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空間敘事相關理論的認知與分析,以設計的美國亞特蘭大項目方案為例,探索空間敘事理論下美國亞特蘭大“第三空間”的設計策略,以此尋求促進文化社區高效協作、改善教師教育的途徑,旨在為教育學者構建一個具有互動性、療愈性的關注建筑環境中的人類健康和福祉的學習生態環境。
[關 鍵 詞]空間敘事;第三空間;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16-0061-03
文獻著錄格式:劉夢琪.空間敘事視角下美國亞特蘭大“第三空間”設計策略研究[J].天工,2024(16):61- 63.
20世紀60年代,隨著美國大學教育規模擴張,教學質量受到了質疑,出現了“大學危機”,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迎來新的挑戰[1]。為了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美國眾多大學逐漸建立大學教師文化教育空間,以提高教學質量。20世紀90年代,教師教育類學習交流空間在美國相當多的城市得到普及和發展。但隨著教學考核制度的不斷深入、高校同行的隱形壓力,高校教師的焦慮與日俱增,出現不安全感、焦慮甚至抑郁[2]。1989年,美國社會學家雷·奧爾登堡在《絕好的地方》一書中,第一次提出了“第三空間”(The Third Place) 這個概念。“第三空間”指除了居住空間、工作空間以外的非正式公共聚集場所,是一種開放性、創造性的交匯空間,它是讓使用者感受到溫暖、找到精神寄托和歸屬感的實體場所[3]。美國批評學家霍米·巴巴(H.K. Bhabha)認為,第三空間是一種促進社會變革的新知識生產之地。在第三空間中,通過語言交流和互動,可以產生創新性觀點,是促進溝通合作、創新實踐、提升自身價值、釋放壓力、提高愉悅度的有效途徑。舊的教育體系正在受到質疑,以教師學識、能力、素養發展的“第三空間”應該進行重新思考與規劃。文章中研究的“第三空間”主要涉及辦公學習區、社交區、閱讀區、自習室、工作室、辦公咖啡區、體驗區、瑜伽室、戶外活動區等。文章探究空間理論和空間敘事的表達方法,旨在打造具有獨特主題的精神文化空間。
一、空間敘事理論相關概念及意義
(一)敘事學及其空間轉向
敘事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基本的人性沖動。1945年,約瑟夫·弗蘭克在《西旺尼評論》(Sewanee Review)上發表的《現代文學中的空間形式》中首次明確提出現代主義文學作品在形式上是具有“空間形式”的問題[4]。敘事的范圍不僅局限于小說領域,在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中陸續出現多種主題、多角度的敘事范疇。20世紀60年代,在法國,敘事學(Narratology)正式成為一門獨立學科。1974年,亨利·列斐伏爾在《空間的生產》中提出了“社會空間”的概念。他提出建立一個統一的理論來聯系“物理空間”(自然)、“心理空間”(空間的話語建構)和“社會空間”(體驗的、生活的空間)[4]。20世紀90年代,美國興起“后經典敘事學”和“新敘事理論”,試圖超越結構主義敘事學[4]。然而這些理論都是偏向時間維度上的研究,空間問題凸顯。自20世紀以來,國內學者龍迪勇提出偏向時間維度上的研究應向空間維度上轉變,提出構建“空間敘事學”[4]。敘事學的空間轉向研究為空間設計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維方式。

(二)空間敘事理論
空間敘事理論對敘事學的空間轉向起到了引導作用??臻g敘事最早由建筑學家伯納德·屈米提出,他提出“空間只要使用,必然就是運動的”,他認為空間中應加入有故事的訴說,空間設計才更有趣靈動。1981年,安·達吉斯托尼和J.J.約翰遜提出了“開放空間”(open)和“封閉空間”(closed)的概念。1984年,加布里爾·佐倫在《走向敘事空間理論》一文中提出敘事空間再現的“三個層次”及“三個層次的空間結構”。分別是總體空間(total space)、空間復合體(spatial complex)與空間單位(units of space)。列斐伏爾提出了空間敘事的符號性問題,他指出通過一系列符號性的表達空間,實則是內心的創造[4]。20世紀中葉,在加斯東·巴什拉的《空間詩學》一文中,從心理學和現象學的角度,對“家屋”等意象空間進行場所分析和原型分析,提出意象原型具有私密感、圓整感,讓使用者可以體驗到幸福感、安全感[4]。諾伯格·舒爾茲在《存在·空間·建筑》一書中提到“存在空間”,與之類似的是日本學者奧野健男提出的“原風景”概念,這種帶有觀者心靈深處共鳴的“原風景”,有助于加強人與空間的關系,強化場所感和依戀感[4]。
二、美國亞特蘭大公共文化空間背景及分析
(一)背景概況
亞特蘭大市是美國佐治亞州的首府,是一個全球性的城市,對全球的商業、金融、技術、教育、媒體、藝術和娛樂有著巨大的影響。自19世紀以來,它一直是一個高等教育中心,積極舉辦諸多專業會議和大型展會,成功推動了“新南方”的發展。
(二)項目基地的主要問題
項目基地位于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瑪麗埃塔大街西北781號。設計總面積約2 700 m2,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場所受限:場地單調,空間功能性、藝術性不夠,未給教育工作者提供長期穩定的“第三空間”;(2)教師參與度低,使用者對空間不了解、不信任,不能很好地激發他們參與、體驗空間的熱情;(3)缺乏個性空間,缺乏體驗感空間;(4)智能設施不足,缺乏信息化技術的投入以及高科技教學設備。
三、美國亞特蘭大公共文化空間敘事設計策略
(一)挖掘敘事主題
查特曼在《故事與話語——小說和電影的敘事結構》中,提出敘事故事的存在需要特定的環境,根據用戶的行為、需求等特征構建主題與用戶的聯系[5]。此空間敘事設計剖析了教育工作者的特征、行為、精神文化需求,進行空間上的轉化。提出“四個支柱”,英文縮寫為“BEST”(最優): 紐帶(Bond)、教育(Education)、精神(Spirit)和療愈(Therapeutics)。“紐帶”指在不同大學教育工作者之間建立關系,并在大學和教育機構之間建立合作關系?!敖逃睘槿藗兲峁I的學習和教學進步、藝術和技術的整合,以及最新的教學實踐,還鼓勵自我創業。“精神”代表了一系列充滿活力和積極的活動,消除教師的疲勞,為他們賦能,同時提供平靜、“療愈”的空間,減少教育工作者的焦慮,幫助他們精神充電。
(二)提取符號語義
列斐伏爾提出表達空間時“符號性”的問題,他認為“各種表達空間的方式包括一切符號和含義、代碼和知識”。通過建立帶有“符號性”的設計元素,更好地引導空間流線,形成更有利于公眾識別的形象語言,明確空間區域功能劃分,更有助于建立場景意識。空間“符號性”圖形的設計靈感來自一位教育工作者形象的抽象表達。每一個幾何圖形提取自他們教和學的日常動作?!熬匦巍眻D形隱喻他頭腦中的知識,是知識儲備的象征。以藍色為主的環境色調,隱喻浩如煙海的學術知識,象征理智、沉穩的學習氛圍。“三角形”隱喻他正在傳授和轉化的知識,是一種教學過程與思維創新的過程。以橙色為主的色調,更加突出一種積極的能量。“圓形”象征個體交流、互動、社交等動態學習模式。黃色色調營造了社交和充滿活力的氛圍。教師在吸收新知識的同時,也與學生積極互動和交流。三層建筑空間中的每一層都通過色彩和功能家具的幾何形狀以及空間動線,進行有特色的敘事性空間表達(見圖1)。
(三)整合空間序列
美國學者諾埃爾·卡羅爾首次在《論敘事的聯系》中提出“敘事性聯系”。龍迪勇也認為將敘事線索像“故事集”一樣表現,才能呈現和諧和完整的敘事結構。以一層平面布局圖為例,進入此空間后,由A和B兩條不同的主動線形成多元的“敘事線索”,A的“故事集”的主題更偏向個人學習,是“向內”的一種探索;B的“故事集”圍繞共同交流、探討進步,是一種“向外”的充電。此項目中提供五種實用空間,分別是專注區(Focused Work)、合作區(Collaboration)、學習區(Learning)、社交區(Socializing)和賦能區(Rejuvenation)。同時,根據空間的開放程度,又劃分為三種空間形式,如開放式、封閉式和半開放式。從一層到三層,是空間由靜到動的轉換。通過不同主題設計動靜結合的空間布局,打造復合場景,加入“存在空間元素”,使空間既有互動性又有體驗性和創新性(見圖2)。
(四)提煉空間意象
設計者通過空間元素的構建來表達敘事主題、傳遞敘事情感。整個項目中,從空間的顏色、材料、材質、家具選擇、空間物象、燈光、圖形、氛圍、建筑元素和風格9種設計元素出發,通過具體意象的引導,豐富空間設計,改善空間環境,提供更生動、更有活力的空間氛圍。一層空間的敘事主題為“學習交流”,以矩形設計元素展開。圖2為此空間一層半開放區域的創意區(Creative),選取教師熟悉的黑板、白板的“原風景”,營造教學氛圍,引起教師的共鳴。通過半包圍的小場景設置,又營造了相對私密且獨立的個性空間。
二層空間敘事主題為“社交”,整體空間采用偏暖的黃色系,所有軟裝硬裝材料造型豐富,與二層空間形態“圓”的元素緊密呼應。如鏤空圓形天然木質墻面、淺色紋理地毯、進口透明亞克力板夾層天然竹圈、黃色圓形造型吊頂、淺色雙彎曲沙發等。以雙彎曲的沙發為中心,此“辦公咖啡區”為開放互動空間,將傳統咖啡區域轉化為新時代軟辦公區域,為使用者提供互相交流、協作、溝通、互助、發揮創意的集合處。三扇玻璃門也可敞開,室內與室外相通,提供了更開放、更廣闊的戶外平臺,給整個空間帶來延伸感與通透感,與自然更親近(見圖3)。以設計元素將敘事空間串聯,從質感上營造了溫馨、活潑、放松的社交氛圍。通過空間設計的形態、材料的使用、顏色的搭配來表達不同的情感和文化意義,從而創造出有特定主題的空間體驗。
將隱喻、象征等文學修辭手法引入空間敘事中,增強了空間的故事性、氛圍感和歸屬感。此項目中三層空間主要是社交區(Socializing)和賦能區(Rejuvenation),敘事主題是“療愈”。相比于二層的空間環境,三層更加靈動、開闊、活力、富有故事感。通過法國印象派畫家雷諾阿《一葉輕舟》作品墻的展示,洋溢著歡樂、輕松、愉快的氛圍。家具的選擇、色彩的搭配都在呼應“三角形”的空間設計元素形態。如木質交錯起伏的墻面象征空間使用者的交流和創作沖動,天然木材增強了空間的溫馨感。三棱柱樣的矮凳在中心區域自由擺放,成為空間中的聚焦點。教師借助開放空間休閑、人際溝通和交流、運動、健身,是開啟自我發展的創造過程(見圖3)。

四、結束語
在空間敘事的設計下,教師交流學習體驗的“第三空間”更富有情感和文化意義。為謀求真正的社會福祉,需要對傳統的教育空間進行環境可持續設計。通過挖掘敘事主題、提取符號語義、整合空間序列、提煉空間意象的設計策略,打造更有精神感染力的場所,提升教學能力,建立教學文化,增強教師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歸屬感,為未來教師公共文化空間提供新的思路和啟示。
參考文獻:
[1]王立.美國大學教師發展研究:歷史的視角[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2]張璇,龍立榮,夏冉.心理契約破裂與破壞性建言行為:自我損耗的視角[J].管理科學,2017,30(3):1-13.
[3]馮靜,甄峰,王晶.西方城市第三空間研究及其規劃思考[J].國際城市規劃,2015,30(5):16-21.
[4]龍迪勇.空間敘事學[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 2009.
[5]張楠,劉乃芳,石國棟.敘事空間設計解讀[J].城市發展研究,2009,16(9):136-137.
(編輯: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