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安徽省六安市為例,通過對該市農村人口結構、教育水平等方面的調查和分析,揭示當前農村人力資源發展面臨的挑戰和問題。同時,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情況,提出一系列針對性的優化策略,包括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夯實農業基礎、加強政策供給、培育新型人才,以期提升六安市農村人力資源的質量和效益,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支撐。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人力資源;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11-0139-03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扎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安徽省六安市作為典型的農業縣市,其農村人力資源發展面臨著挑戰和機遇。因此,深入研究六安市農村人力資源的現狀及優化策略,對于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1]。
一、六安市農村人力資源的現狀
六安市地處皖西山區和淮河平原之間,是一個以農業為支柱產業的地區。2022年年末,六安市常住人口437.9萬人,城鎮化率50.5%,農村人口占比49.5%。農村居民人數達到261.8萬。全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216元,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4 058元[2]。
(一)農村人口逐年減少,老齡化嚴重
2010—2020年,全市農村常住人口凈減少74.2萬人。2020年全市農村65歲及以上人口49.7萬人。大量年輕人進城務工,農村人口大量減少,且留下的多數是老年人,勞動力低下,說明農村人口流失十分嚴重。農村人口少,青壯年流失也帶來了土地荒廢、養老、孩子教育、農業發展等問題,使農村發展缺乏動力。
(二)人口素質偏低
六安市是安徽的三線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發展機會沒有大城市多,多數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沒有選擇回鄉發展,鄉村發展更是受限。留在鄉村的人大多數科技素養不高,創新能力不強。
(三)人才結構不合理
六安市主流產業還是以農業、服務業、傳統制造業為主,新興產業和科技人才較少,所以國家的一些扶持性政策沒有辦法落地,或者落地了效果也不是特別好。人才供需矛盾是制約鄉村振興發展的主要因素。
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意義及現實價值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是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為有效激發鄉村社會的內生動力,需要政策配套、機制創新,需要打造吸引力強、發展空間廣闊的鄉村人才生態[3],讓各類人才在鄉村沃土匯聚扎根。
(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意義
農村人力資源是指農村地區所有能夠參與農業和非農產業活動的人口,具體包括農民、農業工人以及那些參與農村經濟其他各方面活動的人。這些資源的核心是人的勞動能力、技能和知識,是開發和提升農業生產力,推動農村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可忽視的力量。
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有助于提高農民的農業技術水平,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提高農業產品的競爭力,也可以發展多元化的經濟活動,包括鄉村旅游、地方特產加工、服務業等,有助于降低農村對傳統農業的依賴,實現經濟的多元化,提高地區內生經濟增長的動力。
(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現實價值
促進農業現代化,減緩農村人口尤其是年輕人流失現象。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推動經濟結構轉型:提升農村地區的教育和職業技能水平,可以為農民提供更多就業和創業機會,減少青年人口向城市流失。這對于保持農村社會的穩定、維護農村勞動力供給以及傳承農村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人力資源的開發有助于提升農民的社會地位和自我價值,增強社區凝聚力,促進社會公平和穩定。教育和培訓能夠提高農民對自身權利的認知,使他們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農村治理和發展中來,同時還能提高農民對可持續農業實踐的認識,如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生態平衡,這對于實現農村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4]。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還包括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通過教育和創新活動,農村的傳統技藝和文化可以得到新的生命力和市場價值。
三、鄉村振興戰略下六安市人力資源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鄉村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
當前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多數依靠政府來帶動,人力資源開發動力不足。一方面,面向農民的培訓機構數量較少,現有的培訓機構多數是民辦的,且多面向年輕的大學生群體,農民難以提升自己的技能,不利于農村人力資源的發展。另一方面,社會上缺乏成熟的農民培訓體系,也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現有的培訓機構比較零散且不規范。
(二)鄉村人才就業創業載體有待拓展
鄉村人才就業創業取決于農業產業的發展。盡管六安市在縱深推進農業特色產業提檔升級“138+N”工程和農業提質增效“6969”工程,但農業整體發展水平有待提高,產業結構亟須優化調整,農業產業區域集中度較低,地方特色不明顯[5]。部分產業基地老化,管理粗放,技術落后;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大部分農業企業規模小,存在產業鏈條短、競爭力不強、輻射力不夠、帶動力較弱等問題。
(三)鄉村人才信息平臺有待建立
六安市及其他農村地區沒有開發統一的鄉村人才服務平臺,人才庫和需求庫需進一步完善,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無法做到信息共享,無法展示鄉村的各種項目需求,也無法為群眾提供各類人才培訓信息和就業信息。
(四)鄉村人才服務保障有待提升
針對鄉村人才的引進及福利政策沒有形成體系,工資薪酬、社會福利、職稱評審、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政策有待完善;人才引進機制不規范、激勵機制不到位、晉升渠道不夠靈活,影響了人才引進和下沉積極性;鄉土人才評價機制建設滯后,一些懂技術、懂市場、懂農業的“土秀才”“土專家”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四、六安市農村人力資源發展的優化策略
(一)合理規劃城鄉人口規模,實施城鄉一體化發展
在人口城市化的過程中,各類人才伴隨著人口流動而進入城市,鄉村沒有人氣,缺少“人才”這一核心要素,組織建設和集體經濟建設等失去了主體,鄉村場域中的其他要素也難以組織起來,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的機會大大減少。針對這一問題,應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通、醫療、衛生、教育等各方面的條件,激發高質量人才留在農村發展[6]。縮小城鄉差別, 適度擴大農村人口規模,優化經濟布局,優化社會資源配置,集聚農業空間生產要素,推進城鄉一體化,吸引人口回流。
(二)夯實農業產業,增強農村引才拉力
農業是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可以結合當地特色發展農業產業,例如六安著名的六安瓜片,屬于十大名茶之一,可以大力推廣,發展茶園經濟。茶葉價值高,且屬于地方特色,在市場中既能獲得一席之地,也能增加六安市知名度。利用地域特色景觀發展旅游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皖西大裂谷等都是著名石窟景觀,旅游業的發展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鄉村人才向農業產業集聚,也為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更新的思路和更好的盈利方式[7]。
(三)加強政策供給,優化農村就業創業環境
創新鄉村人才體制,以激發現有人才的活力。吸引更多有思想、有活力、有技術的人才到鄉村創新和創業。政府可以加大投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如教育、醫療、住房和交通,提升公共服務的水平,優化農村環境。這是人才留在農村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設,提升農民思想文化水平和認知,讓更多新潮思想進入到農村,煥發人民的精神活力,宣傳成功的創業案例和人才工作的經驗,創建一個尊重和珍視人才的氛圍。
(四)搭建外流人才返鄉平臺,增強人才返鄉的凝聚力
搭建鄉村人才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加強就業創業和產業指導服務,讓鄉村成為外出人才返鄉就業創業的熱土。讓平臺集人力資源信息、企業崗位招聘、“雙招雙引”政策、人才業務辦理于一體。建立人力資源供給庫、創新創業人才庫、企業用工需求庫、返鄉創業政策庫,并及時更新平臺內容和信息。提升就業創業的精準度和實效性,讓有意愿返鄉創業的人才能了解到更多的創業就業扶持政策和優惠措施,找到創業就業的方向。
(五)建立多層次職業培訓體系,加快壯大鄉村人才隊伍
1.建立立體化教育培訓體系。在職業教育方面,通過創建多層級和多維度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系統,例如六安市的“陽光工程”“綠證工程”和“雨露計劃”,可以提升農民的科技知識和工作技能[8]。此外,應充分利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職業技術院校、農業技術推廣系統和農村干部遠程教育平臺等資源,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培育實用型人才,進一步推動農業技術的進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農業培訓和推廣數字化,及時向農村人才傳遞新興知識、技術和信息,逐步建立適合農村的終身學習型社會模式。
2.加快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當前,有一些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服務主體正在快速發展,要培養一批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現代市場經營管理模式、鄉村社會治理模式的新型職業農民,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型,高附加值產業、休閑農莊、文旅產業等逐漸興起,成為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新途徑。農村電商、新零售、新直播等新業態改變著市場經營模式,需要開展創新創業觀念培育、科技文化素養培育、現代技術手段應用的培育。可以實施“理論+實踐+創業追蹤+政策扶持”的培育模式,積極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全過程、廣參與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9]。
3.加快專業技能人才引進流入。專業技能人才向鄉村流動能提供堅實的科學技術支撐。大學生村官、專業人士、駐村干部、市場導向型投資者等,他們的知識水平較高,可以為鄉村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10]。應提高工資待遇、完善職務晉升機制、提高生活保障、完善獎勵激勵機制,使優秀人才能夠專心投身于鄉村振興事業。以產業和項目匯聚人才,吸引農學專家、學者發現農村的潛力,吸引高科技人才、專業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
(六)發揮高校的作用,加大鄉村高層次人才培養力度
1.出臺涉農生源的優惠政策,增強涉農專業的吸引力。多年來,不愿涉入農門的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涉農專業門庭冷落、生源少,辦學效益低,學校和師生積極性不高,造成惡性循環。政府對涉農專業進行扶持,應該像對待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一樣強力推進。學生選擇涉農專業,應該上學有補貼,就業有保障,職業上升有空間,以吸引更多學子學農、愛農、從農。
2.加大涉農專業建設投入力度,提升專業服務產業能力。在學科專業設置上,大力推動人工智能、智慧農業、營養與健康、農業智能裝備、生態修復、農村電子商務等新興交叉學科專業建設。在平臺建設上,要加強農業領域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實驗室、創新團隊等方面建設,建立健全氛圍融洽的農業科技創新協同機制,將創新成果與農村需求緊密對接,發揮效用。
五、結束語
鄉村振興和農村經濟發展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一環,關系到整體的經濟布局。鄉村振興過程中人力資源是重中之重,開發人力資源,促進鄉村產業多樣化發展,才能帶動鄉村經濟。應培養更加專業的新型農民,引進高技術人才,完善培訓體系,加大政策投入,發揮多方位主體的合力,共同推進鄉村振興的發展。六安市農村潛力大,有很大的可發展空間,戰略價值高,對鄉村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也能夠為其他同類型鄉村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 "李巖,莫廣剛.鄉村人才振興:政策特點、主要做法與關鍵關系[J].農學學報,2022,12(11):94-100.
[2]" "政協六安市委員會.六安市鄉村人才振興現狀及對策研究(綠色發展研究會2022年第10期)[EB/OL].(2022-12-13)[2024-02-16].https://www.luanzx.gov.cn/ztzl/lsfzyj/lalsfzyjjb/9076983.html.
[3]" "董莉英.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探析:以山西平陸縣為例[J].村委主任,2023(12):141-143.
[4]" "劉金平.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策略探究[J].山西農經,2023(14):128-130.
[5]" "范子娜.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困境及優化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3(6):93-94.
[6]" "黃甲農.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現狀及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3(24):82-84.
[7]" "楊陽.鄉村振興視域下開展農民培訓的措施[J].農業工程技術,2022,42(36):100-101.
[8]" "王盼盼.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鄉村旅游人力資源開發研究:以安徽省郎溪縣姚村鎮為例[J].現代農機,2022(6):39-41.
[9]" "曹銳,錢海婷.新型城鎮化發展視角下農村人力資源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20(3):65-67.
[10]" "董玉峰.鄉村振興下農村實用型人才的作用及建設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23(1):38-42.
[責任編輯" "劉"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