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美術資源是美術教育的珍貴寶藏,有效開發利用地方性美術資源進入美術課堂,不僅能夠幫助學者了解家鄉藝術,更能培養學者對家鄉的熱烈感情。道明竹編歷史悠久,深入人民生活,兼具實用性與審美性,是崇州地區珍貴的地方性美術資源。
道明竹編概述
道明竹編是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鎮的特色產品,于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道明竹編歷史悠久,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道明人民便開始制作竹編制品,清代時期道明制作的竹編制品遠銷省內外,受到了大眾好評。
全道明鎮有四千多農戶從事竹編制作。地方政府與四川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高校合作,運用“地方+高校”模式,為各高校提供實踐基地的同時推動道明竹編的可持續發展與現代化轉型。在政府的支持下道明竹編不斷與現代產業、特色旅游、裝飾藝術相結合,多次舉辦竹藝交流會、竹文化節,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良好發展,還讓道明竹編走出中國,面向世界。
開發道明竹編地方性美術資源
入課堂的優勢與意義
早在2014年“非遺進校園”工作便在崇州市政府的帶領下展開,據統計,崇州地區有多所學校開展過道明竹編相關課程。道明竹編的傳承人陸續進入崇州地區各學校開展竹編教育、竹編興趣班、竹編文化校園活動等。學者在有趣的氛圍中學習道明竹編,了解家鄉的傳統藝術。
開發道明竹編美術資源入課堂的優勢。第一,道明鎮屬于崇州市管轄領域,崇州市各地學校距離道明鎮的路程不超過半小時車程,方便學校教師實地參觀學習道明竹編,竹編工藝傳承人到學校展開教學也十分便捷,利于崇州地區的學校開發道明竹編美術資源進入課堂。第二,道明竹編種類豐富,技法多樣,可提供大量美術資源。道明竹編不斷創新,有質樸的生活用品也有高雅的裝飾擺件,其獨特的紋樣、色彩、造型能靈活運用到各領域的美術學習中。第三,道明鎮從事竹編的專業人員較多,能對道明竹編美術資源的開發提出合理化建議,與學校教師合力完善地方性美術資源的開發。第四,增加學者的美術基礎與動手能力,開發道明竹編美術資源入課堂,學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復雜的竹編技法,對家鄉的藝術文化有濃厚的興趣。
開發道明竹編美術資源入課堂的意義,了解本土非遺文化,自覺形成保護意識。我國積極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工作,依托當地人熟悉的本土非遺文化引導學者發現美術與地理、民俗、生活的密切聯系,拉近學者與非遺文化的距離。道明竹編是崇州地區學者并不陌生的工藝品,但對竹編文化了解很片面。道明竹編的編織技法、造型色彩都蘊含了千年來崇州地區人民的智慧與審美,將道明竹編美術資源開發運用到課程中,增進學者對道明竹編的了解,培養學者的審美多樣化。學者在學習中潛移默化形成了對本土非遺文化的重視,關注身邊的本土藝術并自覺形成保護意識。
傳承道明竹編技法,開拓道明竹編傳承途徑。道明竹編是崇州地區寶貴的傳統藝術資源,在傳統藝術文化被現代科技逐漸代替的當下,保護與傳承我國傳統藝術是每個中國人的使命。過去道明竹編的傳承主要是靠師徒或家族傳承的方式,沒有完整的竹編工藝書籍可供參考,僅靠傳統的師徒、家族傳承很容易導致部分技法的失傳。將道明竹編美術資源開發融入美術教育中,傳承系統道明竹編的技法。通過美術教學使學者掌握竹編的基礎編制技法,達到能夠獨立制作出竹編制品的教學目標,產生對家鄉藝術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學者有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舉一反三,創造出新的竹編作品助推道明竹編的創新發展,為道明竹編的傳承開拓新的途徑,在崇州地區培養道明竹編的后繼人才。
拓展地方美術課堂資源,打破國家教材的局限性。崇州地區的美術教材主要采用人美版教材,國家教材為方便全國教學具有普適性,其中部分內容涉及其他地區的文化藝術,跟學者的日常生活聯系較遠,在書本中見到好比水中望月,無法深入了解這些民族藝術。道明竹編美術資源的開發,可以拓展地方美術課堂資源。崇州地區的學者對道明竹編并不陌生,竹編在人們生活中不僅隨處可見,熟悉的藝術品有助于開發學者的思維,打破國家教材的局限性。
道明竹編地方美術資源在初中美術課程的
開發與具體運用
道明竹編地方美術資源的開發應在美術課程標準的指導下,聯系國家教材內容,充分挖掘道明地區竹編美術資源,結合各學校學情進行整合與運用,始終堅持四大原則:以學習為本原則、個性化原則、整體化原則、創新性原則。
堅持以學習為本原則。學者是教學的中心,地方性美術資源的開發要根據學者的學情、認知能力、興趣方向等因素對道明竹編美術資源進行篩選。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者興趣,梳理道明竹編的系統知識??梢葬槍Φ烂髦窬幍拈_發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工作,多方面了解學者的需求,不斷完善,以此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堅持個性化原則。道明竹編是崇州市的特色產物,在其誕生發展過程中時刻受到崇州地區民族文化的影響,蘊含濃厚的人文底蘊。在材料選擇、竹篾制作、圖形紋樣等方面與海南竹編、客家竹編有不同之處。在開發道明竹編美術資源時要發掘其獨特藝術魅力,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讓學者知道道明竹編的與眾不同,為學者樹立本土文化自信。
堅持整體化原則。地方性美術資源的開發要重視知識的整體性,目前竹編的教學重點以技法傳播為主,對道明竹編的歷史、造型、線條多方面知識往往一筆帶過,沒有在學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學習道明竹編的編織技法固然重要,更需要為學者建構全面系統的竹編知識體系,包括道明竹編的發展歷史、藝術特色、竹編種類,與本土文化的聯系等。還可以將道明竹編藝術跨學科融合授課,將竹編藝術與詩詞歌賦、歷史典故相結合,促進學者的全面發展。
堅持創新性原則。對道明竹編地方性美術資源的開發需要具有創新性,充分激發學者的學習興趣。道明竹編能夠不被時代淘汰不斷發展創新,就是因為積極跟隨時代步伐推陳出新。這些創新產品是很好的教學用具,可充分利用啟發思維,在教學方式、教育設計、教學活動上進行創新:運用新媒體技術直觀展示各類竹編工藝品;帶學者參觀竹藝村、竹編工作室,邀請非遺傳承人進入學校授課;在美術課堂中增加竹編故事角色扮演、竹藝知識競賽、編織小游戲等活動。
道明竹編在美術教學中的具體方法。根據道明竹編進校園現狀以及學者的心理特征,道明竹編課程在美術教學中可分為“三步走”戰略:了解欣賞、實踐感受、深入體會這三個步驟,由淺入深帶領學者系統學習道明竹編的歷史文化、工藝技法,在學者心中種下熱愛道明竹編的種子。
了解竹編工藝,欣賞竹編藝術。道明竹編種類繁多,可條理清晰地將竹編藝術系統分為不同類別。道明竹編按照結構造型可分為立體竹編、平面竹編與瓷胎竹編三大類,其中瓷胎竹編工藝最復雜,由于工藝復雜現在只有幾家小作坊還在堅持制作瓷胎竹編。在課程中向學者展示竹編制作的完整工藝,并強調保護道明竹編的急迫性與重要性,從而自覺形成保護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觀念。
小到竹編兒童玩具大到竹編裝置藝術,道明手工藝人都將實用性與裝飾性結合。在竹編玩具上加入幾筆彩色顏料,一只竹龍便栩栩如生地出現在學者眼前;在竹編扇子上畫上牡丹、錦鯉等圖像,寓意吉祥喜慶的扇子便制作完成;將一條條竹絲相互編織纏繞瓷器,精美的瓷胎竹編依胎成形。各種類的竹編工藝品中都充滿了獨特的藝術感,通過欣賞各類竹編制品引導學者發現其工藝、造型、肌理之美。
傳授竹編技法,感受竹編魅力。發現道明竹編之美后,帶領學者學習竹編技法探索竹編魅力。道明竹編編織技法多樣,對竹編技法的傳授應注意層層遞進,根據年齡、實踐能力等因素傳授能夠讓學者學習理解的技法。首先教會學者最簡單的竹編技法,如“十字編織法”,該技法采用壓一挑一的方式編織,絕大多數學者都能快速上手做出竹編制品,在實踐的同時產生濃厚的興趣與成就感,之后再過渡到更復雜的竹編技法。從平面編織到立體編織,從教師示范編織到自主創作竹編,帶領學者逐步深入竹編技藝,在實踐中感受道明竹編的魅力。
體會竹編歷史,傳承民族文化。細長的竹被中國人民創造出了各色各樣的用法與種類,中國人對竹的開發與利用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康熙字典》中收錄了竹字旁的文字近一千余個,如簍、籃、籮、籠等。由此可見竹編藝術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深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道明竹編的文字記載可以追述到東晉時期的《華陽國志》,道明人民在秦朝便創造了多種竹編品類方便日常生活的需要。唐宋時期竹編演變出了玩具、竹編人物等工藝品,清朝末年竹編工匠創造了精美的瓷胎竹編,此時的竹編制品已經不再是只注重單一的實用性,而是逐步偏重于審美性。道明竹編發展至今又創新出新的形式,滿足當下人民的需要。
學習竹編技法后學者對道明竹編已經有了初步了解,對竹編藝術產生了興趣。在此基礎上學習竹編的歷史可起到讓學者印象深刻的效果。向學者直觀展示出土的竹編文物圖片,引導學者在古畫中找出竹編制品,欣賞品味與竹編有關的古詩詞。
道明竹編進入初中美術教學的創新發展。道明竹編作為崇州地區的地方性美術資源,需要教師合理選擇其中的技法、類型、圖案裝飾等適合初中美術教學的元素,采用創新的教學設計,打破傳統竹編師傅帶徒弟的傳承模式,使更多學者接觸并感受道明竹編的魅力,設計創造出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結合的竹編作品,用學者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助推竹編的創新。
設計·應用學習領域主要培養學者用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設計出兼具實用與美觀的作品。如何將傳統竹編藝術與現代教學相結合,創造出滿足現代需求的作品,是教師開展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竹編教學的重要任務。為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可從教學方式、課程主題、跨學科知識等方面進行創新。首先,教學方式的創新可以邀請竹編非遺傳承人進課堂進行演示與指導,外出參觀道明竹藝村,開展竹編接龍游戲等方式,通過多元化的課堂活動吸引學者對道明竹編的興趣。其次,從課程主題進行創新。擬定針對性的課程主題:“為校園設計竹編裝飾”“制作竹編導視設計”“竹香端午之竹編產品設計”。學者能夠將課堂實踐成果運用到生活中,開發學者創意思維,培養綜合能力,巧妙結合自我創意與竹編技能美化生活環境,提高學者的成就感。再者,可巧妙地將道明竹編與歷史、語文、音樂等學科相結合,了解竹編歷史的同時品味與竹編有關的古詩詞,在笛聲中啟發創意思維。強化課堂藝術氛圍,全方位系統化地了解道明竹編,為道明竹編的創新發展出謀劃策。
“道明竹編”美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還需要學校、教師的進一步努力,開設地方特色課程具有重要作用。本土藝術文化的學習者是未來的傳承人,讓學者系統且完整地了解竹編藝術,在動手實踐中充分感受道明竹編的魅力,體會傳承千年的工藝。依托道明竹編增強學者對于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自覺形成對傳統藝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意識,助力我國傳統藝術的推陳出新。
本文為羌族民間傳統工藝的本土化與當代性研究,項目批準號:CTGY23YB12。作者單位:成都大學美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