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中國高校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尤其是在思政教育工作方面。作為培養未來公民和領導者的重要陣地,高校輔導員在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變革和外部影響的增多,一些傳統的道德價值觀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逐漸淡化,學生的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感相對薄弱,需要更深度的傳統文化融入。
受到社會變革和文化多樣性的沖擊,優秀傳統文化的引入更顯其重要性。傳統文化作為民族的內涵之一,承載了豐富的知識和智慧,將其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文化自信,也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把握人生。當前國家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力度不斷加大,并倡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深度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既有理論基礎,又得到了政策支持。因此,本文探討了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環節,應該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引導學生秉承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通過研究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和落實路徑,指導高校輔導員開展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思政教育工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通過將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中,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他們對文化的自信和對家國的情懷,為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積極進取提供有力支持。
優秀傳統文化對高校輔導員思政" " " " " " " 教育工作的影響
在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中,優秀傳統文化不可缺少。首先,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博大精深,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和道德素養具有重要而獨特的意義。其次,通過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自信和愛國之心,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行為規范和道德觀念,如孝道、忠誠、仁愛等,這些傳統美德與當代大學生的品德修養建設密切相關。高校輔導員可以借助傳統文化教育喚起學生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和使命的意識,培養他們正向積極的心態和行為方式。此外,優秀傳統文化也為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提供了豐富資源。通過對詩詞歌賦、書法繪畫以及傳統禮儀等方面的學習,可以熏陶學生的情操,培養他們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進而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
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傳承與弘揚,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塑造,激發其社會責任的承擔和使命的意識,促進其全面發展。高校輔導員應當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引導學生秉承傳統美德,培養其愛國之心,加強民族認同意識,從而推動青年學生健康成長、積極進取。因此,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雙重作用。一方面,它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塑造起到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它還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心,促進他們全面成長和成才。
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落實路徑
在實現將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標時,合理的落實路徑非常重要。通過設計多元化的傳統文化課程、引入傳統文化活動、建設傳統文化學習平臺、融入思政教育實踐以及輔導員示范引領等舉措,可以有序地引導學生深入接觸和了解傳統文化。
一、設計多元化的傳統文化課程
高校輔導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承擔者,應當設計多元化的傳統文化課程,以全面開展學生的思想引領和價值觀塑造工作。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通過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和體驗中國傳統文化豐富的內涵,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發揮著積極促進作用。因此,包括國學經典、書法、繪畫等在內的多樣化課程設置顯得尤為重要。首先,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豐富多彩將有助于拓展學生的國學視野,并激發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國學經典課程可以讓學生系統學習儒家、道家、佛家等各家學說,增加其對傳統哲學思想的了解與領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思維深度。其次,書法和繪畫等藝術課程的安排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造力。通過學習書法學生可以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與意境,深刻理解中國傳統文化與書法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也能鍛煉學生的意志力和耐心;而繪畫課程則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在課堂中享受到藝術帶來的愉悅,并將這種創造力應用到學習、生活中去。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上,可以注重課程內容的系列性和銜接性,使每門課程在不同學期或不同年級間具有延續性和滲透性,形成一套完整的傳統文化課程體系。此外,結合實際情況,可以邀請藝術大師、文化專家等人士進行客座講座,豐富課程形式和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加立體、多維的傳統文化學習體驗。
設計多元化的傳統文化課程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思想視野和文化廣度,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和審美情趣,對于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整體素養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二、引入傳統文化活動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乃至整個民族的寶貴財富,通過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我們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體驗和認同傳統文化的魅力。首先,傳統文化活動中的傳統節日慶祝非常重要,通過組織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學生可以親身參與制作傳統美食、習俗表演、傳統游戲等活動,深入體驗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加強對傳統節日的熱愛和尊重。其次,傳統手工藝制作也是傳統文化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過組織學生參與中國結、剪紙、陶藝等傳統手工藝制作活動,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傳統手工藝的魅力,感受傳統技藝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對傳統手工藝的繼承與發展的興趣和熱情。開展古詩詞朗誦比賽是另一種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熱愛的有效方式。通過開展古詩詞朗誦比賽,可以讓學生學習經典的古詩詞文化,培養他們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興趣和熱愛,同時提高他們的審美情操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而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這些活動不僅讓學生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還能感受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審美情趣,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通過以上活動,可以使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得到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體驗活動的豐富多彩將有助于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促進其在當代教育中的傳承和發展,同時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操和文化素養。
三、建設傳統文化學習平臺
借助數字化技術建設傳統文化學習平臺是深度融入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對于拓寬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提升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至關重要。通過在線課程、數字圖書館及網絡文化展覽等形式,為學生提供便捷的學習途徑。以在線課程為例,可以通過錄制傳統文化知識講解、傳統技藝教學視頻等形式,為學生提供便捷的學習途徑。這些在線課程涵蓋了傳統醫藥、歷史文化、民間工藝、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通過多媒體手段直觀展現傳統文化的內涵和魅力,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同時,數字圖書館也是傳統文化學習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數字化手段,將傳統文化經典著作、研究成果、歷史文獻等進行數字化整理和展示,不僅可以保存傳統文化的珍貴資源,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便捷快捷的閱讀和查找渠道,促進他們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知識。此外,網絡文化展覽也是一種有效的傳統文化學習方式。利用數字化技術建立網絡文化展覽平臺,可以定期舉辦傳統文化展覽,并將展覽內容通過互聯網進行展示和推廣,使更多的年輕人能夠欣賞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這樣的網絡文化展覽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可以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進而增進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
通過利用數字化技術構建傳統文化學習平臺,可以更好地將傳統文化帶入年輕人的生活。這不僅擴大了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還能提供更方便、多樣化的傳統文化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傳統文化學習平臺的建立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也為年輕一代了解和傳播傳統文化提供了更好的機會。
四、融入思政教育實踐
將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實踐中,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認知框架、人生態度和價值理念,同時增強其品德培養和社會責任的承擔。首先,校園文化建設是傳統文化融入的重要載體。學校可以通過搭建傳統文化展示區、設置傳統文化主題活動周等形式,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傳統文化,增加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通過在校園中樹立傳統文化的符號、標識和形式,可以不斷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從而使傳統文化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其次,志愿服務活動是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實踐的重要途徑。組織學生參與社區環境整治、傳統文化宣傳等志愿服務活動,并結合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進行引導和宣傳,不僅可以讓學生親身感受到傳統文化對于社會的正能量,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承擔和公民意識,培養學生樂于奉獻、助人為樂的美好品質。此外,將傳統文化融入學生社團管理也是一種重要方式。可以鼓勵學生社團開展傳統文化主題活動、傳統技藝傳承活動等,使傳統文化活動成為學生社團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組織參與傳統文化活動來提高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理解程度,同時也可以促進傳統文化在校園內的傳播和發展。
通過將傳統文化融入各方面,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他們的品德培養和社會責任的承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更深切地認識到傳統文化對于個人品德養成和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作用,從而在實踐中不斷弘揚傳統文化的精神,助力個人與社會的發展進步。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實踐將為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持,使他們在學習與實踐中汲取傳統文化的滋養。
將優秀傳統文化充分融入高校輔導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播,更是對當代大學生全面成長的關懷。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徑訴諸多方面,以喚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肯定和熱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理念。高校輔導員作為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的引領者,承擔著塑造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重要使命。通過設計多元化的傳統文化課程、引入傳統文化活動、建設傳統文化學習平臺、融入思政教育實踐、示范引領等多方面的努力,將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更好地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并促進青年學生積極進取,共同推動傳統文化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作者簡介:
劉愛琴,女,漢族,寧夏固原人,講師,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系寧夏回族自治區高等職業學校名輔導員工作室項目“校園文化建設”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