑出等。因此,大班在班級公約中會建立“值日生”制度,在實施過程中發現,部分幼兒對此總是無動于衷,缺乏勞動意識[1]。
(二)勞動任務不明確
幼兒在執行值日生或其他勞動任務時,基本內容通常是由教師指定的,比如洗手、餐前分發餐具、收拾餐桌、打掃衛生等,主要圍繞日常衛生習慣。這導致部分動作較慢或自理能力較弱的孩子對勞動活動提不起興趣。因為任務是由教師主導且內容相對局限,幼兒往往不清楚自己需要完成哪些具體工作。
(三)勞動成效不顯著
雖然幼兒參與了勞動管理活動,但由于個體能力存在差異,效果各異。比如,能力較強的幼兒清楚自己的具體職責,而缺乏勞動意識的幼兒則常常需要別人提醒。整體來看,幼兒對勞動的興趣不高,不會主動承擔勞動任務,有的甚至不愿意參與,即便完成了任務其實也是被動應付,因此勞動成效不明顯。
針對上述幼兒的實際情況,并結合“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通過設計與應用“勞動能手記錄本”,旨在提升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此舉不僅能增強幼兒的自我服務及服務他人的意識,而且能促進幼兒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
(一)勞動能手記錄本的定義
本研究中的勞動能手記錄本是一種工具,它由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共同討論和協商勞動任務,并記錄在冊。通過這種方式,旨在培養幼兒自主、自發的勞動意識,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勞動小能手。
(二)勞動能手記錄本的內容設計
在選擇勞動內容時,基于大班幼兒的興趣、能力及生活經驗,只有選擇適宜的內容才能有效促進幼兒的成長與發展,并使他們真正成為勞動能手。這需要教師與幼兒之間的深入討論,對日常生活中的相關事項進行整理。經過討論,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需求,我們最終確定從一日生活、值日計劃、各類活動參與以及幼小銜接這四個方面來組織幼兒自主管理的實施內容[2]。
1.一日生活自主管理。大班幼兒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生活環節都盡可能靠自己的能力完成,并在做好自主管理的基礎上,學習服務他人。
2.值日計劃勞動管理。為提升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服務他人的意識,班級開展幼兒值日生勞動管理,根據實際情況討論勞動內容,經過商討后確定勞動內容主題,并由值日生開展實踐,勞動管理既可以小組行動,也可以獨自完成。
3.各類活動課程管理。勞動內容除了值日生工作,還應結合幼兒園近期的活動以及班本課程內容,設計更多可以鍛煉幼兒各項技能的活動內容。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某一項活動,并根據內容完成勞動能手記錄本。
4.幼小銜接幫扶管理。大班幼兒正面臨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重要過渡期,即所謂的“幼小銜接”。為了確保孩子能更順利地適應小學生活,幼兒園特別注重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在鼓勵幼兒為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做好準備的同時,幼兒園可以設計并實施勞動能手記錄本活動項目,幫助一些自我管理能力較弱的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3]。
通過與幼兒一起梳理各類勞動內容,教師和孩子共同商討如何開展“勞動能手”活動。幼兒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勞動項目,自行制定“勞動能手記錄本”,并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靈活實施。
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有助于幼兒培養自我管理能力,還能激發他們參與勞動的興趣,為小學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記錄方式
通過對勞動項目的選擇,教師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記錄,比如“前書寫”白描、畫圖、拼貼、相機拍攝等。通過記錄本記錄,幼兒明確了自主管理內容及目標,會更有目標和計劃地開展實踐。
1.白描式表現法。“白描”作為一種簡潔的表現方法,是指用最少的線條和筆觸,無需過多渲染,就能描繪出生動鮮明的形象。這種方法比較適合大班幼兒當前正在探索的“前書寫”的階段,幼兒可以創建表格或者直接在白紙上用“一字一音”的方式來表達內容。這種方法不僅使幼兒清楚地知道接下來要做什么,而且也便于教師了解其意圖。
2.圖畫式表現法。“圖畫”是指通過線條和色彩構成的形象。對于那些喜歡畫畫的幼兒,圖畫是他們偏好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最常見的方法之一。圖畫式表現法更能考驗幼兒的繪畫功底,通常涉及勞動管理的內容都是和同伴討論得出的,不依賴現成的樣板,而是需要幼兒發揮想象力來進行創作。
3.拼貼式表現法。“拼貼”是指將紙張或其他材料粘貼在一起,創造出全新的藝術作品。通常喜歡手工藝制作的幼兒會選擇這種方式,運用彩紙或者其他各種素材如輕質彩泥、紐扣、小棒等進行拼貼。這樣的方式雖然有創意,但是可能會影響“記錄本”設計的速度。如果時間允許,這依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4.影像式表現法。“影像”是通過照相機或者攝影機等工具來記錄勞動內容。隨著家庭條件的提升,很多家庭不僅有專業的照相機,還會給幼兒購置兒童專用相機。部分幼兒掌握了一定的拍攝技能,所以在制作“勞動能手記錄本”時,他們可能會考慮直接用相機拍攝要完成的勞動項目,并通過后期處理,對沖洗出來的照片進行排版,從而形成一份詳盡的管理計劃內容清單。
實踐中發現,幼兒對自己設計的“記錄本”興趣最濃厚,通過不同的記錄方式,每一份記錄本都變得獨特有趣。在設計過程中,教師會對幼兒的能力以及他們所需要的設計時間等因素進行分析,為幼兒提供選擇參考。
(四)呈現形式
在幼兒設計“勞動能手記錄本”并執行勞動任務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幼兒存在一些困惑,通過師生之間的多次討論,我們可將記錄本以口袋式、插卡式、臺歷式、懸掛式、展板式及圖書式等形式呈現。通過這些不同的呈現方式能鼓勵幼兒完成自己的勞動內容[4]。
1.口袋式。為了防止幼兒遺忘管理項目,幼兒可以選擇一個較小的口袋本,完成任務計劃后,直接放到自己的口袋里。這樣在勞動管理的過程中,可以隨時進行自我檢查,對照完成的內容一一打勾確認。
2.插卡式。幼兒可以通過討論,在記錄本上按照實施的時間和內容進行編號,并將相應的內容卡片插入指定插袋中。在實際執行時,既可以按照順序進行,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
3.臺歷式。根據臺歷的日期,在旁邊標注需要完成的事項,使時間和內容更明確,在進行自我管理的過程中,可以按部就班地開展活動。
4.懸掛式。懸掛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將記錄本掛在門上、墻上或其他適宜的位置,便于大家查看并記住管理內容;還有一種是佩戴在身上,便于個人隨時查看內容。
5.展板式。展板形式比較適合展示集體合作完成的“記錄本”,上面詳細列出了管理人員名單、管理內容、管理時間及其他管理注意事項等。項目結束后,可利用展板進行管理人員之間的評價互動。
6.圖書式。當幼兒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后,在師生共同評價時,可以將一些特別優秀的“記錄本”匯總收集起來,根據內容相似度整理成冊,像圖書一樣裝訂,并賦予一個富有吸引力的書名作為封面。
通過實踐發現,每一種呈現方式都有其獨特的效果,讓幼兒真正做到自我管理。在不同的呈現方式如口袋式、插卡式、臺歷式、懸掛式及展板式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勞動內容的要求,鼓勵幼兒選擇最實用、最方便的方法。
根據勞動能手記錄本的設計原則,通過“實施——調整——再實施——再調整”的循環模式與幼兒進行互動探討,可以圍繞勞動活動的初期、中期及后期三個階段進行有針對性的運用。
(一)初期階段,激發興趣
在初期階段,幼兒的團隊合作能力尚未完全發展,他們傾向于選擇材料并單獨完成任務。為了激發幼兒的興趣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教師在支持幼兒自主性的同時,還需要提供一些適合初學者的操作方法和建議[5]。
1.運用懸掛式,明確管理身份。在項目實施初期,有些幼兒容易忘記自己的勞動管理員角色,需要同伴提醒。為提高他們對管理工作的認同感,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掛繩,采用懸掛方式,讓幼兒將自己制定的計劃掛在身上,增強管理責任意識。
2.運用口袋式,明晰管理內容。在初級階段,部分幼兒可能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或者何時去做,口袋式記錄本小巧便攜,方便幼兒隨時查閱當天的管理內容,確保他們對任務有清晰的認識。
(二)中期階段,總結經驗
在中期實施階段,幼兒對“勞動能手記錄本”的使用基本已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他們可以選擇白描、圖畫、拼貼或影像等方式進行記錄,在記錄過程中也會有計劃有目的地實施。在幼兒制定記錄本時,教師可以鼓勵幼兒運用更具有靈活性以及操作性較強的活動材料,幫助幼兒總結經驗,推動學習成效的提升。
1.運用臺歷式,管理時間有條理。中期階段,根據課程活動,在臺歷上記錄勞動內容,幼兒會更清楚在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情,可以培養他們做事情的條理性。此外,臺歷本材質較硬挺,在團隊操作中反復翻閱也不容易破損。
2.運用插卡式,管理事項更靈活。為了不遺漏任何一個項目,教師可以鼓勵幼兒運用插卡式方法,以卡片的形式進行記錄,每完成一項任務后,把對應內容卡片插到卡袋中;幼兒也可以將全部卡片都插進卡袋,每完成一項任務,就抽出一張。這種形式,能幫助幼兒更靈活地實施勞動項目,不需要每項任務都指定執行時間,只要在合理的時間內完成即可。
(三)后期階段,展示成果
在課題實施的后期階段,幼兒通過“勞動能手記錄本”的設計與實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教師在這一階段將幼兒的記錄本進行整理,并在幼兒園的各個角落展示出來,供大家學習和欣賞。
1.運用圖書式,保留管理成果。到了后期階段,班級積累了各種各樣的“勞動能手記錄本”,教師和幼兒一起挑選出優秀的記錄本,用訂書機裝訂成冊,并制作個性化的封面,形成屬于每個班級獨特的“勞動能手記錄本”。在幼小銜接的時期,這些記錄本不僅是勞動教育的載體,還能鼓勵幼兒進行閱讀,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運用展板式,體現管理評價。幼兒合作設計“勞動能手記錄本”可以展示在展板上,這樣同伴之間就可以相互交流及評價,對于表現突出的記錄本,可以在展板上貼上五角星或大拇指貼紙以示認可,同時評選出“最佳勞動小能手”。這樣的評選機制不僅能激勵獲得榮譽的幼兒,還能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激發其他幼兒的學習熱情。
項目實施后,“勞動能手記錄本”成為班級乃至整個幼兒園的一道亮麗風景。這些記錄本形態多樣,包括小型的、大型的、立體的、平面的、展板式的、懸掛式的以及各種裝裱框的等等,在各個展示區域,它們吸引了更多教師、家長及幼兒的關注,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一)內容豐富,勞動意識增強
通過參與勞動,幼兒不僅增強了自我管理能力,還培養了服務他人的意識。每位勞動小能手在制定了個人記錄本之后,得益于教師及家長的支持,每位幼兒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從而獲得成長。每天離園前,教師會邀請當天的勞動小能手分享他們的管理內容和管理過程中的樂趣。隨著時間的推移,幼兒的勞動管理能力逐步提升,每天的管理員都會設定新的管理任務來激勵自己,追求進步。
(二)管理有序,勞動任務明確
在勞動管理方面,最初幼兒的理解可能僅限于傳統的值日生工作如打掃衛生和整理物品,通過本項目的實施,幼兒學會了自主設定勞動管理的內容,收獲頗豐。結合課程活動、節日禮儀及日常挑戰,教師引導幼兒進行了多次交流與討論,使得班級的勞動內容變得豐富多彩,管理也更有序。每一次勞動后,幼兒都能得到認可和表揚,這不僅增強了他們的信心,也鍛煉了他們的勞動管理能力。
(三)環境創設到位,勞動成效明顯
在設計“勞動能手記錄本”時,幼兒意識到,這些記錄本不僅能促進他們的勞動參與,還能成為幼兒園環境中的一大亮點。更令人欣喜的是,記錄本還可以促進幼兒園課程的發展。隨著“勞動能手記錄本”的制定和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幼兒園的每個角落到處都留下了幼兒勞動的痕跡及成果,幼兒對勞動充滿熱情,其成效也顯而易見。
綜上所述,通過設計和運用“勞動能手記錄本”,幼兒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還加深了對勞動的認識,培養了良好的勞動品質。在未來的幼兒園教育實踐中,我們將結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借助現代教育理念,將勞動教育有機地融入幼兒園的日常課程中,讓大班幼兒通過培養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進一步協助教師管理班級,通過參與管理工作,促進他們全面而均衡的發展。
(責任編輯:謝蓓)
[1] 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48.
[2] 霍力巖.幼兒勞動教育:內涵、原則與路徑[J].福建教育,2018(47):16-19.
[3] 鄭娟玉.淺談幼兒園勞動教育的意義及實施策略[J].幼兒教育研究,2019(02):20-22.
[4] 江晨,趙峻巖.勞動即游戲:兒童勞動教育的邏輯起點[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19):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