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是指通過圍繞某一研究主題,將歷史課程與其他課程的知識、技能、方法以及課題研究等結合起來開展深入探究,來解決問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基于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要求,本文以“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歷史活動課為例,對初中歷史活動課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學習評價和學習拓展等方面進行設計,助力跨學科主題學習目標的實施以及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學習目標的確定
教師在進行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目標制定時,需要立足歷史學科教學目標,設計運用跨學科知識、方法和技能解決問題的學習任務,通過學習活動的分工協作、溝通表達和實踐創新,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和跨學科綜合素養。所以,“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歷史活動課的學習目標可以設計如下。
1.能自主閱讀教師提供的文本材料,綜合運用歷史、語文、地理、藝術等學科知識與技能,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以及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習俗,說明其歷史演變、時空特點和時代價值。
2.能通過賞析文學和藝術作品,直觀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認同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3.能對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節日進行資料搜集、整理,提高解讀、辨別資料的能力;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提高溝通、表達和協調能力。
二、學習內容的設計
搜集資料,展開研究,分小組以不同形式展示研究成果,是“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歷史活動課的課堂學習任務,體現了基于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方式。跨學科主題學習需要對和主題相關的歷史學科和其他學科知識進行考查,梳理不同時期節日的歷史演變和文化內涵,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綜合運用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
例如,按照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可以把節日分為“史前時期—先秦時期—秦漢時期—魏晉時期—唐宋元明清時期—當前”六個不同階段,教師可為每個階段設計不同的學習內容,同時對語文、地理、藝術等知識進行相應的考查。
三、學習過程的實踐
跨學科主題學習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多樣性、探究性等特點,這就要求開展主題學習活動的方式和方法需豐富多樣,如資料搜集、研究報告、訪談考察等。具體采取何種活動形式,需要教師根據活動主題的性質、學校可提供的資源、學生可利用的資源等情況靈活處理。
四、學習評價的制定
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評價應該是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內容應包括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兩個方面,學習過程方面應該關注學生的參與度、主動性、創新思維和合作能力等,學習結果方面應該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評價方式應該包括學生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和教師評價等多種形式,以便更好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
例如,“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一課的評價標準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參與活動的程度和態度、活動中對跨學科主題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運用跨學科知識探究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成果展示形式與表達。其中,“活動中對跨學科主題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部分又可分為三個小點:1.能夠清楚了解節日起源和不同時期的內涵及特點;2.能夠在梳理節日的發展過程中,體現對跨學科知識的學習;3.能夠運用語文、地理、藝術等學科技能綜合解決問題。各小組可以對照上述評價標準,分別進行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最后由教師進行綜合評價。
五、學習拓展的延伸
探索傳統節日的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今天,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豐富,但其也面臨著“洋節”沖擊等挑戰。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布置學生以“我是傳統節日守護人”為主題,繼續探索我國其他傳統節日的起源、發展、習俗,提出守護傳統節日的建議和措施。
綜上,歷史活動課是實施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優質資源,利用得好對教學大有裨益。但教師也應認識到歷史活動課教學和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不同要求,要積極探索利用歷史活動課實施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